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场健身锻炼活动对中老年人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学指标的影响作者:杨吉萍 冉孟华 王丽梅【摘要】 目的 观察广场健身锻炼活动对中老年人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学指标影响,寻找其规律性。方法 71 例张掖市火车站街道社区中、老年人参加了“广场健身锻炼活动” ,内容为当地常见广场民俗秧歌舞蹈,锻炼全程大约 60120 min,每周至少 5 次,6 个月为 1 个疗程。对照组为 45 例同龄、同性别未参加健身锻炼者。两组对象入选后即刻和 6 个月时分别接受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 、多导睡眠图(PSG) 、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结果 两组对象首次PSQI 问卷评估各项
2、成分得分和 PSQI 总分分布接近(均 P0.05) ,6 个月后锻炼组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和 PSQI 总分均明显低于首次检查和对照组同期结果(均 P0.010.05) 。两组对象首次 PGS 检测各项睡眠参数分布接近(均 P0.05) ,6 个月后锻炼组的 TSA、REM、RL、ATA、S1 均明显高于首次检查和对照组同期结果,而 SE、REM 睡眠潜伏期和 SWS 均明显低于首次检查和对照组同期结果(均 P0.010.05) 。两组对象首次SDS 和 SAS 总分分布接近(均 P0.05) ,6 个月后锻炼组的 SDS 和 SAS总分均明
3、显低于首次检查和对照组同期结果(均 P0.010.05) 。结论 “广场健身锻炼活动”可明显改善中老年人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学指标,后两组数据变化与焦虑、抑郁状态评分下降有一定相关性。 【关键词】 中老年人;健身锻炼;睡眠质量/PSQI;睡眠生理学/多导睡眠图;精神心理睡眠不佳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主诉症状之一,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转换等方面的变化,该群体成员常出现早醒、易醒、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等表现,并随增龄而继续加重。近年研究发现运动可以改善睡眠,但同时运用主、客观睡眠观察指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和多导睡眠图)进行前瞻性研究较少13 。 “广场健身锻炼活动”是近些年来比较流行的有氧运动
4、锻炼方式,很适合中老年人群。本文观察了 95 例中老年人参加广场健身锻炼活动前后的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方面指标,并与未锻炼的同龄、同性别人群进行比较。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2007 年 910 月,张掖市火车站街道社区推广“广场健身锻炼活动” ,本研究选择该街道社区的中老年人群。纳入标准:年龄在 45 岁以上。志愿参加广场健身活动。愿意接受各种问卷和量表的调查和评估。既往无长期参加有规律健身活动史。参加活动期间未服用影响睡眠药物。排除标准:患有影响活动、行走的骨和关节疾病。患有严重躯体性疾病。患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有痴呆和认知功能障碍。患有严重影响睡眠的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重
5、度前列腺增生(夜尿超过 4 次) 。符合上述标准的对象 71 例(锻炼组) ,其中男 40 例,女 31 例,年龄 4773平均(55.179.08) 岁,脑力劳动者 42 例,体力劳动者 26 例,受教育年限平均(14.843.57)年。对照组 45 例来源于同期未参加广场健身活动中老年人,符合广场活动组纳入标准的、和全部排除标准。男 28 例,女 17 例,年龄4671平均(54.8310.16) 岁,脑力劳动者 26 例,体力劳动者 19例,受教育年限平均(15.134.09)年。两组对象年龄、性别、职业和平均文化程度分布接近,具有可比性(均 P0.05) 。1.2 方法1.2.1 广场
6、活动内容和方法 锻炼组每日傍晚参加有组织的“广场健身锻炼活动” ,活动内容编排参照当地常见广场民俗秧歌舞蹈形式,在锣鼓和吹奏乐伴奏下,扭动全身和四肢,翩翩起舞,有固定节拍。每首歌曲经过 1520 min,间隔5 min 后,进入下一曲循环,锻炼全程大约 60120 min,每周至少坚持5 d,6 个月为 1 个疗程。1.2.2 睡眠质量调查量表选择及内容 选择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 ,该问卷由 19 个自评和 5 个他评项目组成,并构成 7 项成分: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每
7、个成分按 03 分计算,累计各成分评分为PSQI 总分,其范围在 021 分,得分愈高表示睡眠质量愈差。问卷应由受试对象自行填写,在答卷前应弄懂每个问题的准确涵义,再作出独立的自我评定,整个问卷完成时间需在 521 min 内。锻炼组首次评估时间在锻炼开始前。1.2.3 多导睡眠仪及睡眠生理学测试 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检查选择采用日本光电公司生产的 KohdeQT260 型多导睡眠仪进行测试,连续同步记录全夜 79 h 的 PSG 信号,测量下面指标:总睡眠时间(TSA) ;快速眼运动睡眠时间(REM) ;REM 睡眠潜伏期;睡眠潜伏期(RL) ;总觉醒时间(A
