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符号矩阵理论下浅析媒体“小悦悦”报道摘 要:2011 年 10 月发生在广州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 岁小女孩遭遇的事故令中国人震惊和蒙羞。本文从学理层面分析媒体相关报道,以法国符号学家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作为方法论,试图揭示出媒体报道叙事理论的深层意蕴。关键词:小悦悦;叙事;符号语义2011 年 10 月 13 日,2 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 分钟内,18 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小悦悦稚嫩的生命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仍未能挽回,2011 年 10 月 21 日零时 32 分离开人世。小悦悦事件
2、的发生被一段监控录像实时记录了下来,经媒体披露后,引发社会各界极大震动。本文选择了中国青年报 、 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三家媒体关于“小悦悦”事件的报道。 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是具有权威性、重要影响的全国性综合性日报, 南方周末是深具公信力、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本文选取的这三份报纸的报道来自事件发生后媒体编辑部评论和记者采写。虽发表时间有所不同,但代表了媒体不同的新闻视角和侧重点,因此予以摘用。笔者尝试以法国符号学家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作为方法论,从学理层面分析媒体的相关报道。一、格雷马斯和符号矩阵格雷马斯(19171993)是法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 “符号矩阵”是他根据法国结构主义创始人列维
3、?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模式扩充发展而来的一种符号分析模式,他将列维?斯特劳斯的简单二元对立扩充为四元,使得叙事分析的实现更为完善。格雷马斯在叙述深层结构时,引入了“符号矩阵”概念。该矩阵是具有逻辑语义特征的意指结构的组织形式。该矩阵包含三组相对的角色类型:主体客体;发送者接受者;辅助者反对者。格雷马斯将对立和矛盾的关系引入各项,通过函项的赋值剖析文本中人物复杂的关系,实现了人物形象分析和深层内蕴的挖掘,因而在具体文本分析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格雷马斯在论意义中将符号矩阵基本结构表述如图 1 所示1:注:在这个基本结构中,S1 与 S2 是语义轴 S 在内容层形式的层面上串联的两个相反的义素,S1
4、与 S2 则是分别与 S1 与 S2 相矛盾的对立项。 二、具体文本分析根据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我们尝试将小悦悦事件中所存在关系按照逻辑的对立、矛盾、包涵等关系来阐释2。表示如图 2 所示:在小悦悦事件中,我们刚好可以找出四个主要人物形象:受害者(小悦悦和其父母)X、肇事者反 X、路人(未施救者)非反 X、围观者(大众)非 X。在这四个人物形象中形成了几组对立的矛盾关系:1.受害者和肇事者。小悦悦被一辆白色面包车碾过后,司机并没有停车救人,而是加速离开了现场。而第二辆车也没有发现已经倒在路边受伤的小悦悦,再次驾车碾过了她后离开了。两次的撞击和碾压直接导致了这个幼小生命的重度损伤,并最终使这
5、个 2 岁女孩不治身亡。2.受害者和路人(18 位未施救者)之间的关系。他们连续从受害者身旁经过,却漠视着倒在地上的小女孩,甚至有人目睹了车祸发生的经过也没有任何行动来制止或救助受害者。这些路人的行为间接导致了小悦悦在第一次被碾压后不仅没有被救治,而后又遭受了再一次的车祸。这就使得受害者和路人们处于一种不可协调的对立关系之中。3.受害者、未施救者与围观者(现实、虚拟)之间的关系。事件发生伊始,整个社会的反映是对受害者的同情和对肇事者和路人的谴责,在网络上引起了网民对路人的“人肉”围攻,并出现了“撑腰体”的流行。随着事件的进展,又开始出现对受害者和其家属的攻击和质疑。这四个语义素之间的对立、矛盾
6、与影响关系以及语义素的发展的不同,我们参以不同媒体的报道来进行分析。(一)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呈现出了三方面内容:受害者(包括其家属) 、围观者(虚拟)与社会公众。文章以第三人称叙述,借用了评论者的话语, “与佛山街头漠然走过的 18 名路人相比,这些无端指责甚至谩骂的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对小悦悦父母造成了“第二次伤害” 。当关切爱心变成舆论暴力,不是小悦悦的父亲做的不够尽善尽美,而是面对慈善公信之殇,他不幸成了带人受过的替罪羊”3。文章突出了作为受害者(小悦悦和其父母)和围观者(社会大众)这一对关系,围观者给予了受害者帮助,各方的捐款和关注;但是,无端的指责质疑也同样来自于围观者。文章还
