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动物病毒学研究概述.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2045628 上传时间:2019-04-0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4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水产动物病毒学研究概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水产动物病毒学研究概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水产动物病毒学研究概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水产动物病毒学研究概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水产动物病毒学研究概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国水产动物病毒学研究概述桂朗 1 张奇亚 1,2,3 * (1.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科学学院,中国上海 201306 2.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学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武汉 4300723. 农业部养殖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中国武汉 430072)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过去几十年来,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毒学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涉及鱼类病毒、虾类病毒、两栖和爬行动物病毒等。此外,本文还展望了水产动物病毒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助加深对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毒学研究现状和进展的认识。关键词:水产动物病毒学,鱼类病毒、虾类病毒、两栖爬行动物病毒、 疾病诊断与防控A brief re

2、view on aquatic animal virology researches in ChinaGUIL Lang1, ZHANG Qi-Ya1,2,3*(1. College of Fisheries and Life Science,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reshwater Ecology and Biotechnology, 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

3、30072, China3. Key Laboratory of aquaculture Disease Control,Ministry of Agriculture, Wuhan 430072, China)Abstract: This review briefly introduced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aquatic animal virology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including fish viruses, shrimp viruses, amphibia

4、n and reptile viruses and so on. Moreover, current trends in development of aquatic animal virology are further discussed. It can help improving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urrent stat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quatic animal virology studies.Keywords:aquatic animal virology, fish viruses,

5、shrimp viruses, amphibian and reptile viruses, disease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Funding project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1430091, 31772890),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2018YFD0900302),the Fund project in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reshwater Ecology and Biotechnology(2

6、016FBZ01).水产养殖业的兴起被认为是百年来全球粮食生产中最深刻的变革之一 1-2,也是满足当今人类需求最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之一 3-4。然而,几乎各种养殖水产动物都受到由病毒、 细菌、寄生虫或其他新生和再生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威胁 5。病害流行已成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6-8,尤其是病毒病,发病快、死亡率高,潜伏期长短有异,一旦发病无有效药物可治。由于病毒病是危害水生动物最普遍和严重的病害,作为热点与难点问题备受关注 9-12。近五十年来,研究者们已围绕水产动物病毒学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将简要介绍鱼、虾、蛙、鳖等不同水产动物病毒研究的现状及动态,并探讨我国水产动物病毒学研

7、究的发展趋势。-收稿日期: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430091, 3177289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18YFD0900302),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2016FBZ01)。通讯作者:张奇亚,Email:21. 水产动物病毒与病毒病国内已解析的水产动物病毒基因组有数十种,而新分离鉴定的毒株则更多。为查阅方便,下面按水产养殖动物的种类,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虾类、蟹、贝类的病毒病,及其报道的时间先后,简要概述相关研究。1.1 鱼类病毒 本小节分别就呼肠孤病毒、弹状病毒、虹彩病毒、双节段 RNA 病毒及疱疹病毒等五类鱼类病毒进行介绍。1.1.1 鱼类呼肠孤病毒我国

8、报道的第一个鱼类病毒就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发现的草鱼出血病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 GCHV) 13-14。借助电镜观察、鱼类细胞培养等技术,对该病毒进行了分离鉴定 15-16。在 1988 年出版的英文专著鱼类病毒与鱼类病毒病(Fish Viruses and Fish Viral Diseases)中引用了上述相关文献15 ,认为中国学者(Chen & Jiang)报道的草鱼呼肠孤病毒 (Grass carp reovirus, GCRV)是引起草鱼幼鱼急性出血病的一种新病原 17。为了深入认识该病毒的病原性,并进行有效防控,人们现仍在继续改进

9、草鱼呼肠孤病毒的诊断方法或尝试更有效的攻毒感染方式 18-19。水生呼肠孤病毒属 (Aquareovirus) 成员是具有 11 节段 (S1S11) 双链 RNA 的基因组、双层衣壳、直径约 75nm 的无囊膜正 20 面体颗粒 (ViralZone, Aquareovirus, https:/viralzone.expasy.org/605?outline=all_by _species)。至 2014 年,在国内已分离鉴定的草鱼呼肠孤病毒就超过了 30 株 20。经比较分析显示,不 同 草鱼呼肠孤病毒毒株对细胞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 基因组结构或基因组图谱也不同 21-22。近些年,不 仅

