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2019 年度高三生物模拟试题(一)一选择题(共 19 小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嗜热细菌的遗传物质一定是 DNAB基因在细胞中总是成对存在的C若一双链 DNA 中的 A+T=40%,则 A+G=60%D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2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分别用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复制了三代,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含有 32P 的子代噬菌体和含有 35S 的子代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 和 0C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分别用含 32P 的培养基和 35S 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D上述过程中
2、噬菌体的遗传信息流动方向是: RNADNARNA蛋白质3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 )于 1952 年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著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 DNA 是遗传物质这项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体( )A侵染大肠杆菌后会裂解宿主细胞BDNA 可用 15N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C只将其 DNA 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D可通过梯度离心把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分开4若用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用 3H、 15N、 32P 标记的大肠杆菌,对产生的子代噬菌体进行检测,不能得到的结果是( )A可在外壳中检测到 15N、 3HB可在外壳中检测到 32P 和 35SC可在 DNA 分子中
3、检测到 3H、 15N、 32PD在 DNA 分子中检测不到 35S5某科研小组财“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中搅拌时间与放射性强弱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被侵染的细菌基本未发生裂解B实验结果表明,做“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适宜搅拌时间为 2min 左右-_C即使充分搅拌也不可能使所有的噬菌体与细菌脱离D若搅拌 4min 时被侵染的细菌下降为 90%,则上清液中 35S 的放射性会增强6分别将含有 32P 和 35S 的 T2 噬菌体与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混合,经过保温、搅拌、离心,再将沉淀出的大肠杆菌继续在不含放射性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并对其释放出的
4、子代 T2 噬菌体进行检测下列对该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A选择噬菌体做该实验是因为其结构中头部只含 DNA,尾部只含蛋白质B对噬菌体进行放射性标记,需进行两次细胞培养C子代 T2 噬菌体中小部分含 35S,大部分含有 32PD使用 32P 标记后,沉淀物中放射性的强弱与其保温时间成正相关7 S 型细菌具有多糖类荚膜,R 型细菌则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 R 型活细菌时加入 S 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能产生一些有荚膜的细菌B培养 R 型活细菌时加入 S 型细菌 DNA 的完全水解产物,不能产生有荚膜的细菌C培养 R 型活细菌时加入 S 型细菌的 DNA,能产生有荚膜的细菌D培
5、养 R 型活细菌时加入 S 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产生有荚膜的细菌8在艾弗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 DNA 酶处理从 S 型活细菌中提取的 DNA并与 R 型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 R 型菌生长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A证明 R 型菌的生长并不需要 S 型活细菌的 DNAB用以补充 R 型菌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C直接证明 S 型菌 DNA 不是促进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的因素D与“以 S 型菌的 DNA 与 R 型菌混合培养” 的实验形成对照9细菌转化是指某一受体细菌通过直接吸收来自另一供体细菌的一些含有特定基因的DNA 片段,从而获得供体细菌的相应遗传性状
6、的现象,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S 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菌落光滑,致病,对青霉素敏感在多代培养的 S 型菌中分离出了两种突变型:R 型,无荚膜,菌落粗糙,不致病;另一种是抗青霉素的 S 型(记为 PenrS 型) 现用 PenrS 型菌与 R 型菌进行下列实验,对其结果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甲实验部分小鼠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均可恢复健康B乙可观察到两种菌落,加青霉素后仍有两种菌落继续生长C丙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所以生长的菌落是 PenrS 型细菌D丁组中因为 DNA 被水解而无转化因子,所以无菌落生长-_10为证明蛋白质和 DNA 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7、的实验(T 2 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 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 32P 标记,A 、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下列关于本实验及病毒、细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噬菌体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而大肠杆菌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B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再设计一组用 35S 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都是实验组C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其内的关键成分中要加入 32P 标记的无机盐D若本组实验 B(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一定是感染时间太长,子代噬菌体释放造成的11 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 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以下哪项描述与该实验
