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养成策略研究课题初中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养成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学 课题组一、研究背景1、本课题研究现状(1)国外学者对学习态度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我们的许多态度是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的一系列结果习得的,而且往往是附带习得的,不是预先计划好的。态度一般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才能逐渐形成或改变,而不是作为单一经验的结果突然发生的。形成或改变学生学习态度的最佳方法,是利用“榜样”的作用。他曾把教学目标,即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 “态度”是教学目标之一,指习得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国际教育专家 S.拉塞克和 G.维迪努强调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态度获得的重要性。
2、他们分析了全球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认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目标的确定。如果把教育目标简化为一种三级层次,通过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的本质区别:传统的三级层次 新的三级层次1.知识 1.态度和技能2.实用技术 2.实用技术3.态度和技能 3. 知识根据上述新的三级层次所表述的观点来看,现代教育的第一目标就是“态度和技能”的培养。然而这种“态度和技能”的培养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们不能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组织抽象的“态度和技能”的培养课程,而是在传授“实用技术” ,以及学习和掌握特定“知识”的过程中完成的。为了传授“实用技术” ,为了相应的“态度和技能”的形成,学校教育必
3、须组织相关的知识内容,作为“技术,技能,态度”的基础,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美国心理学家伯斯塔尔(Berstal)在英国调查外语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学习者在初学阶段的态度与后来的外语水平相关很少,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体验之后,成功的学习者会逐渐树立起有利于外语学习的态度。这种积极的态度反过来又促进外语学习,导致学习上的更大成功。他由此得出结论:“取得成功的原因莫过于成功本身” 。成功促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失败导致消极的学习态度,消极的学习态度又导致进一步失败,以至恶性循环。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指出: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态度、兴趣等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
4、他认为与学习能力比较起来,学习态度对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习得更为重要。对一个外语教师来说,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才能采取与之相应的措施。美国著名语言学家 Rod Ellis说:“学习者的态度对学习者所取得的第二语言水平影响很大,而且也受他过去的成败经验影响。所以,对英语学习持肯定态度的、享受成功经验的学习者会越发喜欢学习英语,会付出更大的努力再次取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样,消极态度的学习者会越来越不喜欢它,缺少动力不想付出努力,失败、落后也会接踵而至。有一些学习者开始时对英语学习信心百倍,态度积极。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他们缺少进一步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结果对英
5、语学习前景缺乏信心。概言之,积极的态度激励语言学习,消极的态度阻碍语言学习” 。(2)国内学者对学习态度的研究我国一些心理学家如邵瑞珍、章志光等对学习态度做了广泛的论述,认为学习态度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较抽象、较综合、较宏观的精神现象。他们探讨了态度对有意义学习和保持的影响,指出学习态度影响学习的速度和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长效、持久的作用,甚至会成为一个人鲜明的个性特征。学习态度的作用,可能不只是体现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早年形成的某种态度可能会伴随一生,并影响其一生的生活。围绕着学校学习的一系列实际内容,学习态度也同时具有特定的层次性,并与学习动机构成一个相互交叉的学习活动动力
6、体系。王初明认为学习态度与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态度端正、动机强烈被视为外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所在。他认为态度一般指个人对事物或人的一种评价性反应。态度是可以学到的,而且可以通过学习改变它,同时又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学习外语的态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程度高于学习其它学科的态度和成绩之间的相关程度。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端正态度的问题,但是语言和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待学习外语的态度在外语学习中显得更为重要。学者陶德清对学习态度做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和大量的调查分析,形成一套系统的学习态度理论。陶德清认为学习态度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构成“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在学龄期,学习态度
7、是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心理因素。良好学习态度的培养、完善态度体系的形成,既是学校教育完成各项教育任务的基本动力,又是学校教育所应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已有良好学习态度与实际生活长期结合,形成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就会成为一个人个性特征的现实表现。所以说,重在个性形成的态度培养应该渗透到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它构成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为切入点,很好地把素质教育的理论构思与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完善的态度体系,进而锻炼和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学习态度的培养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8、形成学习社会化,实施终生教育的有效途径。(3)中小学对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的研究今年来也有不少中小学研究这一课题。例如江苏武进职教中心机械工程专业部的课题学生主动学习态度形成的研究主要研究了: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与教师指导;问题意识与问题知识;学会学习与教会学习。还有江苏泰州姜堰淤溪初级中学的课题激发农村初中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研究主要研究了学生学习中的知识需求和心里需求;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设计;优化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再如三明市三元区实验小学的课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研究主要研究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通过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际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2、选题的意义1
