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01章-绪论.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133027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第01章-绪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第01章-绪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第01章-绪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第01章-绪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第01章-绪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普通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与物理、化学等现象不同,心理现象不具形体性,是人的内部世界的精神生活,他人无法直接进行观察。但是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却可以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因此,心理学还研究行为及其与心理的关系。一、个体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所说的个体是指动物和人类的一个个有生命的整体。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人有许多心理现象,例如,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态度、动机、意志、能力、气质、性格以及信仰、期待、做梦

2、等等。现代心理学的一种流行观点把人的心理看作复杂的系统。任何系统都可以作多种描述。人的复杂心理系统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人的心理的动态一稳态这个维度上来看,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从人的心理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差异性来看,可以把一个人的心理看成是个性,从而又可以区分出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性和自我;从人的心理能否被觉知到的角度来看,可以把心理现象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等等。(一)心理过程、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在心理学上,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这两个术语一般是通用的。通常把认识(认知)活动、

3、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人对世界的认识始于感觉和知觉。我们的五官-眼、耳、鼻、舌和皮肤是我们与外部世界保持接触的主要感觉系统。通过感觉我们获取事物个别属性的信息,如颜色、明暗、声调、气味、粗细、软硬等等。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如一辆汽车、一幢房子、一个美丽的街心花园、一群人等。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感知过的经验能贮存在头脑中,必要时还能提取出来,这叫记忆。借助感觉系统认识周围世界的可能性是很有限的。它只能使人认识到直接

4、作用于感官的具体事物。人了解世界的知识显然不是仅仅由感觉知觉提供的。人还能通过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加工会获取间接的、概括的知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思维。例如,人们关于基本粒子的知识和遥远的星球的化学成分的知识等,都是借助于思维而获得的。正常成人的思维同言语活动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用言语把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能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这就是想象。例如,人们能想象出前人类社会的生活情景、“外星人“的形象。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都是为了弄清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使人获得知识的心理过程,在心理学上统称为认识过程。(2)情绪过程。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

5、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或满意或不满意,或愉快或不愉快,还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等,这些心理现象称为情绪和情感。情绪过程就是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3)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认识、情绪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任何心理过程都有一定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例如,思维总要经过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试行解答、加以论证等

6、加工程序。又如,憎恨的情绪,总要经过认识对象的丑恶品质,从而产生否定它、摒弃它的态度体验。克服困难的意志过程也一样,人总是根据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提出改造这个事物的目标,制定一定的计划,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克服、排除内部和外部的障碍,然后才达到目的的。这当中都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这些心理活动之所以称为心理过程,是因为其心理操作是一步一步进行的,呈明显的动态性。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认识、情绪与意志活动并不是彼此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人的情绪和意志受认识活动的影响。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就说明认识对情绪的影响;而“知识就是力量“则说明认识对意志行动的重要影响。另

7、一方面,人的情绪和意志也影响着认识活动。积极的情感、锐意进取的精神能推动人的认识活动,相反,消极的情感、萎靡不振、畏难苟安就会阻碍人的认识活动。再者,情绪和意志也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而人的意志也可以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2心理倾向我们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里总会表现出某种倾向性,这类心理现象称为心理状态。其中,注意是一种认知性的心理倾向,表现为认识活动对庞杂而多变的各种刺激的选择和集中;而动机则是一种情意性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人的认识、情绪和意志等心理活动在程序加工过程中都会出现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例如,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是按一定的程序进

8、行的,但在思维进行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灵感状态、迟疑状态或刻板状态。此外,认识过程中的聚精会神状态和注意涣散状态,情绪过程中的心境状态和激情状态,意志过程中的信心状态和犹豫状态等等,都是心理状态。通常,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例如,俗话说?quot;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这个人在一段时间里,感知敏锐,记忆清晰,思维活跃,情绪开朗,做事果断表现为心理上的振奋状态。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的相对稳定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它既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动态、变化,也不同于心理特征那样持久、稳定。 3心理特征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例如

