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校企合作学生科技俱乐部模式与运行机制探索论文摘要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一定程度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招生数量增长的需求。但是,扩招也带来了资源紧张,教育产业化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使高等教育远离了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文章立足于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通过工科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学生科技俱乐部这一尝试,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人才,进而达到本科毕业时,零适应期过渡为工程技术人员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零适应期 校企合作 科技俱乐部 1999 年我国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就业率却在逐年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困扰学生、家长、学校的棘手问题,备受社会各方关注。当下我国高校教育,
2、过于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一边是企业求贤若渴,另一边是学校一筹莫展,由此可看出现今高校教育体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差距在扩大,校企联合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失为一条有益的道路。 近一年来,西安邮电学院和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已经行动起来,创办了大学生电子协会、电子爱好者俱乐部、嵌入式兴趣小组、C 语言俱乐部等学生社团,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吸引学生,建立起课堂之外的交流和实践平台,参与其中的学生在意识、思想和技术诸方面,得到了显著地提高。 一、学生科技俱乐部的探索与尝试 “就业难”成为重大社会问题,而用人单位招不到急需人才,导致“招聘难” , “两难”问题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对高层次人力资
3、源的需求逐渐从以数量为主转为以质量为主的变化。对此,从 2007 年开始,西安邮电学院计算机系在原有兴趣小组的基础上,与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西邮周立功“3+1 创新教育”实验班。实验班由企业出资,学校出人员场地。学生经过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的考核面试选拔进入。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开放实验室和兴趣小组,有一年以上的实践磨炼。这些学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成绩拔尖的“优等生” ,但其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过硬的思想作风,明确的职业定位,面对难题挑战的自信,对技术的执著追求。而这些可能正是当代大学生中最为宝贵的品质。就是这些成绩“一般”的学生,经过 3+1实验班的历练,2
4、008 届和 2009 届毕业生实现了 100当年就业,而且主要集中在研发、测试等高技术岗位。 传统思想教育所用的说教,被实践检验是失败的。而大一新生拥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又处于兴趣激发的黄金时间。如何引导大学新生,使他们的兴趣能成为学习的推动力,并在有益于学习的氛围中被熏陶,励志成才,进而改善学风小环境。我们认为这些应该是“高校质量工程”以学生为本的重要内涵,也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校通过技术学习社团这一平台和载体,由高年级的优秀学生现身说法,影响他们,请企业人士进行职业规划的启蒙,以计算机技术的多彩世界来吸引他们,以俱乐部的人文氛围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经过几年来师生们艰辛的努
5、力,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成为解决思想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成为营造优良学风的新途径。 应该看到,用人单位招聘难的最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工科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创新能力缺失。目前高等学校工科专业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设置比例大于 4:1,而发达国家工科学生在校期间此比例接近1:1。例如“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电类专业很重要的一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通常在 4555 学时,但大多数高校仅安排 810 学时的实验课时,这样的培养方案是难以磨炼出产业界需要的人才的。 破解实践教学比重偏低和质量不高的难题,通过修改教学大纲,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瓶颈在于实践教学的硬件资源不足。须知,单靠加大教育事业经费投入
6、,总量缺口很大,远水不解近渴。我们在教改实践中总结发现,毕业生中动手能力强的,无一例外是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大量实践活动的。固然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在寝室或自习室进行技术学习,问题在于真正有此觉悟的同学很少,而且缺少高手指导,很难坚持,更难达到一定水平。 从 2003 年开始,在教师的组织号召下,部分基础较好、动手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同学自发地成立嵌入式兴趣小组、Linux 兴趣小组等,通过有目标有组织的团队学习,明显提高了同学们的实践动手水平。 兴趣小组的尝试取得成功后,考虑到面对的主要是高年级的一小部分同学,受益面不够大。因此我校又于 2009 年 3 月成立了西安邮电学院周立功 C 语言俱乐部,下
7、设多个方向的兴趣小组,整合原有各小组资源,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 除此以外,指导教师还要求俱乐部骨干学生义务为广大低年级新生开展业余讲座,举办科技竞赛等经常性活动,将俱乐部“团结协作,崇尚实践”的文化气息向整个校园播撒。予人玫瑰,手有余香,骨干学生的示范作用不但比教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而且这些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学生,自己也因为帮助别人而收获了快乐和自信,收获了自我价值实现后的满足,还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二、学生科技俱乐部的模式与运行机制 学生科技俱乐部是探索工科院校如何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益尝试。我们在计算机类俱乐部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要让大一学生学好 c 语言,大二学生学
