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实施高职学生导师制 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背景,及高职院校实施学生导师制的现实意义,并对导师制的实施步骤和导师的工作职责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同时对导师和学生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导师制;意义;可行性 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学生指导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在导师制模式下,导师要同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承担起德育的任务,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在高职院校中,导师制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导师制能否整合、优化为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
2、教育中需要深入探索。 一、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背景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里实施的是研究生导师制,而对本科生则实行辅导员工作制度,相应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落到了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等政工人员身上,教师则主要负责授课和科研。随着高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学分制在高等教育领域逐步推广,导师制随之在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实施开来并取得很好的成效。而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主要还是靠政治辅导员去做,教学工作由教师负责,基本是互不相交的两条线管理,往往对同一位学生的行为表现,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的评价大相径庭,学生工
3、作与教学工作的分裂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与行为表现出现“两面性” 。导师制摆脱在学术指导方面的限制,从而由培养学术型人才推广到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高校“思政”队伍基本上由以下几方面组成:(一)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由一位副书记或副校长专门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二)思想品德课程教师。他们从事思想道德、法律意识、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三)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主要从事马列主义政治理论的教学;(四)从事学生日常思想教育与管理的专(兼)职辅导员和班主任。而真正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只是班主任或辅导员,思政教师只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平时与学生并无太多交流。高职院
4、校实行的辅导员制或班主任制,侧重于对班级日常事务和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一般一个辅导员要面对 200 余名学生,根本无法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特长、个性、爱好、兴趣等情况,仅局限于处理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日常事务;另一方面,辅导员、班主任大都由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担任,由于年轻教师自身缺乏社会经验,学术造诣不高,虽容易与学生交流沟通,但难以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政治思想素质、职业技能、人生目标、就业方向等方面给予恰当的指导。而且辅导员与所在系部并非专业对口,在专业知识方面不能给学生提供意见或建议,也无法督促学生学习。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难以适应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
5、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实施学生导师制的现实意义 (一)是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 18-22 岁左右,正处在青年初期到青年中期的青春时期,是个体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这时的认知心理发展正处于最佳状态,个体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都处在比较活跃的阶段,有着向高层次发展的可能。但是,经济社会在带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因素,诸如环境污染问题、以权谋私、假冒伪劣、不公平竞争以及法治问题、治安问题和就业问题等会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产生怀疑和
6、不安全感,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其次,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80 后” 、“90 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缺乏面对困难与解决矛盾的锻炼,生活上自理能力普遍较差,自我意识的调节还不成熟和稳定,容易产生孤独感及情绪困扰问题。第三,是大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需要。研究表明,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性生理已经成熟,另一方面性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与此同时,现代西方性观念、性文化通过发达的网络传媒等途径时刻诱惑着性好奇、性冲动的大学生,大学生中的暗恋、性暴露、性自慰、非婚同居、失恋轻生等现象时有发生,已成为危及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严重问题之一。导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朝良好特点方向发展,使大学生充满活力地
7、学习和生活,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使大学生圆满完成学业,并为以后走向社会或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 1、导师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性,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进导师制培养模式,是对班级授课制的一个重要补充,有利于因材施教地培养高素质人才。导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志趣和能力,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改变以往“千姿百态进校,一个模式出门”的状;2、是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作用的有力手段。目前的班级制或年级制的
8、模式中,高校的育人工作主要是依靠政工专职队伍一条线。日常的育人工作大多注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安全防护工作。大多采取集体的、面上的说教方式进行,深入对学生个体的思想教育相对较少,其作用不甚理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和空间越来越大,不仅课堂上的鸿儒少了,课余时间师生促膝交谈的美好画面也越来越少。一般专任教师多偏重于教材知识的传授,教师踏着铃声进教室,上完课即走人,来去匆匆,与学生交流的时间非常短暂,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单纯地变成传播知识与接受知识的关系,形成了“教书”与“育人”两张皮现象,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教师教书育人作用的发挥。导师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
