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成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103560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成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6年成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6年成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16年成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16年成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6 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材料成考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议论文部分(一)1、学习目标:本章共 14 篇文章,其中文言文 8 篇,白话文6 篇;其中精读文章 8 篇,泛读文章 6 篇。通过14 篇议论文的学习,要求掌握:(1)议论文的基础知识;(2)提高阅读分析议论文的能力;(3)了解有关作者和专书的知识。2、学习建议(1)认真阅读课文,课文的内容要熟练掌握;尤其是文言文要能读懂,读通;(2)认真阅读课文后的“思想内容” , “结构层次”一定要吃透,考试的题目大多出自这两部分的内容;(3)一定要掌握“论点” 、 “论据” 、 “论证”的知识,并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具体文章或段落;(4)记忆有关

2、作者和专书的知识;3、难点与重点具体课文的难点与重点见“课文辅导”部分此单元的难点与重点:掌握并灵活运用“论点、论据、论证” ,即“议论文的三要素”的知识。历年来考生在此方面的掌握情况都不佳,考试丢分很多,考生在学习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论点:要求学生能从一篇文章或一段文章中找出该文章论述的基本观点。对学生来说,找出论点相对是比较容易的。论据:论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事实论据;一类是理论论据。学生一看到“该文的论据是什么?”的问题时,脑子里就要马上闪现出“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这样两种情况,然后“两选一” ,再来判断是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论证:论证分为两大类:立论:正面证明自己的观点;驳论:反驳

3、别人的观点;有三驳: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论证的方法有:(重点,难点)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比较法、对比法对于论证的方法的学习,学生要高度重视。一,问题一问到“下列文章运用的是哪种论证方法” ,首先脑子里先闪出“归纳、演绎、比较”三种方法;二, “三选一” ,再从三种论证方法中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种。学生在学习具体课文时,凡是涉及到论证方法的内容时,务必要认真对待,弄清弄懂。季氏将伐颛臾 (重点课文)作家作品论语主要掌握:1,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注意:要与后面“李将军列传”的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以及“冯谖客孟尝君”的战国策是“国别体杂史”相区别) 。2,内容: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4、行3,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孔子主要掌握:1,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2,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其思想核心是“仁” ,观点有“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 “有教无类” , “因材施教” 。本文是论语中一篇记言散文。课文主旨季氏,季康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把持朝政;颛臾,春秋时附属于鲁国的小国。主旨: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疑难词句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冉有、季路被孔子召见。2,无乃尔是过与:恐怕是要责备你吧。 (过:责备)3,何以伐为:为什么要讨伐他?4,是社稷之臣也。 (是:代词,这,指颛臾)5,陈

5、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舍曰:不说,辞:找借口)7,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来:招徕,使动用法)8,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学习要点1,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历史看, “先王以为东蒙主” ,是自家人。从地域看, “在邦域之中” 。从政治关系看,本就属于国家的臣子。2,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就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修文德” 。3,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破中有立。由冉有的三段话,引出孔子的三段议论。冉有三段话:报告事实,推卸责任,为季氏辩护。孔子抓住

6、冉有的三段话,一一加以驳斥。并在驳论中正面阐述自己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观点。4,本文论据历史事实论据:“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实论据:颛臾“在邦域之中” , “是社稷之臣” ;冉有、季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名人名言论据:“周任有言” 。5,比喻句,排比句,反诘句比喻句:批驳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排比句: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反诘句:“求,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 (注:反诘句是反问句中的一种,反问句后面不说出答案的句子为反诘句。反

7、诘句是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6,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寓义。将季氏比作“虎兕” ,虎兕出柙,比喻季氏攻打颛臾;将颛臾比作“龟玉” ,龟玉毁于椟中,比喻颛臾被消灭。将冉有、季路比喻看守虎兕与龟玉的人,虎兕出来行凶,龟玉被毁,是看守者的失职。7,理解下列成语(1)开柙出虎;负责看管的人失职,或放纵坏人。(2)分崩离析:国家或团体四分五裂。(3)季孙之忧:引起忧患的不在外部,而在内部。(4)祸起萧墙:灾祸是从内部产生的。8, 重点段落分析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这段