9、.课程改革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由接受性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主动学习对新课程的实施具有极其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状况并不容乐观。2.我校具体情况的急切需要我校是一所生源流失严重的农村学校,学生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家庭,这样的家庭家长为了生存忙于挣钱,对孩子的饮食起居没有时间照顾,对孩子的学习更是不重视,而他们是一群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缺少
10、约束力和自制力,在学校听完老师的说教,回到家没有人来约束,导致孩子每况愈下,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家长放弃了,我们不能放弃。因此,在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在我校开展初中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策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帮助广大的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3、研究价值(1)理论价值: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人自身问题的解决, “认识你自己”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发掘人的潜能、重建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人们在批判“儿童中心主义”的
11、同时,也在探索体现人的主体作用的教育思想。现代教育要求对人进行终身教育,要求人人都能终身学习。未来的社会是学习的社会,它不只要求人们学会学习,还要求人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农村初中的学生自身不太会主动学习;教师对学生形成主动学习态度的认识也不足;在教育评价方面,评价方式单一,无法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对于农村初中教育来说,却用着和城市学生一样的评价标准和成才要求。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评价标准,促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在达标过程得到自身的成长和成功是一个现实的课题。(2)实际价值:通过课题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12、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完善适合于农村初中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丰富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教师本身科研及教学水平的提高;初步构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为其他教师开展互动教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模式。二、研究目标1通过对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策略为切入口,实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的角色,丰富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提升教师在育人、课堂教学设计、有效反馈控制方面的能力。2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性,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愿意学、乐学,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提
13、升。3通过合适的师生互动反馈,促进学生课堂主动交流,提升教学目标达成度。4初步构建初中生主动学习态度形成的教学策略。三、研究理论支撑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的诸多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中,我认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以及有关态度的 A-B-C三维结构理论等,都是我们进行初中生学习态度问题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当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人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的过程,它不仅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改造和重组,由于每个学生因其不同的个人经验和社会环境而有着不同的知识和经验,所以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建构知识,在学习
14、过程中产生了多种不同于“标准观念”的想法。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去感受、体验与内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据此,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
15、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己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必须通过自己主动的、互动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教师不再是以自己的看法及课本现有的知识来直接教给学生,而是根植于学生的先前经验的教学。而且,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活动中,知识建构的过程在教师身上同时发生着,教师必须随着情景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合作关系。因此,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数学知识的灌输者,应该是数学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习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知识的管理者,