10、 解 析 了 新 分 离 到 的 草 鱼 呼 肠 孤 病 毒 毒 株 基 因 组 序 列23, 还分别对从淡海水鱼、海水鱼中分离鉴定的呼肠孤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了解析和深度比较,结合基因功能的分析, 阐 明 大 菱 鲆 呼 肠 孤 病 毒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reovirus, SMReV) 所 编 码 融 合 相 关 小跨 膜 蛋 白 (Fusion-associated small transmembrane protein, FAST protein) 致 宿 主 细 胞 病 变 作 用 及 其 分 子 机 理 24。经 对 鲈 鱼 呼 肠 孤 病 毒

11、 (Larger mouth bass micropterus salmoides reovirus, MsReV) 基 因 组 测 序 及 7 个 结 构 基 因级 联 序 列 进 行 多 重 比 对 , 揭 示 鱼 类 呼 肠 孤 病 毒 基 因 组 结 构 与 其 宿 主 所 生 存 的 淡 、 海 水 环 境 有 关 25。 另 还 从 养殖 鲶 鱼 中 也 鉴 定 了 一 株 呼 肠 孤 病 毒 26。 利用冷冻电镜进行三维重构,解析了草鱼呼肠孤病毒 近原子分辨率的完整结构 27。鉴 定 了 能 与 草 鱼呼 肠 孤 病 毒 外 衣 壳 蛋 白 作 用的 草 鱼 蛋 白 , 并 阐

12、明 其 相 互 作 用 分 子 机 制 28-29。开展了对草鱼呼肠孤病毒的感染及其宿主细胞的抗病毒免疫应答研究,报道鲫囊胚细胞系在经紫外线灭活处理的草鱼出血病毒 GCHV作用后,能产生有活性、呈现抗病毒状态的干扰素(Interferon, IFN) 30-31。干扰素是脊椎动物抗病毒系统的标志物 32。就 实验鱼稀有鮈鲫对草鱼呼肠孤病毒感染的反应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草鱼呼肠孤病毒能上调3稀有鲫鳃中干扰素相关基因的表达 33。已查明草鱼具备维甲酸诱导基因 I (Retinoic acid inducible-gene I, RIG-I)介导的抗草鱼呼肠孤病毒先天性免疫信号通路 34。另外,证实草

13、鱼呼肠孤病毒具有免疫逃逸能力,可通利用病毒编码蛋白削弱或消除宿主干扰素应答 35-36。草 鱼呼肠孤病毒 GCReV-109 基因 S11 节段所编码的 VP33 蛋白具有良好免疫原性,其抗体能抑制草鱼呼肠孤病毒的感染 37。研发出草鱼呼肠孤病毒相应的核酸疫苗 38。测 试 分 析 草 鱼 对 不 同 呼 肠 孤 病 毒 株 反 应 的 转 录 组 数 据 , 可 分 为 温 和 型 或 强 烈 型 , 不 同 病 毒株 的 毒 力 与 其 潜 伏 期 长 短 、 宿 主 免 疫 应 答 方 式 有 关 39。 可 见 , 草鱼呼肠孤病毒无疑是我国研究最早、也最为详细的水产动物病毒之一。1.1

14、.2 鱼 类 虹 彩 病 毒于 1996 年,我国学者就从发病牛蛙中分离鉴定属于虹彩病毒科 Iridoviridae 成员的沼泽绿牛蛙蛙病毒 (Rana Grylio virus, RGV)40,这也是国内水产动物虹彩病毒研究的最早报道。随后,从包括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在内的多种水产动物中都分离到虹彩病毒 41-42。 如 鱼 类 虹 彩 病 毒 有 : 鳜 鱼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 ISKNV)43、大黄鱼虹彩病毒 (Large yellow croaker iridovirus, LYCIV) 44、

