1、从格式塔心理学看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摘 要:本文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通过单元结合和意境整合探寻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提出“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为理解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单元结合 意境整合 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 一、引言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以维台墨于 1912 年发表题为“似动的实验研究”的论文为诞生标志,亦称完形心理学,主张用“格式塔(Gestalt) ”(即整体)的观点研究心理现象(Kohler,1967) 。核心理论是“异质同构” ,指在任何情况下,真实的知觉不是盲目地与其相应的心理过程结合,而是在本
2、质的结构特征内的同类连接(Koffka,1935) 。异质同构不仅为各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而且还解释了人的审美经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但它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和现实世界对人的情感活动的影响。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 “异质同构”这一空间维度,提出“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为理解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提供新的视角。 二、相关研究回顾 维台墨在实验中发现格式塔的性质不在部分,而在主体之中,所以分析部分不能解释全体的性质(转引自 Wolfgang Kohler,1967) 。这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第一个重大发现引起了各个领域专家的思考和研究。文学艺术方面,姜秋霞(19
3、99) 、姜秋霞和权晓辉(2000)及孟瑾和冯斗(2005)讨论了格式塔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及其价值。对天净沙秋思的研究多在译文对比和翻译策略方面(殷召荣,2008;江媛,2008) ,刘丽(2009)简要探讨了天净沙秋思的意境之美。但以上研究均未实现格式塔心理学与文本的结合。本文将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通过单元结合和意境整合两个方面探寻这首小令的语义空间,提出“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 三、 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 (一)单元结合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结合表示单独的视觉单元完全契合在一起。这可以使原来并不相干的视觉形象自然而然地关联起来,从一个视觉
4、语义延伸到另一个视觉语义。本小令前句可分解为九个单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它们的性质、形象各不相同,意义也是分离的。作者分别在中心语的前面加上相同语义色彩的修饰语(人家除外) ,叠加结合起来,中间不插入任何连接词,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却给读者以观看幻灯片的视觉效果。从“枯藤”到附着于上的“老树”再到归巢栖息于树上的“昏鸦” ,由外向内描写了一个相互关联且有序的整体暮秋环境这一静的界域(静域) 。功用上的联络拓展了单元语义的空间容量,不是之前的那个独立单元在读者的知觉中的对应物。 “小桥流水人家”这三个单元给人以温暖、亲切之感,迎合了诗人此时思念家乡
5、的心情,诗人用明朗的色调再造一重动的界域(动域) 。而“古道西风瘦马”则展现了一个色彩惨淡、气氛阴郁的动态环境。后两小句是一明一暗的两种动域和第一小句的静域结合在一起,形成对照。不仅如此,诗人此时遇见的“人家”与其所处的环境也形成对照,这使情更悲、景更哀。 “夕阳西下”和前面的单元景物一样继续铺排,但此单元带来了色彩上的丰富性。这无疑增强了视觉上的格式塔效果,可见这里不仅增加了一个单元,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气氛。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基-形关系(figure-ground relation) ”是“形(figure) ”由于其自身特点,而依赖于其所在之“基(background) ”;“基”相当于
6、一个结构, “形”载于其中,因而受其制约(Koffka,1935) 。至此,诗人所做的“基”的工作已完成。 “断肠人在天涯”是整首小令的点睛语,道出了诗人极致的悲苦和孤独,该小句在“基”的背景下充当了“形”的角色,从而达到了“形基”结合。形基现象在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传达了本小令的中心语义的同时,还提供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发现这样的单元结合、界域融合所达成的相符不仅仅是能指与所指事物之间的一一对应,而且“所指”使其语义更加饱满、使空间更富整体感、和谐感,实现了语言空间和物理空间的最佳融合。 (二)意境整合 孟瑾(2005)认为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看,整体意象又称为格式塔意象,它以篇章为
7、载体,接近于意境。整首小令是客观对象和主观感情的结合,其中客观对象由多个个体意象组成,但其形成的意境又超越意象之外,这一点和格式塔意象不谋而合。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个体性质的结合不代表整体的性质。本小令由两个句子组成,前句包含九个词语,每三个构成一个小句,每一小句即自成一幅场景,这一场景并非词语的简单叠加而成,一字一词均代表一个意象,这些意象看似离散,但作者在每小句后做押韵处理:鸦 ya、家 jia、马ma,使整个描写不但形合而且音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意境。诗人紧扣“秋思” ,并置七个静态的个体意象:“藤、树、鸦、桥、人家、道、马” 。如果说前句写景,那么后句则是着眼于
8、“断”字抒情,描绘“夕阳西下”和“断肠人在天涯”这两个动态意象,并注意以“下 xia”和“涯 ya”收尾,与前句保持音韵上的一致。前后衔接连贯,前句除“人家”以外,作者均采用修饰语+中心语结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 。通过这一结构中的修饰语:“枯、老、昏、小、流、古、西、瘦” ,作者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投射到景物上;后句与前句情景交融,形成映衬,突显了诗人此时四处漂流、无处落脚的悲苦。王国维(2003)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内”指
9、情, “外”为景,他认为“情” “景”两个元质构成了“境界” 。可见,情景乃创造意境的必要条件,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创造气氛,两者结合组成了格式塔意象。本小令的意象传递如下: 境:一个秋天的傍晚,寥无人烟,诗人身旁只有马儿陪伴,且无寄宿之所。 情:“断肠人”是全诗的诗眼。诗人此时只身在外、孤苦无助,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意境:在一个凄凉的秋天的傍晚,诗人满腹辛酸地走在古道上,身边只有一匹瘦弱的马儿陪伴,秋风瑟瑟,连乌鸦也归巢栖息,而自己却漂流无所,心中的疾苦悠然而生。 诗人用这种凄美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其中“藤、树、鸦”是物理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分别被赋予了“枯萎的
10、、僵老的、已经归巢的”精神世界的意义,映射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形成了客观的境、主观的情达到传情造境的效果,完整地再现了天净沙秋思的意境。语言结构、心理结构和外部事物完美契合,其空间语义远在意象之上。同时,还赋予了诗句本身极大的整合空间,给身处物理空间的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样语言空间和物理空间通过心理结构这一媒介在意境中得到完美的融合。 四、结语 本文通过单元结合和意境整合探讨了诗人通过外在事物表达内在情感而呈现出的凄凉清冷的意境,化抽象的语言为直观的意象,并提出“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为探寻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提供一定的参考。该模式可以简单图解如下: 心理结构 (知觉、情感
11、) 语言空间 物理空间 (诗句语言) (现实世界) 在理解诗句的空间语义的过程中,读者不是将诗句语言直接转换成现实世界的直接对应物,而需通过自身的情感知觉加工这一中介过程,从而形成一个三角图示。这样,诗句的语言经过诗人的个人情感这一心理结构的融合而可能与物理空间形成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变得复杂,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一模式体现了诗句语义空间理解上的灵活性。参考文献: 1江媛.“归化” “异化”理论下的天净沙秋思英译文赏析 J.安徽文学,2008, (8). 2刘丽.别有诗情画意生 此处无思胜有思浅谈马致远天净 沙秋思的意境J.资治文摘,2009, (7). 3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
12、式塔意象再造J.外语与外 语教学,1999, (12). 4姜秋霞,权晓辉.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国翻译,2000, (1). 5孟瑾,冯斗.古诗格式塔意象和意境的传递J.外语学刊,2005, (4). 6殷召荣.从形合、意合看古诗增译个案分析天净沙秋 思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 (5). 7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8Kurt Koffka.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M.Great Britai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1935. 9Wolfgang Kohler.Gestalt PsychologyJ.Psychological Research, 196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