16、是学生的学术顾问。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教师也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以利于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发展。2、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又都有多种表现方式,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和成功与否。正如我们无法指出如丘吉尔、莫扎特、爱因斯坦、毕加索、迈克尔乔丹、柏拉图和马丁路德金谁更聪明、谁更成功,我们只能说他们各自在哪个方面聪明、在哪个方面成功,以及他们各自怎样聪明、怎样成功。因为我们不能说上述 8种智力哪一种重要、哪一种不重要。它们在个体的智力结
17、构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只不过表现的程度和方面不一样而已。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使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
18、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使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各个角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而激励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3、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1)托尔曼的认知学习理论托尔曼是美国心理学家,是整体行为主义者。他认为,动物并非学习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它们学习的实质是脑内形成了“认知地图”(即认识结构)。托尔曼指出,中间变量不是可以直接看到的,但它能决定行为,是引起行为的关键,必须把中间变量研究清楚,才能得知一定情境(刺激)为什么会引起某种可观察到的行为反应。托尔曼认为,在学习中有两个重要的中间变量认知和目的。学习就是期待(目标、目的),就是对环境的认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
19、,为了达到学习的目的(目标),必须对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进行认知,要善于运用环境和条件中的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才易于达到学习的目的。托尔曼把试图与目的认知相结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增加了目的与认知等中介变量。托尔曼的学习理论对人类学习有积极意义,他所谓的“中间变量”之一就是学习主体的“内在机制” ,包括学习目的、期望、需要、兴趣、态度等等。这些因素对个体的反应起着较大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因此,要有效的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2)现代认知结构论的学习观现代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 M. Gagne )与布鲁纳.他们克服了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把人等同于动物的缺陷,
20、强调了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学习就是认知结构(或信息)的“输入-加工-输出” 。尤其,加加涅提出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新的信息输入进来,和原有的经验相联系,并对它进行强有力的条件化(信号化而形成条件联结),由此就形成了一个在意义上、态度上、动机上和技能上相互联系的新的,高一级的模式体系的过程。而布鲁纳将学习看作认知的过程,所谓学习就是个体习得的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另外一个比较有影响的认知学派心理学家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 P. Ausubel),他提出了机械学习(不加理解的死记硬背,如单词的记忆)与有意义学习(即理解性学习)
21、,并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三个条件:第一,学习材料对学习有潜在意义;第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备适当的观念来同化新知识;第三,学习者要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并强调学习过程应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上述理论中,均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启示我们,要重视内部动机对学习的作用;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和发现;要重视“结构”教学;在向学生输入新的知识信息时,必须注意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进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4、态度的 A-B-C三维结构理论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它具有情感体验(A
22、)、行为倾向(B)、和认知水平(C)三种成分。学习态度中的认知成分,就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特定对象的价值判断。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有什么用?是否值得努力去学习?明确学习目的,并确信所学知识的意义,就是推动学习活动持久深入进行的最强大动力。现代社会赋予了一个人发展自我与服务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但关键是学生自己是否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是否愿意承认学习的价值。这是学习态度的认知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习态度的方向。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认知因素看成能决定学习态度的一切,因为它在构成学习态度的心理倾向的各种因素中,其重要性也是相对的,变化的,它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情感因素。态度是
23、以情绪、情感为基础的。一个人对某个人、某件事或某种现象一旦产生了特定的情绪体验,往往会影响甚至会左右其认识判断和行为表现。学习活动中的愉悦体验,伴随的积极情绪,会使人付出加倍的努力,主动的去长期从事同样的学习活动;相反,如果情绪不佳,体验到的是被迫、勉强、无奈、沮丧、失败和恐惧,那无论如何不会在学习中有积极主动的行为表现。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惧怕或厌恶的情感后,不论在客观上再如何加强对学习重要性的教育,也很难改变学生原有的心理倾向;反之,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喜爱,甚至迷恋的情感时,它对学习将产生持久的、深入的、主动的激情,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学习者对学习活动中所产生的,针对特定对象的