15、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 (Turbot reddish body iridovirus, TRBIV) 45等。为 了 解 牙 鲆 淋 巴 囊 肿 病 毒 中 国 株 (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 isolated from China, LCDV-C)的 感 染 性 , 经 对13 种 鱼 类 细 胞 感 染 性 测 试 , 用 LCDV-C 攻 毒 后 , 在 草 鱼 细 胞 系 (Grass carp ovary, GCO) 中 观 察 到 明 显 补 丁 样 病变 46。 随 后 在 2004 年 , 报 道 了 淋 巴 囊 肿 病 毒 中 国 株 LCDV-C

16、 的全基 因 组 序 列 47, 该基因组一直保持其脊椎动物虹彩病毒最大基因组的记录,直 至 2016 年 因 新 增 从 鲷 中 分 离 的 淋 巴 囊 肿 病 毒 (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Sparus auratus, LCDV-Sa) 株 (KX643370)为 止 。 对来自 10 个不同虹彩病毒株或物种的羟类固醇脱氢酶蛋白序列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48; 阐 明 LCDV-C 与其它虹彩病毒分子特征 49,研究并 阐 明 LCDV-C 所编 码 的 合 成与 修 复 DNA 酶 胸 苷 酸 合 成 酶 (Thymidylate synthase, TS)

17、能 诱 导 鱼 类 细 胞 转 化 , 提 供 了 CDV-C TS 对 宿 主 细 胞有 转 化 作 用 及 能 诱 导 宿 主 鱼 产 生 囊 肿 的 直 接 证 据 50。 另 有 对鱼类虹彩病毒入侵过程及感染机制研究的报道,阐明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ISKNV 是依赖发动蛋白(dynamin) 和细胞微管骨架,通过胞膜窖-小窝体-内质网轨迹运动而进入宿主细胞 51.。还借助病毒单粒子示踪技术,阐释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 SGIV) 能由网格蛋白介导、pH 依赖的胞吞途径,通过巨胞饮途径进入宿主细胞,而不是经小窝蛋白介导的胞吞途

18、径 52。 经对石斑鱼抗虹彩病毒作用分子机理研究,认为石斑鱼 的关键磷酸激酶 (TBK1)可通过调节干扰素免疫和炎症反应,产生抗病毒活性 53。虹彩病毒具有大小为 150280 kb 的双链 DNA 基因组,有囊膜、直径大小为 150200 nm 的球形颗粒54。除了从淡、海水患病养殖鱼类中检测和分离到虹彩病毒外,也从两栖类、爬行类等养殖的低等水产动物、甚至无脊椎动物中检测分离到虹彩病毒。本文将在后续的 “两栖与爬行动物病毒” 章节中,还会涉及虹彩病毒的内容。1.1.3 鱼 类 弹 状 病 毒4上 世 纪 90 年 代 , 养 殖 鳜 鱼 突 发 疾 病 并 大 批 死 亡 。 在 从 采 集

19、 的 患 病 鳜 鱼 组 织 中 , 电 镜 观 察 到 弹 状 病 毒 (Mandarin fish Siniperca chuatsi rhabdobirus, SCRV)、 球 形 病 毒 (Siniperca chuatsi spherical virus, SCSV) 及 杆 状病 毒 (Siniperca chuatsi baculovirus, SCBV) 55, 由 此 开 始 对 鱼 类 弹 状 病 毒 研 究 。 从 患 致 死 性 出 血 综 合 征 的 胭 脂鱼 中鉴定了能产生包涵体、两端都为尖头的胭脂鱼弹状病毒 (Chinese sucker rhabdov irus

20、, CSRV ) 56-58。从海水养殖鱼类中,鉴定了 大菱鲆弹状病毒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rhabdovirus, SMRV) 和牙鲆弹状病毒(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rhabdovirus, PORV) 59-61。测定了这些鱼类弹状病毒基因组序列 62-63,并经分析表明,鳜鱼弹状病毒 SCRV 和大菱鲆弹状病毒 SMRV 含 5 种主要结构蛋白,依次是核蛋白(Nucleoprotein, N)、磷蛋白(Phosphoprotein, P)、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M)、糖蛋白 (Glyco

