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要》教案.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129979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96 大小: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概要》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中医学概要》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中医学概要》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中医学概要》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中医学概要》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绪 论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1四大经典著作:(1)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 (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2) 与内经相媲美的著作-难经(3) 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 (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 (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4) 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2.外科鼻祖-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外科麻醉先河(五禽戏)董奉“杏林春暖”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雷公炮炙论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3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火)(2)张子和-攻下派-“邪去则正安”(3)李东垣-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4)朱

2、丹溪-滋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4.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的整体。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六腑-五官-五体如:肝系-肝,胆,目,筋。A认识疾病:“肝火犯胃”-胃脘疼痛,泛酸,呕血。B诊断疾病:舌诊,脉诊,观面色耳廓。 “察外知内”C治疗疾病:舌红疼痛心火旺泻心火2D养生:劳逸结合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1)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天人相应”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疾病(季节性,地理环境) 治疗(因时,因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2)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3、(二)辨证论治1诊疗手段:辨病论治,对症治疗,辨证论治。(1)病:有特定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如:感冒,痢疾(2)症:症状,疾病的具体表现。如:头痛,发热,腰酸,乏力。(3)证:证候,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四诊资料分析概括证。2同病异治:痈疖初期,成脓期,溃脓期,恢复期。异病同治:脱肛 子宫脱垂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 阴 阳 学 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1阴阳的基本概念(最初涵义,范畴)2阴阳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如:水和火) ,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冷水和热水) 。3阴阳的属性是相对的。(1)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

4、相互转化。如:60的水。(2)阴阳中复有阴阳。如:白天中的上午。“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对立制约相反对立制约动态平衡(二)阴阳的互根互用3“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气与血的关系。(三)阴阳的消长平衡1此消彼长。制约较强造成的。 阴阳图2此长彼消。制约不及造成的。3此长彼亦长。互根互用得当的结果。 “补气生血”4此消彼亦消。互根互用不及的结果。 “气虚引起的血虚”(四)阴阳的互相转化 物极必反“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热极生寒,寒极生热”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阳:上,背,体表,

5、六腑,心阳,四肢外侧阴:下,腹,体内,五脏,心阴,四肢内侧(二)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物质阴 功能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01020304050607080阴 阳 平 衡 阴 偏 胜 阳 偏 胜 阳 偏 衰 阴 偏 衰41阴阳的偏盛(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2阴阳的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第二节 五 行 学 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

6、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的特性 最初涵义;五材。“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生也。”“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二)对事物的五行分类表格(三)五行的生克乘侮木5水 火金 土相克木水 火金 土相乘木水 火金 土相侮(反克)1 (1).相生:母子关系 制化(2).相克:克我,我克,所胜,所不胜.2.(1)相乘:克制太过 A 太过相乘:“木乘土” B 不及相乘:“土虚木乘” 。(2)相侮:反克 A 太过:“木火刑金” B 不及:“金虚木侮”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1

7、、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1)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6(2) 、心阳具有温煦的功能,(3) 、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乃气血生化之源,(4) 、肺具有清肃之性,以肃降为顺,(5) 、肾主水,藏精。2、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1)相互资生的关系,(2)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相生关系的传变(1)母病及子:“水不涵木”(2)子病犯母:“心肝火旺”2、相克关系的传变(1)相乘:“木乘土” , “土虚木乘”(2)相侮:“木火刑金”(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治疗1、控制疾病的传变 太过泻之 不及补之“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2、确

8、定治则及治法(1)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如:滋水涵木,培土生金。(2)相克“抑强扶弱”如: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3、用于中医的情志疗法。第二章 藏 象藏象:藏于体内的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详于脏而略于腑,详于功能略于解剖”分类:1、五脏:肝、心、脾、肺、肾(是实体性器官,生化和贮藏精、气、血、津液,以藏为主)2、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胆(属管腔性器官,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以通为用)73、奇恒之腑:脑、脉、骨、髓、胆、女子胞(形态似脏,功能似腑)中医学中的脏腑与西医学脏器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第一节 脏 腑 一、五 脏(一)心1、心的生理功