8、话的主要论点是:批驳冉有推卸责任的说法。(2) , “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双重寓意是什么。见学习要点6。(3)论据:属于理论论据(名人名言) 。(4) ,论证方法:演绎法。寡人之于国也 (重点文章) 作家作品孟子:(1)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2)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其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方法。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所编。主旨文章体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的不平等。疑难辞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加)(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跑)(3)直不百步耳。 (直:

9、只)(4)数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动词,王天下,即以仁政统治天下)(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岁:一年的收成,斯:这样)(7)谨庠序之教。 (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约束,制止;发:发放。学习要点1、孟子王道政治的内容。反对霸道,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发展生产。使人民养生葬死无遗憾,再施以礼义道德教育。2、本文论述的线索以“民不加多” “民如何加多”为线索。3、本文的内容结构。本文分为三大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先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做法实际上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

10、。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及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4、掌握连锁推理的句式。连锁推理: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这种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5、孟子实行王道的措施(1)初步措施:“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2)根本措施:“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申之以孝悌之义” 。6、善用比喻。(1)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2)用拿刀杀人,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比喻不顾百姓的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谬论。7、排比句(1)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

11、食;斧斤以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重点段落分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段话的论点:说明治理国家要考虑主观原因,不能推卸责任。这段话的论证方法:属于比较法中的类比法。这段话的比喻句:比喻的本体是“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喻体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秋水(重点文章) 作家作品庄子,战国时人,老子后道家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老

12、庄”;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文章想象丰富,善用寓言。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疑难词句(1)东面而望,不见水端。(东面:面朝东;面:动词,向东)(2)望洋向若而叹。(望洋:仰视的样子)(3)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小看,以为少,动词;轻;轻视,以为轻,动词)(4)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已:停止;虚:虚空)(5)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以:因为;自多:自夸;多:自负)(6)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听到各种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

13、自己,这就是说的我呀。)(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现在我看你难以穷尽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耻笑)(8)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不是像你刚才那样自夸水势的浩大吗?)(9)拘于虚也。虚:居住的地方。学习要点1、本文的寓言特色本文虚构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海若是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是庄子要批判的思想观点;2、景物描写的作用开头的景物描写,以河水与海水大小的对比,陪衬河伯与海若的不同思想境界,形象地突出了主题,为后文的发展作了铺垫。3、善用比喻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也,束于教也。(也是排比句)吾在天地之

14、间,尤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也是反诘句)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也是反诘句)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也是反诘句)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也是反诘句)4、排比句(1)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见上面例句5、反诘句见上面例句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重点段落分析1,文章开始第一段。(1)这段话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从主观视觉感受来反映客观世界的黄河。(2)这段话的大意。写河伯由自大到自己认识到渺小的转变。(3)这段话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起到铺垫作用。2,五帝

15、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1)这段的观点:五帝等人的作为,都是微不足道的;伯夷、仲尼是在自高自大。(2)论证方法:前三句,归纳法。后面,类比法。(3)修辞手法:排比、比喻、反诘。大同(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礼记成书于西汉中期,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大同:即人类的理想社会,大团结、大和谐的社会。按照儒家学说,五帝时代(黄帝、颛顼、帝嚳、尧、舜)是大同社会,是“大道之行”的时代。主旨孔子对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不满,论及“大同”“小康”理想社会,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对“克己复礼”,重建“大同社会”的美好

16、憧憬。疑难词语解释(1)仲尼之叹,盖叹鲁也。孔子的慨叹,是由于鲁国的缘故。(2)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我没有赶上,但是心里向往那个时代。(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大道运行的时代,天下为全民所有,推选有才能的人参加管理,讲求诚信,谋求和睦。(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所以,人们不仅亲自己的亲人,还亲别人的亲人;不仅爱护自己的子女,还爱护别人的子女;使老人有所终止,壮年人能有工作,小孩能健康成长。(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这种情况下,奸谋就不会产生,盗贼就不会发生,大门不用关闭,这就是大同社会。(6