21、protein, G)和RNA 聚合酶(RNA polymerase,L) ,属于水疱病毒属 Vesiculovirus。而牙鲆弹状病毒属于诺拉弹状病毒属Novirhabdovirus,在基因组的 G 和 L 基因之间增加了 非毒粒蛋白 (Non-virion protein,NV)基因, 使之基因组结构及编码蛋白的顺序为 3-N-P-M-G-NV-L-5 64。制备了不同鱼类弹状病毒的单克隆抗体 65-66,并对鱼类弹状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及鱼抗病毒免疫等进行了研究,证实大菱鲆弹状病毒 SMRV 可诱导宿主细胞凋亡 67,当受到弹状病毒刺激后,从鱼皮肤组织中也能检测到抗体 68。由半胱天

22、冬酶介导的鳜鱼弹状病毒 SCRV N 蛋白裂解,能显著降低感染子代病毒滴度 69-70。比较了分别用弹状病毒糖蛋白 G 基因与核蛋白 N 基因疫苗注射的鳜鱼所产生的抗病毒免疫效果,显示含鳜鱼弹状病 SCRV 糖蛋白 G 基因比含核蛋白 N 基因的核酸疫苗有更强的抗弹状病毒免疫作用 71。从 患 病 鳢 科 鱼 组 织 中 , 分 离 鉴 定 不 同 的 弹 状 病 毒 。 如 杂 交 鳢 弹 状 病 毒 (Hybrid Snakehead Rhabdovirus-C1207, HSHRV-C1207)72-74、 乌鳢水泡病毒 (Snakehead fish vesiculovirus, SH

23、VV) 和斑鳢弹状病毒 (Channa maculata Rhabdovirus, CHRV)等。对 乌 鳢 水泡病毒 SHVV 与 宿 主 的 相 互 作 用 及 致 病 机 理 也 行 研 究 75-76,结果表明乌鳢水泡病毒能通过调节宿主细胞微小 RNA 分子 miR-214 而减少干扰素 IFN- 的表达,从而逃避宿主先天性免疫,有利于子代病毒复制 77。鲤 春 病 毒 血 症 病 毒 (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 SVCV) 的 P 蛋白可作为宿主细胞 关键磷酸激酶 TBK1 的诱饵,削弱干扰素调节转录因子 3 (Interferon regulato

24、ry transcription factor 3, IRF3 )的磷酸化作用,从而抑制宿主干扰素表达,以助病毒免疫逃避 78。已 开 展 虹 鳟 抗 传 染 性 造 血 器 官 坏 死 病 病 毒 (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IHNV) 的 分 子 免 疫 学 、 抗 病 毒 动 力 学 及 非 编 码 小 分 子 RNA (miRNAs) 差 异 表 达 对病 毒 复 制 影 响 的 研 究 , 阐 明 胞 内 干 扰 素 (Intracellular IFN, iIFN) 能诱导鱼体快速呈现抗病毒状态,还检测到差异表达的非编码小分子

25、 miRNAs 能参与虹鳟抗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IHNV 的免疫 79-80。 经 对 弹 状 病毒 刺 激 的 硬 骨 鱼 抗 原 递 呈 系 统 进 行 分 析 , 并 对 鲤 春 病 毒 血 症 病 毒 (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 SVCV) 和 草 鱼呼 肠 孤 病 毒 (Grass carp hemorrhagic virus, GCHV) 刺 激 宿 主 抗 原 递 呈 系 统 进 行 比 较 , 阐 释 鱼 类 主 要 组 织 相 容 性复 合 体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的 结 构 与

