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2034358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现阶段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我国现阶段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我国现阶段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我国现阶段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我国现阶段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国现阶段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研究摘要:现阶段,我国只存在相对于生产资料而言的过剩人口,不存在相对于生活资料和自然环境而言的过剩人口。我国之所以存在相对过剩人口,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同时也是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结果。此外,劳动供给增加、经济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也是重要的原因。我国相对过剩人口的规模不会出现日益扩大的趋势,相对过剩人口既有消极的作用,又有积极的作用,为此应当努力把相对过剩人口的规模控制在适宜的限度内。关键词:相对过剩人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供给与需求一、引言相对过剩人口是指相对于某一个或几个因素而言的过剩人口。从理论上说,相对过剩人口可以有三种

2、类型:即相对于生活资料的供应能力而言的过剩人口、相对于生产资料的吸纳能力而言的过剩人口和相对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而言的过剩人口。我国是否存在相对过剩人口?如果存在,究竟是哪种类型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界对此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且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理论界认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自然不存在相对过剩人口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开始承认我国存在相对过剩人口问题,但对存在的究竟是哪种类型的相对过剩人口,认识却很不统一。有学者指出,上述三种类型的相对过剩人口在我国都是存在的1 。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的确存在着贫困问题,但这主要是由于生产资料不足

3、而导致的就业不充分造成的,而与整个社会的生活资料状况无关。如果把现有的生活资料进行平均分配,要实现全民的共同温饱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这并不意味着本人主张平均分配) 。可见,在我国并不存在相对于生活资料而言的过剩人口。至于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的过剩人口,在我国也是不存在的,因为我国目前尚未达到,据预测,将来也不会达到人口多到连国土都不能承载的程度 。至于有人以我国目前存在的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依据,断定我国存在着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的过剩人口,是站不脚的,因为从环境破坏并不能得出人口过剩的结论。实际上,哪怕地球上只存在一个人,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我们能说这个人也是过剩的吗?可见,我国只存在着相对于生产

4、资料而言的过剩人口。本文即是从这个意义上来探讨现阶段我国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的。二、我国相对过剩人口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对过剩人口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稳定与发展。从表 1 可以看出,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就存在着相对过剩人口问题,但由于当时国家不承认社会主义有失业,所以这一时期的相对过剩人口更多地是以隐性失业的形式存在着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相对过剩人口问题就突出地暴露出来了。1从劳动供求关系看。劳动力供大于求是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的直接诱因。因此,相对过剩人口的状况可以直接从劳动供求关系中反映出来。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06 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

5、议显示,2006年我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 2 500 万人,而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 1 100 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达到 1 400 万人,比 2005 年增加 100 万人。另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预测,到 2010 年,我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 8.3 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 5 000 万人,而从需求情况看,劳动力就业岗位预计只能新增 4 000 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达 1 000 万人左右,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总人口。2从城镇失业率看。城镇失业率可以最直观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相对过剩人口状况。从表 2 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

6、城镇失业率曾出现过短暂的下降势头,即从 1980 年的 4.9%降到 1985 年的 1.8%,下降了3.1 个百分点。但自 1986 年以来,我国城镇失业率便呈现出长期上升的态势,即先是从 1986 年的 2.0%上升到 1996 年的 3.0%,再从 1997 年的3.1%上升到 2002 年的 4.0%,2009 年的 4.3%。需要说明的是,表 2 中的城镇失业率只是我国的登记失业率,不包括城镇公开失业但没有登记的人员、国企下岗人员及城镇隐性失业人员,如果把这些因素全部考虑在内的话,目前我国的城镇失业率应该在 9.4%以上3 。3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马克思称作潜在的相对

7、过剩人口,它构成城镇相对过剩人口的长流不息的源泉4 。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中期,加之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导致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着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2004 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达 4.97 亿人,其中大约 2 亿人分别就地或外出转移至非农产业。所以,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尚有近 3 亿人没有实现转移。按照目前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我国农业生产尚需近 1.8 亿劳动力,可见,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数约为 1.1 亿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5%5 。由于农村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是大势所趋,所以可以肯定,

