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述历史访谈与新闻采访的异同【本文提要】口述历史近年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新方法,也成为媒体和图书市场上出现的新标签。但是,以问答形式出现的文章或影像都是口述历史吗?口述历史访谈与新闻采访有何异同?本文对口述历史研究与新闻传播的互动关系进行梳理,从人物关系、工作方法、职业伦理道德以及具体的提问方式、价值判断标准等方面,对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访谈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比较。【关键词】口述历史 访谈 新闻采访“口述历史”近年来不仅为历史研究所用,也成为社会学、文学、新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新方法,还因其特有的“在场”效果,在纪录片、纪实作品中大行其道。越来越多的人称自己在做“口述历史” ,一些
2、媒体也将对话体节目或栏目打上“口述历史”标签。那么,口述历史与新闻报道有什么差别?口述访谈与新闻采访是否基本相同?以人物口述为内容主体的作品都可以称“口述历史”吗?笔者参考国内外口述历史专家的看法,结合自己在新闻采访和口述历史访谈方面的实践体会“,认为:口述历史研究方法虽然人皆可用,但标签却不可以随意贴。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访谈相似之处很多,但在操作规则、指导观念上又有区别,认为从事过新闻工作便可以做口述历史研究的想法是一个误区。一、口述历史研究与新闻传播的互动关系 国外学者认为最早的历史记录都是口述历史(如荷马史诗) ,但现代口述历史始于上世纪 40 年代,并直接受益于传播学的兴起。从物质条件
3、上看,它依赖于现代传播技术。录音是现代口述历史研究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录音技术特别是便携式录音机的出现,现代口述历史便不存在。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数字化影音技术更让口述历史研究如虎添翼。口述历史研究与新闻业关系密切,美国最早的口述历史学者艾伦内文斯就曾是一名新闻工作者。1948 年,艾伦内文斯于哥伦比亚大学创立第一座口述历史档案馆,开始进行“有系统地从还活着的美国风云人物口中和文件上,套取他们最近 60 年来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全部记录” 。#这被认为是现代口述历史研究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正是由于这种渊源,口述历史在访谈方法、人物对象选择等诸多方面与新闻报道有相似之处。口述历史研究者在访谈中直
4、接借用新闻采访的现成经验。曾任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会长的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写了一本大家都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 ,其中关于“如何提出尴尬问题”等访谈技巧主要借鉴名记者的采访方法。口述历史访谈强调与受访者建立良好关系,要求访谈者尽可能倾听被访者的谈话,这些有助于提高访谈质量的基本方法和观念大都来自于新闻采访。口述历史研究方法又“回流”到新闻界。日本 NHK 电视台很早采用口述历史方法进行电视访谈,建立了庞大的口述历史资料库。1990 年6 月和 9 月,NHK 电视台在台北对张学良进行了 10 个小时的口述访谈。在中国大陆,女作家张辛欣与桑晔合作的“口述实录体小说” 北京人发表在 1985 年 1
5、月收获杂志上,这是大陆读者较早见到的口述类作品。1991 年,作家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些作品虽有文学色彩,但都是以受访者口述为主体内容,进行口述史式的记录整理。1997 年,我国纸质媒体首次出现以“口述”命名的栏目北京青年报的“口述实录” ,这是女记者安顿对当代中国人的情感状况进行的调查。安顿的采访方式很像口述历史访谈:对访谈全程录音,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请受访者签字认可,以隐匿受访者姓名的形式刊登出来。到 2003 年,安顿对接近 5000 人进行了口述访谈。后来,“口述实录”在全国众多纸媒上被复制,但是极少有媒体真正采取安顿的工作方式录音、整理、受访者签字授权
6、。本世纪初,我国电视媒体也开始引入“口述历史”访谈方式,形成“电视传播与口述史的跨界之作”口述历史节目。$从 2002 年开始,崔永元进行中国当代电影史的“口述历史”资料积累。他在电影传奇中采用了许多见证人的独白,节目播出时许多被访老人已经故去,影像资料弥足珍贵。近年来,他又进行了我的抗战口述历史记录。8年时间里,崔永元采访了 3500 人,留下 200 万分钟的影像、300 万张老照片,受访者平均年龄 80 岁。2005 年,香港凤凰卫视推出由曹景行主持的口述历史栏目,强调“抢救记忆,反省历史” 。同年,上海电视台推出日播类口述历史节目纪事 。由于口述历史访谈不再局限于录音而更多地进行录像,