26、 作 用 81。5弹 状 病 毒 科 成 员 (Rhabdoviridae) 是 基 因 组 为 单 一 负 链 RNA、 有 囊 膜 、 呈 子 弹 状 或 杆 状 、 直 径 大 小 约 为75180 nm 颗 粒 的 一 大 类 病 毒 82。 在 2018 年 世 界 动 物 卫 生 组 织 须 申 报 鱼 类 传 染 病 名 录 中 (2018 年 OIE-listed diseases, http:/www.oie.int/en/animal-health-in-the-world/oie-listed-diseases-2018/), 列 出 3 种 鱼 类 弹 状 病 毒 ,

27、包 括传 染 性 造 血 器 官 坏 死 病 病 毒 (Infectious hemn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IHNV)、 鲤 春 病 毒 血 症 (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 SVCV) 和 病 毒 性 出 血 败 血 症 (Viral haemorrhagic septicaemia virus, VHSV)。 国 内 对 这 三 种 病 毒 开 展了 检 测 、 感 染 性 、 致 病 性 、 分 离 及 基 因 型 分 析 等 研 究 83-89。1.1.4 双 节 段 RNA 病 毒2008 年从患病牙鲆中分离鉴定到一株双节

28、段 RNA 病毒 (Paralichthys olivaceus, POBV),并已测定其基因组测序。该病毒基因组中节段 A 和节段 B 的大小各是 3091bp 和 2780 bp,其中节段 A 编码 PV2-VP4-VP3 和非结构蛋白 VP5 基因;而节段 B 仅编码 VP1 基因 90。这是我国第一例非鲑鱼宿主来源的双节段RNA 病毒完整基因组序列的相关报道。2017 年报道了从虹鳟中分离的一株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基因组测序结果,其节段 A 和节段 B 的大小分别是 3099bp 和 2789bp。经与已知虹鳟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

29、s virus,IPNV)代表株 ChRtm213 及 日本株 A9 的基因组序列比对,显示有不同程度的变异 91。有对虹鳟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 IPNV 的衣壳蛋白进行了克隆表达、单抗制备及检测的相关报道 92。双RNA病毒科 (Birnaviridae) 的 成员基因组为双节段双链RNA,病毒为无囊膜、直径约 60nm 的二十面体球形颗粒 93。水产动物双RNA 病毒的代表 株是能引起鲑科鱼类高致死率、传染性急性病的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PNV。我国已有关于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 IPNV研究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对该病毒的检测与诊断方面 94-96。1.1.5 疱 疹 病 毒已对鱼类疱疹病毒开展了细

30、胞培养及不同毒株的分离鉴定 97-100、组织病理 101、分子及免疫诊断 102-103、功能基因分析 104等研究。 鱼类疱疹病毒被列入 2016 年由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编制发布的中国 “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 名录。我们从自然发病、有典型鲫鳃出血病症状的鱼组织中,分离鉴定了一株鲫疱疹病毒( Crucian carp herpesvirus, CaHV)。组织病理及超微观察显示鲫的腮和头肾是 CaHV 侵染和复制的主要靶器官,CaHV 在鳃细胞中以出 “芽” 或通过细胞裂解方式群体释放。由于子代 CaHV 的这种释放方式相比通常以单颗粒出芽释放的病毒释放效率更高,

31、对相邻细胞与整个组织的破坏力也更强,这就使鳃组织易发生急剧病变,鳃软骨组织溶融消失,部分鳃丝断裂、缺损或严重变形,直至整个鳃组织坏死和崩解 105。虽同为鲤鲤疱疹病毒属成员,但经与已知鲤疱疹病毒属 (Cyprinivirus) 其它成员,如鲤疱疹病毒(Cyprinid herpesvirus,CyHV) 不同株型 (如:CyHV -1、 CyHV-2、SY-C1 和 CyHV-3 等) 的基因组架构进行比较,虽然 CaHV 与鱼蛙疱疹病毒科成员都含 12 个核心基因,也含共同保守基因或同源序列,但在基6因组大小、基因组两端有无直接重复序列等方面却有显著差异 106-107,显示鱼蛙疱疹病毒科(

