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努力做好地区经济工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局服务2009 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一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紧紧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一主题,继续迎难而上,不断开拓创新,地区经济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新成就,为我国有效遏止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我们正处于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胜利的关键时期,推动地区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事关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继续强化对新形势下做好地区经济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2、,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地区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 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部署,地区经济工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 年,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积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不断拓宽地区经济工作新领域,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各项工作又取得了丰硕成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近几年形成的好局面。 (一)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积极变化 第一,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强劲。2009 年前三季度,四大板块中,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 GDP 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9.8%、10.2%、12.4%和 11.7%,西部
3、地区增速最快,2008 年以来形成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速超过东部地区的格局继续保持。分省份看,中西部地区的表现尤为抢眼。前三季度,全国经济增速排前 10 位的省份中,中西部地区占了 8 席。 第二,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经济指标均好于东部地区。除 GDP 增速外,2009 年前三季度,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等主要指标的增长速度均快于东部地区。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同比分别增长 38.9%、37.5%和 41.5%,分别高出东部地区 12.6、11.2 和 15.2 个百分点。在主要经济
4、指标中,有两个指标东部地区的表现要好于中西部地区。一是进出口收窄幅度。二是工业企业利润降幅。 第三,中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增长出现积极变化。突出表现在:国家投资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中西部地区一大批铁路客运专线、西部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和干支线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开工建设,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和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速,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一揽子计划中各项惠及民生政策的出台,中西部地区成为得到实惠最多的地区,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民生事业快速发展。 (二)地区经济工作在不断创新中凸显新亮点 第一,更加注重沿海地区战略布局的优化。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
5、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区域,也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地区。为有效提高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务实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一年来,地区经济系统会同有关部门,相继编制了一批促进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广东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规划等一批区域规划先后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关于支持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等一批区域性政策文件相继印发;京津冀都
6、市圈、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随着上述地区开发开放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我国沿海地区初步呈现出“三大五小” 、串珠状的总体开发格局。 “三大”是指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和核心区域;“五小”是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黄河三角洲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这些区域,基本上涵盖了大部分沿海省市的优势开发区域,加快其发展,无疑将大大推动沿海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增强沿海地区经济总体竞争力。 第二,更加注重培育中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发展空间较大,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点地区,也是拓展
7、国民经济发展空间最具潜力的地区。一年来,我们会同有关地方及部门编制完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组织开展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通过在中西部选择部分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重点地区,辅之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对于壮大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形成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经济增长极,有效拓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国内需求空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更加注重扶持特殊类型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等特殊困难地区,历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8、的重点和难点地区,也是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重点给予支持的地区。我们会同有关地方及部门重点开展了促进广西、甘肃、西藏和四省藏区、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等重大问题调研。深入研究扶持这些地区发展的政策,这对于进一步发挥这些地区比较优势,缓解发展瓶颈,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协调互动。在推进国内合作方面,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经济网络的编织越来越密,省际间合作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效果越来越明显,地区间互惠互利共赢格局初步形成。在推进周边国家区域合作方面,切实推进东北亚区域务实合作,编制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并经国务
9、院批准后印发;同时,加强与东盟、中亚地区的合作。 二、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进一步明确 2010 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地区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任务 2010 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地区经济系统的同志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地区经济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新时期地区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 (一)进一步强化对新形势下做好地区经济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第一,做好地区经济工作,推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是积极调整需求结构,努力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 30 年特别是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保持了年
10、均 20%以上的快速增长态势,外需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劲动力。但这种靠外需拉动的增长是特定阶段的产物,不会永续维持。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贸易占世界份额虽可能继续攀升,但外贸增长不会长期维持高位。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动力持久而强劲。扩大内需的潜力,从城乡关系看,在农村;从地区关系看,在中西部。2008 年,占全国总人口 54.3%的乡村人口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只有 32%,当年占全国总人口 63.3%的中西部地区的消费份额也只有 44.2%。因此,加
11、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不仅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现实需要,也是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还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长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中西部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中西部地区资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也有助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 第二,做好地区经济工作,推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是加快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推进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核心是按照“节能、环保、增效”的要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无论是东部,还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都得走这条路子。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不仅涉及产业结构调整,也涉及城乡、区域结构的重大
