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2)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137741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2)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一年级(2)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一年级(2)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一年级(2)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一年级(2)班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活动中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旨在引起学习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实物(中国结等) ,文字资料。 3、黑板中间写“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标题。三、活动人员:三年一班全体师生。四、活动过程:(一)活动的步骤:1 让学

2、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涵。2 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多彩的内容。3 培养爱国情感。(二) 活动的具体过程 1、宣布主题: 老师:“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主题队会现在开始!。2、活动开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件礼物,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中国结)全班答:中国结。那你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关于中国结的资料吗?学生 A:学生 B学生 C主持人甲:谢谢大家。主持人乙:看完老师的展示,我知道大家也准备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请看李然等同学的展示。李然:我们几个给大家带来的是几首古代的诗词。(诗词背诵)是啊。同学们,看了这么多,你最喜欢谁的展示呢? 学生 A: 学生 B:学生 C: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打算吧。

3、 (学生交流、汇报)主持人甲:请班主任老师给大家做总结。班主任总结:今天的主题班会开得很成功,我在同学们的展示中呀,看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学们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感到自豪。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3、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老师讲过传统节日的习俗一、过年、春节习俗 春节,俗称新年。原本仅指农历正月一日这一天。现在泛指从农历十二月(旧称“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 起至正月十五日闹完元宵节才告结束。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其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广泛流传于汉、壮、蒙、满、侗、

4、瑶、白、黎、纳西等近二十个民族之间;二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旧时与新时代节庆活动交相辉映;三是风俗古朴,礼仪频繁,形式多样化;四是节庆时间长,岁末年初前后共长达二十多天,天天都是春节节庆日,且气氛热烈,喜庆祥和,令人陶醉。 这期间有许多礼仪习俗和活动内容,现摘要简述如下: 1、家家办年货 2、户户大清扫 3、祭祀灶神爷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又称“小年节”,或称“ 祭灶节”, “新年”)这天,旧有“祭灶神”的习俗。据说,灶神爷(又称“司命菩萨”)是天皇玉帝派到人间来监督和奖惩人们的善恶之神。家家都有,每年在过小年的晚上,上天堂向玉帝汇报人间的善恶情况。信奉佛教和道教的乡民为其设祭送行,谓之“祭灶

5、”。4、贴春联 春联,是我国最早出现且应用范围最广的对联形式之一。多用来表达人们除旧迎新的喜悦和继往开来的奋斗精神。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两侧贴上一幅春联(现在凡有门窗处都贴对联) ,还有横披。这样就给本来热闹祥和的节日增添了更加浓郁的喜庆气氛。春联是对联,门对的一种常见形式。古时有“桃符”、 “门贴 ”之称。古时候,限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因而对自然现象或自然灾害无法正确理解。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时,就总认为是有鬼神在作祟。于是,在腊月里多数人家用两块桃木削成一两寸宽、七八寸长的木条,上面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挂于门侧。这实际上就是将门神与春联合在一块了。 5、挂年画 春节来临之际,湖

6、乡人民家家户户除了贴春联之外,还有挂年画的传统习俗。其中有一首描述年画的诗特别有趣:“兰荷菊梅开满墙,满屋似闻花芬芳。引来燕雀檐前闹,直冲屋里抖翅膀。 ”此诗借咏年画,描绘了春节将到之时,民间普遍挂年画的新气象。 6、吃团年饭: 等待外地的亲人赶回家中之后,家家户户在大年那天中午要张罗一桌特别丰盛的宴席。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等十多盆美味佳肴,摆满大圆桌。白酒、啤酒、饮料款款齐备。全家围席而座,大吃大喝,谓之“吃团年饭”。 7、守岁、关财门: 大年之日,团年饭一般都吃得慢也吃得多,时间拉得很长。有的人家吃上 23 小时不散席。因此,平常有人责怪别人吃饭慢吞吞时,就比喻说他是“吃年饭”-慢条斯里的,

