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2022520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编制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发布二 O 一一年五月2I目录一、背景与环境 .1(一)背景 .11、信息化是苏州建设“三区三城”的必然要求 .12、信息化是苏州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必然要求 .23、信息化是苏州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2(二)环境 .21、苏州市工业规模大 .22、苏州市信息化发展快 .33、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比重高 .34、苏州市吴文化氛围浓 .3二、现状与分析 .4(一)发展现状 .41、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42、电子政务稳步推进 .43、企业信息化大力实施 .54、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55、农村信息化建设成绩

2、斐然 .66、信息化保障措施体系逐步完善 .6(二)存在问题 .71、信息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和共享 .72、信息化应用有待深化和创新 .73、三网融合推进步伐有待加快 .84、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比重偏低 .85、信息化高层次专业人才缺乏 .86、信息化资金投入偏低 .9三、战略与目标 .10(一)指导思想 .10(二)基本原则 .101、整合资源 .102、深化应用 .103、提升产业 .114、创新机制 .11(三)发展目标 .111、总体目标 .112、具体目标 .12四、任务与重点 .13(一)主要任务 .13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信息化应用能力 .132、推进信息化与产业的融合,促进

3、产业能级提升 .143、推行电子政务,构建智慧苏州政务体系 .174、推进社会信息化,构建智慧苏州生活体系 .185、推进信息化与城镇化、都市化的融合 .20II6、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由大变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1(二)重点工程 .221、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222、电子政务升级工程 .243、两化融合推进工程 .254、信息惠民便民工程 .275、智慧苏州创建工程 .286、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29五、对策与措施 .31(一)建立长效机制 .311、形成信息化推进合力 .312、加强信息化评价考核 .31(二)完善法规规范 .321、制定苏州市信息化条例 .322、编制苏州市信息

4、化专项规划 .323、完善苏州市信息化标准体系 .33(三)加大资金投入 .331、加大信息化方面的政府财政投资力度 .332、引导社会各界投资信息化建设 .34(四)壮大人才队伍 .341、加强信息化人才引进 .342、加强信息化教育培训 .34(五)保障信息安全 .351、建立信息安全协同保障机制 .352、完善信息安全有关制度 .36(六)营造良好氛围 .361、积极开展信息化试点示范 .362、加大信息化宣传推广力度 .361一、背景与环境苏州市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第二,人均 GDP 达到 15000 美元,为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内在需求。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

5、三区三城”建设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为苏州市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将使苏州市信息化建设迎来高速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苏州市信息化建设必须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基本规律,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把信息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明确发展目标和思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智慧苏州” 建设,使信息化成为苏州在新一轮技术革新浪潮中占据主动,赢得先机。(一)背景1、信息化是苏州建设“三区三城”的必然要求建设“三区三城 ”是苏州市 “十二五”发展的总目标。 “三区三城”中的“ 三区”是指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和城乡一体

6、化的示范区, “三城” 是指高端产业城市、最佳宜居城市和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此外,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到 2015 年苏州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这些都离不开信息化。实践证明,信息化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没有信息技术支撑的制造业难以成为先进制造业,没有信息技术支撑的服务业难以成为现代服务业,没有信息技术支撑的管理难以成为科学管理。信息化可以激发自主创新活力,加快自主创新速度。信息化是推进健康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是推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是促进旅游业发

7、展、文化繁荣的有力手段。22、信息化是苏州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必然要求推进信息化是推进苏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调结构、转方式” 是苏州“十二五”发展的主线。当前,苏州市正处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全面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转变苏州市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有利于发挥信息化的带动和渗透效应,加快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发展,带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创新,提升传统产业能级,催生新兴产业门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有效整合全市产业发展资源,率先探索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新

8、型工业化道路。3、信息化是苏州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富民惠民是“ 十二五” 发展的根本要求。苏州的民生质量和社会事业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城市的发展水平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这要求苏州市在“十二五 ”时期,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更加注重促进城乡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更加注重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协调,更加注重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营造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富民惠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苏州市要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十二五”的发展追求,让发展成果最终落到民生保

9、障和改善上来。信息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信息化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医疗卫生发展水平,有利于促进就业,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苏州人民生活质量。(二)环境1、苏州市工业规模大目前,苏州市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仅次于上海。苏州市工3业规模大,发展势头强劲,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010 年,苏州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24599 亿元,同比增长 22.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5434 亿元,同比增长 16.8%。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轻工、冶金和化工六大优势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23484 亿元(含新兴产业产值

10、7100 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95.5%,同比增长 23%。2、苏州市信息化发展快“十一五”期间,苏州市紧紧抓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给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化逐步成为苏州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苏州市信息化指数名列全省第一,信息化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总体而言,苏州市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电子政务稳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大力实施,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信息化成绩斐然,信息化保障措施体系逐步完善。3、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比重高近年来,苏州市信息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已成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为苏州市

