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1、“高效课堂”的界定“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2、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国外关于教师课堂行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标准。(2)教师角色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将教师角色行为置于角色规范、角色期望、角色背景、角色一致和角色冲突等常用的角色观念下进行的,并且这些研究几乎都是与教学效能的
2、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国内有效教师行为的专题研究虽然较之国外起步较晚,但研究内容与国外的研究基本相似,只是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有所区别。它主要集中于教师行为的有效性、教师行为的结构、新课程中的教师行为等问题上,且教师行为的有效性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效教师行为标准的研究还没有完全深入课堂,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学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的弊病。因而,我们认为我们的研究很有必要。3、选题的意义一是有利于真正减轻愈来愈沉重的教学负担;二是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专业成长。4、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从理论层面上,便于一线教师准确把握学科本位特征,以更有利于用好教材,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探索高效课堂的策略。在实践方面,本课题的
3、研究,能够极大的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常态教学研究统一并规范到课堂效率研究上来,充分挖掘体现学科本质特点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作用,变革教学模式。促进师生和谐发展,最终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1、研究目标(1)、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高效课堂教学规律。(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教会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4)、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2、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策略。(1)、教学准备的高效性。(2)、课堂教学的高效性。(3)、训练
4、检测的高效性。(4)、课后辅导的高效性。(5)、教学评价的高效性。3、研究假设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把老师和学生都从题海和加课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不少同行都在艰难地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2)、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究。(3)、通过“备、教、批、辅、考”等常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4)、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5)、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6)、积极实施小组互助学习。(7)、实行“因材施教、因材施学、因材施练”。4 创新之处:全员参与,师生互动。三
5、、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1、研究思路以课题组为单位,由各负责人具体实施,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加强理论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各学科的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当前教改的前沿理论,在平时教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通过举行研讨课,发现问题,完善操作思路,进一步补充、完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使之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有实效性。开展课题组内研究,组织听课小组听课、评课;围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讨会;总结经验教训,提升理论知识,争取有一 定的成果,形成课堂教学模式案例。2、研究方法(1)、观察法(
6、2)、案例研究法(3)叙事研究法(4)、经验总结法3、技术路线(1)课堂结构体现高效率、高效果。(2)学生要肯学、想学、会学,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3)教师掌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履行“三讲三不讲”原则。( 三讲: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只有极个别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的知识不讲;只有极个别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的知识不讲;学生能讲清楚的知识,老师不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真正体现课堂的“平等、尊重”。4、实施步骤(1)、申报课题,组织
7、学习阶段(2011.3 到 2011.4)申报课题,等待批准;(2)、前期准备,调查学习阶段(20115 到 2011.9)召开开题报告会。修改开题报告,确定实施方案;(3)、深入实践阶段(20119 到 2012-9)检查课题进展情况;撰写课题中期调查报告;(4)全面实施阶段(20129 到 2013.9)总结收集优秀课堂案例,撰写论文,在课题组内推广研究成果。(5)、总结深化阶段(20139-到 2014.3)收集、整理实验报告,撰写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组结题大会,成果出版与展示。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限 1500 字内)1、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
8、主要参考文献(限填 10 项);2、主要参加者的学科教学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配套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1、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主要参考文献(限填 10 项);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过程就是收获马国翠金昌教育2009 年第三期课堂开言路,阅读促发展 冯雪梅金昌教育2009 年第一期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冯雪梅师大学报2008 年主要参考文献:1、李炳亭 高效课堂 22 条2、赵连根 从“有效教学”的“瓶颈”问题出发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3
9、、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4、宋秋前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5、姚利民 有效教学研究6、宋秋前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7、张刘祥 、金其生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策略.8、郑金洲 教师如何做研究.二、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马国翠 小学高级教师 , 永昌县骨干教师,曾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有较强的研究能力。韩丽娟 小学高级教师, 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有丰富的教学和研究能力。叶建花 小学一级教师, 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赵红 小学高级教师, 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冯菊林 小学高级教师, 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冯雪梅 小学高级
10、教师, 曾担任主持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有较强的研究能力。1、良好的组织管理(1)学校领导具有很强的科研意识。把推进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当成学校重要工作来做。(2)学校有专人负责教研科工作。建立了“学校教导处教研组教师”的教科研网络结构。教导处能努力发挥好教育科研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作用。认真制订学期工作计划,大力推行教育行动研究沟通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组织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校本培训和教科研工作,使教育科研“亲近教师、走进课堂、关注学生”。(3)学校形成了“典型引路、奖励先进”的激励机制,为铺就青年教师的成长道路,学校每年评选“ “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并给予一定的奖励。2、有
