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类申报表(注:按专业类建设请填此表)学 校 名 称 淮海工学院(盖 章)专业类名称 计算机类专业类代码 0809按现行目录 按目录(修订稿 201205)1 080605 0809012 080611w 0809023 080613w 080903专业类所涵专业(代码)4核心专业(代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60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901)填报日期 2012-6-12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财政厅制二一二年五月2填 写 说 明1. 本表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2所有申报、建设内容均
2、填入本表,无须另附建设方案。3“专业类名称”与“专业类代码”请按照目 录(修订稿 201205)填写。申报专业类所涵盖专业可以属于目录(修订稿 201205)中的同一个专业二级类(申报名称即为该二级类名称),亦可分属两个(仅限两个)内涵相近的专业二级类(申报名称为其中一个的二级类名称)。4“专业类所涵专业(代码)” 以及“核心专业(代码)”,请同时按现行目录与目录(修订稿 201205)填写。5. 表格各栏目均可附页,但页码要清楚。本表请用 A4 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3一、学校现有专业设置情况汇总表 1 序号 学科门类 专业类 2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设置时间 现有专业方向 专业现状 3
3、在校生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605 2000 B软件工程 080611w 20061 工学 电气信息类网络工程 080613w 2006234合计本科专业类数: 合计本科专业数: 合计本科在校生数:注:1. 学校设置的全部本科专业均需填入上表,可根据具体填表需要增加行数或另加页;2. 请按照现行目录规范填写学科门类与专业类。3.“专业现状”指注明对应专业的建设现状,国家特色专业(代码 A)、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代码 B)、校级重点建设专业 (代码 C)4二、申报专业类中各专业情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5二、申报专业类中各专业情况(软件工程专业)2.1 专业概况专业名称(按现行目录填写)
4、软件工程 (按现行目录填写) 080611w现设置专业方向 授予学位门类 工学本专业设置时间 2006 年 2011 年初次就业率 76.62%2011 年实际招生数 123 在校生人数 437学校近 3 年累计向本专业投入的建设经费( 万元)是否为本专业类核心专业 是 否是否为 2007-2011 年国家级特色专业 是 否如是,为第 批是否为 2003 年以来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是 否本专业近 5 年获省及省以上教学质量工程与人才培养有关荣誉、奖励、立项建设情况1.本专业拥有连云港市海洋物联网与虚拟仿真重点实验室2.本专业拥有淮海工学院与 IBM 教育中心共建的 IBM 软件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5、软件人才实训基地3.本专业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软件工程环境实验室专业带头人基本情况姓 名 董剑利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7.10最高学位 硕士 最后学历 研究生 所学专业 软件工程毕业院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职 称 教授 职 务 连云港市海洋物联网重点实验室主任电 话 办公:051885895392 手机:13861425625 电子信箱 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近 5 年曾获部省级以上有关荣誉、奖励、成果以及发表论文等情况(教学方面)1.教学成果1 e-Education 系列信息化平台的研发与应用,施珺,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2 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施珺等, 淮海工学院优秀教学成果
6、一等奖, 0063 数据结构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创新,施珺等,淮海工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4 校外高端实训环境建设与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董剑利,江苏省教改题,2009-20115 省属高校软件本科专业高端实践环境建设与创新实践体系研究,董剑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项课题,2010-20126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施珺, 省教育厅教改项6目,2007-20097 校外高端实训环境建设与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董剑利,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009-2011 8 基于云计算的 e-Education 系列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研究与实践,施
7、珺,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2011 至今 9 应用型本科院校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全面探索与研究,贾长云,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2009-20112.精品课程1 VFP 程序设计 , 施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20083.精品教材1 Java 语言实验与课程设计指导, 施珺、纪兆辉,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 20112 Visual FoxPro 二级考前强化指导(第二版) , 施珺、樊宁,校精品教材,20113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SQL Server2005,贾长云,校精品教材 ,20114 Visual Basic 二级考前强化指导(第二版), 施珺、陈艳艳,校精品教材,
8、20104.多媒体课件1 软件测试技术教学课件,李慧,江苏省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二等奖 ,20112 软件测试技术教学课件,李慧,校多媒体课件比赛一等奖 ,20113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络教学平台,施珺等,校第四届多媒体课件比赛二等奖,20085.学科竞赛1 第六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优秀奖,顾勋梅( 导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20112 江苏省高校第八届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三等奖,陈艳艳(导师), 省教育厅,20113 江苏省高等数学竞赛二等奖,戴红伟( 导师),省教育厅,20106.发表论文1 高校创新教育思想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董剑利,中国教育创新,20082 教
