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音乐艺术特殊性的浅议内容提要:音乐艺术特殊性的几个主要方面,在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应该自觉地、能动地遵循并驾驭这些特殊性,才能使音乐教学沿着正确的途径发展、提高。 关 键 词:特殊性 生理和心理 正 文: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这是以唯物主义反映论观察艺术问题的一个基本点。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种类,和其他形式的艺术一样,也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无论是内心情感的抒发,还是生活景象的描绘;无论是有文字标题或没有文字标题的器乐曲,都是音乐家来自现实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内心感受和体验,通过音乐的语言而流露和反映出来的。所以,艺术源于
2、生活,音乐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是一个根本原理。 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音乐,有它自己的所长,又有自己的局限。就是说,音乐与其他同类艺术相比,有许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艺术所运用的物质材料是声音,即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它们所运用的材料都是声音(歌曲则已是音乐和歌词结合的产物)。音乐所运用的声音,是从客观世界里的各种声音现象抽象、挑选出来的有组织的一群声音序列。这些声音又依它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性能构成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以及配器等音乐语言的要素。这里应该补充说明的是,音乐不只是运用乐音,而且还包括一些经过选择、加工的噪音。例如某些
3、打击乐和一些不协和和弦的音响。 二、音乐是依靠听觉感受的,即音乐是属于听觉的艺术。这里所说的“听”,是包括听觉理的全部过程的。所以,要了解音乐的特性,必须了解声音、听觉感受和听觉表象的实质,也即从感性基础进入到音乐审美意识的全部过程。听觉和其他生理、心理现象密切相关,所以要感受音乐,就必须进行听觉上的音乐训练,否则“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所谓听觉上的音乐训练,是指音乐作品中的诸要素(如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长短、调式调性、和声、音色等)主要靠听觉来感知和感受。这里应该附带说明的一点是,音乐不仅用听觉,有时它还通过全身的感觉来感受音乐。比如,对于节拍、
4、节奏和力度等,就不仅仅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但听觉是基础,是关键。由于长期的听觉的训练和积累,人们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所谓“内心听觉”,即不用直接演唱、演奏和聆听音乐作品,而通过想象或读谱,内心即可产生对某个乐曲的声音感受。 三、音乐最擅长于抒发情感,就是说音乐是一种表情的艺术。特别是在没有歌词语义结合的器乐曲中表现得更清楚。一首乐曲,可能是一种情感的起伏发展,以及几种情绪的对比和冲突。 由于音乐艺术所运用的物质材料声音,不像语言、文字那样具有明确的语义性,因此,它难以表现具体的概念、思想,也难以描绘生活的具体现象和情节事件,而是把这一切“溶化”在感情之中。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视觉形象的造型艺术
5、或文字艺术的规律来要求和理解音乐的内容。而她是以声音为媒介,使声音具有巨大的情感表现和感染力。她直接引起人们的情绪反应,对人们的情绪起激发作用。 音乐也有所谓的造型性、描绘性,但它不是像视觉艺术,而是透过声音的比拟,在联想中完成。表情始终应该是占主导的位置。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每一乐章都有具体的标题说明,然而贝多芬乐曲的开始却写道:“表情多于音画”就是这个道理。 音乐与歌词、文学各种形式的结合(如歌曲、歌剧、交响诗等),把音乐的表现内容引向更为广阔的境界。当然,这些不同形式的结合(如歌曲、歌剧等)已是综合艺术形式了。 器乐曲的文字标题或说明,使乐曲的表现内容更加具体,人们欣赏时有所遵循。但是,必须把“表情”作为核心。音乐中虽也运用所谓“音乐形象”这个概念,但它只是说,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生动“景象”,是借“形象”来说明音乐的表现具体、生动,能唤起人们思想的一种属性。四、音乐是需要通过表演来最后完成创作过程的,即音乐是一种表演的艺术。音乐通过演奏、演唱,才能为人们所感知而产生艺术审美效果。表演,应该说是音乐的二度创作。 以上所述,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性的几个主要方面。在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应该自觉地、能动地遵循并驾驭这些特殊性,才能使音乐教学沿着正确的途径发展、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