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地理上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2、由“站得高,看得远”;“月食”;“站在海边看远方来的船,先见桅杆后见船身”;“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等可证明地球是个球体。3、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平均半径为 6371 千米。表面积 5.1 亿平方千米。课本 P4 图 1.24、麦哲伦是葡萄牙的航海家,从西班牙出发,依次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课本P2 图 1.1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地轴假想轴2、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极(N),反之为南极(S)。三、经纬线和经纬度1、纬线与纬度
2、 (1)纬线的定义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2)纬线的特点 A形状 : 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B长度 : 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C 方向 : 指示东西方向。D 数量 : 有无数条(3)纬度的划分及南、北纬的确定 赤道(0纬线)以北为 北纬(N ),赤道以南为南纬(S);无 0纬线的,纬度自南向北依次增大的为北纬;自北向南依次增大的为南纬;南北纬各划分 90;南极(90S)北极(90N )。(4)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均位于
3、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2、 经线和经度(1)经线的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2)经线的特点 A形状: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 B长度 :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C方向 : 所有的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 D数量 : 有无数条(3)经度的划分及东、西经确定 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 180,以东的 180为东经( E),以西的 180为西经(W)。0经线以东是东经(E),以西是西经(W);180 经线以东是 西经(W),以西是东经(E );无 0经线或 180经线的,经度自西向东依次增大的为东经(E),自东向西依次增大的为西经
4、(W)。(4)经线圈 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组成经线圈之和等于 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5)东西半球的划分 国际上习惯用 20W 和 160E 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180W-20W-0- 160E-180E西半球 东半球 西半球四、地球的运动1、地球 自转 公转概念: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地球围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运动方向 :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运动周期 : 一天(24小时) 一年(365天或366天)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产生的地理现象: 昼夜交替 四季变化2、站在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为逆时针;站在南极上空看,自
5、转方向为顺时针。即“北逆南顺”3、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 66.5的夹角,并且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4、北半球二分二至日:春分日( 3月20或21日 ):太阳光直射在赤道(0)上,全球各地昼夜平分,3、4、5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夏至日( 6月21或22日 ):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23.5N)上,昼长夜短,北极圈(66.5N)以北出现 极昼, 南极圈(66.5S)以南出现极夜,6、7、8月是北半球的夏季,正午太阳高度高,影子短;获取热量多,气温高;秋分日( 9月22或23日 ):太阳光直射在赤道(0)上,全球各地昼夜平分,9、10、11三个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冬至日(
6、12月22或23日 ):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23.5S)上,昼短夜长,北极圈(66.5N)以北出现极夜 , 南极圈(66.5S)以南出现极昼,12、1、2月是北半球的冬季,正午太阳高度低,影子长;获取热量少,气温低;南半球季节刚好相反。熟记课本P13 图1.18 五、温度带的形成与分布:熟记课本 P14 图 1.191、五带的划分: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2、范围:23.5N 023.5S 为热带;23.5N66.5N 为北温带;23.5S66.5S 为南温带;66.5N90N 为北寒带;66.5S90S 为南寒带。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3、特点:热带有阳光
7、直射现象(南、北回归线上各有 1 次直射,之间有 2 次直射),无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属于低纬度地区;寒带 阳光斜射,有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气候终年寒冷,属于高纬度地区;温带 阳光斜射,无极夜极昼现象,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跨低、中、高纬度地区。4、分界线:热带与北温带、南温带的分界线分别为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温带与北寒带、南温带与南寒带的分界线分别为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六、地图(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又叫缩尺)、方向和图例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是个分式,分子都是 1,分母越大,比
8、例尺越小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小 表示范围大 内容简单;比例尺大 表示范围小 内容详细。熟记课本P22图1.31/1.32及格读比例尺技巧:记住:1 千米=10 万厘米=100000 厘米(1 后面 5 个 0)比例尺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2、辨别方向: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法:一般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线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判定 A 在 B 的什么方向的方法:在 B 处画十字方向标,标出东南西北,看 A 点在哪两个方向之间,答案就是哪个方向;指向标指向的地图:绘制十字方向标时要注意与指向标指向一致,绘制办法是:将指向标平移到 B 处,再以此为