8、不相符( )AT 2 噬菌体的成分是蛋白质和 DNA,与染色体的成分相似BT 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释放的子代噬菌体具有亲代噬菌体的遗传特性C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只有噬菌体的 DNA 进入了细菌细胞中D用 32P 标记 T2 噬菌体,经培养、搅拌、离心后,在沉淀物中出现很高的放射性12下列有关“DNA 是遗传物质”的探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温杀死经 DNA 酶处理过的 S 型菌,将其与 R 型菌共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会死亡B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5S 标记的细菌,经离心后检测到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清液C用烟草花叶病毒核心部分感染烟草,可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D用分别添加 S 型菌不
9、同成分的培养基培养 R 型菌,结果都会出现 R 型菌的菌落13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选用噬菌体、细菌作为材料的原因是它们均为原核生物,结构简单、繁殖快B用含放射性同位素 35S 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得到蛋白质含 35S 标记的噬菌体C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经过搅拌、离心后检测,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D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将 DNA 与蛋白质分开,观察它们在遗传中作用14用噬菌体去感染体内含大量 3H 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 3H 应( )A随细菌的解体而消失B在子代噬菌体的外壳和 DNA 分子中C在子代噬菌体的 DNA 分子中D仅发现于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_
10、15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 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极少数大肠杆菌发生了裂解B 32P 标记的是噬菌体蛋白质外壳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D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16某双链 DNA 分子含有 400 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 A:T:G:C=1:2:3:4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该 DNA 分子的一个碱基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子代性状的改变B该 DNA 分子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120 个C该 DNA 分子中 4 种碱基
11、的比例为 A:T:G:C=3:3 :7:7D该 DNA 分子中的碱基排列方式共有 4200 种17下列关于双链 DNA 分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一条链 A 和 T 的数目相等,则另一条链 A 和 T 的数目也相等B若一条链 G 的数目为 C 的 2 倍,则另一条链 G 的数目为 C 的 0.5 倍C若一条链的 G:T=1:2,则另一条链的 C:A=1:2D若一条链的 A:T:G:C=1:2:3:4,则 DNA 分子中相应碱基比为 1:1:3:318 DNA 组成分析表明下列的相关比值其中有一个是可变的( )A B C D19 DNA 指纹技术的理论依据是( )A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遗传性
12、状由基因控制CDNA 分子具有多样性 DDNA 分子具有特异性二填空题(共 1 小题)20在 DNA 分子中,如果碱基 A+T=56%,则其中一条单链中的 A+T 占该单链碱基总数的 ,若此单链中,G 占 18%,则在另一条单链中 G 占该单链碱基数的 三解答题(共 4 小题)21关于遗传物质的探索:(一) R 型肺炎双球菌菌体无多糖类的荚膜,是无毒性细菌;S 型肺炎双球菌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是有毒性细菌,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科学家艾弗里及其同事利用肺炎双球菌来探究什么是遗传物质的问题实验材料、用具:S 型细菌、DNA 水解酶、培养基、培养器等艾弗里等人先做了三组实验:S 型细菌的蛋白质
13、+R 型活细菌 R 型菌落;-_S 型细菌荚膜的多糖+R 型活细菌 R 型菌落;S 型细菌的 DNA+R 型活细菌 R+S 型菌落;(1)艾里弗等人后来发现上述实验步骤并不严密,于是又做了第四组实验,请按照中表达式写出第四组实验方法和结果: ;(2)从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结论 ;(3)肺炎双球菌具有的细胞器是 ;(4)肺炎双球菌与酵母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二)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某个噬菌体和细菌的有关物质如表产生的 100 个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试回答:噬菌体 细菌核苷酸 32P 标记 31P氨基酸 32S 35S 标记(1)子代噬菌体中,只含有
14、32P 的有 个,只含有 31P 的有 个,同时含有 32P 和 31P 的有 个(2)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都没有 元素,由此说明 ;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都含有 元素,这是因为 ;(3)实验中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噬菌体时,选取 35S 和 32P 这两种同位素分别标记蛋白质和 DNA,能否用 14C 和 18O 标记? (能或不能)说明理由: 22遗传信息 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如图为其所做实验中的一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 1 中,含有噬菌体的核酸的部分的是 (用图 1 中字母表示) 若将其核酸彻底水解,则其水解产物是 (2)在图 2 实验过程
15、中,经过离心后的沉淀中含有 (3)图 2 实验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由实验结果可知,此次实验的标记元素是 ,根据该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 进入了细菌该组实验能否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能/不能) ,原因 -_(4)若在进行实验时,第一步加入 10 个含有 32P 的噬菌体,则经过第二步的培养,培养过程中 DNA 的复制方式是 复制,培养瓶中含有 32P 的 DNA 可能有几个? (多选)A10 B.16 C.20 D.40 E.100 F.32023如图所示为 DNA 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根据图中所指,回答下列问题:(1)在 DNA 分子的立体结构是 ,DNA 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 长链盘旋
