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赵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学重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设计思路】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
2、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初拿到教材的时候,有点担心:生怕自己在课堂上,上成不切合实际的喊口号的,帮学生形成一种虚假的情感。这可是误人子弟的做法。于是,在细细琢磨中,我决定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中国所处的社会地位.有了这些历史背景的了解,学生就了解了周恩来为什么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设计亮点】一、授之以渔,指导词语学习方法在教学“铿锵有力”一词时,我没有请学生单单读词语手册中的解释,而是要求学生从字形、读音、语境等方面多角度的思考“怎样的语气才是铿锵有力的” 。学生不仅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能在朗读中读出自己对词语“铿锵有力”的理解。这样的词语学习与
3、阅读教学浑然一体。二、以点带面,指导抓关键词感悟在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时,孩子们都能从妇女的悲惨遭遇、洋人的无所畏惧和巡警的耀武扬威中感受到中国任人欺凌的遭遇。当孩子们都把注意力放在情感诉说上时,我请学生关注文中的一组关联词“不但不反而” ,并请学生用上这一组关联词说一说妇女、洋人、巡警的遭遇和言行。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总结,也是句式的练习,同时一系列的排比句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迸发。三、首尾呼应,指导朗读循序渐进课文的题目读了三次,一次是课一开始的齐读,要求学生读准确;第二次朗读是在学习了“清晰而坚定”和“铿锵有力”以后,请学生效仿周恩来“清晰而坚定” 、 “铿锵有力”地读一读;第三次是在课结束的时候,学生对中华不振有了深切的体会,也感受到了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的原因,此时再读是带着对周恩来的敬佩,学生是在明自己的志,说自己的话,喊自己的心声。【教学不足】1. 课堂上的朗读多是以个人朗读的形式进行,朗读的次数较少,很多想读却没有读,实在应该创设机会让孩子们发声;2. 课堂上孩子们举手很积极,发言很踊跃,这也导致我的注意力始终在举手的孩子身上,忽视了班级中的后进生,他们的发言机会微乎其微,同时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也不多,这也造成他们在课堂上不敢举手的现象。作为教师,必须心中有学生,有每一位学生。课堂上需要关注不同接受能力的同学的感受,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给不同程度的孩子们展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