17、)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用礼来规定君臣的名分,用礼来加深父子的亲情,用礼使兄弟和睦,用礼来使夫妻和睦。(7)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用礼来考察道义、诚信、过错,以仁爱为典范,向民众明示为人行事的常规。学习要点重点掌握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对比手法)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1)在社会所有制与政治目的“天下为公” “天下为家”(2)人事制度选举制:“选贤举能”世袭制:“大人世及以为礼”(3)精神文明“礼”自然运行于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人欲与礼自然融合,人自然顺应自然。“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圣人用“礼”约束人欲,治理天下。“各亲其亲,各子其

18、子”(4)物质文明物质极大丰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以礼设制度,以立田里”(5)社会治安“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护不闭”“城郭沟池以为固,谋用是作,兵由此起”运用排比句,增加了气势。重点段落分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这段话分析了大同与小康的社会主要特点。这段话分为两层:一层,说明大同社会的特点;二层分析小康社会的特点。论证方法为对比法。修辞方法为排比法。谏逐客书(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李斯,战国时楚国人;对于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重要作用;其散文长于说理,富有文采。谏逐客书载于史记李斯列传。“书”这

19、里不是书信,而是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重点)主旨要认真阅读课文后面的注释 1,理解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重点)本文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纳客而成就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列举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该重物轻人,并从理论上面说明逐客与纳客的利害关系,从而指出逐客是不利于秦国事业发展的,逐客是错误的。疑难词句(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窃:私下;过:错误)(2)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以:因此;殷盛:富足;乐用:乐于为国效力)(3)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获:俘获;举:攻取;治强:安定富强)(4)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散:使散;

20、从:合纵;西面:面向西;施;延续)(5)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向使:当初假使;却:拒绝;内:纳)(6)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跨:统一;制:制服)(7)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让:排斥;择:选择;就:动词,成就;却:推却;明:光大)(8)却宾客以业诸侯。(业:动词,使建功立业)(9)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使来。)(10)强公室,杜私们。(杜:杜绝)学习要点1、本文第二段分析。采用归纳法,从历史上说理。秦国历史上四个国君因纳客而成就帝业。注意:要记住四个秦国的国君的名字及事情。2、本文第三段分析。从现实说理。先用大量事实铺陈

21、秦王爱的“物”全不是秦国出产的,与秦王用人上排斥客卿进行对比,然后指出重物轻人与秦王统一天下的目标相悖。3、正反对比的论证说理方法。第二段,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等四君以“客之功”是正面论述,与“向使”的反面推理,构成对比。第三段,对物的“非秦者爱”与对人的“为客者逐”构成对比;第四段,“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与秦的“弃黔首以资敌国”构成对比;全文都是以纳客之利来对比逐客之害。4、铺陈的写法(用铺陈写法,更大量运用排比句完成)第二段,“西取”“东得”“迎”“来”:“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第三段,更是铺陈秦王喜欢珍宝,美色,音乐;重点段落分析1,文章第二自然段。(1)划分层次。

22、分为两层。第一层“昔穆公求士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证明秦国历史上任用客卿建功立业的事实。第二层,驱逐客卿是不对的。(2)论证方法。第一层是归纳法,第二层是对比法。(3)所列举的四位秦国国君任用客卿的侧重各是什么。穆公争霸,孝公变法,惠王扩张,昭王安内。任用客卿各有侧重,有利突出客卿的多种作用。2,文章第四自然段。(1)这段的中心论点。论述了逐客之害。(2)划分层次。分为两层。第一层“臣闻地广者粟多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第二层“今乃”(3)论证方法。第一层:类比法;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对比法(4)修辞方法。排比,对偶。陈情表 (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李密,三国时在蜀汉做过尚书郎。西晋时,晋

23、武帝征他为太子洗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为由推辞不就。主旨向晋武帝陈述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暂时不能为官的苦衷。李密属于亡国之臣,面对新朝天子的征召,他婉言陈情,是冒着不与新朝合作的风险的。疑难字词(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去世,死了。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强近:亲近的亲属。应门:照看门户。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私自;废远:放弃奉养而远离。 )(4)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祚薄:福气衰微。 )(5)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婴:缠绕。 )(6)猥以微溅,当侍东宫。 (东官:太子的住处。 )学习要点1、掌握“以子之矛,克子之盾”的

