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枢神经系统,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简 继 华,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深藏在骨骼包围的颅腔和椎管内,一般物理学检查不易达到,影像学检查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影像技术如DSA、CT、MRI 等提供了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的直观图像,极大地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第一节 脑,一、 检 查 技 术,1、颅骨平片(plain film of the skull) 常用后前位和侧位,辅助位置有颅底位、 汤氏位、切线位等。方法简单、经济、无创伤。是诊断颅脑疾病的基本X线检查方法。,2、脑血管造影(cerebral angiography) 是将有机碘对比剂引入脑血管显示脑血管的方
2、法,包括颈动脉造影(carotid anteriography)和椎动脉造影(vertebral-anteriography)。常用技术,分别提取脑动脉期、静脉期和静脉窦期图像。,3、脑CT 包括平扫、增强扫描和特殊成像。 (1) 平扫(precontrast scan):横断面扫描为主,以眦耳线()为基线依次向上扫描,层厚mm。有时加冠状面。 (2) 增强(contrast scan):经静脉注入碘对比剂后再扫描,病灶常显示更清晰。碘过敏者不宜行增强检查,(3) CTA (CT angiography)(4) CT灌注成像(perfusion CT),4、脑MRI 包括平扫、增强和特殊成像(
3、MRA、功能性 MRI)。常用(自旋回波)序列和增强:对比剂用d-GDPA(钆喷替酸二葡甲胺盐)5、脑超声 应用很少。,PETMRI,二、 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1、颅骨平片 正常头颅因个体、年龄和性别而有明显差别。 (1)颅壁 儿童较薄,成人较厚,还因部位不同而有差异。成人颅壁分内、外板及板障三层。 (2)颅缝 冠状缝、矢状缝及人字缝为颅盖骨缝,呈锯齿状线状透明影。,头颅正位,头颅侧位,颅缝,囟门,(3)颅壁压迹 脑回压迹。是大脑脑回压迫内板而形成的局限变薄区,X线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较透明影,多见于颅盖骨。 脑膜中动脉压迹。是脑膜中动脉对内板压迫所致,侧位上呈条状透明影。
4、板障静脉压迹。粗细不均呈网状或树状排列,多见于顶骨。 蛛网膜粒压迹。表现为边缘清楚而不规则的低密度区,位于额顶骨中线两旁。压迹本身无病理意义,但应同骨破坏鉴别。,脑膜血管压迹,板障静脉压迹,蛛网膜颗粒压迹,(4)蝶鞍。 侧位上可观察蝶胺大小、形状及结构。正常蝶鞍前后径为716mm,平均为11.5mm,深径为714mm,平均为9.5mm。形状分椭圆形、扁平形和圆形。蝶鞍各部厚度与密度不同,年老可因骨质疏松而密度减低。,(5) 岩骨及内耳道。 后前位片可从眶内观察。内耳道两侧基本对称,大小相差一般不超过0.5mm。内耳道宽径最大为10mm,平均为5.5mm。内耳道口居内端,呈弧状。,内听道,(6)
5、颅内非病理性钙斑 松果体钙斑。侧位上居岩骨上后方,后前位上居中线。 大小、 形状及密度不同。 成人显影率高达40。 其位置较恒定,可根据其移位方向,判断肿瘤或血肿的大致位置。 大脑镰钙斑。后前位上呈三角或带状致密影,居中线。 床突间韧带骨化. 侧脑室脉络丛钙斑少见。,松果体钙化,2、脑DSA图像,颈内动脉进颅后先分出眼动脉,前行入眶,继分出脉络膜前动脉及后交通支向后走行,后者分为大脑前、中二动脉。大脑前动脉分为胼周动脉及胼缘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出额顶升支、顶后支、角回支和颞后支,于侧位上易分辨。前后位上大脑前动脉居中线,而大脑中动脉则居外方,分支重迭。,单侧颈内A脑DSA: 显示颈内A及其分支,
6、脑静脉窦,3、脑CT,(1)颅骨及颅腔,(2)脑实质:分大脑额、颞、顶、枕叶及脑干。,桥脑层面,中脑层面,第三脑室层面,丘脑层面,侧脑室体部层面,侧脑室顶部层面,(3)、脑室系统:包括双侧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内含脑脊液。,(4)、蛛网膜下腔 包括脑沟、脑裂和脑池,内含脑脊液,呈均匀水样低密度。脑池主要有鞍上池、环池、桥小脑角池、枕大池、外侧裂池和大脑纵列池等。其中鞍上池为蝶鞍上方的星状低密度区,多呈五角或六角形。,(5)增强扫描:正常脑实质仅轻度强化,血管结构直接强化,垂体、松果体及硬脑膜明显强化。,正常脑MRI:T1WI脑髓质信号稍高于脑皮质,T2WI则稍低于脑皮质。脑脊液T1WI为
