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标准.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2085752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标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2说明1.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认证。2. 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3. 申请认证的专业应当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该专业符合本标准要求。4. 本标准在使用到以下术语时,其基本涵义是:(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 5 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2)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养。(3)评估:评估是指确定、收集和准备所需资料和数据的过程,以便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有效的评估需要恰当使用直接的、间接的

2、、量化的、非量化的手段,以便检测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评估过程中可以包括适当的抽样方法。(4)评价:评价是对评估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资料和证据进行解释的过程。评价过程判定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5)机制:机制是指针对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一套规范的处理流程,同时对于该流程涉及的相关人员以及各自承担的角色有明确的定义。5. 本标准中所提到的“复杂工程问题”必须具备下述特征(1) ,同时具备下述特征(2)-(7)的部分或全部:(1)必须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经过分析才可能得到解决;(2)涉及多方面的技术、工程和其它因素,并可能相互有一定冲突;(3)需要通过建立合适的抽象模型才能

3、解决,在建模过程中需要体现出创造性;(4)不是仅靠常用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的;(5)问题中涉及的因素可能没有完全包含在专业工程实践的标准和规范中;(6)问题相关各方利益不完全一致;(7)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31通用标准(2017 版)1 学生1.1 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1.2 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1.3 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并通过形成性评价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1.4 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2 培养目标2.1 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

4、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2.2 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3 毕业要求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可衡量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以下内容:3.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3.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3.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

5、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3.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3.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3.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4解应承担的责任。3.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6、。3.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3.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3.10 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3.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3.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4 持续改进4.1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

7、确的质量要求,定期开展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质量评价。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4.2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定期分析。4.3. 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5 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必须包括:5.1 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 15%)。5.2 符合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 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

8、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55.3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 20%)。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5.4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 15%),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6 师资队伍6.1 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并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6.2 教

9、师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并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6.3 教师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6.4 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6.5 教师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7 支持条件7.1 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7.2 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

10、资料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7.3 教学经费有保证,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7.4 学校能够有效地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与稳定合格的教师,并支持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7.5 学校能够提供达成毕业要求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为学生的实践活动、6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支持。7.6 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服务规范,能有效地支持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72专业补充标准专业必须满足相应的专业补充标准。专业补充标准规定了相应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方面的特殊要求。机械类专业本补充标准适用于机械类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材

11、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车辆工程专业等。1课程体系由学校根据自身定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课程体系。本专业补充标准对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六类课程提出基本要求。1.1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数学类科目包括线性代数、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和数理统计、计算方法等。自然科学类科目包括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基础等。1.2 工程基础类课程 工程基础类的科目以数学与自然科学为基础,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或数值方法,发现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热力学、电工电子学、材料科学

12、基础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科目。1.3 专业基础类课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包含: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微机原理、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等相关科目。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应包含:热加工工艺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热加工工艺设备及设计、检测技术及控制工程等相关科目。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应包含:过程(化工)原理、机械设计基础、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控制技术与应用等相关科目。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应包含: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机械制造工程与技术、控制理论与技术、工程测试及信息处理、管理科学基础等相关科目。8车辆工程专业应包含: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

13、控制工程基础等相关科目。此外,汽车方向还应包含汽车构造、理论、设计与实验学等相关科目;机车车辆方向还应包含机车车辆工程、机车构造、列车牵引、制动、网络等相关科目。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两者合计至少占总学分 30%。1.4 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 10%)各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设置课程,办出特色。1.5 实践环节1.5.1 工程训练学生通过系统的工程技术学习和工艺技术训练,提高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包括机械制造过程认知实习、基本制造技术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机电综合技术训练等。1.5.2 实验课程 实验类型包括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施和测试分析

14、的能力。1.5.3 课程设计主干课程应设置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5.4 生产实习观察和学习各种加工方法;学习各种加工设备、工艺装备和物流系统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和适用范围;了解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了解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了解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组织管理方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5.5 科技创新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开发或设计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1.6 毕业设计(论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创新能力。1.6.1 选题9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

15、求,以工程设计为主,源于实际工程问题的占一定比例,一人一题。1.6.2 指导应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支持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论文) 。2. 师资队伍2.1 专业背景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中,至少有一个为机械类专业。2.2 工程背景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占 20以上;具有从事过工程设计和研究背景的教师占 30以上;获得中、高级工程技术职称或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占一定比例。 3. 支持条件3.1 专业资料各类图书、手册、标准、期刊及电子与网络信息资源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教师专业教学与科研所需。3.2 实践基地(1)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提

16、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加强与业界的联系,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2)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科技活动,提高创造性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1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补充标准适用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课程体系1.1 课程设置1.1.1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数学包括高等工程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离散结构的基本内容。物理包括力学、电磁学与现代物理基本内容。1.1.2 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类课程教学内容必须覆盖以下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模拟和数字电路、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信息管理,包括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

17、相关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1.3 专业类课程进一步体现毕业要求的针对性,包括进一步扩充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类课程相关知识领域的内容,适当考虑跨学科、跨专业元素等,进一步促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侧重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强调培养学生探索计算机及其应用的技术和方法,以及软件系统开发方面的能力;(2)侧重计算机工程教育的强调培养学生计算机系统及其应用系统的设计、制造、开发应用方面的能力;(3)侧重软件工程教育的强调培养学生从事各类软件系统的开发,特别强调以工程规范进行大型复杂软件系统的开发、生产与维护方面的能力;(4)侧重信息技术教育的强调培养学生实现给定条件和要求下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维相关的选择、创建、应用、集成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1.2 实践环节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完备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现场实习。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实践活动,到各类工程单位实习或工作,取得工程经验,基本了解本行业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