11、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马国翠老师曾参与国家级课题发展性课堂教学中阅读手段的研究、省级课题计算机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冯雪梅老师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发展性课堂中阅读手段的研究,现已结题。课题组成员热情高,研究的意识强,这些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保证。一、“先学后交 当堂测评”教学模式的构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然而,由于学校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受传统教学观点的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
12、习意识和能力状况不容乐观。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的目标功能和师生活动方式,不能较好的适应学生的认识发展需要。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上,知识教学有余,方法规律教学不足,素能培养欠缺;在教学目标上,知识目标有余,能力目标不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严重欠缺;在教学观念上,主导作用发挥有余,主体地位落实不足,以学定教欠缺;在教学方式 上,传授教学有余,启发点拨不足,学法指导欠缺;在教学方法上,结论给予有余,问题教学不足,过程经历欠缺;在教学策略上,统一要求有余,关注个性不足,因材施教欠缺;在教学手段上,纸(板)笔、语言手段有余,媒体手段不足,实验教学严重欠缺;在教学信息上,教的信息
13、传输有余,学的信息反馈不足,互动交流欠缺;在教学活动上,研究教师的预设问题有余,关注学生的生成问题不足,合作探究严重欠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新课堂改革进程的推进、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乃至整个国民教育的协调发展。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课改只注重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而忽视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识特点形成的一种稳定而又简约化的教学活动程序和结构。教学模式的改革直接触动教学思想、教学观点、教与学理论等根本性问题,是深层次的改革。中国不少课改名校,如江苏
14、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落实新课程计划,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改变目前学生被动机械的学习状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总结出了“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和“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改革上结出硕果。湖北省天门杭州华泰中学吸取“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中国课改名校教学模式的精华,经过五年的课堂实践探索,总结提出了“三自”(自学交流、自展提升、自评巩固)主体建构教学模式,也可表述为“成功教育+先学后交(教)当堂测评” 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思想: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充分自学,有效交流(既可生生交流,
15、师生交流;也可学生展示,教师启发、点拨、讲授),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方法上可以先学后交,以学定教;也可以先教后学,以交导学。一堂课上可以是一学一展一评,也可以是几学几展几评。教学目标是“ 落实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时效、考好成绩”。二、“先学后交 当堂测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一)成功教育理论成功教育理论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每一名学生都寄予积极的期望,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创设成功的机会,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或某些长处的有所发展,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的成功心理和积极的学习内部的动力机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二)学习理
16、论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有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而学习需要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更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如果教学时教师能把握住这一点,那么就有可能引导学生表现出更充足的自信、更认真的思考,就有可能使学生更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用成人化的逻辑将整理好的知识塞给学生,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新课程体系的建立,要求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因此,教师应在启发引导
17、下,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发现知识、认识知识。全方位建构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主体地位,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三)学习驱动理论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提高学习积极性并使之长时间起作用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社会意义,看到知识的实际价值,诱发学习动机。多伊尔(Doyle)曾指出,学生参与学业的时间量依赖于承担的任务,以及学生在多大程序上明白自己在干什么。因此,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会亮出总的目标,让学生有个总体印象;在教学过程中,较大
18、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也要通过过渡或小黑板、幻灯等形式使学生明确。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辩证地处理好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的关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做到具体明确、操作性强。(四)建构主义理论1、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做学习者被动地接受教师授予的知识,而应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的活动。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索,积极地交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知识、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不断充实、丰富和改变自己已有知识、经验
19、的过程。2、“学与教” 理论建构主义“学与教” 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所起的作用,只是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而并非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自然就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一改以往教学顺着教师的思路走的方式,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不能再继续被动地接受外部的刺激和知识的灌输,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工来自各方的学习信息,主动去构建知识。而教学理论同样也发生了巨变,要求教师不能再向学生传授、灌输知识,而应该去帮助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地建构知识;要求教师应当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