9、能(1)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以营养全身A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备三个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畅B 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从以下四方面观察:面色舌色脉象胸中感觉(2)主神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宰人的生命活动2、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在志为喜(喜则气缓) ,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二)肺 “华盖” “娇脏”1、肺的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A 主呼吸之气:吸入清气,排出浊气,完成人体与自然界的气体交换。B 主一身之气:通过肺有规律的呼吸运动,带动全身的气机。 “肺为气之主”(2)朝百脉、主治节。(3)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A 宣发:呼出浊气向上向外布散津液和

10、水谷精微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B 肃降:吸入清气向下布散津液和水谷精微肃清呼吸道的异物C 通调水道:对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 “肺主行水” 提壶揭盖2、肺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在志为忧(悲则气消) 、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三)脾1、脾的生理功能8(1)主运化:运输,消化吸收。运化水谷“气血生化之源” “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湿“脾为生痰之源” 。(2)主升清:将水谷精微向上输布,化生气血营养全身维持内脏位置相对固定,使内脏不致下垂。(3)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2、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在志为思(思则气结) ,在液为

11、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四)肝1、肝的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疏通发泄 “刚脏”调畅气机促进消化吸收 A 协调脾胃气机的升降 B 调节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调畅情志影响男子排精,女子月经“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2)主藏血:储藏和调节血量。2、肝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在志为怒(怒则气上) 在液为泪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五)肾1、肾的生理功能(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藏精:贮藏精气,防止精气从体内无故丢失,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精: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肾精:有形的,物质,散为肾气肾气:无形的,功能,聚为肾精 肾精与肾气为同一物质,合称肾中精气肾中精气是

12、产生肾阴肾阳的物质基础,肾阴肾阳是机体阴阳的根本“真阴真阳,元阴元阳”(2)主水: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将饮食中的津液吸收并布散全身将代谢后的浊液排出体外“水脏”“肾为水之下源”(3)主纳气:摄纳肺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92、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在志为恐(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在液为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和二阴。二、六 腑(一)胆(1)储藏和排泄胆汁(2)主决断(二)胃(1)主受纳腐熟水谷“水谷之海” (2)主通降(三)小肠(1)主受盛和化物(2)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利小便而实大便”(四)大肠:传化糟粕(五)膀胱:储藏和

13、排泄尿液(六)三焦(1)通行元气 (2)疏通水道三、奇 恒 之 府(一)脑 “脑为髓之海” (二)女子胞“主月经和孕育胎儿”三、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气与血的关系2、心与脾:血液的生成和运行3、心与肝: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方面4、心与肾:心位居于上,五行属火,火曰炎上肾位居于下,五行属水, 水曰润下 “水火既济”5、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水液的输布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6、肺与肝:气机的调节方面7、肺与肾: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8、肝与脾:消化和气血运行9、肝与肾:精血互生,阴阳协调,藏泄配合10、脾与肾:先后天相互滋生和水液代谢(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阴阳表里相互配

14、合关系1、心与小肠:心火下于小肠2、肺与大肠:肺气肃降,有利于大肠的传导和津液的下达3、脾与胃: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4、肝与胆:胆汁的分泌和排泄105、肾与膀胱:尿液的储藏和排泄(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第二节 气、血、津液一、气气: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一)气的生成与运动1、生成来源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中化生的水谷精气自然界的清气2、气机:气的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的运动(二)气的分布和分类1、元气来源:肾中精气分布:通过三焦到达全身功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2、宗气来源:A 肺吸入的清气 B 脾化生的水谷精气分布:胸中功能:A 走息道以行呼吸 B 贯心脉以行气血3、营气来源:脾化生的水谷精气(营养丰富的)分布:脉中功能:A 化生血液 B 营养全身4、卫气来源:脾化生的水谷精气(活力较强的)分布:脉外功能:A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B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 C 调节控制腠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相对恒定(三)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推动血液和津液的生成运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