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教育综合背诵笔记.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123726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59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33教育综合背诵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333教育综合背诵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333教育综合背诵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333教育综合背诵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333教育综合背诵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33 教育综合冲刺背诵笔记0目录目录 .1第一篇:教育学 .3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3第二章 教育的概念 .3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3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3第五章 教育目的 .4第六章 教育制度 .5第七章 课程 .7第八章 教学(上) .8第九章 教学(下) .9第十章 德育 .11第十一章 班主任 .12第十二章 教师 .12第十三章 学校管理 .13第二篇:教育心理学 .14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4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14第三章 学习及其理论 .16第四章 学习动机 .18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 .20第六章 技能的形成 .20第七章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20第八章

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21第三篇:中国教育史 .24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24第二章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24第三章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28第四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29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30第六章 早起启蒙教育思想 .32第七章 中国近代教育的转折 .32第八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34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完备 .34第十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建设 .36第十一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36第十二章 现代教育家的探索 .36第四篇:外国教育史 .39第一章 古希腊的教育 .39第二

3、章 古罗马的教育 .39第三章 西欧中世纪教育 .39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41第五章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411第六章 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432第一篇: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1、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 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和 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 、 教育的概念2、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的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区别于

4、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只有首先明确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才能进一步 讨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 职能等问题。从 实践上看,如果不坚持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学校生活的中心,就不可能搞好教育和办 好学校,从而也就不能有效的履行教育的社会职能。3、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者、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以称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青年,也包括各

5、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承认学生。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育的这几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 一定的教学活 动方式, 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4、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学校教育逐渐普及,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3 、 教育与人的发展5、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人的发展:生理发展,即人的体制机制生理功能的 发展;心理发展,即认知的发展,意向的形成,个性的

6、完善;社会发展,即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 为规范的习得。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整体性、互补性。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必须循序渐进的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 则欲速则不达。差异性: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了解学生的发展背景和水平,兴趣爱好特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不平衡性:掌握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 发展的关键期。整体性: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互补性: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 发挥优势, 长善救失。6、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

7、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为 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对人的 发展的影响有正反之分。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是人的 发展有效 发挥的条件。学校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学校有专门的教师。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人的发展,人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37、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沿革。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受教

8、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宗旨和教育目的的性质、部分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教育 环境与教育模式、教育的传统与变革。8、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 质、促 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推 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教育的经济功能: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提高 劳动者素质和生产率、使科学知识再生产、生产新的科学知 识。教育的政治功能: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教育的文化功能:传

9、递保存文化、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 选择提升文化、创造更新文化。教育的生态功能: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 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9、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能 够 在不同的社会区域, 职业岗位之间转换 ,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 实现其人生抱负。横向流动功能:社会成员通过受教育和训练,可以结合个人意愿与可能条件更换工作地点,改 变环境不提升社会阶层。纵向流动功能: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养与筛选,能够在社会阶层中做纵向的提升(晋升),改 变其社会阶层地位。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他 对社会的能 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

10、点和规律性,他的 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即: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 过 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和连续性。11、分析 论述教育的 优先发展战略教育优先发展,是指教育 发展先于其他行 业或经济发展的现有状态而超前提前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 兴国战略,就必然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基础性:人的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引导作用。全局性:教育的发展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第五章 教育目的

11、12、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广义: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13、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 应 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所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观点有: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都受到社会的制 约;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教育的结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积极方面:将对教育的考察角度从宗教神学转移到国家和社会事业上

12、,有助于近代教育与社会的分离,有助于当代动员国家和社4会资源发展教育事业。不足之处:忽视了个体价值,否认个人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 积极作用,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14.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 齐等自然主 义的教育学家。主 张教育目的的制定 应该根据个人需要。主要观点有: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和需要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人的本性在于自然性,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 值。积极方面:有助于新兴资产阶级伸张自己在教育和社会政治层面上的权利,倡导人的自由与个性,提升人的价

13、 值与地位,是对人性的一种解放。不足之处:将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上, 毁坏了教育的社会基础。15.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含义: 指人的劳动能力、个人智力和体力的全面 发展,人的个性自由的发展。意义: 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科学 发展的历史必然,为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16.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人 们不论分担什么角色,都要为社会劳动。只有诚实创造性的 劳动,个人才能成

14、 为经济社会发 展的推动者,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坚持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可以从分类和分层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分类的角度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 发展。从分层的角度来看,根据人的现实 生活所要处理的关系,主要包括 发 展人处理与自然关系的能力、与社会关系的能力、与自我关系的能力这三个层面能力的发展,如果人的发展在这三个方面都形成了健全的能力,那么这个人的发展就是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独立个性: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 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17. 我国的教育目的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

15、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素 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8. 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的确立不仅是一个国家人才利益的意志体验,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规范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使教育活 动更加合乎教育的规律性和社会的需要。因而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有许多功能。规范功能:人类教育活动因学生个性差异的不同丰富多彩,但又是在一定的规律下进行。 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方向,规范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规范教 师教学行为, 规范学校管理。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和内容的选择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学校和教师都会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决定哪些研究成果和社会文化可以进入教育内容,哪些则应该 受

16、到批判和抵制。激励功能:教育活动因为有着可以达成的目标,这个目标就可以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人 类的教育活动,目标越是具体明确,达成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能调动更多的人的积极性。评价功能: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评估过教育督导行为中。具体而言:评价学校的总体办学方向思想路线是否正确清晰,是否符合社会 发展的方向和需要;评价教育质量是否达到了教育目的的要求;评价学校管理的管理是否科学。第六章 教育制度19.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包括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一是各 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2