8、我国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还将持续减少,由此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继续增加。4从固定的相对过剩人口看。按照马克思的论述,固定的相对过剩人口是指“陷于需要救济的赤贫的境地”的那部分人口,他们处于相对过剩人口的最底层。马克思把这部分人口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流浪者、罪犯和妓女;第二类是有劳动能力但丧失信心的无业人员;第三类是孤儿和需要救济的贫民的子女;第四类是衰败的、流落街头的、没有劳动能力的人4 。上述四类人口在我国无疑是存在的。据统计,2009 年我国受到政府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达 150 万人次6 ;同年,全国批准逮捕的各类刑事犯罪人员 94 万人7 ;2002 年,全国从事卖淫活动的“三陪”人员

9、约为 2 000 万人8 ;2009 年我国共有农村贫困人口 4 759.3万人,城镇贫困人口 2 347.7 万人(农村和城镇居民中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 9 。此外,2009 年我国 8000 多万各类残疾人中无就业能力的劳动年龄人口预计不少于 2 000 万人。剔除上述数字中存在的重复统计的数量,我国固定的相对过剩人口的数量估计达 8 000 万人以上。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数据,目前我国相对过剩人口的规模估计在 2亿人左右,约占我国总人口的 15%。三、我国相对过剩人口的成因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时指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

10、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4 。可见,在马克思看来,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然而,我国存在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事实表明,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并未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那么,现阶段我国为什么会存在相对过剩人口呢?1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一国情表明,我国是一个生产资料特别是劳动资料相对短缺的国家。统计表明,无论人均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资本占有量,我国都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都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

11、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 10 。但是,如果生产资料太少了,就势必有一部分劳动者无法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而沦为相对过剩人口,或者即使结合了,也不过是“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罢了,这虽然不会引起劳动者公开失业,但却产生了隐性失业。其结果,不仅相对过剩人口照样存在,经济效益也会受到影响。可见,目前我国之所以存在相对过剩人口,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或资本缺乏是密不可分的。2这是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结果。与资本主义一样,社会主义要发展,也离不开扩大再生产。而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如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一样也要以资本积累为前提。同理,社会主义生产要素也由生

12、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组成,用货币价值来衡量,也可以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来表示,这说明,社会主义同样存在着资本有机构成。不仅如此,受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影响,与资本主义资本有机构成一样,社会主义资本有机构成也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这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的需求同样会相对减少,从而产生相对过剩人口。例如,与私营企业一样,国有企业加大投资力度,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同样会产生企业对劳动的需求相对甚至绝对减少,职工沦为企业冗员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现象。这说明, “机器排挤工人”是社会化大生产共有的现象,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3劳动供给的增加加剧了相对

13、过剩人口的产生。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好发生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二元经济时期,致使我国的劳动供给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呈现出增长过快、总量过大的状态。其一,持续的人口高自然增长率为我国提供了巨大的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总人口由 1950 年的 5.5 亿人增加到目前的 13 亿人,劳动年龄人口也由建国初期的不足 4 亿人增加至目前的 8 亿人。另据今年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在未来 30 年,我国人口还将净增 2 亿人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将于 2016 年达到高峰 10.1 亿人11 。其二,工作日比西方发达国家长。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虽然我国缩短了法定工作

14、日,但一方面新的法定工作日仍然比较长,另一方面在民营经济中,非法延长工作日已成为普遍现象。其三,劳动力参与率高。一是占我国劳动年龄人口 60%的农村尚未实行离退休制度;二是高等教育入学率低且全国尚未普及 12 年制义务教育;三是城镇离退休人员再就业现象、民营经济非法使用童工现象比较普遍。上述原因致使我国的劳动力参与率迄今仍然高达 73%以上,高出西方国家 10 个百分点。如此巨大的劳动供给总量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带来的劳动需求的相对甚至绝对减少相结合,势必形成劳动力严重供过于求的局面,从而导致相对过剩人口增多。4经济结构调整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使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国民经济