24、情感体验和认知经验,总要表现为一定的外显行为,即行为倾向。如学习认真还是马虎,勤奋还是懒惰,自信还是自卑,谦虚还是骄傲,有责任心还是无责任心等,在这里学习态度也就体现着个人性格的特征。因为良好的性格品质,对学习会起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应加以研究和培养,特别如勤奋、自信心等对学习影响很大,更应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还有,学生课前的预习、课堂上的听课、作业完成状况、对待数学考试、以及课后的复习、数学课外书籍的阅读情况等等,我们可以对这些行为表现的积极程度、稳定性、克服困难过程中的意志能力程度、以及对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要求的完成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进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状况,从而做深入的研究。由上可
25、见,学习态度就是学生对学习的价值判断及情感倾向的内在及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认知因素及情感因素对人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过程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学习态度的良好与正确与否,对学习的效果、学习质量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四、主要概念界定1、态度的界定态度一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例如,小时候的学生守则评语上经常写着“该生学习态度端正” ,米卢的名言“态度决定一切”等等。 汉语词典对态度的解释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朗文英汉词典对态度的解释是:人感受事物、思考和行为所表现的方式;言行举止体现出的神态。在心理学辞典对态度的定义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而形成的
26、一种相对稳定的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等因素在内的心理倾向。虽然目前人们对态度的理解各不相同,在态度的概念及内涵上仍时有分歧,但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态度是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态度隐含了个体的评价和情绪体验;态度可以通过人的意向活动表现出来。2、学习态度的界定在社会心理学中,研究者对态度的定义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意见。因此,目前,关于学习态度的界定也是五花八门,但是,从学习态度定义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一是侧重于认知的学习态度定义。这一类定义认为学习态度是一种认知或评价组织倾向。如 Rokeach等认为“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所持的一种较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评价” 。Cowell认为
27、“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基本看法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言行表现” 。二是侧重于情感体验的学习态度定义。如琼斯 Jones、张宪尧、姜健荣等人将学习态度视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学习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情感体验。三是侧重于行为表现的学习态度定义。如 G.W.Allport和 Zimme-rman把学习态度看作是学习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国内学者廖嗣德和张红玉也认为“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景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外在的行为倾向” 。四是侧重整合说的学习态度定义。目前,国内大部分研究者都从整合的角度来定义学习态度。例如:张英彦认为学习态度是指个体对自身学习所持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
28、。它是由对学习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等要素组成的三位一体结构。沈德立等认为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以一定态度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三大类。虽然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对学习态度的定义各有侧重,但是他们大部分都认为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比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方面。本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把学习态度定义为:个体在自身学习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等因素在内的心理倾向。正由于态度的三维结构,也使得本课题对学习态度的衡量有了具体的标准。因此,在初中生学习态度测评体系中,本课题拟把学习态度分为认
29、识、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五、研究方法和措施(一)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教师作为研究者,着重在教学的实践中现研究,从事实本身寻找其意义。通过行动研究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和策略。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以学生主动学习态度养成策略为载体的实践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2.文献资料法: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跟踪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了解我国当前教育现状,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发展动向,吸纳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3.观察法:观察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获取相关信息,促进和改进研究策略。4.个案分析法: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
30、作出合理判断进一步提出建议。5.网络教研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网上论坛和 QQ群,创建网络平台,提高研究效果。6.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形成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研究报告。(二)管理制度1.严格建立课题的研究制度,要求课题组所有成员积极参加研究会议、工作会议、例会、培训、外出学习活动并做好记录。2.要求课题组所有成员按时参加课题组安排的理论学习和培训活动,当堂作好记录。3.要求课题组成员经常开展反思与总结,并要能形成文字与同组其他成员交流心得体会。4.要求课题组所有成员利用行动
31、研究对课例行动研究。在课题结题前要进行三轮课例研究,课题组所有成员必须进行 1-2次课例对照研究,收集数据,分析并形成成果。5.每次课题组活动都要有签到记录和活动过程记录以便后来形成工作报告,课题组所有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收集并整理课题活动过程材料。6.要求课题组所有成员按照本课题研究计划的安排,保质保量的完成各自的研究任务和课题分配给各个成员工作任务。7.要求课题组所有成员认真研究,积极开展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形成预期的标志性成果。六、研究步骤、研究内容1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状况,既受其学习基础(能学) 、学习能力(会学)的制约,更受其学习心向、学习动力(想学,愿意学,乐意学,并有意志力