24、论证方法。作者紧紧抓住“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一说法,表明自己奉养祖母就是在实践朝廷这一号召,而晋武帝硬要他奉诏,反而会使他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2、夹叙夹议,以情动人。作者在抒发议论时,更多的是在陈述自己的苦衷,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以理服人。3、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文章大量采用整齐的四句形式,其中又有大量的散文句子,骈散结合的形式,既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又不显得呆板。重点段落分析“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本段说明上表的原因,点名奉亲与奉诏之间的矛盾。过去州郡长官都曾举荐自己,自己都因为这一原因没去。意在表明自己这次难以奉诏并非偶然,而这次朝廷的征诏,使自己陷入进退

25、两难的境地。五代史伶官传序 (重点课文)作家作品欧阳修晚年自称六一居士。支持“庆历新政”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主旨阐述了国家的盛衰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通过五代后唐李存勗政权的盛衰,论证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满招损,谦得益”的道理。疑难词句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与:给;其:语气副词,表命令。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当他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用匣子放入梁朝君臣的首级,送进太庙,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喜讯向他报告时,

26、他的气概盛大,可说是够豪壮的。 )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四处响应,庄宗仓皇从东门逃出,没等见到叛贼,士卒就逃散,君臣面面相视,不知逃到哪里,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盟誓,泪流满面,沾湿衣襟,是何等衰败的景象。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部,所有的。 )5,智勇多困于所溺。 (溺:沉溺的人或事情。)学习要点与难点本文是史论。本文的中心论点。见主旨。本文的对比论证方法。后唐庄宗在消灭仇敌时,意气风发,极写其强盛;在大功告成,天下平定后,又极写其衰败,在盛衰、成败、兴亡

27、的对比中,阐述了本文的主旨。本文的论据历史事实论据:后唐庄宗兴国及败亡的历史事实;理论论据:尚书的话;以及警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重点段落分析文章第三段这段话的论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段话的论证方法:归纳法,对比法。这段话的论据:理论论据中的名人名言论据。答司马谏议书(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进行过变法。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北宋年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进行了一次变法,遭到了司马光等人的反对。司马光写了一封信给王安石,抨击新政。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主旨这封书信,驳斥了

28、保守势力对新法的种种责难,表示了坚持改革,决不动摇的决心。疑难词句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鲁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重念:又考虑;反复:书信的往来;具道;详细说出来)2,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辟:批驳;难:责难;壬人:小人)3,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胥:相与;非特:不仅仅。)4,如今当一切不事事。(事:动词,做。事:名词,事情。)学习要点与难点本文是一封书信。属于驳论。本文批驳的反面论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本文驳论是驳论点,分为三部;一,确立论辩双方公认的判定是非的标准,即名实是否相符。二,将对方攻击自己的言论归纳成五个论点;三,逐

29、一加以批驳。要把批驳的论点,与批驳的内容相对应掌握。重要段落简析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将对方攻击自己的论点归纳成五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然后一点一点加以批驳。要注意掌握批驳的论点与批驳的内容之间的联系。作者理论的原则是:名实是否相符。作者在回信中,做到既坚持原则,又不伤和气。表面上十分客气,但骨子里坚定改革不动摇,柔中寓刚。在批驳“致怨”时,分为两层:第一层,指出致怨的原因在于社会风气不好;第二层,用盘庚之迁的历史事实论据,类比自己改革到底,决不动摇的决心。论毅力(重点课文)作家作品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界主要代表人,最早用资产阶级史学观点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参加并领导戊戌变法。论毅力选自饮

30、冰室合集,写作于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不久。主旨“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即只有具备坚韧毅力去战胜逆境,才能在事业上面获得成功。疑难词句1,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迭乘:交替呈现。)2,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猝:突然。)3,又以为我蹇于遭逢。(蹇:引申为艰难。)4,常相参伍。(参伍:交相错杂。)5,成败之数。(数:规律。)学习要点与难点1、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本文写作于“百日维新”失败之后,作者勉励处于逆境之中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战胜逆境,克服困难,继续从事改良运动。2、本文正反对比论证法。第一段,“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正反对比。第二段,顺境与逆境相对比