9、基础绘制十字方向光标(南北方向定出来后,将试卷翻转,将北 N 转到上面,就可以方便地判断左西右东了!经纬网地图:由于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参照点B 如果就在经纬线交点,那就直接在 B 点标注方向判断即可。提示:指向北(南)极点为北(南),反方向为南(北),然后将北转到上方,左为西右为东!站在北极点,四周都朝南;站在南极点,四周都朝北,3、图例和注记:熟记课本 P14 图 1.24图例=符号 文字=文字和数字(二)地形图的判读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见课本 P24 图 1.34用等高线(在地图上,把
10、海拔相等各点的连线)地形图表示地表高低起伏;其疏密程度表示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陡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缓坡)。 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是不一样的:熟记课本 P25 图 1.36山体形态 山顶 山脊 山谷 鞍部陡崖等高线分布特点闭合曲线的中心(点)海拔内高外低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 (线)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出 (线)两个山顶之间低洼部分(点) 等高线重合的地方(线)提示:这里山脊和山谷都是上山的路线,山脊一般通向山顶,是登山路线,也是分水岭;山谷一般通向鞍部,是翻山路线,是汇水区域,通常是小溪源头和河流源地。2、分层设色地形图(一目了然看地形)见课本 P27 图 1.42地形类型 平原
11、山地 高原 丘陵 盆地海拔 低于 200米 超过 500 米 超过 500 米 200500 米 不一定起伏状况 平坦广阔起伏大,坡度陡(山高谷深)主体平坦,边缘部分陡峭起伏较大,坡度和缓中间低、四周高3、地形剖面图(直观看出高低起伏)见课本 P28 图 1.43绘图步骤:(1)绘出剖线 AB(2)在剖线与等高线的交点上标出字母(3)绘制一坐标,根据等高线地形图标注高度(如图)(4)将字母下垂放到其所在高度(5)用平滑曲线将坐标图上字母连接起来(注意:鞍部部位下凹,山顶部位上凸)第二章 陆地与海洋1、 地球表面三分为陆地(29%),七分为海洋(71%),大体上成 3:7;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12、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周围是海洋(北冰洋);南极周围是陆地(南极洲)见课本 P30 图 2.22、 几个概念:熟记课本 P28 图 2.5概念大洲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海峡 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海 大洋边缘部分洋 面积广阔的海域2、大洲大洋的分布:熟记课本 P30 图 2.1;P33 图 2.6;P7 图 1.8、P8 图 1.11;P33 图2.7;P34 图 2.10;P35 图 2.11;P36 图 2.12读图分析:(1)图中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欧洲和北美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它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
13、洋包围;大陆部分被赤道横穿的大洲是非洲和南美洲,岛屿部分被赤道横穿的是亚洲和大洋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是北冰洋,它被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包围;(2)图中左边半球为西半球,右边半球为东半球,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于东半球的是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 5 个大洲;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3)从图上看:7大洲从大到小的顺序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洋呢?太平洋、大西洋(呈“S”形)、印度洋、北冰洋;(4)读图回答:北 5 个大洲包围的大洋是 北冰洋和大西洋,北 4 个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大西洋,北 3 个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北冰洋。注
14、意分别是哪些大洲包围了他们。(5)南、北美洲之间分界线叫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亚非两洲之间分界线又叫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亚洲和北美洲之间隔着白令海峡(沟通北冰洋和太平洋),非洲和欧洲之间也有一个海峡叫直布罗陀海峡(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亚洲和欧洲连在一起叫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分界线最长,自北向南分别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世界最大内陆湖)、大高加索山和黑海、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6)世界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它位于北美洲;跨经度最多、纬度最高的大洲、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北冰洋。3、海陆变迁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喜马拉雅山看到三叶虫:海陆)、海
15、平面升降(台湾海峡看到人类活动痕迹:陆海)、人类活动(荷兰填海造田:海陆)见课本 P38图 2.13,2.14,2.15大陆漂移假说:(德国魏格纳提出)2 亿年前地球陆地是一个整体 分裂分离(6500 万年前)七大洲四大洋。见课本 P40 图 2.18板块构造学说:地表由岩石组成;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位于海洋中)、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在不断运动中(根据箭头判断运动方向);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缘(交界)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两大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熟记课本 P42 图 2.22、图 2.23阿尔卑斯山(欧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将消失: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喜马拉雅山(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见课本P43图2.24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红海将扩大: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地区。见课本P38图2.20(5)板块的交界,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半岛 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常常形成山脉或岛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