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货币供应量对CPI和GDP影响.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2031669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货币供应量对CPI和GDP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货币供应量对CPI和GDP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货币供应量对CPI和GDP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货币供应量对CPI和GDP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货币供应量对CPI和GDP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试论货币供应量对 CPI 和 GDP 影响摘 要: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通过实证发现,长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物价有显着关系、而与产出的变化没有必然的关系,因此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产出的变化主要由实质部门因素确定。而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物价都会产生影响。利用我国 19782008 的年度数据,从货币供应量中的 M0 的角度,建立分布滞后模型,分析动态的货币供应量 M0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 1 引言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从 2008 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出现大幅滑坡,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但经济目前还未进入强劲反弹的道路。从物价

2、来看,2007 年 4 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不断攀升,2007 年全年 CPI 指数上涨 4.8%,2008 年 2 月 CPI 指数高达 8.7%,创历史新高。随后几个月 CPI 和 PPI 大幅回落,已连续数月为负值,截至 2009 年 7 月份 CPI同比下降 1.8% PPI 降 8.2%。同时货币供应量高位趋稳,2009 年 7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 57.3 万亿元,同比增长 28.42%,增幅比上年末高 10.6 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 0.03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 19.59 万亿元,同比增长 26.37%,比上月末高 1.6 个百分点;

3、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 3.4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59%。同时我国对外依存度扩大,内外失衡,虚拟经济也在不断膨胀,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货币增长率上升虽然不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但有着密切联系,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迫使总需求的“主动增加”,尤其是促进了资产价格的上涨,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并引起通货膨胀,剧烈的通货膨胀就会对宏观经济形成极大的冲击,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2 西方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分析 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货币对经济不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不影响实际的经济变量,货币就是中性的,不然货币就是非中性的。但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中性的理解在程度上也不完全一致。代

4、表性观点有:(1)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论主张货币经济只不过是实物相互交换的实物经济,货币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启到媒介作用,对实际经济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2)威克塞尔货币非中性论,对古典货币数量论的批判中引入了“自然利率”的概念,认为货币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由于货币在资本形成和资本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非中性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短期内影响就业、产出和收入等实质经济因素,而在长期内则影响价格。把利率作为货币与产出的枢纽,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主张货币通过两个方面影响实际经济:货币市场决定利率,再通过利率影响投资,从而影响总需求,导致总产量和总就业量的

5、变化;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它与其他金融资产存在替代效应。(4)新古典主义的货币中性论认为,宏观经济总量的解释只是建立在单个人的最优化选择的基础上的。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通过新古典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市场出清、理性预期和只有实际变量才至关重要等应用于标准的宏观经济模型,得出了货币中性的结论。声称货币主义的短期和长期不是特别有用的,真正的区别是预期与未预期到的差别,正是由于理性的经济当事人能预期到系统的货币政策,货币对经济中的实物变量不产生影响,从而回到了货币数量论的货币中性的观点。 3 货币与经济关系计量分析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控制货币存量的增长率,使其按照一个或几个关键的经济变量的变化而同步

6、连续地变化,货币当局就能提供一个可为经济稳定发展的货币背景。对此,本文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名义国民收入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物价上涨率)与货币存量增长率之间关系进行计量分析。下面,我们选择 1978-2008 年间的 M0 供应量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GDP 增长率(年度数据)作为我们实证的数据区间,根据货币数量论的相关理论,对我国的货币供应政策的稳定性进行计量考察。 (1) GDP 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与供应量增长率相关性分析。根据我们所获得的数据,应用统计计量分析软件 Eviews,得到了 M0 供应量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得出,m0 和 cpi 的相关系数为

7、 0328686642237996,m0 和 gdp 的相关系数为 035392280266161正如现代货币数量论和许多实证所验证的那样,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 GDP 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货币的长期周期性变动与相应的货币收入(或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变动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和稳定的。另外,根据它们之间的点线图,我们可以得出,M0 增长率与 GDP 增长率、M0 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变化具有大致相似的同增同减的长期趋势,即它们具有长期的一致性。当然,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它们相互之间的变动是否是即期还不明显,我们将在下文给出分析。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经济波动较大时一定伴

8、随着货币供应量的较大的波动。(2) M0 供应量增长率、GDP 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运用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我们可得如下检验结果。对于通货膨胀不是货币供应量 Granger 原因的原假设,拒绝它而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 0.80471,表明通货膨胀不是 M0 增长率 Granger 原因的概率较大,不能拒绝原假设。而第二个检验的相伴概率只有 0.01037,表明我们至少可以在 95%的置信水平下,认为 M0 增长率是通货膨胀的 Granger 成因。对于 GDP 增长率与 M0 增长率之间的 Granger 因果关系,我们得不出类似的结论。 (3) M2 供应量