8、TA) ;睡眠效率(SE) ;非快速眼运动睡眠期期百分数(S1) ;非快速眼运动睡眠期期百分数(S2) ;非快速眼运动睡眠期+期百分数(SWS) 。次日将全部记录回放自动分析处理,再经人工逐项检查核对纠正。1.2.4 抑郁和焦虑评估量表选择及内容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均选自 Zung 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 ,这两个量表各包括 20 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症状出现频度分 4 个等级:没有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20 个条目中若是正向评分题依次评分 14 粗分,而反向评分题则评 41 粗分。自评结束后将 20 个条目各个得分相加,即得到总粗分
9、,然后再经过相关公式换算成标准分。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0.0 软件,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t 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检测,计数资料采用 2 检验。2 结 果2.1 两组对象不同时间 PSQI 问卷测评结果比较 结果表明两组对象首次检查 PSQI 问卷各项成分得分和 PSQI 总分分布接近(均 P0.05) ,6 个月后锻炼组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和 PSQI 总分均明显低于首次检查和对照组同期结果(均 P0.010.05) ,对照组两次检查 PSQI 问卷各项成分得分和 PSQI 总分无明显区别(均 P0.05) 。见表 1。表 1
10、 两组对象不同时间 PSQI 问卷测评结果比较(略)2.2 两组对象不同时间 PGS 检测各项睡眠参数比较 两组对象首次检查 PGS 各项睡眠参数分布接近(均 P0.05) ,6 个月后锻炼组的 TSA、REM、RL、ATA、S1 均明显高于首次检查和对照组同期结果,而 SE、REM 睡眠潜伏期和 SWS 均明显低于首次检查结果和对照组同期结果(均 P0.010.05) ,对照组两次 PGS 检测各项睡眠参数之间无明显区别(均 P0.05) 。见表 2。表 2 两组对象不同时间PGS 检测各项睡眠参数比较(略)2.3 两组对象不同时间 SDS 和 SAS 总分比较 两组对象首次检查 SDS 和
11、 SAS 总分分布接近(均 P0.05) ,6个月后锻炼组的 SDS 和 SAS 总分均明显低于首次检查结果和对照组同期结果(均 P0.010.05) ,对照组两次检查 SDS 和 SAS 总分无明显区别(均 P0.05) 。见表 3。表 3 两组对象不同时间 SDS 和 SAS 总分比较(略)3 讨 论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睡眠障碍已经成为现代都市生活普遍现象。目前我国有 20%30%城市人口有不同程度睡眠异常表现,中、老年群体中患病率更是高达 40%50%,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必然会导致恶性循环,还会引发其他疾病。一些报道证实,约有 1/3 高血压和 1/5冠心病患者发作前有睡眠异常等
12、诱因4 。“广场健身锻炼活动”是在各类欢快音乐的伴奏下,身体有节奏地松弛舞动,是一种艺术化的有氧运动。近年来一些运动医学专家推荐的健身锻炼作为治疗睡眠障碍一种新手段,已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国内观察方法中较全面、前瞻性、大样本研究不多。本文选择张掖市火车站街道社区中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并运用 “广场健身活动”为干预手段,同时选择客观和主观睡眠观察指标进行评估,无疑提高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统计数据结果表明持续有氧锻炼6 个月后,参加“广场健身活动”中、老年人的各项主、客观睡眠质量指标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包括 PSQI 问卷测评结果中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
13、眠药物、日间功能等成分得分和 PSQI 总分,以及 PGS 检测各项睡眠生理参数(TSA、REM、RL、ATA、S1、SE、REM 睡眠潜伏期和 SWS)指标,这与大多数作者意见相符5,6 。PSG 是一种重要的睡眠质量和睡眠生理学评估手段,加上配合 PSQI 问卷检查,可以真实地揭示患者睡眠异常实质。本研究入选对象运动锻炼前后 PSG 检查数据证实运动不仅增加了睡眠需求,还改善了睡眠能力和纠正睡眠结构紊乱。与对照组比较,锻炼组对象 6 个月后 REM 潜伏期和 S3+S4 增加,S1、觉醒时间及睡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效率明显提高。Montgomery 等7发现,没有运动习惯且没有心血管疾病的
14、60 岁以上老年人,4 次/w、3040 min/次的低冲击有氧运动及快走(约最大心率的 60%75%) ,运动 16 w 后,每日睡眠时间增加了 1 h,但睡眠潜伏期时间减少到运动前的 1/2。一些研究8,9显示,中老年个体睡眠质量还与其心理情绪评分明显相关,健身锻炼是一种强有力的改善情绪方法,有氧运动有明确的抗焦虑、抑郁作用,运动放松身体的同时也可让心理情绪平静,且可减低焦虑与抑郁(这两者是造成睡眠问题的常见因素)评分,但这些改善并不是立即发生,常常在 34 w 后才会显现出来,一个完整的体育活动阶段和长期有规律的健身锻炼都可有效地降低负性情绪程度。本研究选择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并运用了夏