16、而成(2)DNA 分子的 和 交替连结排在外侧(3)依次写出图中 1、2、3、4 的碱基符号: (4)碱基配对的方式是 (5)该 DNA 分子片段中有 种脱氧核苷酸DNA 分子多样性的原因是 ,DNA 分子特异性的原因是 (6)DNA 复制的方式 24图为 DNA 分子结构的模式图,据图作答:(1)依次写出 14 的碱基代号 , , , (2)图中 5 表示一个 分子6 表示一个 (3)图中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 -_20152016 年度高三生物模拟试题(一)(word 含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 19 小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嗜热细菌的遗传物质一定是 DNA
17、B基因在细胞中总是成对存在的C若一双链 DNA 中的 A+T=40%,则 A+G=60%D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考点】证明 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基因与 DNA 的关系1【分析】1、细胞类生物的遗传物质均为 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2、在双链 DNA 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即 A=T,C=G,则 A+G=C+T(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解答】解:A、嗜热细菌具有细胞结构,而细胞类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A 正确;B、
18、在生殖细胞中,基因成单存在,B 错误;C、双链 DNA 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非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占整个碱基的一半,因此若一双链 DNA 中的 A+G=50%,C 错误;D、摩尔根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 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D 正确故选:AD【点评】本题考查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应用;识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掌握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进行的实验及得出的实验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分别用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噬
19、菌体在细菌体内复制了三代,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含有 32P 的子代噬菌体和含有 35S 的子代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 和 0C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分别用含 32P 的培养基和 35S 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D上述过程中噬菌体的遗传信息流动方向是: RNADNARNA蛋白质【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分析】1、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 DNA 组成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 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 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 释放3、已知 DNA 的复制次数,求子代 DNA 分
20、子中含有亲代 DNA 单链的 DNA 分子数或所占的比例:-_一个双链 DNA 分子,复制 n 次,形成的子代 DNA 分子数为 2n 个根据 DNA 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不管亲代 DNA 分子复制几次,子代 DNA 分子中含有亲代 DNA 单链的 DNA分子数都只有两个,占子代 DNA 总数的 【解答】解: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A 错误;B、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 DNA 进入细菌中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因此子代噬菌体中均不含 35S,但由于 DNA 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中含有 32P 的噬菌体占总数
21、的比例为 = ,B 正确;C、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C 错误;D、噬菌体是 DNA 病毒,其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是,D 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 分子的复制、中心法则及发展,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识记 DNA 分子复制方式,掌握其中的相关计算;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能写出噬菌体中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3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 )于 1952 年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著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 DNA 是遗传物质这项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体( )A侵染大肠杆菌后会裂解宿主细胞BDNA 可
22、用 15N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C只将其 DNA 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D可通过梯度离心把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分开【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 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 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 释放T 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解答】解:A、赫尔希和蔡斯在做实验时要求在大肠杆菌裂解前进行分离,A 错误;B、DNA 和蛋白质都含有 N 元素,不能用 N 元素标记 DNA,应该用 P