7、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脂肪组织 T1WI和 T2WI均为高信号。骨皮质、钙化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流动的血液因其“流空效应”,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4.脑MRI,脑MRI轴位T1WI:,显示脑髓质信号稍高于脑皮质,脑MRI轴位T2WI:,显示脑髓质信号稍低于脑皮质,(二)基本病变表现 1.颅骨平片 (1)颅内高压: 颅内压增高的主要X线变化是颅缝增宽脑回压迹增多而显著,蝶鞍增大及后壁骨破坏。后壁骨吸收自上而下,表现为后床突变小或消失,鞍背变短、变薄或消失。颅缝增宽多见于儿童,蝶鞍变化于成人明显。,颅内压增高:显示松果体钙化并前移,颅内板变薄,蝶鞍骨质吸收。,(2)颅内肿瘤
8、定位征:,颅壁局限性变化,接近颅壁的脑瘤可压迫或侵蚀颅壁而发生局限性骨破坏或骨增生。多见于脑膜瘤。 蝶鞍变化,垂体肿瘤居鞍内,可使蝶鞍呈气球状增大,出现“鞍内型”改变。蝶鞍上方肿瘤可使鞍背短,蝶鞍扁平和开口增大,出现“鞍上型”改变。蝶鞍旁肿瘤可使同侧鞍底,甚至鞍背出现双重影像,蝶鞍增大以及同侧前床突上翘或破坏,出现“鞍旁型”改变。, 岩骨及内耳道变化,靠近岩骨尖和内耳道的 肿瘤,可使内耳道扩大、岩骨头破坏,晚期可形成骨缺损。 钙化,脑瘤较易发生钙斑,显影率为315%。根据钙斑可大致确定脑瘤位置和性质。 松果体钙斑移位,根据松果体钙斑移位方向可大致估计脑瘤位置。,2.DSA 脑瘤推挤邻近的脑和血
9、管。使血管发生移位、集拢或分开、牵直或迂曲。根据所累及的血管可诊断肿瘤的位置。一些恶性胶质瘤、脑膜瘤和转移瘤,肿瘤内血循环较丰富,造影时可显影。借此可能确定肿瘤的性质。但现在除为了解肿瘤的供血动脉外,已较少用脑血管造影检查脑瘤。,3.脑CT (1)平扫密度改变:病灶密度高于正常脑组织者为高密度,低于正常脑组织者为低密度,与正常脑组织相等者为等密度,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度同时存在为混杂密度。,高密度病灶:见于血肿、钙化和富血管性肿瘤等;,等密度病灶:见于某些肿瘤、血肿、血管性病变等。,低密度病灶:见于炎症、梗死、水肿、囊肿、脓肿等。,混杂密度灶: 上述各种密度混合存在。,(2)增强扫描特征:,均匀性
10、强化:见于脑膜瘤、转移瘤、神经鞘瘤、脑动脉瘤和肉芽肿等; 非均匀性强化:见于胶质瘤、血管畸形等; 环形强化:见于脑脓肿、结核瘤、胶质瘤、转移瘤等; 无强化: 见于脑炎、 囊肿、水肿等。,均匀性强化:见于脑膜瘤、转移瘤、动脉瘤等。,非均匀性强化:见于胶质瘤。血管畸形等。,环形强化:见于脑脓肿、结核瘤、胶质瘤等。,无强化:见于脑炎、囊肿、水肿等。,占位效应:局部脑室受压变窄或闭塞,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 脑萎缩:脑皮质萎缩显示脑沟和脑裂增宽,脑髓质萎缩显示脑室脑池扩大,范围为局限性或弥漫性; 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脑室系统普遍扩大,脑池增宽;梗阻性脑积水梗阻近侧脑室扩大,脑池无增宽。颅骨结构的改变。,
11、脑结构改变。,占位效应:由颅内占位病变及水肿引起。,脑萎缩。表现为脑沟、脑裂增宽,脑沟、脑室扩 大。,脑积水。包括交通性和梗阻性。,颅骨改变,4.脑MRI。,脑结构的MRI 形态变化分析与CT相同。病变增强表现与CT相似。,水肿: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出血:3天内的急性血肿 T1WI和 T2WI呈多或稍低信号,MRI上不易发现;3天至2周内为亚急性血肿,2周以上为慢性血肿,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梗死:急性期脑组织因缺血缺氧,继发脑水肿、坏死和囊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纤维修复期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或T2WI呈高信号;,变性:T1WI和T2WI均
12、呈低信号。,囊肿:含液囊肿呈长T1和长T2信号异常;,肿块:肿块含水量高,呈长T1和长T2信号改变;脂肪类肿瘤呈短T1及稍长T2异常信号改变;,影像学比较,从以上正常表现与病变分析可以看出,X线、DSA、CT、MRI和超声等技术在反映脑部病变上各有优势和不足。因此,在检查时要根据需要选择最优化的解决方案。,颅骨平片仅能大致反映骨质改变,对于颅内占位病变,平片的阳性率很低,而CT和MRI能更敏感更详细地显示颅骨及脑组织的病变。脑CT已成为脑部检查的主要技术,尤其是急性期出血CT优于MRI。对于中线、后颅窝、颅底、炎症和脱髓鞘疾病,MRI较CT更敏感。,检查颅脑病变作CT还是MRI? 下列情况更适宜于CT检查:急性脑外伤、急性脑出血、意识不清、颅内钙化、颅骨病变、有起博器、银夹等。 以下方面MRI优于CT:多方位成像、颅底、后颅凹病变、MRA、脑白质病变、超急性期脑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