20、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处处时时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设计教学时也要以学生为中心。3、学习环境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明确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实践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去认知事物,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学习环境论强调,良好的学习环境应该是一个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自由探索、自由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学生除了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外,还能和其他同学相互协作、相互支持。依此设计,学习环境就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学习应当被促
21、进和支持,而不应被控制与支配。三、“先学后交 当堂测评”教学的基本原则(一)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演,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习才会发生。学习是学生依靠自己的经验、知识,自己去分析与推理,自己去思考与探索,自己去解决问题与发现新知识的过程。“先学后交”的实质就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和主动发现,让每个学生都从自己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先自学文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并在此基本上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探讨,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意义。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先学后交”教学的主要特点,同时是“先学后交”教学活
22、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二)主导性原则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盲目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方式、有成效的学习,整个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在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导演,要把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引导作为自己的职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合作解决,而不能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同时又不能完全放任学生,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主导”相结合,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教师不能只当只众或观众,而要积极参与其中。既要对学生的感悟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又要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研讨学习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紧紧围
23、绕课堂学习目标,引导、调控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三)因材(才)施教原则1、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不同,学生不同,所需的教学方法也不相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目标的要求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可以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也可是“先教后学 以教导学”。对于一些学生能够读懂的教材可让学生先阅读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即“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对于一些内容较多、难度较大、学生先学有困难的教材,可考虑选择“先教后学 以教导学”: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和障碍时,教师要
24、善于以学生学过的知识、运用过的学法对学生加以提示,来启发学生产生联想,对疑难和障碍产生新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问题的把握不准和理解上遇到困难时,适时予以指点、提示思考分析的途径,打通知识和理解上的关卡,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继续。对于一些无探究价值的纯知识性问题,教师可直接介绍讲解,或引导学生看书做笔记,让学生识记。总之,要做到因材施教2、因“才” 施教学生基础不同,适用的教学方法也会不同。对于基础差、学困生面较大的班级,需要增加知识的层次,小步子、多台阶,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教学方法上要多一些慢讲、练习。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充分创设情境,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将问题直接交给学生
25、,让学生在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只作引导、点评。(四)即时矫正原则从教育控制论的观点来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文本是吸收信息,尝试练习和当堂训练是输出信息。教师要即时从学生尝试练习和当堂训练中得到反馈信息,对错误的问题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评析,及时矫正,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五)实效性原则任何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不能仅注重形式,而不考虑它的效果。没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没有生命力的。“先学后交 当堂测评”教学模式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学生认识发展规律,注重当堂训练与及时反馈矫正,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
26、有所进步,能达到“ 落实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时效、考好成绩”的高效课堂目标,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四、实施“先学后交 当堂测评”教学的基本策略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 为中心,教师的“教” 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先学后交 当堂测评” 采用“ 学案导学 ”的方式,即以单元程序导学案 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路线图,并提供必要的学法指导与帮助,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标准;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规律和方法的提炼过程,获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减少课堂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最大化地提
27、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实施方案一、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1、研究的背景(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2)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3)研究制定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是我校深入推进教改、促进内涵发展的要求。我国很多教育发达的地区和优质名校,都有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把推动课堂改革作为“教育系统一号工程”,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形成“自主互助学习型” 课堂教学模式。江苏省杨思中学历经多年的实验研究,形成了“先教后学,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大幅
28、度提升,成为全国名校;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用了 8 年的时间,探索出了一条既能保持升学率,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全国名校。反观我省我地区几乎还没有推出符合本土特点、旗帜鲜明、效果明显的有效教学模式。在一浪接一浪的学习大潮中,也少有学校能将“他人之长” 成功移植,更毋庸说“ 青出于蓝”了。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点,严格说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太可能“现学现卖”,有的也甚至很难“活学活用”。我校应该立足校本、立足教师资源特色、立足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理念,处变不惊。先发现、分析现状和问题,鼓励各学科中理念科学、教学效果好的优