9、,有的人观察敏锐、精确,有的人观察粗枝大叶;有的人记得快、记得牢,有的人记得慢、忘得快;有的人思维灵活,有的人思维迟钝;有的人情绪稳定、内向,有的人情绪易波动、外向;有的人意志果断,坚韧不拔,有的人优柔寡断,朝三暮四等等。在一个人知、情、意的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即为这个人的心理特征或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特征总是以个人特点的形态而固定下来的。在人的心理生活中心理过程、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着的。首先,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进行中形成和表现出来。如果没有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没有对环境相互作用的意志行动,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便无由形成,同时也无法表现出来

10、。其次,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例如,漫不经心的心理倾向不仅会降低认识和行动的效率,而且长此以往易使人情绪低落;又如,在思维过程中不同的思维品质(灵敏性、逻辑性、广阔性等)制约着对问题解决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速度、方向、转换等) 。第三,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也是密切联系的。如果说心理特征是个人恒常的、稳定的特征,那么心理倾向则是可变的、流动的。如果某类心理倾向(如漫不经心)经常反复出现,并且持续时间也愈来愈长,那么这类心理倾向就有可能转化为这个人的心理特征(粗心大意的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又会影响心理倾向的性质。内向、顺从的人受到挫折时多半产生内疚、自责等心理倾

11、向;而机灵活泼、自信心强的人对挫折往往是泰然自若。当然个人的心理特征也会随情境的变化、时间的变化和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之,从人的心理现象的动态一稳态维度来看,心理过程、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是既有区别而又密切联系的。它们构成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最基本的内容。(二)个性心理人是社会的个体,是某一社会享有一定权利的成员,能够而且应该承担与此相应的社会角色和履行义务,从而实现其自身的潜能。每个人的精神面貌都不相同,各自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史。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它是通过个人的生活道路而形成的,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个性的心理结构包含极复杂的成分。可以把个性

12、结构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子系统: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和自我。1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例如,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笨;有的人有高度发展的数学才能,有的人有高度发展的音乐才能。这是能力上的差异。能力标志着人在完成某项活动时的潜在可能性上的特征。有的人活泼好动、反应敏捷,有的人直率热情、情绪易冲动,有的人安静稳重、反应迟缓,有的人敏感、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这是气质上的差异。气质标志着人的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有的人果断、坚韧不拔,有的人优柔寡断、朝三暮四,有的人急功近利,有的人疾恶如仇,这是性格上的不同。性格显示

13、着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2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着他追求什么,什么对他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人有各种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等。个性是人在活动中满足各种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或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推动下进行的。这种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称为动机。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各种需要。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是最

14、重要的?想要怎样生活?又必须怎样生活?由此而产生的愿望、态度、目标、理想、信念等等,都是由这个人的价值观所支配的。价值观是一种浸透于人的所有行动和个性中的支配着人评价和衡量好与坏、对与错的心理倾向性。价值观的基础也是人的各种需要。如果说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那么价值观则处于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制约和调节着人的需要、动机等个性倾向性成分。3自我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从心理形式上来看,自我意识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属于认知的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认定、自我评价等等,统称为自我认识。自我认识使个人认识到自已的身

15、心特点、自己和他人及自然界的关系、个人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和他一生的时间内他始终是他自己。自我认识主要涉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等问题。属于情绪的有: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恃、自卑、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等等,统称为自我体验。自我体验主要涉及我是否满意自己“,“我能否税纳自己“等问题。属于意志的有: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 自信、自律等等,可统称为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活动的调节、自己对待他人和自己态度的调节等。如“我怎样节制自己“,“我如何改变自己的现状,使我成为自己理想中那样的人“等。自我意识的上述三种表现形式综合为一个整体,便成为个性的基础-

16、自我。自我使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等造成分成为统一的整体。如果自我发生障碍,人就有可能失去自己肉体的实在感,或者感觉不到自己的情感体验,觉得自己陷入了麻木不仁的状态,或者感到自己不能做主,总是受人摆布等等,导致人格障碍、个性结构中的诸种心理成分不是无组织的、杂乱无章的,它们是由自我进行协调和控制而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稳定的整体。总之,从人的心理特征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差异性上来看,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就是他的个性。个性是一个多维度的、具有层次结构的心理构成物、个性心理(其主要结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和自我)是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三)意识和无意识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心理

