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说明课标修订组对审议意见的采纳情况说明教育部课标修订组“前言”部分主要意见和建议1总的来说,现在这个开头两段不清晰,没有份量。2开头两段的逻辑宜进一步清理。第一段可以谈国内国际背景;第二段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与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强调课程的功能与价值。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可以删除。3思想品德与公民素养究竟是什么关系,最好不要并列。4课程性质中,综合性的表述要再考虑。可以参与生活与社会的相关表达。5设计思路中经纬的表达是形象化的表达,有没有更好的?6公民素养、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品质是什么关系?总体采纳意见说明1与小学组一起讨论后,捋顺思路后将开头段落进行了梳理。2将公民素
2、养改为综合品质。3课程性质中,对综合性的表述进行修改。增加了课程目标上的综合。4不再采用经纬的比喻。改为主线、有机融合等字样。5根据几个方面的意见,不再采用公民素养的表述。“课程目标”部分主要意见和建议1负责任的公民、合格的公民,是否恰当?2目标中没有自由的表达;3在爱集体、爱祖国之后,要明确提出爱社会主义。4学习运用法律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不准确。知识部分,应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意见采纳说明1“负责任的公民”这一表述保留,既包含为他人负责,也包含为自己负责,权利和义务的维度都可以含在其中。“合格公民”修改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2自由的表述没有明确提出,但自由的精
3、神在内容标准里有所体现,因不是直接的内容,所以不在目标里提出。3在爱集体、爱祖国之后,加入“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字句。4经商讨和查证,保留“运用法律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的表述。知识部分中,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具体内容。但在内容标准里已充分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维度。“内容标准”部分主要意见和建议最大的问题,是三个大方面,及每个方面的具体划分。希望逻辑更清楚,依据更充分,表达更准确。这也集中反映了品德课程标准的特殊难度,即它没有一个客观、序列化的知识体系,似乎是弥散的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可是,作为课程标准,为保证其权威与科学性,要尽量去追求这种序列性。如何在心
4、理、道德、法制、国情四个教育方面贯穿这种追求,是一个极大的挑战。1第一块认识自我,分为三个方面,成长中的我、自尊自强和学法用法,三者之间的界线不清,学法用法如何划到自我认识,我与法律?2第二块我与他人与集体,分为三个方面,交往与沟通、人际与道德、权利与义务,存在同样的问题。人际与道德要修改。3第三块,我与国家与社会,分为四大块,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秩序、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前三者相互包含。这三项大的内容,在整合四个方面要求的基础上,能否有所侧重,比如,第一块侧重心理与道德;第二块侧重道德与法律;第三块侧重法律与国情。希望在历史知识部分,避免支离破碎。具体问题:不宜提渲泄
5、,有不良后果;开展行为后果体验活动,没有考虑到法律后果及其行为本身的危险性;第 8 页的 2.2 与 2.6 可以合并;第 9 页,体会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太难;第 11 页,2.4 的表述要倒过来;2.6 要加:加一个要求:抵制低俗文化。我与国家和社会,应改为我与社会与国家。先有社会,再有国家。最后的“说明”,太简单,太单薄,宜加强。总之,这个部分要花大力进行修改。意见采纳说明1根据审议组意见,修订组认真梳理了三大部分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力求更为清晰地体现出逻辑性,合理安排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四块内容。修订后的框架是认识自我自尊自强第一部分成长中的我 心中有法该部分从认识自我出发(生理
6、心理特点),然后到自尊自强中更为上位一些的人格与品质(尊重生命、是非善恶观念等),最后涉及成长中的我对法律的需要(法律基本概念等)。交往与沟通在集体中成长第二部分我与他人和集体 权利与义务该部分首先集中涉及我与他人关系中交往和沟通的重要内容。然后涉及个人在集体生活中的一些重要品质和要求。最后探讨权利与义务。因调整了“在集体中成长”这一标题,所以对原先“人际与道德”中的内容条目进行了重新调整,关于对孝敬父母的要求合并到“交往与沟通”里,将 2.5 关于参与公共生活的条目与第 13 页 2.3 关于公共利益的条目进行合并,并移放在第三大部分里。将 2.6 关于文化多样性的条目与第 16 页 4.7
7、 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条目进行合并,并移放在第三大部分里。相应调整了活动建议。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第三部分我与国家和社会法律与秩序该部分删减了原“承担社会责任”这一标题,将里面的前两条条目合并后与其他三条移放在“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中。调换了“法律与秩序”与“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的顺序。这样的三个标题及顺序与前两大部分保持了一致。相应调整了活动建议。2将“宣泄”改为合理调节情绪。3行为后果这条,改为“开展一次安全、守法的行为后果体验活动”。4仍旧将 2.2、2.6 分开阐述。以加强对初中生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方面的教育。5将“体会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体会”改为“分析”。6没有更改
8、2.4 的表述,认为目前的表述更为合理。2.6 在调换位置后,并没有加“抵制低俗文化”,认为不是所要阐述的重点,也容易无形中扩展教学的范围和难度,但在活动建议中有所提及。7没有更改“我与国家和社会”的表述,因为这更符合日常表述,不涉及实质的逻辑,只是一个形式上的逻辑排序。具体到内容标准是先谈社会,后谈国家的。8最后的说明不是对内容标准的说明,而仅是想说明活动建议的标号为什么不是一一对应而已。“实施要求与建议”部分主要意见和建议1只讲了建议,没有讲要求,这合适否?2教学建议讲了六条,但针对性不强,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第 1、2、3、6 条是理念性的;只有第4、5 讲了如何设计、如何优化教学过程,
9、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属于建议。3评价实施要求中,第一点中“公正”没有解释;第二点最后一句可以删除。4教材编写建议,第一条没有谈如何把握课标;第三条,思想品德学习特性,表达要改进。第四条“以生活主题为编写方式”,不好理解。5资源开发建议太宏观,属于一般性的知识介绍,尤其是第三部分介绍主要的课程资源,缺乏可操作性。意见采纳说明1修改后标题和内容均涉及到要求和建议。2重点调整了教学建议,对原有内容进行看增删、合并,淡化理念性的说明,突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和要求,并对字句和不准确的说法进行了完善。删减了原先第一条,增加了“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理由是,从课程综合性和德育性两个基本性质出发提出要求和建议,针对的是教育中最容易出现的偏差。3评价建议中,关于意见中“公正”一处,做了相应的调整。将第二句最后一点删除了。4教材编写建议部分,吸收审议意见,使表述更严谨和更具有针对性,调整了顺序,将原先的第三条调整到第二条,第一条增加了课程标准的要求。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吸收审议意见,避免知识性的一般介绍。从对操作的实际考虑出发,修改为目前的五个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