32、Alloherpesviridae)成员存在遗传多样性。对鱼类疱疹病毒的功能基因也开展了研究,鲫疱疹病毒 CaHV ORF31R (CaHV-31R) 是能编码 一个含跨膜结构域 (248-270 aa) 和 RNase E/G 家族蛋白的典型结构域 (40-182 aa) 的蛋白,而该蛋白能与两种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共定位 108。证明CyHV-2 非结构蛋白 ORF4 可参与病毒复制,因此可将其作为病毒感染周期中的指示蛋白之一 109。此外,还从患病鳗鲡中分离鉴定了疱疹病毒, 认为疱疹病毒可能与鳗鲡“脱粘败血病”有关 110。 构建了 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

33、irus, KHV) ORF81 蛋白和鲤病毒性春季病毒血症(SVCV) G 蛋白重组乳酸杆菌疫苗,并用其诱导鲤科鱼类对 KHV 和 SVCV 感染产生保护性免疫作用 111。鲤疱疹病毒属(Cyprinivirus)、鮰疱疹病毒属(Ictalurivirus )、鲑疱疹病毒属(Salmonivirus) 和蛙疱疹病毒属(Batrachovirus)都是鱼蛙疱疹病毒科 (Alloherpesviridae)成员,该科于 2005 年创立,归于疱疹病毒目( Herpesvirales)。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10th ICTV) 分类报告,它们是以鱼和蛙等水生动物为宿主的疱疹病毒病原,基因组为双

34、链 DNA,病毒颗粒直径约 150 200nm,核衣壳 T=16 对称,外 有被膜(Tegument)和囊膜 的球形颗粒。该属病毒对鱼类有高致病性、强传染性和呈全球分布等特点 112。不同疱疹病毒毒株可引起宿主鱼出现不同病症。一般认为鲤疱疹病毒 1 型 (Cyprinid Herpesvirus-1, CyHV-1 ),可诱发锦鲤体表痘疮。鲤疱疹病毒 2 型 (Cyprinid Herpesvirus-2, CyHV-2) 可引起鲤等造血器官坏死及鱼鳃贫血。而鲤疱疹病毒 3 型 (Cyprinid Herpesvirus-3, CyHV-3),也称为锦鲤疱疹病毒 (Koi herpesviru

35、s, KHV),这类病毒则可引起锦鲤鳃溃疡 113。疱疹病毒能感染生长在不同阶段的鱼,发病后的鱼群死亡率最高可达100% 114。1.2 两栖与爬行动物病毒包括蛙病毒属 Ranavirus 成员在内的的虹彩病毒科 Iridoviridae 成员,由于其不仅感染蛙 115,还能跨种传播 116-118。蛙病毒 Ranaviruses 能感染养殖和野生的各种低等脊椎动物,如引起无尾目的牛蛙、有尾目的大鲵、龟鳖目的中华鳖等两栖爬行动物高致死率而受到关注。 1.2.1 两栖动物病毒无尾两栖动物 (蛙类) 虹彩病毒: 在 1996 年首次报道了沼泽绿牛蛙蛙病毒( Rana grylio virus, R

36、GV)之后,测定了 RGV 基因组序列 119,可编码 106 个 ORFs,其中包括虹彩病毒家族 26 个核心基因。点阵分析显示 RGV 的基因组序列排列顺序仅与 3 个已测序的虹彩病毒共线性。2002 年报道了虎纹蛙病毒(Tiger frog virus, TFV)及其基因组结构 120。在鉴定蛙病毒 RGV 一个新囊膜蛋白的基础上 121,构建了重组蛙病毒并建立双荧光可控基因表达技术,运用于虹彩病毒基因功能研究 122-123,以及蛙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 124。宿主细胞内的线粒体片段化,膜电势升高,揭示 RGV 感染引起细胞凋亡是由线粒体介导的 125。蛙病毒 RGV 的囊膜蛋白