9、增长率、GDP 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回归分析。由上面的相关分析和因果关系分析,我们可以很有理由地运用货币供应量的两因素模型对三者进行回归分析。由此,我们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CPI =94.87505(8.602099)+ 37.59689 M0(-1)(8.692193) + 16.14602 M0(-2)(8.603579)+ 7.041960 M0(-3) R=0.533619 F=9.153363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检验,并且整个方程的 F 检验也是显着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对于物价水平的波动具有显着地影响。另外,我们也可以得到如下方程: GDP =0.09

10、7290+0.068918 M0(-1)(0.045173)+ -0.030353 M0(-2)(0.045646) + -0.053743 M0(-3) (0.045180) R=0.147209 F=1.380957 它的回归系数的 t 值不显着,方程也不显着。这说明,GDP 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没有显着的关系。 4 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综合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和我们上面的计量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对经济的影响是显着的。同时,货币总量的变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而经济变动受到货币变动影响的关系相对来说是很稳定的。因此,当货币存量的增长率存在明显波动时,

11、必然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波动。1978 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基本上遵循着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政策主张。然而,由于经济的大幅度增长,投资的狂热和相对无序,货币当局无法摸清经济运行的规律而又对经济形势过于乐观,导致了货币供应不连续、不平稳、无规律地变动。这种货币供应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经济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中期物价持续上涨和经济波动。如在 1990-1996 年间,我国的货币供应总量增长率平均都在 25%以上,由此直接导致了在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泡沫经济和平均 10%以上的通货膨胀率,给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危害。同样的原因也造成了 1988 年和 1989 年高通货

12、膨胀(分别为18.5%和 17.8%)和民众对经济前景的恐慌。同时,由于对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缺乏考虑,货币政策造成经济波动的突发性反过来使得货币当局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的被动性,从而进一步造成了经济的不稳定。如 1997年以来,我们虽然制止了高通货膨胀,却又陷入了持续的通货紧缩(1998、1999、2000 年的物价上涨率分别为-2.6%、-3%、-15%), 在某种程度上这不能说不是在治理通货膨胀时由货币政策的突发性造成的,目前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对以上分析结论,以及我国当前的实际经济背景,我们提出以下政策主张: (1)根据经济的长期预期增长率来指导货币供应政策。由于长期的真实经济增长率是由

13、实际的劳动力增长率、生产技术的发展速度等非货币因素决定的。因此,为了使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至于对长期经济发展冲击,引起经济的不稳定,我们就必须使货币总量的增长率紧跟真实经济的长期预期增长率,进行连续、平稳的供应货币。稳定的货币供应还会使一般公众建立起对货币政策的信任,使货币当局的政策在执行时更为有效和及时。 (2)货币政策应以稳定物价水平为目标。由于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当货币增长引起物价水平上涨后,公众预期价格将会持续上涨,投资者愿意投资,借款者愿意借款,这样就使利率不断上涨,经济趋于狂热,结果泡沫经济和危机就随之而来;反之,物价下跌后,公众相反的行为使利率不断下跌,最后也会使经济趋于崩溃,

14、并且这种影响过程是逐渐的、长期的。因此,为了消除物价的恶性影响,盯住稳定的物价目标是可取的,而这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与推动物价涨跌间稳定的关系来达到这个目的,正如我们上文所分析的实证结果那样。 (3)加强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的主导地位。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富有弹性,财政政策对利率的缺乏弹性,使得财政政策相对货币政策来说是无效的。 因为财政政策只是对现存的货币总量进行再分配和使用,它排挤了“私人”投资而转为“政府”投资,这种投资的“乘数”效应会大大降低。而根据长期的真实经济增长率所确定的货币政策,当它与财政政策共同实施时,可产生繁荣的经济增长,这已有许多发达国家历史经验所证实。 参考文献 1

15、奚君羊,刘卫江.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思考J.财经研究,2002,(4):38. 汪红驹.用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中国货币需求函数J.世界经济,2002,(5):5561. 王双正.基于 VAR 模型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2127. 黄凤忖.我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量的依存度分析J.经济纵横,2004,(10):9596. 闰慧.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与狭义货币供应量 M1、现金 M0 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8,(4):152. 任立民.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的协整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192. 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2001,(8):3343. 曾令华,李红光现阶段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产出的相互关系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9):3740.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0:1461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