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芳香化湿法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评价【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治疗手足口病的方法。方法 选择 76 例手足口病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 38 例采用利巴韦林含片、板蓝根冲剂、氯苯那敏、维生素 B2 治疗,治疗组 38 例采用利巴韦林含片、板蓝根冲剂、氯苯那敏、维生素 B2,中药藿香、佩兰、茯苓、白术、淡竹叶、生地、木通、甘草加减治疗。外用均用冰硼散吹口,炉甘石洗剂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 两组病例均临床治愈,各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治疗组明显缩短。结论 芳香化湿法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满意,是治疗手足口病的一种理想方法。 【关键词】 芳香化湿法;手足口病;疗效评价手足口病是由肠
2、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皮肤及口腔黏膜疱疹为主要症状的传染性疾病。病原体主要是柯萨奇 A16 引起,也可由A4、A5、A7、A9、A10 型引起,也可由 B 组 2,3,5 型及 EV71,埃可病毒引起。主要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12 岁婴幼儿最多,成人也可发生。潜伏期 37 天,发疹前全身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低热,头痛,食欲不振。主要症状表现为,疼痛性口腔炎,即在口腔硬腭、颊部、齿龈及舌部出现疼痛性小水疱,很快破溃成溃疡,周围绕以红晕。此外,在手足也可发生米粒大小的水疱,壁薄,内容澄清,呈珠白色,偶可累及膝前、臀部,甚至全身。整个病程约 1 周1。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及诊断标准76 例患
3、者均为本院 2010 年 410 月门诊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 年版)临床诊断病例标准临床分期一期,发热(T38.5),并具有厌食,便溏或便秘,苔腻等全身症状。其中治疗组,男 21 例,女 17 例,平均年龄(5.21.6)岁,平均病程(1.60.8)天;对照组男 23 例,女 15 例,平均年龄(5.41.5)岁,平均病程(1.71.1)天。病例选择病例均未接受过其他药物治疗,属于首诊病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治疗组:利巴韦林含片,板蓝根冲剂,氯苯那敏,维生素 B2,中药藿香、佩兰、茯苓、白术、淡
4、竹叶、生地、木通、甘草加减治疗,高热,苔黄腻,热重于湿者,加石膏,黄芩、黄柏、苍术、栀子。低热,苔白腻,湿重于热者,加茵陈、车前仁、苡仁、猪苓。对照组:除中药藿香、佩兰、茯苓、白术、淡竹叶、生地、木通、甘草加减治疗之外,其他都相同。外用均用冰硼散吹口,炉甘石洗剂常规治疗。1.3 疗效评定标准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与分类,体温,口腔溃疡,手、足皮疹消退情况,厌食、便溏或便秘、苔腻等全身症状恢复情况。2 治疗结果结果见表 1。表 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3 讨论手足口病的治疗通常采用抗病毒、调节免疫、对症治疗,疗效并未取得让人满意的效果,故尝试运用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方式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因
5、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57 个月为发病高峰,且临床症状多具有温热性质,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临床上所见手足口病,除具有发热、口腔炎、手足部皮疹等症状之外,很多病例还具有厌食、便溏或便秘,苔腻等全身症状。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为阳邪,其性炎热,故病员多有发热。暑热之邪扰动心神,故有心烦不宁。暑多挟湿,湿性粘滞,故有便溏。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则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故脘痞,纳呆,呕恶,苔腻。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故有便秘,尿赤短少诸症。湿邪侵入肌肤,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则发水疱。子病犯母,心火亢盛,则口舌生疮。故用藿香、佩兰芳香化湿,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生地、木通清心滋阴,导热下行,淡竹叶清心除烦,诸药合用共凑芳香化湿,清心降火之功2。【参考文献】1 朱学骏.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249.2 王晓阳,万朝敏.四川省手足口病诊疗专家培训,201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