37、53R 可被 miRNA 干扰,使病毒复制受到抑制 126。从细胞病变显微形态、病毒滴度、细胞病变与不同感染时间的相关性等不同侧面,比较了三种水生动物细胞系对不同蛙病毒株7的敏感性,表明大鲵胸腺细胞系(GSTC) 细胞系对两种蛙病毒都更敏感 127。近期,已完成对沼泽绿牛蛙蛙病毒 RGV 和大鲵蛙病毒 (Andrias davidianus ranavirus, ADRV) 感染大鲵的 15 个转录组分析,经对128,533 个可编码蛋白基因比较,阐明蛙病毒 RGV 在感染大鲵早期,有较强的病毒基因表达和较弱的宿主转录组应答反应能力,而大鲵蛙病毒 ADRV 在感染自然宿主早期,病毒基因表达较弱

38、,但所引起的宿主转录组应答却较强 128,这为深入分析蛙病毒跨种感染中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数据和视角。2015 年,由 24 位美、德、澳、中专家合作完成、出版了国际上首部蛙病毒英文专著 Ranaviruses: lethal pathogens of ectothermic vertebrates (Springer, New York, 2015) 129,其中 2 位中国专家。有尾两栖动物 (大鲵) 虹彩病毒: 自 2010 年始,四川农业大学报道了对大鲵蛙病毒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virus, CGSV) 电镜观察及 PCR 检测的结果 130-1

39、31,西北农林大学 132、北京动植物检疫研究所和中国水科院长江所等单位分别报道了大鲵虹彩病毒(Giant salamander iridovirus, GSIV)和(Andrias davidianus iridovirus, ADIV)的特性 133-134、组织病理等 135。2013 年,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报道了大鲵蛙病毒(Andriasda vidianus ranaviurs, ADRV)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开展了其它相关研究。与已知的两栖类蛙病毒 RGV 全基因组进行了比对和进化分析,绘制出大鲵与两栖类蛙病毒亚群基因组特征及架构变化图 136。对正常大鲵和感染病毒大鲵的血清

40、与黏液蛋白图谱进行了比较,证实了经病毒感染后大鲵血清和黏液蛋白组分会出现变化 137。开 展 对 大 鲵 蛙 病 毒 基因 功 能 的 研 究 138, 证 实 大鲵蛙病毒核心基因所编码的蛋白 ADRV-96L 具有腺苷三磷酸酶活性及促细胞增殖和生长的作用 139。 在 新 建 大 鲵 胸 腺 细 胞 系 (Giant salamander thymus cell, GSTC), 大 鲵 脾 细 胞 系 (Giant salamander spleen cell, GSSC) 和 大 鲵 肾 细 胞 系 (Giant salamander kidney cell line, GSKC) 三 株

41、 细 胞 系 的 基 础 上 , 分 别测 试 了 这 些 细 胞 系 对 野 生 型 及 重 组 型 大 鲵 蛙 病 毒 ADRV 的 敏 感 性 140。2014 年由不同单位测定和报道了大鲵虹彩病毒病毒毒株 (ADIV 或 ADRV-2;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iridovirus,CGSIV-HN1104,以及 GSIV) 的基因组序列 141。1.2.2 龟鳖病毒 我国龟鳖病毒病原的研究始于 1996 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 所报道了中华鳖病毒(Trionyx subebsus virus, TSV) 的分离、超微观察、结构多肽分析及对不同细胞感染性测定

42、等研究 142。观察到 TSV宿主细胞会出现染色质高度凝集和边缘化、核碎裂并形成“凋亡小体”等凋亡性病变,同时也出现核膜崩解、线粒体膜膨大、胞膜破损、胞质液泡化等坏死性细胞超微病变 143,制备 TSV 中华鳖病毒抗体,建立TSV 的血清学检测方法 144。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也进行相关研究 145。2009 年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所和遗传发育所、深圳动植物检疫局等合作报道了中华鳖虹彩病毒(Soft-shelled turtle iridovirus, STIV)全基因组的序列 146。另通过中和试验与酶联免疫试验对龟疱疹病毒 (Testudo Herpesvirus) 进行检测,检出阳性率分别为