7、提到了“郭美美事件、诈捐门、发票门、卖药门”等负面事件,对公众“习惯性质疑”进行了揭示和批判。文章最后总结出唯有给慈善运作以刚性规范,真正让慈善成为“玻璃缸里的鱼” ,才能避免善款变为成为烫手山芋。报道凸显了受害者与围观者之间的关系,即 X 与非 X 之间的关系。围观者对受害者是同情和帮助的,本不存在矛盾和对立关系。可是在报道中,我们看到围观者对受害者的指责甚至谩骂,对受害者造成了“第二次伤害” ,X 与非 X 之间出现了矛盾与对立的关系。通过对围观者态度的深度解读,我们看到受害者舆论暴力来源于社会公众长期的“习惯性质疑” ,而中国慈善公信力的下降和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等深层次因素通过语义素的转
8、变得以曝露。(二)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的报道呈现出了施救者、未施救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联系。文章的主要视角在施救者和未施救者及社会的反应上,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走过小悦悦身边的路人,请停下来,拉她离开街心;或伸出援手,将她抱离险境。这是本分,更是底线”4。报道通篇以第一人称叙,报道了受害者与路人(施救者、未施救者) 、肇事者与围观者等形象,着力突出受害者和未施救者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对路人的描述有“冷血、旁观心态、见死不救、冷漠和助纣为虐”等明显意义上的贬义词。报道一方面对陈贤妹们的良知善行深深致敬,另一方面也对冷血的路人报以严厉谴责。报道称,阻止道德的滑坡、托举向善的力量,正成为今天我们
9、这个社会必须面对的考题,将文章的主题上升到了中华民族的礼义廉耻和国家的道德考量。报道凸显了受害者与路人(施救者、未施救者) 、路人(未施救者)与围观者之间的关系,即 X 与非反 X 之间、非反 X 与非 X 之间的关系。受害者与路人(未施救者)之间本应是被助者与施助者的关系,但是 18:1 的数字使得未施救者成了肇事者的帮凶,受到围观者的批判谴责,X 与反 X 之间、X 与非反 X 之间转化为矛盾对立性关系。通过对守望相助、扶危济困善举的彰显,更是对未施救者异常和触目行为的批判。(三) 南方周末南方周末的报道仿佛一场“道德审判”文稿,通过正反双方的辩论表达了文章的核心。在正方的观点里,认为不仅
10、肇事司机应该受到严惩,18 个冷血路人更是头号“帮凶” 。而社会性的冷漠也是伤害小悦悦的缘由,始于“彭宇”案,国人的袖手旁观已成为常态。正方还建议对于见死不救应该给予法律惩戒,借鉴发达国家的法典,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反方的观点则认为,路人最多是小人,而不是恶人。对于事故发生现场的市场管理方和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机动车管理的混乱和道路交通安全的漠视、小悦悦家长监护责任的缺失才是导致整个悲剧事件发生的根源。文章最后以点评者的口吻,认为对逃逸司机的法律责任、父母作为监护人的责任、市场管理人和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应该一一厘清,才是杜绝以后此类事件的有效措施5。报道将四个相应人物形象:受害者(小悦
11、悦和其父母)X、肇事者反 X、路人(未施救者)非反 X、围观者(大众)非 X 之间的矛盾、对立、影响关系一一呈现,矛盾对立影响等一系列关系引人深思,同时这些关系的发展给主题内涵和读者留下了更多的释义空间。通过正反双方的辩驳,将对受害者、路人、肇事者和围观者不同的关系展现了出来。撇去道德意义下“人而无德、胡不遄死”的责问,报道着力于对于责任的厘清,认为对于“小悦悦”事件,只有当社会人人尽本分,世道人心才会不药而愈。三、结 语分析这三篇报道的叙述模式,我们会发现,不同媒体在“小悦悦事件”中的叙述模式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中国青年报报道的核心在于对受害者和围观者之间的矛盾对立,引申出重树慈
12、善公信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人民日报报道的核心在于对未施救者和围观者之间的矛盾对立,凸显了构筑社会道德主流的必要性;南方周末则将受害者(小悦悦和其父母) 、肇事者、路人(未施救者) 、围观者(大众)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一一呈现,用冷静的态度指出了事件背后社会责任的缺失。通过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对媒体“小悦悦”事件报道的解读,在更深层的意蕴上揭示了媒体报道的价值取向,呈现了新闻话语背后的意义。“符号矩阵”使我们得以从矛盾对立关系出发,从多个角度发觉新闻作品的深层含义。为读者开辟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至此,我们都在展现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结构模式的应用效果,并未涉及到事件本身的意义。事实上,这源于结构主义本身的局限性,结构主义并不讨论形而上的问题,文本的意义是作为一个既定的事实被确定的。结构主义相信,每一个文本都具有“深层”的意义结构,这一结构是相通的,是完美的6。参考文献:1A.J.格雷马斯:论意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2A.J.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3中国青年报.小悦悦父亲担不起慈善公信之殇EB/OL.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