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134664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1)哲学与世界观:A 区别:a、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b、世

2、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c、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B: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 ;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

3、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六.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

4、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七.哲学两大派别: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2)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哲 学1物质的含义: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不能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2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3.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方法论:要求我们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

5、际出发1.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宇宙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2.特点: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1.含义: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包括两层内容: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或时间内,其根本性质未发生变化;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2.特点: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待事物时既要看到运动绝对性的存在,也要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的诡变论(既只看

6、到运动,否认静止的存在) 。 1.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3.世界观: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普遍的.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1)必须遵守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2)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事界,造福人类。1.本质: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或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注意:正确的、错误的、鬼神观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原因:(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起源上看)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生理基础看) ;(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 。 (注意:动物没有意识)2.意识

7、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并能调节和控制人的生理活动)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观:(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内容。(2)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遵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唯物论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1.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主体、对象、工具、结果都是物质的;

8、(2)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既把人们头脑中的想法通过实践变成现实) 2.特点:客观实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分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注意:不能把来源等于唯一途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需要推动认识发展,为认识提供工具)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其中正确认识能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认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实践的作用,立足实践,在实践中获得认识,检验认识、发展认识。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推动实践发展。1.含义:

9、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特点:客观性(最基本属性) 、有条件性、具体历史性3.追求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螺旋上升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地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实践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1.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包括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1)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看问题(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2.特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

10、忌主观随意性。联系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多样性(条件性):联系是多种多样性,具有条件的。方法论: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区别:(1)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2)地位、作用、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拥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居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联系:(1)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不能离开整体,否则就失去部分应有的意义 (

11、2)相互影响:整体的状态会影响部分功能的发挥;部分功能及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甚至会决定整体。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应当树全局观念,立足整体,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其次,要求我们重视部分,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1)系统的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4.系统与要素: (2)系统方法: 着眼于事物整体性;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1.含义(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

12、点看问题(注意关键词:不断创新、可持续发展)3.发展的途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方法论:前途是光明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做好充份思想准备,不断克服道路上的困难。含义:A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注意:性质没有改变) ; 4.发展的状态 B 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注意:性质已经发生改变)(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量变: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与质变关系: 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注意:好的要积少成多,坏的要防微杜渐)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发展最终

13、通过质变得以实现。 方法论: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飞跃发展。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观联系发展1.含义: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既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推动事物发展(1)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两种基本属性: (2)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3)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提示:矛盾双方的依赖是对立、斗争着双方的依赖) ; 斗

14、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提示:只有双方共处同一体中,才有可能出现对立和斗争)A: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分析矛盾,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全面看问题,坚持一分为二。(1)表现: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特殊性: 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其特殊性。(2)矛盾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与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3、特点 (1)区别:二者含义不同C: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

15、现出来;(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联系: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方法论:(1)既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又要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同时要把二者结合起来;(2)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方法论:要统筹兼顾,不忽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 D:主次性: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次方面存在着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方法论: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

16、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观矛盾(1)坚持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方面4.两点论与重点论 (2)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时,主要抓住主要矛盾,抓重点在认识某一矛盾时,主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3)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要反对均衡论;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要反对一点论。1.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既自已否定自已,自已发展自已。 (注意: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1)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

17、积极的因素2.特点: (2)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3.实质:“扬弃” 。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方法论: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遵重书本知识,又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意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是针对复杂事物而言的,主要应用于解决问题、办事情上。如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是针对某一个矛盾而言的,主要用于评价事物的性质,或是如何看待某人某物、及分析形势上。注意 2: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

18、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4)总的说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举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观否定观1.社会的本质: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2.社会的基础:生产活动(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表现 A: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B:社会存在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 社会意识的发展未必同步于社会存在的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先进的推动社会发展社会意识会反作

19、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阻碍社会发展(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变化发展,生产关系也会变化发展;4.社会两大基本矛盾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5.社会两大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6.社会发展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根本动力:在不断解决社会两大基本矛盾中实现的。 (解决方式: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改革)7.社会发展动力: 直接

20、动力: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改革。 改革本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1)含义: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包括普通个人与杰出人物) (劳动群众是主体)8.社会历史主体:人民群众 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地位: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9.群众观点:(1)含义:相信人民群众自已解放自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我们工作出发点: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

21、根本出发点)群众路线:(1)含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从路线的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及成功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价值观 唯物史观1.价值:(1)含义:一切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既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1)含义:在于创造价值,即通过自已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以及自身的需要。2.人的价值 (2)构成:贡献:满足社会及他人的需要;索取:满足自身的需要。(3)评价标准: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地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

22、献)(1)含义: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导向作用: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对人的行为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注意: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3.价值观 表现: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含义:价值判断:是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2)产生: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4.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3)特点: 社会历史性:(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认识事物角度不同,价值判断与选择不同(阶级社会有阶级性) (4)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5.如何创造与实现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注意: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发展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及正确的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价值观价值观人生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