43、6%和 11% 147。最近由南京师大经对数十种鱼类、两栖和爬行动物基因组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认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Endogenous retroviruses, EVV) 在有颌脊椎动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148。 81.3 虾类病毒病可检索到我国早期有关对虾病毒病的研究报道是在 1991 年,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借助电镜,从患病中国对虾组织中观察到一种球形病毒 149。1995 年,对虾病毒病研究的相关报道数量大增 150-155,有涉及对虾病毒形态、对虾抗病力、组织病理等的报道。1.3.1 海水虾 线 头 病 毒研究最为详细的海水虾病毒是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White spot

44、syndrome virus, WSSV)。起初,由于不同学者研究方法及侧重点不同,该病毒的名称不同,被称为:白斑杆状病毒(White spot baculovirus, WSBV)、对虾白斑综合病(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 对虾杆状 DNA 病毒(Penaeid rod-shaped DNA virus, PRDV)、中国对虾杆状病毒病( Penaeus chinensis baculovirus, PCBV) 等。通常认为,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WSSV 为含有囊膜、无包涵体的杆状双链 DNA 病毒, 呈椭圆形,囊膜内主要由杆状的核衣壳和核衣壳内致密

45、的髓核组成。属于线头病毒科 Nimaviridae 白斑病毒属 Whispovirus 中唯一成员。WSSV 的基因组大小约为 300 kb,预测编码约 180 种蛋白 156。2001 年报道从中国大陆分离到对虾白斑杆状病毒 (White spot bacilliform virus, WSBV) 基因组的全序列(AF332093) 157。结合 cDNA 芯片与抑制差减杂交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SSH) 技术,以克氏原螯虾作为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WSSV 的增殖模型,测试 WSSV 病毒表达基因和螯虾免疫相关基因,显示感染后对虾体

46、内的蛋白酶抑制物表达水平会上升 158,并查明病毒基因在虾组织中的分布及对 WSSV复制的作用 159。证实中国对虾四跨膜蛋白超家族成员 Tetraspanins 可抑制 WSSV 的感染 160。经高通量测序和转录组分析获取对虾一批重要免疫相关基因和蛋白 161。从免疫识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免疫稳态维持等方面,阐述对虾抵御病原的先天性免疫调控体系框架及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 (WSSV)的致病性162。开展了对虾病毒基因克隆与分子诊断、病毒免疫、病毒基因功能等研究 163-166。对来自不同地区WSSV 的特定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较,显示 WSSV 序列中的缺失、重复单元数目、以及单核苷酸多态

47、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差异显著 167。涉及在对虾抗病毒 WSSV 免疫反应中,miRNA 与siRNA 的鉴定、 miRNA 调控细胞吞噬及细胞凋亡机制等内容 168-170。1.3.2 淡水虾病毒 已证实淡水养殖 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 , 俗称小龙虾),能被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侵染 171-172。对人工感染克氏原螯虾血细胞和肝胰腺的转录组测试分析,获得一批与小龙虾先天免疫系统相关的基因 173。对克氏原螯虾组织切片进行观察,结果也显示感染虾的肝胰腺、肠、肌肉、鳃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病变 1

48、74。已从自然发病的小龙的组织中鉴定了小龙虾病毒 Procambarus clarkia virus (PCV)。完整 PCV 病毒颗粒两端呈钝圆、有尾附器和囊膜;图 1 负染的克氏原螯虾病毒电镜图左图:完整病毒颗粒。右图:病毒核衣壳 标尺 100 纳米 标尺=100 nm (李涛,&, 张奇亚 )Fig. 1 Electron micrograph of negatively stained Procambarus clarkii virus (PCV)Left, the intact virion particle. Right, virus nucleocapsid particles. Bar = 100 nm. (Provided by Li T & Zhang QY).9核衣壳有垂直于纵轴的约 14 个节(见图 1),显示 PCV 有线头病毒科成员的超微形态特征。超薄切片电镜观察显示,在自然感染的小龙虾肝胰腺组织、肠和鳃细胞中分布大量的病毒颗粒。并已测定了 PCV 全基因组序列(MH663976),正在分析中。另外,对感染病毒的蟹腮上皮细胞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 175,指出从患病的红鳌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