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红树林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2073321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护红树林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保护红树林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保护红树林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保护红树林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保护红树林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保护红树林”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福建省云霄第一中学 朱巧玉一、开发背景与意义1.开发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我校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重点中学,是省级绿色学校,非常注重科技实践能力和环境保护教育。福建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它是我校长期开展各种科技教育活动的实践基地。2006 年-2008 年,我校多次与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局合作,派送教师赴香港参加世界自然基金会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培训学习。香港地区是我

2、国最早推行校本课程开发,展开了“校本课程设计计划”、“学校管理新措施”、“目标为本课程”、“校本辅导计划”、“课程剪裁计划”等多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香港推行校本课程开发所经历的经验和教训是我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宝贵财富,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2007 年,为适应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求,配合推动福建省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云霄县发展湿地“可持续发展教育” ,我校进行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走近湿地的开发。2.意义该校本课程顺利开发是香港与内地文化、科技交流的成果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支持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之一。 走近湿地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校本教材是福建省第一本

3、适于高中使用的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校本教材。它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湿地基本知识、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概况、如何保护湿地等方面知识。本教材套包括学生教材一本及教师参考资料(光盘)一张、学生学习卡(野生生物辨识卡 )二张、学生工作纸。该课程不仅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强调课堂教学形式应以相应的游戏活动、实地考察为主。走近湿地校本课程的开发包括其大纲、目标、内容、实施方法和评价体系,可为我县甚至是我省全面开发和实施个性化校本课程作有益的探索。该2教材已免费赠送给我县六所高中校使用,部份内容被“福建高中新课程”网站转载。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深入实施课程改革,打造多种教学形式”、 “学习先进理念

4、,提升教师素养”、“丰富社会实践,关注研究性学习”、“营造校园文化培育绿色学校”等。地方课程的开发在我国起步晚,时间短,特别是关于红树林的保护,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学习,各地都在摸索之中。“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通过本项目研究,希望能够提高我县教师的课程意识和科研意识,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为我省兄弟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二、研究与实践过程1、健全机构,明确职责校长、教师、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专家、保护区管理局专家、家长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委员会,校长任委员会主任,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而教材编写者是我校生物教师和化学教师,

5、朱巧玉老师为主编,全面负责实施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2、组织培训,提高认识2006 年-2008 年,我校多次与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局合作,派送教师赴香港参加世界自然基金会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培训学习。香港地区是我国最早推行校本课程开发。通过培训,教师了解并学习香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经验,对走近湿地校本课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为整个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3、调查研究,分析校情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的胜任情况及同学的兴趣爱好,我校对师生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确定开设走近湿地校本课程的3内容、任教老师、授课时数等。4、总体规

6、划,编写纲要走近湿地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规划校本课程试行方案,在反复征询和调查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与调整,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课程规划和开发纲要。5、收集资料,编写教材我们与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和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局等专家一起合作,利用互联网等传媒技术搜集资料,还有实地拍摄、体验获取第一手资料。在具体编写教材过程反复修改、试教、总结与完善。主编朱巧玉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把关,统筹审阅教材的连贯性、科学性、实用性。6、出版教材,组织实施2008 年初,经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定通过的走近湿地校本教材正式出版,由教务处组织实施,安排在高一或高二,有的当作选修课,有的作为课外

7、实践,有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该教材已免费赠送给我县六所高中校使用,部份内容被“福建高中新课程”网站转载。7、总结经验,升华成果走近湿地校本课程不仅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强调课堂教学形式应以相应的游戏活动、实地考察为主,在实施中深受学生的欢迎。节假日或寒暑假,会与大学生合作开展社会实践、夏令营活动。在实地考察中注重引导学生科学研究兴趣,进行研究性学习,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比赛。2009 年在龙岩市举行的福建省第二十四届青少年科技创大赛中,我校送选的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秋茄生长分布的调查及其胎生苗培育初探课题荣获铜奖,并荣获4“2008 年卢嘉锡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 8.教学实践,反思改进“保护