11、开展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0 年,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 9079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 39%,占江苏省的 52%,占全国的 12%以上,已成为国内规模大、门类齐、水平高、配套强的电子信息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重镇。4、苏州市吴文化氛围浓苏州城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首批 24 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吴文化是一种诚实守信、重文守礼、尊重人才、精细认真、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文化。浓郁的吴文化,为苏州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是非常好的人文条件。4二、现状与分析(一)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苏州市紧紧抓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给信息化建设带来的

12、机遇,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化逐步成为苏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苏州市信息化指数达到 84.7,名列全省第一,信息化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有力促进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1、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苏州数字传输主干网容量和传输速率不断提高,宽带 IP 城域网实现了五市七区的全覆盖。传输骨干网带宽达到 400G,城域网出口带宽超过 600G。到 2010 年底,全市宽带用户数已达 202.77 万户,接入率达96.82%。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到 1300 多万户,固定电话用户超过 390 万户,有线电视用户超过 200 万户。各级党

13、政机关和社区(村)上网率达到 100%,全市有线数字电视普及率达到 100%。 2、电子政务稳步推进近年来,苏州市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建成省辖市第一个覆盖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电子政务外网和第一个连接全市所有社区居委会和行政村的社区网;率先建设了“五大基础数据库” (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政务信息数据库和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 、 “四大中心”(市级政务网络管理中心、政务数据中心、数字认证中心和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和“两大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协同工作平台) 。开通了“中国苏州”WAP 网站,建成了全市公文交换系统、公务邮件系统、提案建议管理系统、电子政务 CA 认证等十

14、大系统,实施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四级网络和信息系统、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系统、数字档案馆系统等近百个政府信息化应用项目。国税纳税5户电子申报率达到 99.5%,地税纳税户电子申报率达到 99.1%。苏州市政府门户网站“中国苏州 ”连续多年在全国政府门户网站评比中名列前茅。 “权力阳光运行”一市七网已经开始运行。3、企业信息化大力实施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制定了苏州市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实施意见 ,建立了两化融合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网络,发布了苏州市企业两化融合考评指标体系 (试行) 。在两化融合工作中,苏州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 的原则,重点实施了信息化技术改造、信

15、息化推动、信息化创新、信息化服务四大工程。2010 年 4 月,苏州工业园区成为江苏省首批两化融合示范区,IP 融合通信成为全省第一个两化融合示范基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评为江苏省第二批两化融合示范区,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评为江苏省两化融合试验区。沙钢集团等 6 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第一批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常熟中利科技集团等 3 家企业的 3 个示范项目获得 2010 年省级现代服务业(软件产业-两化融合)300 万的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奖励。至 2010 年底,苏州已创建完成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 2 家,试验区 1 家,示范企业 3 家,试点企业 28 家。苏州市设立了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

16、充分利用 SaaS 技术,整合软件、通信等技术和服务资源,实施“万家企业信息化推广应用计划” ,把加快企业信息化应用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作为推进两化融合的突破口。风云网络、苏州中小企业服务网、苏州通联物流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等一批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显著。全市以行业龙头为主体建立的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吸纳各类配套企业加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供应链平台。依托现有各大专业市场建立的电子商务平台成为苏州市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4、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全市 574 所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建制学校全部实现 10M以上光纤接入,基本实现“班班通” 。建成苏州市教育门户网、苏州市教育局电子政务网、苏州教

17、育资源网、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等五6大教育信息化平台。在医疗卫生信息化方面,苏州卫生城域网建成。120 急救系统与 110 接警系统实现并网运行。医疗一卡通工程已上线运行。 “健康苏州网” 为市民提供了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在社会保障信息化方面,苏州在全省率先建成了覆盖全市范围的社会保险广域网络,社保基金中心已和全市 260 家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以及各区社保经办机构、市财政进行了实时联网。 “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险管理系统已投入运行。5、农村信息化建设成绩斐然“十一五”期间,苏州农村信息化发展迅速,建成开通农业(农林、水产)门户网站 9 个,市级专业网站 3 个,实现农业信息网

18、络“镇镇通” ,并且大部分上网乡镇都达到农业部规定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 五个一” 标准。苏州大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工程,实现了 “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建设” 的双向互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 年,在江苏省对首批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村镇评选中,苏州市有12 个镇荣获三星级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镇称号,36 个镇荣获二星级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镇称号,有 10 个镇荣获一星级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镇称号,有 5 个村荣获三星级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村称号,有 40 个村荣获二星级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村称号。6、信息化保障措施体系逐步完善苏州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成立了苏州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组建了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苏州市政府不少单位都设有信息处,下属市(区)政府也普遍拥有信息化机构。苏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信息化政策文件,包括苏州市政府信息化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 “ 数字苏州 ”电子政务专项规划 和苏州市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建设方案 、 关于进一步推进苏州市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工作的意见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