29、秀教师认真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亮点和风格,后集全校及至借专家之力全力提升、打造“成功模式”,有序地推广。2、目的、意义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还能有效地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领域相互衔接,有助于丰富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使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与课堂教学的评价相统一。最为重要的是教学模式研究的开展将带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有效校本教研,反思日常教学,避免教学的随意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二、研究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课程标准。三、研究内容1、
30、文科与理科有效课堂教学流程研究2、不同学科新授课与复习课、试卷讲评模式研究。3、各学科可根据学科特点和需要增加不同课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如,语文可分:文学作品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言文教学、写作指导、写作评改、选修单元教学模式等)四、研究目标:(预期目标)1、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师运用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2、成效目标:规范各科新授课、试卷讲评课与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流程。推广文、理科各一种可学习借鉴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3、教师目标: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改进、创新课堂
31、,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改变教师低效、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理论水平,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4、学生目标: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5、课程目标:探索、改进、改造学习方式,适应新时代和新课改的需要。五、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通过运用、计划、行为、观察、反思四个基本环节,建构适合新课程标准和“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有效课堂”要求的适应我校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并不断修正与完善。2、调查法主要采用问卷、访谈、测验等多种形式。通过在不同阶段对师生进行问卷、座谈等,对比研究成效,及时了解研究的多种信息,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3、实验法根据我校课堂教学现状
32、,设立实验班,让研究能力相对较强的语、数、英等学科先行一步,并在其他学科中相继跟进,在实践中形成切实可行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利于大面积的推广与运用。4、文献法在研究过程中,借用文献检索、收集、鉴别以及文献的研究与运用,积极吸收他人成果,及时了解当前其他地区对课堂模式研究进展状况,从而保证我们的研究,始终走在理论与研究的前沿。六、研究进度和时间安排本研究自 2011 年 11 月2012 年 10 月,历时一年时间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1 年 11 月2011 年 12 月)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2、各教研组长拿出本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具体方案及分工明细。3、动员相关主要负责人,并制定奖励
33、考核办法。4、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国内外著名的教学模式(流派),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国内各地区、学校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范例);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为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2 年 1 月2012 年 6 月)1、研究制定各学科、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包括理论依据,操作流程和具体办法。2、应用行动研究法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利用“一课多轮课例研究”方法,不断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模式。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直到形成一种比较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应用评价标准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的评价标准的形成、研究过程。3、各学科、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34、展示、交流、评议。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交流,写好研究论文,案例分析, 心得体会。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2 年 6 月2011 年 10 月)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进行评价反思,开展讨论与总结。2、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有效课堂模式3、收集整理研究论文和阶段性总结报告,出版研究论文集重点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方案京山一中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1)选题的意义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终贯彻着一个非常清晰的教育改革逻辑,即: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素质教育要通过教育改革来实现;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这一认识在艰难曲折
35、的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逐步得到广大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的认同。2009 年秋,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正式施行,我省 653 所普通高中的 42.3 万名新生,同时进入高中新课改。新课改带来了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引起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校教师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课堂教学方式有了一定改变,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一些改观。课堂上初步呈现出情境创设多样化、合作交流争鸣化、探究活动经常化、教学评价呵护化等令人欣喜的景象。然而在体验新课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给师生带来的心灵震撼,分享课堂内外师生平等交流的喜悦的同时,更多教师则是感受到了新课程在实践层面上与理论的矛盾和困惑。如师生互动频率增加了,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力等基本素养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得到发展;课堂上学生参与讨论与发言的人数、次数多了,但讨论的肤浅,发言的不到位,课堂重形式轻实质等现象比比皆是;课堂上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但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堂节次也多了。另外由于与新课改配套的高考方案迟迟没有公布,部分老师对现在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与新高考是否一致感觉不踏实,对新课改持观望态度,不肯积极主动融入课堂教学改革。基于这种现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尽早探索出一套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基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变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