15、季广场健身活动这种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锻炼方式,结果表明锻炼 6 个月后,观察对象的大部分 SDS 和 SAS 总分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并明显低于未参加夏季广场活动者。国外医师选择重度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他们中大部分服用药物无效,运动处方为有氧踏车运动,3050 min/次,20 d 为 1 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评定睡眠质量问卷和抑郁症状评分,结果表明大部分患者这两类指标都同时发生显著变化10 。运动改善睡眠机制1012可能为:运动能增加机体内一些神经介质的血浆浓度,如内啡肽,后者是一种比吗啡还强的镇静物质,可产生催眠作用。规律运动可以调节人体生物周期节律,后者对睡眠的影响与光学效应等
16、同。有规律的运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温度,而使身体进入困倦的状态,很容易进入深度睡眠。定期运动可使血液循环中 NE 和 5HT 含量增高,进而影响人体的情绪状态,使人心情愉快,减轻睡眠障碍症状。运动对睡眠的影响还与运动量有关。中等程度以下的运动能使人产生轻度的疲劳感,加快入睡时间,并加深睡眠深度。睡眠医学是一门属于康复、精神和运动医学大范畴的新兴边缘学科,鉴于“广场健身锻炼活动”可有效改善中、老年人主、客观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应在广大的中老年朋友中大力推广,提高其生活质量。【参考文献】1 Elavsky S,McAuley E.Lack of perceived sleep im
17、provement after 4month structured exercise programsJ.Menopause,2007;14(31):53540.2 Harrington JJ,Avidan AY.Treatment of sleep disorders in elderly patientsJ.Curr Treat Options Neurol,2005;7(5):33952.3 郑建盛,杨丽全,陈 清,等.医学专科学生身体锻炼对睡眠质量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3):2901.4 Cuellar NG,Rogers AE,Hisghman V,et al.Ass
18、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sleep disorders in the older adultJ.Geriatr Nurs,2007;28(4):25464.5 Leppmki S,Haukka J,Lnnqvist J,et al.Dropout and mood improvement: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with light exposure and physical exerciseJ.BMC Psychiatry,2004;4(1):22.6 龙云芳 ,詹承烈 ,唐承智.杨氏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睡眠、情感状态的影响调查J
19、.职业卫生与病伤,2000;15(4):2112.7 Montgomery P,Dennis J.Physical exercise for sleep problems in adults aged 60+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2;4(5):140410.8 Li F,Fisher KJ,Harmer P,et al.Tai chi and selfrated quality of sleep and daytime sleepiness in older adult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Am Geri
20、atr Soc,2004;52(6):892900.9 王九云,侯素芳,张 立.运动疗法干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情绪及其睡眠质量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3):45.10 Landi F,Russo A,Bernabei R.Physical activity and behavior in the elderly:a pilot studyJ.Arch Gerontol Geriatr Suppl,2004;21(9):23541.11 Ouellet N,Morris DL.Sleep satisfaction of older adults living in the community:identifying associated behavioral and health factorsJ.J Gerontol Nurs,2006;32(10):511.12 Martiny K,Bengtsson P,Lund V.Physical therapies for depressionlight ,exercise,TMS and sleep deprivationJ.Ugeskr Laeger,2007;169 (16):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