7、它的资料还被纪录片采用,形成纪录片新类型口述历史纪录片。2004 年出版的小平百年被称为国内第一部口述历史纪录片,它对 105 位亲历者进行口述访谈。我国蓬勃兴起的独立纪录片也引入口述历史访谈方式,大量口述历史影音资料也成为纪录片素材。二、口述历史访谈与新闻采访的相似之处 何为口述历史访谈?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在大家都来做口述历史一书中说:“那些能够被提取和保存的记忆是口述历史的核心。简言之,口述历史是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口述历史访谈指的是一位准备完善的访谈者向受访者提出问题,并且以录音或录影记录下彼此的问与答。 ”而新闻采访呢?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
8、尔文曼切尔的定义,新闻采访是一个通过观察、推理和核实而进行的采集事实的过程。这些事实组织在一个新闻报道中,就可以给读者和听众一个关于某事件的完整的说明。记者的工作就是寻找隐藏在表层之下的真相。二者都为探求“真相” ,都以调查方式工作,有以下相似性:1.人物关系相似对于访谈中这一对人物,口述历史界称之为“访谈者”和“受访者” ,新闻界称之为“采访者”和“被采访对象” 。名词不同,角色却极为相似:一个设计问题、提出问题,一个回答问题;一个主动,一个被动。口述历史访谈与新闻采访都严重依赖采访对象的话语,但口述历史的依赖程度显然更大,因为新闻记者在对方不开口的情况下还可以观察采访。2.获取信息手段相似
9、二者都以忠实记录为最高标准,都认为正在书写历史或记录历史,都试图颠覆人们已经形成的固有认识,向读者揭示一个原本不被知晓的真相。因此,它们在获取信息的手段上有很大相似性,都采取了面对面访谈、资料搜索等方式。口述历史的访谈者也是“发问专家” ,也要事先精心准备,罗列问题提纲。他们也要取得受访者的信任,让受访者以坦诚的态度讲真话。二者都要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打破彼此间的陌生感。新闻采访要对信息核实,口述历史访谈也要去伪存真。唐德刚为李宗仁做口述传记李宗仁回忆录时曾查阅了大量资料,证明李宗仁所说的某个细节是错误的,李宗仁看到佐证后不得不承认记忆有误。口述历史的作品并非有言必录,按照唐德刚的看法,口述访
10、谈所获得的信息只能在最后的作品占一半或三分之一的比重。3.职业伦理道德相似在职业伦理道德方面,二者都要求尊重受访者、保护受访者个人隐私或其他利益不受侵害。口述历史工作者在与受访者签订的协议中明确标出哪些内容是目前不能发表的以及发表的时限,并承诺在一定情况下隐匿受访者姓名。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口述历史协会都有详细的工作手册,其中重要内容是访谈者对受访者应尽的义务。新闻采访也遵循类似规则,如果被采访对象不愿意公布某事(对犯罪新闻的揭露性报道除外)要尊重对方的选择,在法制报道中要保护未成年人为了保护被采访对象可以采用匿名消息来源的形式,美国华盛顿邮报在“水门事件”报道中将重要线人化名“深喉” ,其真
11、实身份和名字一直被保密。三、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访谈的差别 尽管口述历史访谈与新闻采访有诸多相似之处,但记者与口述历史工作者之间却不能划等号。口述历史有一整套规则与标准,只有符合规则的访谈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口述历史。所以,大量的电视访谈类节目并非口述历史。1.规范不同,价值标准也不同口述历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实践,已经形成一套专业标准和规范。美国口述历史学者唐纳德里奇撰写的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其实就是一本工作手册,在美国口述历史协会制定的标准中,详细规定了“对于受访者应尽的责任”和“对于公众与专业本身应尽的责任” ,口述历史的法律授权样本也形成了固定模式。不符合这些标准,就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口述历史访
12、谈,只能称为“个别研究者”的访谈。新闻界也早已形成自己的行为规范。新闻采访一般不与受访者签书面协议,记者常常一天采访许多人,不能与采访对象逐个签约。但口述历史要求必须与受访者签约,得不到授权便不能随意使用访谈结果。二者在时效性方面也存在差异。新闻采访关注刚刚发生的事情或者早已发生但未被了解的事情,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口述历史则相反更关注过去的事情,访谈者要有足够耐心倾听被访者讲述几十年前的故事。关于被访者,新闻采访更关注名人,强调受访者的“异常性” 。在新闻的“数学公式”中,名人+平常事=新闻,普通人+不寻常事=新闻,但普通人+普通事=0。而口述历史不仅仅关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
13、,更关注普通人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生活命运,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中被访对象多是文革中的普通人。关注普通人是口述历史的重要特征,也是口述历史研究与以往文献研究之间的重要区别,它让没有话语权的弱者说话。笔者对伪满洲国时期作家进行访谈,他们大多因为受审查等原因长期失去发表文字的权利,是不能“发声”的弱者。2.目标不同,时间安排也不同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访谈都是社会活动,而非个人社交谈话。但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为了那些不能亲临现场的人们” ,记者代表着媒体受众的利益和兴趣进入现场,提问方案是从受众角度拟定的。口述历史访谈的目的是抢救活态信息,探究历史真相,是从学术研究角度拟定问题提纲。由于访谈目的不同,所以