17、状态、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和自我) ,绝大多数是当事人能够觉知到的,但也有不少是当事人不能觉知到的。从能否被当事人觉知到的角度来看,可以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意识现象和无意识现象。1意识意识就是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我们在清醒状态下,能够意识到作用于感官的外界环境(如感知到各种颜色、声音、车辆、街道、人群等等) ;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目标,对行为的控制,使环境适应于自己的需要;能够意识到认识、情绪和意志行动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身心特点和行为特点,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还能意识到“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个人对于自我的意

18、识称为自我意识。意识使人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井实现着对环境和自身的能动的改造。总之,意识是我们保持生活正常的心理部分,它涉及我们心理现象的广大范围,就像一个复杂庞大的心理文件系统,包含着我们觉知到的一切消息、观念、情感、希望和需要等等,还包括我们从睡眠中醒来时对梦境内容的意识。我们对这些“心理文件“的觉知,通常是用词来标记的。2无意识除了意识活动,人还有无意识活动无意识活动在人的心理生活中是很普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验,梦境的内容可能被我们意识到,但梦的产生和进程是我们意识不到的,也不能进行自觉调节和控制的。人的自动化了的活动,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是意识不到这类活动

19、的结构的。无法回忆起的记忆或无法理解的情绪常属于无意识之列偶尔,无意识中的一些东西也会闯入意识之中,诸如失言或说溜了嘴、笔误,会把自己无意识的愿望泄露出来。有意识的动作或经验可能在梦境、联想和神经紧张症中表现为无意识的东西。总之,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个体心理和行为心理学通过行为来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就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等)和外在心理性的(如言语

20、、表情等)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是很复杂的。例如,吃饭、穿衣、写文章、驾驶汽车等行为,都是由一系列反应动作所组成而成为某种特定的反应系统。行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引发个体反应的情境因素称为刺激。刺激可以来自外部环境,也可能起于机体的内部。例如,外界的声音、光线、温度、气味,他人讲话的内容、动作、面部表情以及机体内的内分泌或血液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头脑中浮现的思想观念、欲望等都可以成为引发个体反应的刺激。人类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心理成分,受刺激所制约,并且是由一定的刺激而引起。因此,不考虑哪一种或哪一些刺激对具体人的影响,就无法理解人的行为。行为与心理是不同的,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引起行为的刺

21、激通常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而起作用的、每个人都存在着一些个别差异,例如,知识经验、态度需要、个性特征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由于心理条件的不同,同样的刺激在不同人身上的反应井不相同。由于心理条件的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同样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也不相同。例如,同一张观看足球赛的入场券,可以使球迷们趋之若狂,但不爱好足球的反应则是淡漠的。即使是球迷,如果由于身体欠佳或者有重要的工作必须去完成,对同样是球赛入场券的反应也是不同的。这也说明,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而表现出来。人不同于动物。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心理对行为的支配和调节通常是很复杂的。他

22、可以有意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不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可以做出与内心不符的行为表现,甚至某些行为自己也不能自觉。也就是说,人的外部行为和内部的心理活动的关系不像动物的行为和心理的关系那样是单义的,它往往是多义的。例如,微笑这种行为,它可能表示对某人的好感,也可能嘲笑某人的愚蠢,还可能是笑里藏刀,心里盘算着暗害某人等等。因此,要正确地理解人的行为,确定行为所表达的心理活动,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引起和制约行为的各种条件,并且系统地揭示这些条件和行为的因果关系,才能明确行为的意义。心理学以研究人的心理为主,透过行为来研究人的心理。此外,心理学还研究动物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也就是研究动物的行为。正是从这些意义