12、变革。推进战略性调整,一是必须要有区别性的产业政策,要有意识地把一些既符合产业政策,又需要较大环境容量和较高资源门槛的产业,特别是一些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安排在中西部地区。二是必须促进地区结构优化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要按照“定位清晰、分工合理、良性互动”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和地区结构,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着力培育中西部地区自主发展能力;要坚持开放合作,加强东西互动与交流,开展比较优势交换,在区域合作中实现利益共享。因此,做好地区经济工作,统筹区域发展,是推动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也对提高国民经济综合效率有积极意义。 第三,做好地区经济工作
13、,推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不同地区间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呈现出类似倒“V”字型变化趋势。“九五”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地区之间的增长速度差距日趋缩小,“十五”时期相差 1.7 个百分点,“十一五”前 3 年相差 0.5 个百分点。尽管新世纪以来,西部地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到 2008 年,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全面超过了东部地区,但从绝对差距来看,近年来仍呈明显扩大趋势。20002008 年,东部与西部地区人均 GDP 之比从 2.46 缩小到 2.3
14、3,但绝对值差距从 6100 元扩大到 21000 元。从省区情况来看,2000 年,最高的上海市与最低的贵州省人均 GDP 之比是为 131,2008 年缩小到 8.41,但绝对差距则从 3.2 万元扩大到 6.5 万元。从公共服务水平看,近年来,国家重点加大了中西部地区社会事业领域的投入力度,但地区间的差距仍然十分巨大。因此,坚定不移地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四,做好地区经济工作,推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完善宏观调控的
15、有效手段。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中央实施的一揽子计划,不仅包括财政、货币政策,以及以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为标志的产业政策,而且其中一个突出的亮点,是以若干区域规划为代表的区域政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区域政策不仅可以保证区际发展的公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保证国民经济综合开发效率的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做好地区经济工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对于丰富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二)进一步明确 2010 年地区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 第一,围绕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继续组织编制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使区域空间开发格局更加系统和完善。自 2000 年
16、中央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到 2006 年完整地提出四大板块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来,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区域政策不断细化实化,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区域互动加强,开创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宏观政策的基本面是要保持稳定和统一,不必要也不可能“一地一策”,但是宏观政策又必须体现区域差别,做到区别对待,避免“一刀切” 。实践证明,近年来出台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把国家战略意图与地方实际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政策和措施,更重要的是,明确了特定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和总体思路,这对于统一区域内干部群众的思想、凝聚民心民力,把中央的意图转化为更有效地促进区域发展的强大
17、动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区经济工作有四大目标,合理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上述目标的基本手段就是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我们必须站在统筹全国区域发展大局的高度,立足实现国民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立足于完善优化我国区域空间开发格局,对于那些具有全局重大影响的、确实需要予以特殊支持和重点开发的典型区域,继续在国家层面有重点地组织开展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的研究制定工作。 第二,围绕规范区域管理方式,扎实推进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的实施工作,着重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制定规划和文件仅仅是开端,真正把规划和文件中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落到
18、实处才是目的。要落实分工,扎实推进规划和政策实施,加强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方案修订等工作。具体讲,一是抓紧督促地方和有关部门按照规划的部署,严格按照规划和政策性文件确定的功能定位、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规范和有序推进区域开发工作,从而使区域开发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是在实践中认真评估和检验我们当初确立的定位、思路、目标、任务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区域发展实际,建立适时有效的调整完善机制。三是以此来促进我们研究制定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能力与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地区经济工作能够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第三,围绕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研究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不断完善区域政策体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在
19、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优化我国国土开发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区域规划二者并行不悖,相互不可替代,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关系。区域规划不能取代主体功能区规划,它的制定必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理念来引领;主体功能区规划也不可能取代区域规划,它应通过区域规划来加以细化和落实。因此,二者需要同时推进,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管理模式。研究制定符合主体功能区理念的区域政策体系,积极推进不同类型区区域政策研究制定工作,是提高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必然途径。我们要围绕促进形成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抓紧研究制定与之相配套
20、的,包括产业政策、人口政策、土地政策等。 第四,围绕增强区域发展活力,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构建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推动区域合作是加快区域之间要素流动,建立与完善统一大市场,增强区域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区域联合共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理性选择。以西部大开发为标志,如果前 10 年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各自区域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优势产业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那么后 10 年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的着力点可能应该放在大力推进东西良性互动上,通过东西互动,实现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这样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条件更加成熟。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把政府主导与市场机
21、制更好地结合起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大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力度,鼓励东部参与中西部地区各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鼓励中西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鼓励区域合作组织搭建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协作互动的推进区域合作的网络平台;鼓励推进对口支援工作,鼓励沿边沿海地区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 第五,围绕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区域开发的立法工作,强化区域开发规范化法制化建设。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推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管理体制必然是一个长期、艰巨和复杂的历史过程,需要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特别需要通过法律形式,对区域发展的目标、途径、保障手段等内容予以规范,从而从根本上保障发展目标的实现。如何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框架下,合理规范和引导各级政府的区域开发行为和空间开发秩序,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以法律的形式,将国家区域开发的总体目标、发展思路、基本原则、重大政策等明确下来,将有力地保障区域发展沿着科学、规范、合理的轨道推进,这应该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的最终取向。与政策相比,法律的稳定性、权威性和强制性特征更为突出。当前我国开展区域立法工作的条件已日趋成熟,立法工作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