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教学目标:1.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落实背诵要求;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作的意境;3. 在想象与拓展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教学重点1. 反复朗读诗词,体会诗词的意境。2.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导入课程1.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啊,好诗多在明月中。同学们在抬头赏月之时,想起哪些古代诗人们写到的月亮的诗句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2、低头思故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说了这么多,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他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2.了解苏轼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他的词,境界开阔,想象奇特,在宋词中有关特殊的地位,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更是不同寻常,清代词评家胡仔是这样评价的。(投影出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他的作品犹如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使其他花朵失去了光彩。二 诵读:初品其味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2.有板有
3、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介绍词牌名:水调歌头。3.小组间共同讨论,疏通全文(逐字逐句)教师预设穿插问题: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补充写作背景及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三 赏读:深探其蕴(欣赏品评)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一)上阕对月抒怀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作者把酒问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愿望?望月痛饮,向往飞升 2.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的比较,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解决出世与入世的内心矛盾,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热爱。说明苏轼原来胸有大志,在朝做官,由于党派相争,受到排挤,才离开京城出任地方官。由于厌倦朝廷勾心斗角的党派之争;感慨于自我的失意和屈没以及尘世的冷暖炎凉,才有超尘“出世”之幻想。但毕竟“高处不胜寒”,暖意在人间。即使离开朝廷,为官一方,也同仍然可以为国出力,同样能享受人生的许多美好。于是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坚定了“入世”的决心,月下翩翩起舞,心灵自我解脱。(二)下阕望月怀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怎样?苦闷、惆怅、孤独、不无忧伤2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坦荡;
5、面对兄弟久别,作者如何化解离别之忧?以理化情,解决了情感和理智之间的矛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美好的人生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明三个问题讨论关注点:知人论世、以意会境(三)上下阕是怎样相联贯通的?艺术上有何特点?借助想象和联想。明月的光明皎洁与心灵的豁达开朗两相契合,达到情景理的交融。四、欣赏歌曲,深入品味师:好了,体会了作者的感情之后,让我们来共同欣赏邓丽君演唱这首但愿人长久,再去品味一下词人苏轼那种乐观豁达的胸襟和中秋之夜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播放歌曲)五、点击生活,延伸思考1 中秋之夜,妈妈思念在外上学的哥哥,你会用水调歌头中哪句话劝慰她?(人
6、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2 离家在外,你会用水调歌头中的哪句话表达你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古代诗歌仍具有现代人生的参照借鉴价值。引进新闻材料:“9 月 20 日,26 岁的衡阳籍博士生孟懿在就其读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跳楼身亡。9 与 11 日,孟懿的父亲在上海公布了孩子的遗书,在遗书中,孟懿坦言自杀的原因是:“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这则消息说明什么?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七八九,不能没有乐观旷达的襟怀。你人生中有过不如意的的事吗?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你应该怎样做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寄语: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随时都可能遇到不如意的事,我们应该:失意时,莫沮丧;苦闷时,莫彷徨;受挫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直面人生,我们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