7、一点也不性急的。吃过年饭,天色渐晚,这时家家户户便在堂屋里或烤火房内堆起丁块柴烧起大火,把屋内外所有的灯都点亮。七仙湖区农家流行俗语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8、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最普及又极富人情味的传统礼仪。新年伊始,人们扶老携幼,出门走访亲戚朋友。 9、耍龙舞狮打花鼓: 10、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称“上元”(古称“上元节”) ,又叫“ 灯节”。 三、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日是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又称修锲节 ) ”。传说,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后始定为农历三月三日。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 礼仪志上载:“星月上巳,官民皆洁与东流水上

8、,曰洗涤拔除、去宿垢痰,为大洁。 ”说的是古代人们在这天要在清水河边洗涤,目的在于卫生与保健,后来便演变为在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宋代吴自牧在猛梁录三月中载:“赐宴曲江,倾都楔饮、踏青 ”。现在,我国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传承着“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 四、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每年公历 4 月 5 日前后(农历 24 个节气中的第 5 个节气) 。作为民间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时代。后逐渐与之前 12 日的“寒食节”融为一体,成为悼念先人、祭祖扫墓和踏青春游的节日。 五、 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 “重午节 ”或“天中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它是汉族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 六

9、、中秋节 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 “团圆节 ”。是汉民族古老而传统的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此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时期已开始中秋赏月。唐代有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之风俗。北宋太宗年间(988-1003) ,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如今与春节、端午节一起并称中国三大传统佳节。此节在许多少数民族当中也很盛行。 中秋时节,正值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百果成熟之际,又因此时月亮与地球相距最近,故有“一夜明月今宵多,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感慨。因此, “花好月圆 ”是中秋节的一大特色。该节日的节庆活动以及民俗心理是极为

10、有情致、颇具诗情画意的。虽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各自习俗有异,但有许多方面大致是相同的。 拜月赏月:每当明月升起,清辉晒满大地之时,人们便在露天或桂花树下摆设桌椅,把圆形的果子(苹果、葡萄、枣子等)和圆形的食品(月饼、糖果等)端上桌子。全家老小围在桌边,默默地仰视着明月,肃然站立片刻,以示祭月拜月。之后,全家人围桌而坐,共享美味的食品和明月的清辉。文人墨客或雅士大家此时此刻往往会诗兴大发,搜索枯肠,吟诗唱对。因故不能回家团聚的夫妻、情侣,身处异乡,仰望圆润的明月,勾起对故乡亲人无限思念之情。宋朝大诗人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无疑是给天下所有不能如期团聚的有情人的最美好的祝福。 “人

11、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人们把中秋明月当作团圆的象征,因此“独在异乡为异客”者,总是在中秋佳节之夜,每当看到“床前明月光”时,便会“疑是地上霜” ,然后情不自禁地“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起来。无疑,唐朝诗人李白这首静夜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自古以来独处异乡之人对自己家乡及亲人的无限思念情结,深刻揭示了人们对美满生活的深情向往。 品尝月饼: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宋代,流行于元朝。相传,元朝末年,各地灾荒严重,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官府。为了秘密联络起义平民,泰州张士诚把写有八月十五日杀敌起义的秘密传单夹制在月饼里面,送给平民。起义平民吃到月饼后,就知道了起义的时间、地点,从而一呼百应

12、,举行了民族大起义并取得了胜利。后来,在八月十五这天就流行互赠月饼,吃月饼的习俗,以示对前人的纪念和对亲朋好友的节日祝福。 送礼拜节:中秋节这天,民间盛行走亲访友,互赠礼品,特别是青年男子要趁中秋节日拜会岳父母大人。礼物不拘轻重,但月饼是不能少的。另外还有糖果、酒类、水果、糕点等。最好是成双成对,表示吉利。如当代月饼有“七星伴月”, “八仙团圆”, “九龙戏珠”等等。均是双数,又是名牌,价格也不菲哟。 中秋集会:每年中秋佳节,现代人们会聚集在城市的广场,或公共绿地,举行大型的集会。内容有文艺表演、武术竞赛、篝火晚会、情侣化妆舞会、集体婚庆大会等。还有的地方在山地湖边宿营,海滨举行自助式烧烤集会,露天夜食集市和服饰贸易集市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人目不暇接。场面盛大而热闹非凡。有的地方节日集会自娱自乐,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