23、上来说,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三、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人是社会的人。他不可能一个人独来独往,而总是与其他社会成员发生种种联系,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阶级关系、上下级关系、亲属关系、师生关系等等,从而就产生了各种社会心理现象。例如,时尚、风俗、社会习惯和偏见、舆论和流言,以及不同团体、民族和国家的心理特点等。当然,这些社会心理现象也表现在个体的心理现象之中。显然如果仅研究个体心理而不从整个团体以及团体的关系的角度来加以研究,就无法理解这些社会心理现象。因此 ,心理学还要研究团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既有区别而又密切联系。社会心理是人们头脑里的心

24、理活动,同时又存在于人际之间,人心相通,互有影响(即心理气氛的影响) 。社会行为是人们的外部活动。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行为中。社会行为是受社会心理支配的。但是,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也并不完全一致。相同的社会行为不一定有相同的社会心理;同样,相同的社会心理也不一定都有相同的社会行为。因此,当我们根据直接观察到的社会行为去分析某种社会心理时应当十分谨慎。普通心理学以个体心理为主要内容。但是,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又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普通心理学也要讲到社会心理。?quot;心理的环境基础“一章中将着重讨论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的相互作用,在各章阐述各种具体心理现象时也多少会涉及个体心理的社

25、会性问题。这将有助于对个体心理的更为全面的理解。第二节 心理学的任务、门类和作用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一)确定心理事实心理学研究最起码的一项工作是在质上和量上确定心理生活的具体事实。每一种心理事实都有质上和量上的特点。例如,在研究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时,就要确定成就动机具有哪些质的和量的特点。学生的成就动机包含回避失败倾向、学业达成倾向、克服困难倾向和社会竟争倾向,这四种倾向的组合就表现为成就动机的质的特点。而表示每种倾向强弱的分数则表现为成就动机的量的特点。每一种心理事实都可以从质的和量的方面来描述、从质上和量上对心理事实进行描述是心理学研究的一项基本任务。 (二)揭示心理的规律心理学研究的

26、第二类问题是揭示心理的规律。科学研究不能只限于对心理事实的描述,而应从现象的描述进而探求其规律。例如,每当某种心理事实的发生具有相应的条件时,就必然会出现这种心理事实,我们就说,这种心理事实将合乎规律地发生。例如,“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就是艾宾浩斯(Ebbinghaus,1885)用实验得出的一条规律心理的规律有不同的层次。心理学研究的另一项基本任务就是从不同的层次来揭示心理的规律。(三)揭示心理的机制心理学研究的第三类问题是揭示心理的机制。机制一词,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心理学上借用这一术语是指要了解心理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心理结构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和变化,以及其间发生的生理生化

27、性质和相互联系对心理机制的探讨往往离不开对与之相应的生理机制的探讨。但是,对心理机制的探讨和对心理生理机制的探讨毕竟是属于心理学研究的不同层次,完全可以非同步地进行研究。例如,目前在心理学中对思维的生理机制知之甚少,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人类问题解决思维机制的研究。 (四)揭示心理的本性心理学研究的第四类问题是揭示心理的本性。这类问题,包括各种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发展的?这些心理现象有何作用?又如何起作用的?等等。总的来说,就是揭示心理的本性是什么?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涉及到哲学的根本问题。具体地说,它涉及到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与神经系统、脑

28、的关系,心理与行为活动、社会实践的关系。在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上,学者们的哲学观点往往会形成尖锐的对立-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指导我们科学地解答这个问题。因此,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任务来看,可以下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的科学。二、心理学的门类现代心理学是一个学科体系。在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中,包含有多种多样的心理学分支。这些心理学分支有些担负理论上的任务,有些担负实践上的任务、根据它们担负任务的不同,可以大致把各分支心理学划分为两个大的领域:基础领域和应用领域。(一)基础领域同于基础领域的心理学分支,研究心理科学中同各分支

29、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方法学问题,研究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问题。基础领域的心理学分支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年龄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阐述正常成人心理(认识、情绪、意志和个性心理等)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概括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在普通心理学范围内还包括感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言语心理学、动机心理学、情绪心理学、意志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等、普通心理学为各分支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入门学科。 实验心理学是以实验方法来研究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心理学领域中进