15、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也随之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了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与变换,由此导致一部分劳动者由于不适应新的技术和工作岗位而沦为技术性失业人口和结构性失业人口。另一方面,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加快,但第三产业的发展依然滞后。据统计,2009 年我国服务业产值占 GDP 的比重及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分别只有42.6%和 34.1%,而同一数据美国 2000 年就分别已经达到 78.5%和78.4%。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势必导致整个社会的劳动就业不得不主要集中在工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劳动需求不足,相对过剩人口增多。四、正确看待现阶段

16、我国的相对过剩人口问题正确看待现阶段我国的相对过剩人口问题,是解决我国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的前提。为此,不仅要对我国相对过剩人口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判断,而且要对相对过剩人口所具有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保持清醒认识。1我国相对过剩人口的规模不会出现日趋扩大之势。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时指出,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规模有日益扩大的趋势。这也正是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不断激化,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必然灭亡的原因所在。但在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我国,相对过剩人口的规模并不存在日趋扩大之势。首先,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生产资料的数量和社会资本的总量也在增加。正如马克思所说,在

17、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资本的增加“虽然使资本可变部分的相对量减少,但是决不因此排斥它的绝对量的增加” 4 。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对劳动的需求也在增加。这就势必对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次,劳动供给的相对甚至绝对减少。据研究,虽然目前我国的劳动供给总量过大,且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还将继续扩大,但必须看到,我国劳动供给的增长速度已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并且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出现负增长。再次,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如前所述,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是相对过剩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城镇相对过剩人口的重要源泉。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源泉却有日益枯竭的

18、趋势。例如,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尚有 3 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目前这一数字已经降到了 1 亿人左右。据此,按照每年转移 800 万的速度计算,10 年后,我国几无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供转移。最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虽然过去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但根据产业发展演变规律,随着现代化的逐步实现,第三产业在我国必将得到迅速发展。以非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不仅有着宽广的就业门类,而且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西方发达国家看,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可见,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持久地扩张我国的劳动需求,从而缓解工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就业压力,抑制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2

19、清醒认识相对过剩人口的消极作用及社会危害性。相对过剩人口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人类福祉的消极作用与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具体表现如下:(1)过多的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2)相对过剩人口的积累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增长。据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的研究,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 1%,实际 GNP 便低于潜在GNP3%。 (3)相对过剩人口导致工人贫困化。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一方面使在业工人的工资被迫降到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下,从而使其陷于贫困的边缘;另一方面使失业和半失业工人陷入需要救济的赤贫境地。正如马克思所说, “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4 。 (4)相对过

20、剩人口是滋生犯罪、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温床。(5)过多的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容易诱发劳资关系紧张,甚至引起社会动荡。 (6)相对过剩人口降低了社会的幸福指数。据调查,失业给工人造成的不幸,不仅仅是生活水平的降低,更重要的是人格的伤害、心理的折磨与精神的痛苦。认识到相对过剩人口的上述消极作用与危害,要求我们务必把相对过剩人口问题上升到事关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精神文明和人民福祉的高度加以解决。3充分认识和利用相对过剩人口的积极作用。相对过剩人口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如上所述,相对过剩人口确实有着巨大的消极作用和社会危害,但另一方面,相对过剩人口对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马克

21、思曾经有过专门论述。(1)由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产业后备军能够满足生产突然扩张所引致的劳动需求。 “随着积累的增进而膨胀起来的并且可以转化为追加资本的大量社会财富,疯狂地涌入那些市场突然扩大的旧生产部门,或涌入那些由旧生产部门的发展而引起的新兴生产部门,如铁路等等。在所有这些场合,都必须有大批的人可以突然地被投到决定性的地方去,而又不致影响其他部门的生产规模。这些人就由过剩人口来提供” 4 。(2)相对过剩人口为以经济周期性波动为特点的现代经济增长提供了必要的生活条件。 “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由中等活跃、生产高度繁忙、危机和停滞这几个时期构成的、穿插着较小波动的十年一次的周期形式,就是建立在产业后备军或过剩人口的不断形成、或多或少地被吸收、然后再形成这样的基础之上的” 4 。(3)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通过加剧劳动者的就业竞争、提高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