8、红树林”地方课程在我县六所高中校中设置,一般安排在高二年的选修课。由于各个学校教研部分配合程度、师资力量、学生认知能力等不同,该课程的具体实施情况及效果有较大差异。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在不同学校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编写教案制作课件。经常组织和参加有关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活动、研讨,让知识经验能很快地被吸收和利用,形成良好的动态循环。地方课程资源具有多重属性,在很多情况下,它并不属于教育部门单独管理。这就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与各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加强联系和协作,以实现对课程资源的有效管理,从而为地方课程开发奠定组织管理方面的基础。三、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51、校本教材走近湿地-

9、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编写及出版。教材套包括学生教材一本及教师参考资料(光盘)一张、学生学习卡(野生生物辨识卡 )二张、学生工作纸。2、 走近湿地地方课程实施建议(1)以学生为主体,以湿地、红树林、人类存护行为为主线,通过形象的图片展示结合文字讲述、相应的游戏活动、实地考察,让学生在轻松环境中了解湿地和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的地理生物文化,促进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关心,提高他们探索自然环境的兴趣,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2)以集体讲授和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为主的教学形式。每一节内容都有一节室内活动游戏与野外调查。采用“全班+小组”的形式,即集体讲授时是全班同学(40-50 人)共同进行,进行

10、野外实地考察或游戏活动时,8-10 人为一个活动小组。(3)在活动游戏与野外调查学习时,学校最好主动联系好相关部门如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云霄县林业局等,取得他们的帮助。并适当安排其他教师协助,以保证活动安全顺利进行。(4)建议尽量获得家长的主动配合,为学生提供考察活动时所需的一些工具如交通工具、实验材料等。(5)在实施过程应注意自主性和灵活性。课时的灵活调整,地方课程与学科课程不同,很多内容具有实践性,每周一节的课时常常让教师感到为难,而实际上,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与其他任课老师进行协商调换,为需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进行实践体验的教学内容争取一个完整的时间;教学时间的灵6活

11、安排,每一课教学内容在时间安排上不一定实行平均主义,实践性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需要更多的时间;实施时间的适时调整,实施过程中可以与学校活动整合,按照需要调整各块教育主题实施的前后顺序,不一定要按照教材先后顺序进行;实施形式的灵活应用,比如红树植物辨识应选择植物开花季节,可先看图片再实地考察。3、课程评价方式从教师角度(1)针对学校、学生实际,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选择比较适当的课程资源,既能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规范地进行和学生的人身安全,又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渗透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关心,提高他们探索自然环境的兴趣,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12、。从学生角度(1)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勤率、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2)学生参与游戏活动、野外调查的态度。(3)学生工作纸的完成情况。4、地方课程的开发途径地方课程是由区县开发的在本区县范围内统一开设的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开发的在本校开设的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进行。结合云霄县城的特点可利用以下资源:(1)地方人文资源,如文化古迹、革命历史遗址、风景名胜、民俗民风等。(2)文献资源,如电影、电视、广播、录音带、录像带等音像制品。(3)科普教育职能机构的资源,如省市、地县(区)科协、学会的专家、青少年

13、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基地的教师及设备等。(4)电子信息资源,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等,通过网络学生在家在7校都可以很好的开展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实现资源共享。(5)建立开放型、多元化的学校社区互动育人模式,形成合力。为加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着力于整体规划学校教育,把纵向的高中、初中、小学三个系统与横向的学校、家庭、社区三个系统整体考虑,合理配置,努力优化学校、社区育人资源。5、具体教学案例(课件、教案、教学视频、学生野外考察工作纸):见附件。四、实践成效1、 走近湿地的校本课程全面实施,社会效果良好该校本教材不仅在我校全面实施,效果良好,还在我县其它高中校推广,作为高一或高二的选修

14、课程。我校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引起了省市区教育专家、兄弟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该教材是我省首次以湿地、环境保护为主题的高中校本课程,多次在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议上作介绍。2、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环保意识明显提高,能力充分发展通过该校本课程学习,学生更好了解与湿地有关的基本知识和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的地理生物文化,促进对家乡的热爱和关心,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学生多次参加社会实践、夏令营、环境保护志愿者宣传活动、湿地存护行动、废物利用的自制物品展览、科技创新活动等。例如在世界环境日、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开展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心理生理健康等宣传活动。在生活中学生更加

