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竞赛(答案)班级_ 姓名_ 学号_一、 填空题 (2*6=12) 1.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_,作者是哪个国家人_(国籍) ,采访时间_,书名的曾用名_,主要采访地点_。2. 红军游击战的口号是:敌进我退,_,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答案:1.埃德加斯诺、 美国、 1936 年、 西行漫记 、 陕甘宁边区2.敌驻我扰二、单选题 (4*7=28)1.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 ( A )A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2、C台儿庄战役胜利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2. 红军长征一共爬过多少座山脉,渡过多少条河流?( B )A18 ,26 B18 ,24 C12 ,26 D12 ,24 3. 经红军长征一共经过多少个省份,占领过多少座大小城市?( C )A10 ,62 B18 ,72 C12 ,62 D10 ,24 4. 红军长征共突破多少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开进和顺利穿过多少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C )A12 ,6 B10 ,8 C10 ,6 D12 ,18 5. 东北军与共产党之间的协议的第一步执行是什么 ( D )A实行孙中山遗嘱2B立即召开救国会议.C立即停止内战,采取武装抗日政策D停止陕西境内的战事,双方未
3、经通知对方都不得调动兵力。 6. 蒋介石对红军进行了几次“围剿”? ( B ) A四次 B五次 C六次 D七次 7.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间是哪年到哪年 ( B ) A19211924 年 B19241927 年C1927 1930 年 D19301933 年三、 多选题 (5*12=60)1.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 “这场军事政变”是谁发动的? ( AC )A张学良 B周恩来 C杨虎城 D徐海东2. 苏维埃政府对农民最有
4、重要意义四项举措:( ABCD )A重新分配土地 B取消高利贷 C取消苛捐杂税 D消灭特权阶级。3. 苏维埃政府对春耕工作做怎样的批示? (ABC)A不要有任何强迫命令 B争取农民自愿参加 C进行广泛的宣传 D重新分配土地4. 在来到中国进行国际援助的众多国际友人中最杰出的三位美国记者是谁?他们记录中国历史的著作是什么?(ACD)A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BC尼姆 威尔斯续西行漫记 D哈里森 福尔曼北行漫记35. 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军队的三个条件是什么?(ABD)A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B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以俄国为代表的共产国际的全力支持D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
5、压迫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6. 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的彭德怀印象(ABD)A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B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C仇视有钱人,据说,如果彭德怀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D “兔子一般窜了出去” ,抢先到达山顶,表现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7共产党规定合作社的五项主要任务是什么?(BCDEG )A重新分配土地B克服敌人的封锁C发展苏区国民经济D提高群众经济政治水平E为社会主义建设准备条件 F为共产主义建设准备条件G:制止商人对群众的剥削H:制止高利贷者对群众的剥削8. 朱德妻子康克清眼中的丈夫的性格是什么
6、( ACD )A天性极端温和B一个非常精明而博学的人C . 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D. 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9. 张学良在南方同红军打仗以后,对红军以及战斗的认识有哪些 ( ABCD )4A “剿共”这件事情可能要继续好几年B一边同红军打仗,一边要抗日是不可能的C . 他们所打的“土匪”实际上是由抗日爱国的能干指挥员领导的D. 而在这期间东北军却在同自己毫不相干的战事中很快消耗兵力,土崩瓦解 10. 在紧急状态下,苏区教育制度分为哪几部分 ( ABD )A一部分是学校,都是苏维埃办的 B一部分是军队,是红军办的C . 一部分是职业技能培训,是来苏区的先进团体和个人办的D. 一部分是社会,是共产党各组织办的11. 张学良是如何改变思想,相信国内统一战线建议的合理可行的 ( ABCD )A对红军有诚意要停止内战,用和平民主方法统一中国的想法很赞赏;B东北军全军都有反对与红军作战的情绪; C . 张学良本人也受到强烈的左倾影响; D. 见了周恩来,经过长时间的详细讨论,相信了红军的诚意,相信国内统一战线建议的合理可行。 12. 在井刚山时的“三项纪律”是什么( BCD )A上门板B行动听指挥C . 打土豪款子要归公D. 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