8、好硬件电路,大三学生学好嵌入式系统,大四学生进行项目实践,从而使学生在 4 年的学习中 c 语言不断线,电路能动手,建立完整的计算机系统观念。通过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及实践学习,进而强化学生的理论水平,夯实基础,提高动手能力,成为创新教育的主人翁,通过校企交流,逐步完成从学生和消费者,向技术人员和劳动者的两个身份转变,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实践教育的质量工程改革。 学校科技俱乐部需要有力的根据地。我们利用学校中注册成立的社团为依托与平台,利用社团这一活动基地,吸引汇聚广大学生中的活跃分子,对于俱乐部的成立进行统筹规划。在取得相关院系领导的支持后向学校相关机构进行注册,建立起俱乐部。此后, “3+
9、1”班学生便可以在指导老师的宏观指导下施展自己的技术与组织才华,让更多同学深入了解“3+1”创新教育,聆听技术讲座,参与实践学习活动。 俱乐部的骨干来自“3+1”创新教育班,按照职能分为管理团队(主席、副主席、委员若干名)和技术团队,两个团队是俱乐部的核心力量,是俱乐部最宝贵的财富。团队成员由具有奉献精神、积极主动、善于沟通、动手能力比较突出、基础扎实的同学担任。管理团队负责社团的活动组织策划、会员管理、网站建设维护、财物管理等日常运营工作。技术团队则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的同学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与理论助学辅导,如义务技术讲座、上机实践指导等活动。 俱乐部的招新安排在新学年伊始,宣传实践类技术
10、竞赛的内容,并展示历届学生科技成果、获奖作品,通过以往作品的实物、资料图片等全方位展示俱乐部风采与文化,吸引感兴趣的同学加入。俱乐部规模大了,会员异动(加入、退出、仅仅挂名等情况)就会增多,因此每学期初应该设定一个注册期限,未按时注册的老会员予以除名,原则上本学期内不得再申请加入。以此保证社团的纪律性,并且对会员情况心中有数。同时,可以选择元旦、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与“3+1”创新班联合进行校园展示,宣传“3+1”和俱乐部文化,扩大影响力。 应该看到,一部分大学生刚入校时还保持高中时代的学习状态,满腔热忱。但逐渐会产生迷茫、厌学等消极情绪,很多人从此沉沦,依靠网游、玄幻、恋爱来支持。因此,我
11、们必须为这些学生提供必要的平台,让他们发现计算机之美、实践动手给自己带来的充实感,进而参加到俱乐部队伍中来,重新找回人生的斗志及奋斗目标!看到学生所走过的弯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都会感到痛心,教师应当主动出击,从学生一进校园就给予必要的关心引导。 实践证明,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是其他工作开展的前提,并且要坚持不懈地抓,贯穿俱乐部整个生命周期的抓。通过丰富多彩的俱乐部活动,吸引同学们先关注,再走近,后加入。俱乐部新老成员间、指导老师与成员间、企业工程师与成员间的种种良性互动无处不在,润物无声的思想熏陶,能有效催化激发其自身化学反应,从而使其摆脱“迷茫的大学” ,拥抱积极的人生。 辅导助学团队主体
12、由技术团队负责,针对大一学生开展 C 语言辅导,对大二学生开展电子线路辅导,对大三学生开展嵌入式系统辅导。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技术团队自身以及学校的情况可适当调整。责任教师可以请专家对助学大纲做方向性把握。充分利用课余与周末的两天时间强化技术学习,原则上由技术团队给会员每周安排一次课,课程内容应深入浅出,特别注重与会员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要与传统授课方式有一定的区别。同时,建立起金字塔结构的专家教授一企业工程师、青年教师一高年级学生会员的俱乐部三级指导体系。 针对大一学生助学辅导,主要解决 C 语言程序设计的入门问题,通过助学辅导,使之产生浓厚兴趣。针对大二学生助学辅导,主要解决程序设计
13、入门后,如何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电脑鼠走迷宫”这一项目,让他们体会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强大威力。针对高年级学生助学辅导,主要通过若干个电路 DIY 实验,培养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进而通过如“智能小车”等综合型项目将软硬件系统结合起来,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 实践证明,我校的学生科技俱乐部的模式与运行机制,以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为目标,以嵌入式系统项目设计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尽快掌握高新技术为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结论 “校企合作学生科技俱乐部模式与运行机制探索”这一教改尝试,以其校企合作的背景,学生科技活动的形式,着力提高学
14、生对科学技术学习的兴趣、动手能力、团队精神等,其目的是走出一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创新与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零适应期”优秀本科生的工科院校教学改革之路。 此教改尝试,涉及高校与企业、学生与教师。从前期实施的情况来看,达到了多方受益的效果。首先是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浓厚,培养其动手能力、团队精神等;其次是企业可以招聘到更多综合素质高的“零适应期”优秀本科生;再次,教育者、教师也可通过校企合作,接触企业和最新应用技术,锻炼成长为“双师型”人才(指教师+工程师);最后,这一教改尝试还让学校受益,作为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内涵之一,在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方面闯出一条新路。总之, “校企合作学生科技俱乐部”内涵丰富,适用于工科院校各电类专业,对理论教学是非常有益的补充。在现行教育体制机制尚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普遍背景下,不啻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尝试。 以上是我们对工科院校大学生科技俱乐部教改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教改仍需完善进步,还望更多的有责任感的企业和高校加入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来,进一步提高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优化教育结构,形成服务特色,提高服务层次和质量,进一步开创校企合作共赢的广泛前景,为创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