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公开课教案.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131707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必修四 第二单元第六课 定风波涡阳二中 语文组 张素萍课程分析: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

2、的词风。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二、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教学重点: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2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首次的意境应通过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

3、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教学过程一、导入。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一生融儒道释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他甚至是才华的代名词,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救药的文人,他就是 苏轼请翻开教材 44 页,我们一起来看定风波。二、学习目标: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2、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那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定风波 放录音三、朗读指导1、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如:同行 xng 吟啸 xio 一蓑 su 烟雨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

4、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2、跟着录音读一遍。男女同学分别朗读四、整体感知1、找同学朗读,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五、重点探究、拓

5、展1、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根据情况来确定是否介绍写作背景,也可以让学生找出比较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板书:任(“徐行”)3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板书:无(“回首”)*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板书):归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

6、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一心渴望退隐,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背景)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 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3、

7、大家再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六、温故知新我们以前读苏轼的东西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 (同学可以齐背) 不是。同学举点例子。如: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

8、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壮志难酬)水调歌

9、头 明月几时有,但愿,千里(美好祝愿,人间情怀)七、个性阅读是不是大家都喜欢苏轼?是或不是。 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4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

10、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八、学习评价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用一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带着我们对风雨的理解、对东坡的理解我们再齐读一遍。九、反馈达标我们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隐喻义,双关。很好,

11、如果考试,这儿很可能成为考点。最后我们来做一件入世之事:给这首词拟几道赏析题。“一蓑”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归去”苏轼要往哪归?结合苏轼生平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轻”怎么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马轻? “迎”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抓字词来解读,很符合出题常规) 本单元标题语说东坡词“新天下耳目”,怎么理解,请举例说明。十、小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十一、布置作业:那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

12、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写一篇文章我眼中的风雨人生十二、板书设计定风波5上片写雨后的情景和心境:潇洒闲适、豪迈超然下片写雨中的情景和心境:洞达事理、旷达通脱十三、教学反思苏轼的定风波向人们展示的是自己面对人生逆境时的那种旷达自如的胸怀,这一富有哲理意味的宋词,如果只让学生停留在对文本的翻译上,那么领会哲理思想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于是我对这堂课进行了以下的设计:首先“看”,开场以视频吸引学生,结合原先对苏轼的人物了解,我又向学生补充了作者的生平介绍和创作背景,看得出来,这样的感官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读”,运用录音范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了解文本、熟知文本。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学生们找到了重要词语,读出了内容,更读出了内涵。再次“品”,抓住关键词语“莫听”、“谁怕”、“何妨”、“任平生”,帮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领会这些词语的深层含义,从而使学生逐步领悟到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时的那份豁达心态与不凡气度。总之一堂课下来,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感觉到他们是有所得的,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自己对这堂课准备得较充分,也或许是因为多媒体的运用一下子给他们带来了新鲜感的缘故吧!课虽上完了,但教学的延伸与拓展还有待于我的进一步思考:如何帮助这些成长中的孩子们正确看待挫折、怎样战胜困难,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