31、。第三段,遇挫折不退却,与旁观者对比。第四段,堆山者与填土者对比,堆山者“功亏一篑”,填土者则“持之以恒”。全文围绕成与败,顺与逆,强与弱,彼与我进行正反对比。3、本文的比喻句。“更譬诸操舟故彼岸终不可达也。”以操舟作比,说明有毅力可把逆境变顺境。孔子的“堆山”与“填土”比喻有无毅力的两种结果。孟子的“掘井”比喻没有毅力,半途而废,什么事情都不会成功。4、本文的层递句。(重点)第二段,“志力薄弱之士”“其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作五个层次的递进描述;第三段,操舟作比喻。“一日而返”,“二三日而返”,“五六日而返”作三层次的递进描述。重点段落简析本文第四段。“孔子曰成败之数,视

32、此而已。”1、本段修辞手法是比喻。2、本文的论证方法为对比。孔子所说的堆土与填土,构成对比。3、本段的比喻是要说明成败的关键是有无毅力。4、本段的论据属于理论论据中的名人名言论据。灯下漫笔 (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鲁迅,本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 年在新青年开始用鲁迅笔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主旨本文时代背景(重点,是掌握本文的一把钥匙)本文发表于 1925 年,正是北伐战争的前夕,当时国内阶级斗争极为激烈。反动的文人为了阻挠青年投身到革命运动中去,就一再引导青年人钻进“故纸堆”去欣赏中国的历史。针对反动文人的这一企图,鲁迅先生写作了这篇杂文。本文通过对中国

33、历史的反思与剖析,对中国现状的揭露,指出中国历史的黑暗,现状的残忍,号召青年创造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疑难词句1、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和你一起死。 )2、到现在还为我们爱国者所自栩。 (自栩:自夸。 )3、常有兵燹。 (兵燹:战乱。 )4、因此受了蛊惑。 (蛊惑:迷惑。 )5、万姓胪欢。 (胪:传告。 )课文串讲全本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剖析中国历史。第一层:(14 自然段)写辛亥革命后,金融动荡,钞票贬值。百姓用高价兑现银元,明知吃亏,还满心高兴的生活实例,引出:中国人“极容易变成奴隶,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揭示了国民的思想弱点,即容易苟

34、安,满足。第二层:(511 自然段)分析了被压迫的中国民众安于被奴役地位的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指出正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愚民统治,造成民众的奴性十足的民族心理。把历史形象地概括为两种时代,揭示出“太平盛世”的真相。第三层:(1214 自然段)揭露复古主义者的本质:向往做奴隶的地位,是民族心理在作祟。号召青年创建第三样的时代。第二部分,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剖析中国的现实,剖析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第一层:(1517 自然段)通过一个日本作家的文章展示帝国主义对中国固有文明别有用心的赞颂。用现实和历史的事实揭露洋人赞颂的固有文明实际是“中国人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献于征服者的大宴” 。第二层:(1820

35、自然段)分析中国固有文明的核心是封建等级制度。第三层:(2123 自然段)揭示中国固有文明的内涵,就是保古守旧,苟活偷生。帝国主义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目的,就是反对中国现代化。结尾发出“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 。学习要点与难点1、本文第一部分的中心论点:对广大人民来说,历史是“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的交替循环。2、本文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 ”3、本文两部分之间的联系。两部分互相联系,对应统一。第一部分,从民族心理的角度,探讨了中国

36、的历史;第二部分,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的现状。两部分互为因果(重点) 。因为历史与现状,心理与文化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因果。两部分结尾,都指出“现在青年的使命” ,“创造第三样的时代”与“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都是“使命”的重要内容。论证方法上面,两部分也都一样,都是从日常生活的感受入手,然后引用大量历史事实,文献典籍等论据,进行论证。4、本文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与剖析。历史上,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所谓“下于奴隶的时候” ,就是战乱时候,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中国的历史就是“想做

37、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样两种时代交替循环。5、本文对民族心理的剖析。中国人“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高兴。 ”唯恐做不上奴隶,希望有个主子给他们定下奴隶规则,而这个规则稳定不变,则“万姓胪欢” ,称颂“天下太平” 。中国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民族心理是奴化性,麻木不仁,苟且偷安,俯首贴耳,屈服于统治者的暴力之下。6、本文三种时代的含义。第一种,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社会处于战乱,百姓连性命都不保,连奴隶都不如;第二种, “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社会比较稳定,百姓可以按照奴隶的规则生活;第三种, “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时代” ,百姓当家作主的时代。7、 “