30、行实验研究的原理、设计、方法、仪器、技术和资料处理等问题。比较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心理并与人类心理相比较以探求人类心理如何演化而来的科学。与此相类似的一门学科叫动物行为学。它的研究目的是了解各种动物的行为活动规律,如各种动物的迁徙、季节适应、觅食、食物储备、交配、哺幼、营巢、自卫、搏斗、合群、通意、鸣叫、游戏等行为的方式和规律、这两门学科是十分接近的。年龄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年龄心理学按照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可分为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分别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规律。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各

31、种感觉系统的机制、学习和记忆、动机和情绪等各种心理现象的神经机制以及内分泌腺对行为的调节机制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它研究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感情、团体心理(如民族心理、阶级心理、小团体人际关系心理等)以及时尚、风俗、舆论、流言等社会心理现象的特点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 (二)应用领域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甚广。可以不夸张地说,凡属人类的各种社会实践均涉及到人的问题,都是心理学应用的领域。属于心理学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各分支学科,主要的有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司法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

32、。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揭示教育教学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为教育和培养学生服务。教育心理学包括德育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学科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等等。劳动心理学是在与劳动对象、工具和环境的相互联系中研究劳动者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它包括职业心理学、工程心理学、航空心理学、宇航心理学等等。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各种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包括行政管理心理学、企业管理心理学、学校管理心理学等。医学心理学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中的心理学问题,为人的保健事业服务。它包括病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药理心理学、护士心理学、心理健康咨询学、心理治疗学等分支学科。

33、商业心理学是研究商品销售过程中商品经营者与购买者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商业人员的选择、培训和职业指导,以及消费者的动机、知觉和决策等。它包括销售心理学、旅游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 军事心理学是研究军事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战斗时人的行动、指挥员与下属的相互关系、士气、心理战,以及掌握军事技术等方面的心理学问题,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它包括指挥员心理学、战士心理学、军事工程心理学等。司法心理学也叫法制心理学。它研究人们在法制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在立法、刑事犯罪与诉讼活动、民事法律、社会治安管理、法制宣传及实现其他法律活动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它包括犯罪心理学(刑事心理学

34、) 、罪犯心理学、诉讼心理学、侦缉心理学、审判心理学等。 运动心理学也叫体育心理学。它研究人在体育运动、训练、竟赛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要提高体育运动成绩,运动心理学的成果对于教练员与运动员是极为重要的。还可以列出一些心理学的应用分支学科,例如,创造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交通安全心理学等等、基础学科心理学各分支概括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为应用学科心理学各分支提供理论依据;而应用学科心理学各分支的发展又为基础学科心理学各分支的概括提供了新的资料这两个领域的心理学分支集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三、心理学的作用(一)心理学的理论作用探明心理现象的各种规律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

3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论据。心理学研究心理、意识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心理现象对客观事物的依存性,研究外界的客观刺激怎样引起脑的活动而产生主观的心理现象等问题。这些科学资料,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者具体地论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产物以及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等基本哲学命题;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彻底战胜形而上学和唯心论。因此,列宁曾高度评价心理学的作用,他指出?quot;心理学提供的一些原理已使人们不得不拒绝主观主义而接受唯物主义。“(列宁全集 ,第 1 卷,人民出版社,第 396 页。 )列宁还把心理学列为“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之一。 (列宁全集 ,第 3

36、8 卷,人民出版社,第 399 页。 )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因为这些学科和心理学一样都要研究人、研究人的心理只不过研究的侧面有所不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必然有助于它们深入地认识各自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实践作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心理的调节下完成的。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使人们运用已发现的心理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提高各种实践活动的效率。这样,心理学就可以直接参与到极为广泛的实践活动中去,为许多实践领域服务。 在教育实践领域中,心理学的知识特别重要。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知觉的发展规律培养学