23、元素标记 DNA,B错误;C、噬菌体只将其 DNA 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这样 DNA 和蛋白质就自然的分开了,C 正确;D、通过梯度离心把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大肠杆菌菌体分开,D 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得出正确的结论4若用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用 3H、 15N、 32P 标记的大肠杆菌,对产生的子代噬菌体进行检测,不能得到的结果是( )A可在外壳中检测到 15N、 3H-_B可在外壳中检测到 32P 和 35SC可在 DNA 分子中检测到 3H、 15
24、N、 32PD在 DNA 分子中检测不到 35S【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 、S)+DNA (C 、H 、O、N、P)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 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 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 释放3、 35S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 DNA 注入细菌噬菌体的 DNA 进入细菌后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因此子代噬菌体的 DNA 分子中可检测到 3H、 15N、 32P,而外壳中可检测到3H、 15N【解答】解:A、合成子代噬菌
25、体外壳的原料由细菌提供,因此可在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检测到 15N、 3H,A 正确;B、合成子代噬菌体外壳的原料由细菌提供,因此在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检测不到 35S,且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不含 P 元素,B 错误;C、合成子代噬菌体 DNA 的原料由细菌提供,因此在子代噬菌体的 DNA 分子中可检测到3H、 15N、 32P,C 正确;D、DNA 分子不含 S 元素, D 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成分及元素组成;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 DNA 注入细菌,且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均来自细菌,再根据题干
26、中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5某科研小组财“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中搅拌时间与放射性强弱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被侵染的细菌基本未发生裂解B实验结果表明,做“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适宜搅拌时间为 2min 左右C即使充分搅拌也不可能使所有的噬菌体与细菌脱离D若搅拌 4min 时被侵染的细菌下降为 90%,则上清液中 35S 的放射性会增强【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分析】分析曲线图:细菌的感染率为 100%;上清液 35S 先增大后保持在 80%,说明有20%的噬菌体没有与细菌脱离,仍然附着在细菌外面,离心后随细菌一起沉淀了;上清液中 32P 先增大后保
27、持在 20%左右,说明有 20%的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离心后位于上清液【解答】解:A、经离心后,重量较轻的噬菌体位于上清液,重量较重的细菌位于下层沉淀物中由图可知,细菌的感染率为 100%;上清液 35S 先增大后保持在 80%,说明有 20%的噬菌体没有与细菌脱离,仍然附着在细菌外面,离心后随细菌一起沉淀了;上清液中 32P-_先增大后保持在 20%左右,说明有 20%的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离心后位于上清液若细菌发生裂解,上清液中 32P 的百分比会上升,不会保持不变,所以被侵染的细菌基本上未发生裂解,故 A 正确;B、搅拌 2 分左右放射性达到最大,所以适宜搅拌时间为 2 分左右,故 B
28、正确;C、由上清液 35S 先增大后保持在 80%可知,即使充分搅拌也不可能使所有的噬菌体与细菌脱离,故 C 正确;D、被侵染的细菌不会下降到 90%,故 D 错误故选 ABC【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6分别将含有 32P 和 35S 的 T2 噬菌体与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混合,经过保温、搅拌、离心,再将沉淀出的大肠杆菌继续在不含放射性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并对其释放出的子代 T2 噬菌体进行检测下列对该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分
29、析正确的是( )A选择噬菌体做该实验是因为其结构中头部只含 DNA,尾部只含蛋白质B对噬菌体进行放射性标记,需进行两次细胞培养C子代 T2 噬菌体中小部分含 35S,大部分含有 32PD使用 32P 标记后,沉淀物中放射性的强弱与其保温时间成正相关【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 、S)+DNA (C 、H 、O、N、P)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为:吸附、注入(DNA 进入) 、合成(子代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 、组装和释放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
30、菌 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解答】解:A、噬菌体的头部有 DNA,也有蛋白质外壳,A 错误;B、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因此对噬菌体进行放射性标记,需进行两次细胞培养,即先用含有放射性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被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这样才能获得两条链都被标记的 DNA 分子,B 正确;C、子代 T2 噬菌体中不含 35S,少部分含有 32P,错误;D、该实验要求短时间保温,若保温时间过长,沉淀物和上清液中都出现放射性,因此沉淀物中放射性的强弱与其保温时间成负相关,D 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明确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 DNA 注入,且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均来自细菌;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及结论7 S 型细菌具有多糖类荚膜,R 型细菌则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 R 型活细菌时加入 S 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能产生一些有荚膜的细菌B培养 R 型活细菌时加入 S 型细菌 DNA 的完全水解产物,不能产生有荚膜的细菌C培养 R 型活细菌时加入 S 型细菌的 DNA,能产生有荚膜的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