38、中国固有精神文明” “吃人”的本质。封建统治者提倡的文明就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一级一级制驭着,贵吃贱,大吃小,上吃下, “自己被人吃,但又可以吃别人” ,作者指出,所谓中国文明者,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8、本文对当时中国现状的剖析。本文在第二部分揭露了中国固有文明的吃人本质,同时还剖析了中国现状。在当时,人肉筵宴还在排着,而这些人肉筵宴只有阔人和外国人才能享用,而百姓则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 ,这种严重的阶级对立和贫富悬殊,正是当时中国的现状。9、作者指出的当时进步青年的历史使命。创造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的时代;“扫荡这

39、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 。10、善于运用形象化、文艺性、高度理论概括相结合来说理论事。如把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一治一乱”的历史形象地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作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交替循环;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比作“人肉宴筵” ;把旧中国比作“厨房” 。11、反语:“古人的良德美意” “自然就皇恩浩荡” , “就叫做天下太平” “人们便要心悦诚服” 。有讽刺意味,并有深刻的思想感情。12、暗示:“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 ”轿夫暗示人民大众;坐轿者暗示统治者。 “不含笑”指敢于反抗。13、比喻。重点段落简析“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

40、筵宴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1,层次(1)开始至“但茅檐下每斤八文的孩子”(2) “所谓中国文明者,”2,此段论点:吃人;3,论证方法:对比4,修辞方法:排比: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对偶: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比喻:可以见各式各样的筵宴人肉筵宴安排人肉筵宴的厨房。谈时间(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梁实秋,“新月派”成员。主要作品雅舍小品。主旨作者以自己和古今中外名人对待时间的深刻体悟,论述了如何度过我们所能掌握的尚未逝去的时间问题。提出时间是生命和金钱,如何打发时间反映了人的不同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课文串讲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

41、:13 自然段。作家以自己和古今中外人们对待时间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引出:时间极为宝贵,在人一生中要考虑如何支配时间。第二部分:47 自然段。从不同角度思索和论述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45 自然段,人们对时间的不同看法,分析时间的内涵,论述“惜阴说”的必要性。67 自然段,论述如何打发时光的不同方式,提出“人各有志”。第三部分:8 自然段。提出自己的主张。要正确看待时间的价值,要好好思考“以心为形役”还是“立德立功以求不朽”。选择与安排(泛读课文)作家作品朱光潜,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选择与安排收入谈文学主旨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的,最艰苦的工作是在有了材料之后的选择与安排,给文章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形

42、式。疑难词句一切成功和失败的枢纽都在此。枢纽:事物的重要关键;在这上面鞭辟入里。鞭辟入里:词意深刻。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拱:环绕。课文串讲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2 自然段)重点谈文章在运思时,首要的问题是选择与安排,而不是搜寻材料。用类比方法把写作中的选择、安排的诀窍比喻成战争中用兵打仗。第二部分(38 自然段)集中谈关于写作应该如何选择与安排。第一层(34 自然段)正确的选择方法。用用兵之道谈选择的问题。列举戏剧小说中的例子,强调写人写事都必须选择重点,突出主旨,选择典型细节。第二层(58 自然段)正确安排的方法。文章布局必须做到:一,结构完整,有头有尾有中段,之间要有逻辑联系;二,头、尾、中段必须各在其位;三,有一股生气贯注全体。要阅读完美的作品来掌握文章布局的诀窍。结构安排上的两个重要条件:1,层次清楚,条理缜密;2,轻重分明,以主旨为纲。文章显出轻重的办法:1,在层次上,2,在篇幅分量上。第三部分(9 自然段)总结写作原理与经验。学习要点与难点1、本文的主要观点主旨;选择材料,一要进行剪裁,要舍得割爱,二要选最能表现主旨的材料;安排材料,一结构要完整,要有一股生气贯注全体,二层次要清楚,轻重要分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