9、学徒式”的教育方式,导师与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接触与交流,让双方都能自由地、充分地展示自我,同时又能真诚地倾听和接纳对方,由过去的“距离教育”变为“贴近教育” 。导师能针对学生个体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差异,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政治思想品质,严谨求实的学风,勇于钻研、不畏艰难的精神和为国家社会服务的职业道德。 三、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基本思路 (一)导师的选拔条件 1、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以爱为核心是学生管理的重要理念,因此只有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的教师才能够贯彻这一理念,把教育好学生、培养好学生当作自己的重任,以大爱之心去关爱学生,帮助学生成长。 2、
10、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技能培养在导师工作中的地位。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导师必须在特定的专业领域中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熟知专业的岗位要求和发展前景。 3、科学的教育方法: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导师在工作中必须尊重差异和个性,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导师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能够较好地与学生沟通,得到学生的信任,实现“亲其师,信其道” 。 (二)导师的工作职责 根据国外导师制的做法和高职院校的实际,导师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思想引导、职业指导、学习辅导、生活向导、心理疏导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简称“五导” ,具体内容如下: 1、对学生进行思想
11、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和文明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社会、适应社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意识,使学生的个人价值定位与理想相一致,找到理想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 3、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兴趣、特点,正确认识自己。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认识所学专业,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和特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指导学生把握自己的专业,了解自己的职业,做好职业规划。通过职业指导,使学生树立正确而坚定的目标,学会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以饱满的
12、热情、刻苦的努力、用心的实践去感悟职业,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奋斗。 5、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生活目标,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指导学会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培养高素质的公民。 (三)导师制实施的基本步骤 1、广泛宣传,积极推行导师制:导师制的推行需要得到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因此广泛地征求意见、多与师生进行沟通是实施导师制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2、组织导师和学生互选,签订指导协议:在全体师生广泛认同的前提下,通过组织互选和签订协议,在导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互信和责任机制。同时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不宜达多,以 10 名左右为宜。具
13、体程序如下:(1)学校将导师的基本情况如职称、学历、联系方式、研究方向、工作经历等通过网络或小册子的形式发放给学生。同时,把学生的基本情况提供给各位导师;(2)学生在了解了导师的基本情况以及特点的情况下作出相应的选择;(3)学校将学生选择的结果反馈给相应的导师;(4)导师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选择学生,完成双向选择,师生指导关系正式建立。 3、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每学期导师应该针对“五导”的内容,与学生一起制定相应的指导计划,确定指导的内容与重点。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不定期的。定期的指导应该围绕专业学习方面,不定期的指导应该主要围绕学生的思想教育、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 4、对导师
14、工作的考核和评价:加强对导师工作的评价是推动导师制的重要手段。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将导师的工作量、工作成效与奖励挂钩,激励导师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对导师工作的考核应主要根据导师指导学生的表现和评价进行认定,特别是学生的能力表现和就业情况是评价导师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对导师的基本要求 1、认真观察、分析、关爱所带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等。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所收效。 2、采用一定的心理咨询、心理引导手段:帮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走出不良状况,防止因心理原因导致的意外事故的发生。 3、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导师与指
15、导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绝不能无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师要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去评价认识学生的言谈举止,用信任去唤醒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用热情和温暖去鼓励学生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 4、要了解学校:导师本人要对学校的整体情况比较了解,尤其是关于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学生综合考评制度等,切实做到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指导。 5、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在指导过程中,导师应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去思考。 6、定期与学生进行谈心交流,并记录辅导内容。 7、对导师工作开展中产生的重点个案,导师组要定期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五)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1、既要尊重导师,又要做导师的知心朋友。学生要主动多与导师联系,把自己在学业和思想、生活上遇到的疑难之事,寻求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2、每学期开学两周内必须与导师见面,并根据导师的意见与本人的实际情况订出本学期的个人发展计划。 3、学生应主动、认真地参与导师制定的各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