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颈部烧伤患者气管套管安全问题及护理体会【摘要】 目的探讨颈部烧伤患者气管套管安全问题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对本科 2007 年 6 月2011 年 4 月颈部烧伤患者 10 例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 7 例发生与套管相关的安全问题,采用各种护理措施后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结论重视气管套管安全问题,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颈部烧伤患者顺利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 颈部烧伤;气管套管;安全;护理颈部烧伤患者气管切开后,由于创面渗出多等原因加大了护理难度,常见气管导管安全问题有气管导管阻塞、食管气管瘘、导管脱出、出血等。通过临床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降低危险,确保了患者的
2、安全。现将本院 ICU 科 2007 年 6 月2011 年 4 月出现与气管套管相关安全问题的 7 例颈部烧伤患者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0 例颈部烧伤患者中,男 6 例,女 4 例;年龄 3265 岁。颈部度烧伤 2 例,深度烧伤 5 例,浅度烧伤 3 例。出现与气管套管有关的安全问题 7 例,其中主要原因为,导管阻塞、套管脱出、出血、内套管安放困难、食管气管瘘。2 安全问题分析2.1 气管套管阻塞是分泌物粘结成痂阻塞所致如存在呼吸道灼伤,内分泌物较多时,应及时予以清除。分泌物结痂难以清除的,应立即更换气管套管。2.2 套管脱出常因固定不牢颈部皮下脂肪过多、气管切口过大导致套管脱出至皮下;
3、吸痰时刺激而致剧烈咳嗽、频繁更换体位时较易发生。2.3 出血患者频繁变换体位时套管尖端与局部气管或周围组织摩擦,会出现局部坏死或磨损无名动脉而导致出血,吸痰动作粗暴等也可损伤气管壁黏膜。2.4 内套管取出与安放困难气管套管的内管和外管是经过精细制作,密切配套的。安放困难的原因是:烧伤严重,气切口难以愈合,创面渗出多,创面水肿,操作用力过猛,容易造成内套管变形或置入皮下。2.5 食管气管瘘形成原因及特点气管套管的气囊压迫气管黏膜,套管压力持续的时间长,由于气管软骨的“C”字形结构,气管的损伤多发生在后壁膜部1,危重症患者多烦躁不安,头颈部经常活动,使得气管套管的不稳定活动增多,加重了气管黏膜的损
4、伤。气管切开这种创伤性操作破坏了气管的结构和稳定性。3 护理对策3.1 保持气管套管通畅3.1.1 加强气道湿化。良好的气道湿化可降低痰液的粘稠度,减少痰痂的形成2。方法有:(1)加强呼吸机湿化力度,加强吸痰。(2)经气管套管雾化吸入,用糜蛋白酶 4000U 或沐舒坦 15mg 雾化吸入促进痰液排除。(3)充分补液,稀释痰液。3.1.2 吸痰时吸力不宜过大,抽吸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气管壁黏膜,引起炎症或损伤小血管导致出血。吸痰操作中严格按无菌操作进行,吸痰管在气管内留置的全程时间应小于 30s。3.2 防止导管脱出,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套管,套管带打手术结,松紧度要适宜。患者强烈咳嗽时,
5、护士用双手按压套管的双耳,以防套管脱出。当导管脱出或半脱出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医生将做好的套管重新安放。3.3 出血的护理套管周围少量出血时,可在套管四周填入凡士林纱条压迫止血,密切观察套管垫及痰液是否有新鲜血液。发生大出血时,立即报告医生。3.4 气管套管取出与安放困难。取内套管时,气管套管取出时应顺着套管的弯曲度取出,外套管更换必须在手术后 1 周,即气管切口形成窦道之后。颈部烧伤患者创面渗出多者,应加强创面换药。对于气切口创面大的患者拔管前,气道内可留置引导管后拔出,然后沿引导管重新置入新的气管套管。3.5 食管气管瘘,加强气囊压力的监测维持气囊压力30cmH2O,能最大限度地避免
6、气囊对气管黏膜的损伤3。目前临床多使用高容量低压型气管套管,大多数学者认为4,只需定期监测和控制气囊压力、注气量,则没有必要常规放气。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应合理镇静。使用托架固定呼吸机管道,减轻对气管后壁的重力性压迫。4 讨论气管切开是许多危重病人的重要治疗手段,一旦脱出,会危及患者的生命。颈部烧伤患者因其创面渗出多,气管切口大难愈合等原因,护理难度更大。防止气管套管阻塞、脱管、气道不畅是护理安全的重点。在护理工作中,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勤于观察患者的情况以及气管套管的固定带松紧度,在给患者翻身、吸痰、换药等操作时,须固定好套管,并避免套管移位。注意呼吸机管道固定情况,防止牵拉套管。另外,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处理及急救方法,从而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参考文献】1 邢锐,吴恒义.呼吸机支持下气管套管致气管食管瘘 4 例分析.广东医学,2003,24(2):961.2 程红缨.气管内吸引合并症的发生原因及其预防措施.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6-538.3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2006).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2):65.4 魏宏建,付春来,荣令,等.套囊充气方法选择的探讨.中国呼吸和危重监护杂志,2006,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