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视域下的校园文化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2012825 上传时间:2019-03-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视域下的校园文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视域下的校园文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视域下的校园文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视域下的校园文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视域下的校园文化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视域下的校园文化研究摘 要:教育的核心是培育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当务之急是注重创新文化建设。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培育和校园文化创新间的内在关联探讨出发,解析当前创新型校园文化缺失下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现状,从营造创新氛围、活跃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土壤等三个层面提出以校园文化创新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养成的对策,为社会培育创新型人才。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 素质 培育 校园文化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育呼唤创新型校园文化创新能力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教育的核心是培育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当务之急是注重创新文化建

2、设。校园文化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和竞争优势的确立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大学要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持,必须深刻认识校园文化的价值和其所肩负的使命。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造就一代新人,也是大学应当承担的一项重大文化使命。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培育创新型人才,引领社会文化,首先必须发展、创新大学的校园文化,发展大学的个性文化。(一)创新素质的内涵创新的主体是人。创新人才是指有高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能创造人类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新事物的人才。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指大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创新活动中发挥作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或素养。大学生的创

3、新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大都表现为一种创新的潜能,一种创新的潜在的素质。(二)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主要包括一定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的发展既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交往、沟通与合作,以健康、积极的人格和心态适应社会,也能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和创造力,激励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二、当前创新型校园文化缺失下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现状传统的教育模式重知识灌输轻智力启发,培育出的学生缺乏独立性、个性和思考力,自然也就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

4、能力。据调查,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问题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一)创新目标模糊。如果不清楚创新的目标,学生难免忽视对自身创新素质的培育。大学生们时常面临这样的尴尬境遇,一方面感觉自己能做的工作好像很多,另一方面却不清楚自己适合哪份职业。这导致有些毕业生工作选择上没有方向性,有点随波逐流。(二)创新动力不足。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责难免使校园文化渗透市场化的价值取向,大学中的许多活动更功利、世俗。这扰乱了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学生的创新动力匮乏。学生缺乏创新的源动力,缺少最本真的激励。(三)创新能力偏弱。缺乏核心竞争力也是需加强学生创新素质培育的关键因素。传统的“接受”文化使青年学生习惯于循规蹈矩

5、,不善于独立思考,不敢质疑提异,不愿接受多元共存,只是一味地用所谓的传统、经验和惯例包装自己的头脑,最终导致个体的平庸。三、以校园文化创新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校园是学校精神、学术和文化的载体,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基地。探索建立“开放、多元、竞争、有序”的校园文化格局,有利于创新思想的诞生和孕育。(一)坚持校园文化的精神引领和支撑作用,浓厚校园创新氛围1.坚持校园精神文化的引领性。大学引领文化的功能体现在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并传播先进的外来文化、创造并培育引领时代的新型文化。大学是社会文化的辐射源,大学的文化创新性对于社会有一种引领的作用。这种新型文化涵养着校园学子,能唤醒

6、学生人格的心灵,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潜能。2.坚持校园精神文化的个性。发展大学的创新文化需要建设大学的个性文化。有个性的大学文化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不同大学之间互补、和谐的整体大学文化,才能培养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坚持大学的文化个性,确立个性鲜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培育特色的大学精神,能在师生间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使创新成为大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二)积极培育校园文化的创新点,提升学生主体的创新能力1.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对学生的人格和素质养成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一位西方教育家讲过,大学的本质在于把一群优异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让他

7、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大学的教学应为年轻人创造营造一种学生主动,学校、教师、学生互动,教师与学生同为知识探究者的文化氛围。这种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能建构一种更有成效的互相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环境,使学生素质得以提高、主体性得以弘扬,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能量也得以释放。要建立一支敢于探索、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能够把创新性的思维传递给学生,在关心学术发展的同时更关心学生的成长,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和见证者。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适时更新、师生间的经验交流,这些“学子思、师生辩”的教育行为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觉醒与提高。2.注重学生

8、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实验实训室、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学校科研的重要平台,也是育人的理想场所。兴趣是教育真正需要培养的东西,要让学生了解其自身的天赋、困难和才能,最重要的是鼓励学生们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根据个人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和课题研究,在设计实践中激发灵感、酝酿创新。一方面,学生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激励碰撞中博采众长,自由发展个性。而另一方面,校园活动的精品化和项目化能引导学生提升活动品位和文化素养,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养成,从而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3.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良好

9、的校园环境尤其是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标志性建筑能展现大学内在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气质。校园建筑应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反映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体现大学人的高尚品质和价值追求,使校园环境能够陶冶身心,涵养性格。完备和有效的学习设施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因此,高校应注重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和科研设备。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化建设阵地作用,为读者提供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阵地,为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持。(三)保持校园文化的活力,造就创新的栖息地。1.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和创新激励机制。发展大学的创新型文化,必须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鼓励探索,尊重失败。学校应注重人文教

10、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独立性思维的能力,为学生打下终生学习的基础。在和谐宽松、敢于质疑的氛围里,学生从课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事实、数据和理论,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利用事实和数据来支持一种观点,培养通过批判分析用一种理论来推翻另一种理论的能力。2.推进资源和人才流动的自由性。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关键要打破障碍,要有开放和兼容并包的胸襟。大学作为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阵地,必须及时地、广泛地进行开放、交流,兼容并包,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索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可能的选择。参考书目:1.韩明涛主编.大学文化建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82.王冀生.大学理念在中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3.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24.金吾伦.创新文化:意义与中国特色J.新华文摘,2006.21 5.展涛.培养人才,要有多样化的模式J.人民日报,2009.11.306.刘长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J.中国教育报,2010.03.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