17、0. 教育制度的特点5客观性:人们不可能随心所欲的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制定或废止有他的客观规律性。规范性:表现在受教育权的限定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历史性:随着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创新。强制性:先于个体而存在,独立于个体之外,对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21.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是现代教育的核心部分。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管理规则,它 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2. 学制的类型首先解释学制含义(如 21)。双轨学制:18,19 世纪的西欧,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条件的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而来的带有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

18、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一轨是自上而下,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轨自下而上, 结构为小学、 职业 学校。两轨不相通不相接,剥 夺 了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单轨学制:最先产生于美国, 结构为 :小学、中学、大学。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分支型学制:苏联。不同于欧洲的双 轨制,它一开始并不分 轨而且职业 学校的毕业生也有权进入对口的高等院校。进入中学开始分支,上通( 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 右(中等职业 技术学校) 畅通。23. 1922 年新学制的标准和意义1922 年新学制(壬戌学制),1922 年 11 月 1 日以大总统令公布

19、了学校系统改革方案,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7 项标准:适应社会进化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实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余地。学制体系: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大学 46 年,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与中学平行的还有职业学校和师范学校。特点:根据学龄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初等教育阶段 4-2 分段,更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中等教育是改革的核心,修业年限增加,提高中学的程度、初高中 3-3 段,增加教育的灵活性、在中学实行选科制,高中实行分科制、增加职业教育,兼 顾升学和就业;取消

20、大学预科。意义:是近代学制改革效法美国的开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也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虽照抄了美国的学制,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集中了教育界的智慧和经验;考虑到了民族资本主义对教育的要求和学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年龄分段问题;比较彻底摆脱了封建教育;重视比较基本的民众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学制比较简明。24.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1951 年的学制1958 年的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 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 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

21、革和发展的决定25.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26. 终身教育含义: 人 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特点: 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实用性,主体性。意义: 使教育获得新的阐释,促进 了教育的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引发了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变革,实现教育平等的制度基础,它的多元化价 值标准为学 习者指明了一条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6第七章 课程27. 课程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广义:为了实现学校

22、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如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狭义:某一门学科,如 语文课程。28. 国家课程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 课程可分 为国家课程、地方 课程、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是自上而下的由中央政府 负责编制、实施和评 价的课程。一般来说,中央集权的国家比较强调课程的统一性,因而较多的推广国家课程。29.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的课程,是指学校在党的方 针政策、国家和地方 课程计 划的指导下,以明确而独特的办学教育哲学为指导思想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在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学校和社会的 课程资源,通 过自行探 讨设计

23、而编制的多 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中不了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0. 课程的实施文本课程方案:也称课程计划,是教育机构或学校 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课程标准:依照课程计划的要求,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依据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编写的教学用书。31. 课程设计的依据学生需要: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的基本只能就是促 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而生成 课程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社会生活需求:学生作为个体,最 终 要成为社会人而融入特定的社会,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逐

24、渐社会化。学科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 是课程的来源,学科是知 识最主要的支柱,因此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应成为课程设计的基本来源之一。32.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1) 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根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分 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合适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不同科目的课程。特点:分科设置,按照学科知 识的逻辑结 构安排内容进度, 强调教师 的系统讲授。优点: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知识 的完整性,便于 发挥教师的主导 作用。缺点: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压抑儿童的主 动性。(2) 活动课程: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 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活

25、动组成的课程。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 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缺点:学生的知识获得不系统,基本技能训练比较缺乏。(3) 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融合课程。是与分科 课程相对应的一门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相邻领域的学科构成一门课程。根本目的是克服分科 课程过细的特点。优点:坚持课程统一性观点,促进知 识的迁移和强化;弥补知识间的割裂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客观世界;是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贴近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缺点:忽视每门学科自身的逻辑结构;开发困难,对教师的要求过高。33. 课程目标

26、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 发展德智体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 标和教学方法的基 础。34. 直线式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 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 现。 对一些理论 性相对较低的学科知识、操作性坚强的内容,直线式较合适。35. 螺旋式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在不同单元乃至阶段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则是对前面内容的不断扩展和加深, 层层递进。适用于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适用于低年 级学生。736.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特点2001 年 6 月

27、,教育部 颁布了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掀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内容:明确区分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建立合理的 课程结构,更新 课程内容。突出学生的发展,科学制定 课程标 准。37. 列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体制僵化,办 学形式单一;地方 财政困难,教学投入少, 办学条件差;农村中小学辍学率有所反弹, 实际辍学率远远高于上报数据;农村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城区和经费发达地区教师超编严重,而 边远地区或贫困地区教师却严重缺乏,学科配制很不合理;职业技术教育缺位,教学内容与 农村需求脱节;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管理纪理念落后,管理方法和手段 远远

28、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滥发教辅资料,学生用书经费远远超出物价局审核标准。、 8 、 教学(上)38. 教学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 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下,能 动的学 习、掌握系 统 的科学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德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 动的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39. 怎样理解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认识活动是贯彻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基本而特有的活动。其特

29、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 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 类认识的显著特点。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的认识世界;引导性: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 识的再生产。40.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1) 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 的基本阶段.教师通过语言传授、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通过知识接受向他们进行思想熏陶的教学。基本阶 段是: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2) 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获得真知与个性 发展的教学。

30、41.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2)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学生智力的发展有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智力的发展;生动活泼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才能有效的发展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的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3) 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关系学生的学习、认识 活动需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 ;智力因素要以非智力因素为内在动力,非智力因素又要以智力因素为服务对象;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的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的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教师有效的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防止忽视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5) 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科学知识的掌握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认识基础;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又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防止单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