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的家用空调事业部设计规范 规范编号:QMK-J32.303-2005第 1 页制冷系统流路设计规范(发布日期:2005-4-20)1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一拖一房间空调器对换热器进行的流路设计。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7725-2004 房间空气调节器Q/MDL006-2000 变频式房间空气调节器QJ/MK02.001-2001a 房间
2、空气调节器QJ/MK 02.003-2004 家用产品试验指引QJ/MK 08.004-2000 产品可靠性评定导则QJ/MK 08.015-2004 整机一般环境长期运行试验规范QJ/MK 32.202-2005 配管件设计规范3 设计要求3.1 流路走向设计3.1.1 冷媒总体流向应为蒸发过程下进上出,冷凝过程上进下出;(分体蒸发器落差较小可不受此限)3.1.2 冷媒总体流向与空气流向成逆流:一般蒸发过程温度变化较小,可以不考虑逆流;而冷凝过程温度变化较大,必须按逆流设计流路;3.1.3 各路迎风面管数和背风面管数尽量一致,以使换热均匀;3.1.4 同时有单冷和冷暖机的仅用于单冷机的蒸发器
3、(比如窗机) ,蒸发过程可以按逆流设计,有利于提高制冷量;单冷冷暖共用的蒸发器必须按制热时为逆流设计。3.1.5 优先参考走向, “n”、 “Z(半园管全斜) ”、 “S”、 “H(中间交叉) ”(见图一)3.1.6 冷凝器避免选用“n+U”形走向,以防变工况时造成冷媒、润滑油的屯积;3.1.7 避免选用 X 形(全交叉) ,大半园管太多,不利于自动焊接。3.1.8 多路冷凝器出口尽量汇总后设置 12 根过冷管,以提高节流前过冷度,有利于系统的变工况稳定性、除霜和制冷量;3.1.9 分体机蒸发器流路应尽量避免在前、后蒸发器之间多次来回,因为分体机空间很紧凑,连接管过多会导致输入输出管不易设计,
4、装配的工艺性也不好。3.1.10 单排冷凝器遵循上进下出原则;3.1.11 多排换热器按冷凝时先走背风面一排,然后走中间排,最后走迎风面一排,即必须按冷媒总体流向与空气流向成逆流。美的家用空调事业部设计规范 规范编号:QMK-J32.303-2005第 2 页图一3.2 流路数设计:3.2.1 分路数多少以 EER 最佳为原则。路数多流动阻力损失小,功率下降,但由于冷媒流速下降,换热系数也下降,同时也很难分配均匀;反之,路数少流动阻力损失大,功率较高,但由于冷媒流速增大,换热系数会提高,因此只有设计合理的分路数才能使系统达到最佳;3.2.2 蒸发器中压力较低,对流动阻力比较敏感,单程管长应少一
5、些;冷凝器中压力较高单程管长可以长一些。3.3 分配器3.3.1 冷媒分配器应优先选用具有收缩混合室的结构形式以便气液两相制冷剂能均匀地进入各路分液管。比如选用带垫片的分配器;3.3.2 分流毛细管内径在 3.0mm 以上,以免产生流动声;3.4 集气管3.4.1 三路以上汇总应考虑用集气管,比如“笛形管” ;3.4.2 集气管各路出口应与总管垂直,以使冷媒分配均匀;3.4.3 不能用液相分配器作集气管;3.4.4 集气管总管尽量选大些,有利于冷媒动能转化为势能后均匀分配。3.4.5 流路汇总应用首选分流三通、次选“Y ”型三通,避免用“T”型三通,减少冷媒“对撞”损失;3.4.6 选用三脚三
6、通时,同方向入口应在一条直线上。3.5 输入输出管3.5.1 流路流通面积应设计成冷媒气相越多截面越大的趋势;3.5.2 直接与排气相连的冷凝器输入管口不能设置在边板翻边孔处,以防断管。3.5.3 由于结构限制,分体蒸发器输入输出管口不宜伸入接水盘。3.6 流路表示方法为方便交流与共享,定义常用流路的表达式如下例 1:KFR-61W-210L 冷凝器流路H(5+5)+1)+ (5+5)+1)+1) H 型流路(中间交叉), 4 进 1 出 上半部分冷凝器分两路各 5 根长 U 管,汇总后进一根长 U 过冷管;美的家用空调事业部设计规范 规范编号:QMK-J32.303-2005第 3 页下半部分冷凝器也分两路各 5 根长 U 管,汇总后进一根长 U 过冷管;之后上下两部分冷凝器再汇总进一根长 U 过冷管。例 2:KFR-72L/DY-S2 蒸发器流路n(5+6+6+6+8+9) n 型流路,6 进 6 出 由上而下各路长 U 管数分别为 5、6、6、6、8、9 根。注:冷凝器、柜机蒸发器按由上而下顺序,分体蒸发器按前中后顺序标记各路管数。附加说明:本设计规范由家用空调技术研发中心标准化部提出并归口。本设计规范由家用空调技术研发中心研究所负责起草。本设计规范主要起草人:刘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