15、注重“低碳生活” 。课程实施中涉及许多生物和化学实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地考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学科综合技能,提高了科学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3、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课程意识显著增强,水平明显提高在开发和实施走近湿地校本课程的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构建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课程意识” 。同时,教师在开发课程过程中以研究者的身份,审视课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科研意识” 。 通过本课题开发与实施,教师发表的文章和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获奖比以往明显大幅度提高。4、学校的环保教育得到落实,绿色学校特色形成通过本课题开发与实施,丰富社会实践,关注研究性学习,有力

16、推动了我8校科技教育、环保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特色品牌的形成。2008 年,我校被评为福建省级绿色学校。2009 年,我校申报福建省科技教育基地学校。现在,环境保护教育成了我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五、成果特色与创新1、在开发模式上:该校本课程顺利开发是香港与内地文化、科技交流的成果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支持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之一。2006 年-2008 年,我校多次与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局合作,派送教师赴香港参加世界自然基金会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培训学习。香港地区是我国最早推行校本课程开发,展开了“校本课程设计计划”、“学校管理新措施”、“目标为本课程”、“校本辅导计划”、“课程剪裁

17、计划”等多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培训后,我们针对地方特色和课程需要,才开展该课题项目研究。2、在教材开发上:具有全面性和环保性。该项目开发了走近湿地校本课程的大纲、目标、内容、实施建议和评价体系,为我校全面开发和实施个性化校本课程作了有益的探索。 走近湿地校本教材是适于高中使用的一套以保护湿地环境为主题的教材。本教材套包括学生教材一本及教师参考资料(光盘)一张、学生学习卡(野生生物辨识卡)两张、学生工作纸。本书既可作为高中选修教材,也是科普教育书籍。走近湿地校本教材的纸质是不易破损的,使用上采用循环式。校本教材免费赠给学生使用,但应注意保护,使用后继续传给下一届的学生。这既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也

18、充分体现了“低碳学习,环保生活”的理念。3、课程内容选择:应地制宜,有针对性。它是福建省第一本适于高中使用的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校本教材。我们利用家乡地理优势-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我校长期开展各种科技教育活动的实践基地。教材内容以湿地、红树林、人类存护行为主线,以大量图片结合文字及相应的游戏活动、实地考察,介绍湿地概况、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丰富的物种资源、独特的生态系统、奇妙的生态景观及人类对湿地的存护行为。学生在领略大自然中提高研究自然环境的兴趣,促进对家乡的热爱和关心,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94、课程实施形式:多元化,尤其是丰富社会实践,关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

19、施以集体讲授和野外实地考察、游戏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采用“全班+小组”的形式,即集体讲授时是全班同学(40-50 人)共同进行,进行野外实地考察或游戏活动时,8-10 人为一个活动小组。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夏令营、废物利用的自制物品展览、科技创新活动等。比如在世界环境日、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开展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心理生理健康等宣传活动。我校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每年定期举办的生物学竞赛和创新大赛活动(科技成果展览)。其中优秀的学生和科技成果,推荐参加每年的县级、市级、省级等各级竞赛。2009 年在龙岩市举行的福建省第二十四届青少年科技创大赛中,我校送选的

20、研究性学习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秋茄生长分布的调查及其胎生苗培育初探课题荣获铜奖,并荣获“2008 年卢嘉锡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六、不足与遗憾1、基层教育部门、教研单位、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具体体现在无法为参与地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教师提供了专项经费和时间保障,这给校本课程顺利实施带来一定困难。2、地方课程与学科课程最大的不同还在于它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提倡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紧密联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探究能力,在体验中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产生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一特点在教材编写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但在实施中却出现非常大的障碍,两个方面是时间和学生安全保障。高中学科课程任务繁重尤其高考压力,课时安排非常紧,我校一般安排在周四选修课 1 课时,实践课就必需安排在周六和周日。这样就出现了学生的出行安全由谁来负责。3、地方课程的开发在我国起步晚,时间短,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学习,各地都在摸索之中。“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探索地方课程开发实施的道路上,希望有更多的课程专家给予指导,有更多的同行进行探讨与交流,使地方课程的实施走一条健康、有序之道。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