37、生的观察力;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好教学,使学生上课时专心听讲,根据思维的规律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和教材的内容;根据记忆的规律,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复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可以根据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才。心理学的知识对自我教育也是很重要的。科学地理解心理现象有助于人们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合理地进行脑力工作;有助于认识自己个性品质的优缺点,自觉地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克服消极的个性品质;有助于认识自己的不良情绪,调节自己的情绪,保证身心健康,等等。 心理学的知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人们可以根据感知过程的特点,改进对劳动工

38、具、劳动对象和产品情况的感知,保障受全生产,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也可以根据技能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规律加速技工培训,尽快掌握新技术,提高技术水平。要实现炼钢的自动控制,就有一个会模拟有经验的炼钢工人的思维过程及其对有关信号的反应的问题。要制造依照口述而工作?quot;速记机“,就会遇到模拟人类言语听觉的问题。要制造摘棉机、采茶机、摘水果的机器以及实现织布自动化操作,就会遇到模拟触觉的问题。如前所述,心理学的应用已扩展到人类社会实践的许多领域。恩格斯曾把“思维着的精神“称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人民出版社1971 年版,第 24 页。 )可以预料,以“思维着的精神“作

39、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必将随着这“最美的花朵“的繁荣怒放而愈益显示出它的作用。第三节 心理学的方法人的心理现象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要科学地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心理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就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作好研究设计,采用合适的搜集资料的方法,按照一定的研究程序进行研究。这样才有可能对现今的理论和知识进行检验,或创造出新的科学知识。 一、心理学研究涉及的三类基本变量任何心理现象都是由客观刺激所引起,通过个体内部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变化而表现在行为上的。通过对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考察,就可能客观地研究各种心理现象、所谓变量是

40、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一)刺激变量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简称 S 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具有多种形式:(1)自然性刺激和社会性刺激,前者如声、光、电、温度、气味等刺激,后者如由言语、表情和动作所代表的社会意义(如蔑视、关怀、期待、命令等) ;(2)具体性刺激和抽象性刺激,前者如具体的人、事、物及其变化,后者如文字、符号、讯号等;(3)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前者来自机体外部环境,后者来自机体内部的变化,如内分泌激素的变化,使用药物对机体的影响等以及

41、头脑中浮现出来的思想、观念、欲望等。 (二)机体变量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简称 O 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个体包含两类特征。物种特征和个体特征、各物种的所有个体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的形态特征和遗传上的性状综合,在生理上和行为上也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例如,一只猴与一条狗,对待同样的刺激,其行为反应有很大差异;但是如果是几只猴或几条狗,各自相比较,其行为反应则很相似。这是物种差异之故。同一物种中个体之间也有差异,这种差异称为个体差异,例如人们在性别、年龄、学历、经历、健康状况、智力水平、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和自我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这些个体特征有些是生理上的,有

42、些是心理上的;有些是比较持久的,有些是经常变动的。(三)反应变量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 简称 R 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人的行为反应可分为言语行为反应和动作行为反应反应变量是极其多样化的、我们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分析。反应速度上的差异,如人们在完成一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或一定时间里完成作业数量上的不同等。反应正确性上的差异,如计算的正误次数,击中靶的次数或离中心的距离的不同等。反应难度上的差异,即对不同难度的作业(如记忆广度、智力量表)人们所能达到的水平的不同以及反应次数和强度上的差异等等。 很明显,刺激变量和反应变量大多是能够客观观测的。有些

43、机体变量如性别、年龄、学历、健康状况也是比较容易客观观测的。另一些机体变量如智力、性格、需要、动机以及认知、情绪等心理现象虽然无法直接观测,但是通过刺激变量和反应变量进行间接推论,也是可以客观研究的。例如,可以客观地研究 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要求儿童把一系列数字(刺激变量)加起来,观察他们给出什么答案,在多少时间里得出结果(反应变量) ,从而就可以间接推知其智力发展水平情况(机体变望) 。如果让儿童在做题时说出头脑里进行的所有活动,详细记录,然后进行分析,还可以了解到在解题时所使用的策略。例如,让儿童算 7+7+9+3=?,从口语记录中就可以知道有些儿童用的是累加法,另一些儿童则可能是使用