14、二者确立的信息挖掘目标和时间安排也不同。新闻报道讲究速战速决,记者对于信息挖掘的深入程度与预先确定的报道篇幅、报道形式有直接关系。除调查性报道外,新闻采访都有很强的时间限制,提问针对性强,直接目的是为完成报道任务。而口述历史的访谈则可以从容进行,针对一个人物的访问一般是几天、几周甚至更久,访谈者的态度是多多益善。3.采访行为中的不同之处记录方式不同。录音,对于口述历史访谈来说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对于新闻采访来说则是可选择性的。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记者一般都不录音,或者录了音也没有时间整理文本。而口述历史的标志就是以录音或录像记录谈话,如果没有留下影音资料而仅仅是笔录,一般不能称为口述历史。口述历
15、史还要整理出全部文本,这也是它与新闻采访的重要区别。口述历史访谈强调完整性全程录音、全部整理。由于录音时间与整理文本时间之比常常是 1:4,新闻记者大多没有时间整理全部录音,仅仅抽取其中的只言片语。对于访谈的原始记录,记者以个人方式保管(是否长期保存全凭自愿) ,而口述历史学者以档案管理的方式长期保存。问题设计与问题提交方式不同。新闻采访和口述访谈对于采访提纲的重视与依赖程度不同,提交问题的方式也不同。口述历史访谈是书面递交问题、延迟提问,而新闻采访是口头提问、突然发问。口述历史工作者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案头准备,对受访者的个人情况、家庭状况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访谈者还要对受访者进行预访,根据预
16、访得到的信息受访者性格特征、简要经历等,有针对性地写出访问提纲征求意见稿,当提纲得到受访者同意后才开始正式访谈。而以快捷为特征的新闻采访,无暇在访问正式开始之前进行如此漫长的铺陈。提交问题时,口述历史工作者以书面递交方式呈送给受访者,并给受访者留出一段时间进行思考和回忆。在口述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基本上按照既定的访问提纲来提问,偶尔根据现场变化追加一些问题或补充采访。而新闻采访一般以口头提问为主,预先准备好的提纲多是掌握在记者手中而不完全交到采访对象手中(即使按要求预交问题提纲,也不必提交全部问题)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控制着主动权,根据情况变化随时调整提问,不拘泥于问题提纲。新闻记者有时还对采
17、访对象突然袭击,不给采访对象太长的思考时间。这种差异是目标不同决定的。口述历史访谈要尽可能多地挖掘受访者的记忆,因此延迟提问。而新闻采访恰恰相反,有时候记者有意让采访对象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面对问题,以求最直接的反应。二者在问题设计方面也大不相同。口述历史是“过去时”的,要求受访者回忆多年以前的事情;而新闻报道是“现在时”的,要求采访对象讲述刚刚发生的事情。口述历史访谈多以人物为中心研究受访者的“生命史” (即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者王铭铭提出的“人生史”研究),而新闻采访多以事件为中心。新闻采访的提纲针对性很强,而口述历史的采访提纲比较宽泛。对于受访者所掌握的大量情况,新闻记者只要其中一部分,
18、而口述历史访谈者则想要全部。打断还是倾听与受访者交流方式不同。记者常常在采访过程中打断对方,将话题引到自己关心的主题上来。而口述历史则尽量不打断对方,采取倾听的方式。在新闻采访中,记者一般不让采访对象漫谈,而口述历史访谈则让对方尽情述说。新闻采访是一问一答,记者要进行大量的追问。而口述历史以受访者讲述为主,访谈者以眼神与对方沟通、很少插话。特别是在录像记录的口述历史访谈中,如果只有一台摄像机,画面集中在受访者身上,访谈者的形象和声音是淡化的甚至不出镜和不出音。这样做是为了让受访者有流畅的表达,也便于后期的剪辑整理,尽量保持受访者大段完整的语言表述。笔者曾有过教训,最初做访谈时总忍不住插话、随想
19、随问,重看录像时就发现:被访者原本流畅的讲述被割裂了。口述历史访谈比新闻采访更强调倾听。美国口述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称他们是一群“必须压抑着想说话的冲动,做个安静的倾听者”%的人。4.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同新闻记者对获得的信息以去粗存菁的方式过滤,只选取少量精华写入报道。而口述历史研究者则尽可能完整地将信息全部记录,为后来者充分利用这份资源预留空间。关于口述历史对于信息的处理方式,唐纳德里奇说:“访谈的录音(影)带经过制作抄本、摘要、列出索引这些程序后,储存在图书馆或档案馆。这些访谈记录可用于研究、摘节出版、广播或录影纪录片、博物馆展览、戏剧表演以及其他公开展示。 ”5.费用的支付方式不同按照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新闻报道是无偿的,记者不会向被采访对象收取费用,记者的薪酬由媒体支付。同样,记者也不会向被采访对象支付金钱(除了个别的付费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