9、学督导工作中的创新思考和启示, 董剑利,中国教育创新 ,20073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考试创新与实践, 董剑利,中国教育创新 ,20074 软件工程综合设计课程创新教学方法, 董剑利,中国教育创新 ,20075 C+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研究,顾勋梅,科教文汇,20096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在信息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刘茗,高教论坛,20077 对日软件外包人才能力培养探讨,杨玉,科教文汇,20108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专业课自主学习模式研究,张文娟,科教文汇 ,20109 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的架构与应用, 施珺,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10 教师专业素养在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10、探讨,戴红伟,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 软件工程人才动态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胡文彬,科教文汇 ,201012 项目教学法在软件测试课程中的引入,李慧,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13 构建网络化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探索与实践,陈艳艳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4 基于.NET 的教学质量监控平台的设计与实现,陈艳艳,计算机教育,201015离散数学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研究 ,王霞,计算机教育 ,201177.个人荣誉1 优秀教师群体, 施珺等,淮海工学院,20072 师德高尚好教师, 施珺,连云港市政府,20073 大学生最喜爱的教师,施珺,淮海工学院,20114 优秀科技指导教师,施珺,
11、淮海工学院,20115 优秀教师,施珺,淮海工学院,20086 优秀青年教师授课比赛,王霞,淮海工学院一等奖,20107 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施珺,淮海工学院,20108 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纪兆辉,淮海工学院,20109 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汪前进,淮海工学院,201010 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李慧,淮海工学院,201111 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王霞,淮海工学院,201112 优秀青年教师授课比赛,顾勋梅,淮海工学院二等奖,201013 优秀青年教师授课比赛,戴红伟,淮海工学院三等奖,201114 优秀青年教师授课比赛,樊宁,淮海工学院二等奖,200915 优秀青年教师授课比赛,原
12、小艳,淮海工学院三等奖,201082.2 教学基础(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评价等内容)2.2.1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关键。近年来,本专业围绕省重点建设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的建设目标,始终把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长抓不懈。通过各种措施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学缘与结构,强化团队的综合素质,目前已形成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和教授为龙头的专业师资队伍。专业负责人董剑利教授现任连云港市海洋物联网与虚拟仿真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高校教育 30 余年,主要承担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与应用、数据结构、计算机科学导论、操作系统
13、等本科课程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学、软件工程环境、软件体系结构、数据库技术等,主攻方向为集成化软件工程环境和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先后承担和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与教育研究项目约 10 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将 2 项(分别为第一、第三名) ,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5 项(均为第一名) ,正式发表论文 70 余篇,其中 20 余篇被 SCI、EI 等检索机构收录。出版教材 1 部,获得院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多次。由于教学、科研工作突出,先后荣立三等功 1 次,军区科技新星 1 次, “九五”优秀科技工作者 1 次,嘉奖多次。本专业拥有教师 25 名,其中 45 岁以上 3 人,3
14、5-44 岁 11 人,35 岁以下 11 人;在职称结构上,拥有正教授 2 人,副教授人 10 人,讲师 13 人;在学历结构上,具有博士学位4 人,硕士学位 18 人,7 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近五年来,教师队伍共承担省校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25 项,出版教材 11 部,获得省校级教学奖励 36 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26 篇,自主研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网络化考试平台等通过省级鉴定,为我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考试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学团队于 2007 年被评为院优秀教学团队。值得骄傲的是,在学校开展的 11 届教师授课比赛中,本专业教师累计获奖 18 人次,其中有 8 届获得二等奖以
15、上的奖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五年来累计承担各类纵向科研课题 22 项,横向课题13 项,发表科研论文 160 多篇,8 项成果通过省市级鉴定,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 9项,申请并获得软件著作权和专利共 9 项。在省重点建设学科的激励下,专业教师群体团结奋进,勇于创新,全力投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了近千名本科毕业生的培养任务,专业学生基础扎实,实践与创新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2.2.2 教学条件情况2.2.2.1 教学经费投入情况学校近四年累计向本专业投入专业建设经费 296 万元,主要用于专业的调研论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图书资料、师资队伍建设、学术会议、教学
16、改革、双语教学、学生科研、实习基地建设和专业实验室建设。近四年本专业本科生每年生均四项经费约为 1360 元/人,经费投入充足,为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经费保障。2.2.2.2 实验条件及开设情况(1)专业实验室情况 计算机工程学院已经建成网络技术室、多媒体技术室、网络工程室、软件技术室、软9件工程环境室、软件实训室、嵌入式技术室等实验室,配置了先进的软硬件设备,为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实验环境保障。(2)实验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情况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有 25 门课程含有课内实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实验开出率为 10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达到 84%以上,完全满足本科生实验教学的需要。