44、另外的策略 7+3=10,7+9=16,再做 10+16= 26。因此,通过对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相互关系的考察,是能够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的。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这里,仅介绍四种基本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例如,观察学生在听课时的表现,以了解其注意的集中情况观察法通常是由于无法对被观察者进行控制,或者由于控制会影响其实际行为表现或有碍于伦理道德而采用的。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来看,观察有两种主要形式: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前者是观察者成为被观察者活动中一个正式的成

45、员,其双重身份一般不为其他参与者所知晓。后者是观察者不参加被观察者的活动,不以被观察者团体中的一个成员而出现。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原则上都应在被观察者不知晓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观察为宜。这样,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才自然真实。通过单向透光玻璃日或闭路电视录像装置,进行观察,被观察者觉察不到有人在观察,就可以观察到其自然真实的行为。 根据观察要求不同,观察法又可以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长期观察是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进行系统性观察,有计划地积累资料。例如,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的“一个婴孩的生活概述“(见人类和动物的表情 ,科学出版社 1958 年版) ,陈鹤琴的“一个儿童发展的

46、程序“(见儿童心理之研究 ,商务印书馆,1925 年版)就是这一类研究。定期观察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进行观察记录。例如,在每周中几个特定时间里观察小学生的课业责任心行为表现,待资料积累到一定的时候,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结论。为了避免观察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使观察时能够获得正确的资料,在使用观察法时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1)观察必须要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对拟观察的行为特征要加以明确界定,作好计划,按计划进行观察。 (2)观察必须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星偶然的。 (3)必须随时如实地作好记录,严格地把“传闻“与“事实“、“描述“与“解释区分开来。如果能用录音机、录像机作记录,效果更好。 (4)应在被观察者处

47、于自然状态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观察法是收集资料的初步方法。它使用方便,有经验的教师如能善于运用,是可以收集到所需资料的。但观察法积累的资料只能说明“是什么“,而不能解释“为什么“。因此,由观察所发现的问题尚需用其他研究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二)调查法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调查法可以用来探讨被调查者的机体变量(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经济状况等) 、反应变量(即他对问题的理解、态度、期望、信念、行为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研究者本人作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研究者的人作调查。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48、书面调查即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向许多人同时搜集同类型资料的优点。其缺点是发出去的调查表难以全部收回,只能得到被调查者对问题的相对完整的答案。要得到一份良好的问卷,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针对调查的目的来设计问卷。 (2)提出的问题要适合于调查的目的和被调查的对象。 (3)使用方便,处理结果省时、经济。口头调查即晤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要使晤谈法富有成效,首先应创造坦率和信任的良好气氛,使被调查者做到知无不言;同时,研究者应当有良好的准备和训练,预先拟好

49、问题,尽量使谈话标准化,记录指标的含义保持一致。这样才有可能对结果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概括。 与问卷法相比,晤谈法有如下优点:(1)可以直接向被调查者解释晤谈的目的,可以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准备程度; (2)研究者可以控制晤谈进程,可以使调查中的遗漏大为减少;(3)可以不同的方式考察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真实程度;(4)可以根据被试的反应提出临时应变的问题,有可能获得额外有价值的资料。它的主要缺点是:(1)由于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晤谈数量有限的对象,要收集较多对象的资料太费时间;(2)研究者必须训练有素,才能掌握晤谈法;(3)研究者的言语不当,被调查者有可能拒答或谎答问题;(4)研究者的行为,有时甚至是无意的行为也可能对被调查者的回答有暗示作用。(三)测验法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球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测验的种类很多。按一次测量的人数,可把测验分为个别测验(一次测一人)和团体测验(一次同时测多人) 。按测验的目的,可把测验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性向测验)和人格测验等。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心理特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用的测量工具应适合于研究目的的需要。 (2)主持测验的人应具备使用测验的基本条件。如口齿清楚,态度镇静,了解测验的实施程序和指导语,有严格控制时间的能力;并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