32、坚持学)的影响,它影响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本课题第一个子课题就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相关因素研究,主要是指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包括学生个人的动机、兴趣、态度、情绪和意志。2.唤醒学生,让学生“想学,愿意学,乐意学,并能有意志力坚持学” ,这是第一步。但我们还不能到此为止,我们还必须解决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本课题的第二个子课题就是小组合作下的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的研究。研究每一板块内容如何设计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引领学生有效思维的“问题串” ;研究如何改变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在合适的时候加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让学生用活泼多样、易于理解、乐于接受、主动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以提
33、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目前的课堂上由于教师对反馈的理解不够科学,缺乏反馈的策略,没能抓住学生反馈生成的信息将教学推向高潮;很多教师在强调课堂生成的同时缺乏必要的预设,错过了进一步挖掘的精彩,从而极大地降低课堂教学的实效。本课题的第三个子课题就是在“有效练习巩固反馈”作用下学生活动方式及活动效果反馈方式的研究。研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活动结束后采取怎样的反馈方式、反馈的顺序。具体框架如下: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教师反思总结调整实施方案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策略为载体的教学、编制课堂观察量表并对课堂进行观察分析文献研究 编写实施方案研究的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34、2013 年 2月-2013 年 8月)1.针对课题研究任务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理论,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认识本课题的价值。2.做好思想发动工作,采取各种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培训有效教学理论与课堂管理的理论。3.制定课题研究的操作方案。4.制订师生共同遵守的课堂教学规则。5.课题研究网页建设。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3 年 9月-2014 年 10月)1.走进课堂,运用理论开始尝试进行有效的学生主动学习态度形成策略的研究。2.积累一批有探讨价值的课堂管理案例,探究原因,及时调整时间策略。3.初步形成一些检验学生主动学习态度形成策略效果的方法。 4.形成一批有借鉴意义的个案,并编辑优秀案例。 第三
35、阶段:中期评估阶段(2014 年 10月-2014 年 11月)1.形成前面两个阶段的工作报告。2.完成初步的研究小结,准备中期评估。第四阶段:实践反思总结推广阶段(2014 年 11月-2016 年 2月)1.在中期评估后根据专家的意见对课题研究方案调整,把课题研究引向深入研究的方向。2.对前一年的初步研究进行反思,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3.形成有效课堂管理的策略并通过一定的办法在实践中检验。4.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研究报告、论文、案例集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并写出本课题的结题报告,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七、预期研究成果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主要研究阶段 完成时间 课题组成员分
36、工 阶段成果形式、数量准备阶段 2013、9主持人召集,学习课题方案,明确课题推进具体的过程和方法。选题论证、课题申报书、研究方案以及学习笔记各1份实验阶段 2014、10负责人以中心组为核心,立足课堂,边学习,边研究,边推进,边总结。1.教育教学案例集 1本2.中期研究报告 1篇3.教师论文集 1本中期评估阶段 2014、111、形成前面两个阶段的工作报告。2、完成初步的研究小结,准备中期评估。1教师论文集 1本2研究日志工作报告4中期研究报告 1篇 实践反思总结推广阶段 2016、21、一方面将前阶段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在全校推广。另一方面,课题组根据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根据教育教学改革发
37、展的1. 结题研究报告 1篇2.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3. 编印论文集 案例集4. 课堂管理的实践形态新形势,对课题进行深化研究。2、主持人组织各部门进行总结和整理。和获得发展的教师和学生群体案例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和数量 预期达到的目标 承担者1、 过程性资料 研究教师研究日志; 课堂管理反思集锦; 课例研究活动实录;2、 课题研究与设计方案 1份3、 教育教学案例集 2本4、 研究报告 2篇(中期和结题)5、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2份6、 论文集 2本1、 贯彻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形成一定数量的科研型教师。2、 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明显提高,摆脱题海战,切
38、实减轻学生负担。3、 初步形成我校学科的教学特色。4、 形成有效管理的策略1、全体课题组成员2、李文明、钱相如3、全体课题组成员4、李文明、钱相如5、李文明、钱相如6、全体课题组成员八、课题组织及分工1、领导小组:宣亚泼(主持工作校长);祁玉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李文明(分管教科研的副教导)领导小组成员具体负责对本课题组的工作的督察和指导。 2、本课题负责人:钱相如 课题负责人负责本课题的方案、计划、总结、中期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和修改,负责本课题具体实施过程的指导与督察,协助上级专家组对本课题所产生的主要成果进行鉴定;3、本课题组核心成员:陆红梅、严波、蒋桂明、李培强、蒋震、曹金凤、霍介花、李文明、李勇、黄其课题组成员分工负责“教师有效课堂管理的基本策略”和“教师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有效策略”的具体研究,根据各项具体研究活动的方案组织实施研究过程,撰写活动小结和反思,学科信息资料库建设,主题学习网页的建设,专题教学网页的建设以及协助开展课题组的沙龙、研讨、听课评课活动。执笔: 钱 相 如 2013、 9、 2参考书目:1. 赵国忠主编.透视名师课堂管理-名师课堂管理的 66个经典细节.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32. 刘家坊主编.有效课堂管理行为.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113. 刘显国著.反馈教学论.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