17、2.2.2.3 实习实践条件情况(1)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已有 15 家省内外著名的软件企业和培训机构与我们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成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训环境保障。(2)建立严格合理的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软件工程专业集中性实践教学课程共有 14 门次,34.5 学分,教学时数达 41 周。我们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组织和精心安排实践教学工作,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除军训、 “两课”社会实践两门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外,其余 12 项实践教学课程全部由计算机工程学院和实习基地共同组织和安排。软件工程专业以培养“
18、上手快、后劲足”的应用型软件工程师为目标,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坚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和精心安排好每门实践教学环节。2.2.2.4 图书资料建设情况近四年来,本专业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经费投入达 120 万元(含学校统一购置的各种电子科技文献资源) ,拥有中文期刊(含电子读物)55 种,外文期刊(含电子读物)7 种,很好地满足了本科生和教师的文献检索需求。2.2.3 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评价本专业学生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成绩突出,并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操作与软件开发能力强。近几年,有 200 多名同学获得了高级程序员、网络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CCNA、CISC
19、O 等软件类资格证书,为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本专业毕业生已成为苏北尤其是连云港 IT 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许多人已成为工作单位的业务骨干,其中,毕业生刘维超由于工作表现突出,成绩骄人,曾多次在省乃至全国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现已被德国波恩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主攻机器人研究方向;毕业生陈道泉从大二开始就参与施珺副教授带领的研发团队,积极参与多项基于 WEB 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多次在省、市、校级的网络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中获得殊荣。毕业后迅速成为所在软件公司的业务骨干,研发了一系列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软件产品。毕业生徐华毕业后考取了村官,他的事迹被国内多家媒体报道。还有很多毕业生远赴
20、西北,如优秀毕业生钱江同学等,为国家西部开发做出了很大贡献。102.3 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制度、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等方面内容)2.3.1 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情况本专业以培养适应 21 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计算机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总体目标,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自 2007 年起在借鉴相关院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教学实践,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适时的调整与改进。其总的指导思想是:(1) 在不断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既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稳定性,又适时做出必要的调整。(2) 根据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要求,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和教
21、学内容,实现相关课程的有机整合。(3) 注重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地位和在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综合性设计性实验。(4) 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政策,推行课程互换制,鼓励学生从事专业化的实训和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设定的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建设措施来确保培养计划得到落实,具体如下:(1)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工程实践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与信息化发展特色。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等内容,加强教学改革的投入力度。(2) 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加强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同时,以社会需
22、求为导向,增加主流知识与技术在教学中的比重,加大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开设量,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人才培养的个性化。(3) 加强优秀课程团队的培育和建设工作,积极推行课程负责人制,负责为各门课程优化教学内容,选定合适的教材,审定教学大纲、教案和课件,负责教学平台的构建、维护和推广使用,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加强教材建设与选用工作,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科研与开发工作编写优质适用教材。(4) 努力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人员配备齐全,指导与管理到位,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内容特色明显,保证效果。扩大现有软件研发实训中心和大学生机器人创新实验室规模。(5) 积极组织面向本
23、专业和全院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系列竞赛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专业训练和实践,选拔和组织高水平学生团队参加国家和省级高水平学科竞赛和创业竞赛活动。注重学科研究成果向本科教学与科研训练的转化,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学科研究环境的利用率。(6) 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资源,密切与校外优势实习实训基地的联系,注重发挥校内实习基地的作用。广泛开展与省内高技术企业、用人单位和高端实训基地的合作,建设高水平校外实习基地。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有组织地派送学生奔赴合作基地从事高强度、有针对性的项目实习,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联合用人单位和信息企业,广泛开展定制培养和校外全日制专业实习培训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本专业始终以保证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深入开展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