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正常X线解剖.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14263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6.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正常X线解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骨正常X线解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骨正常X线解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骨正常X线解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骨正常X线解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节 骨正常X线解剖,头颅脊柱胸廓骨盆四肢关节,颅骨,按颅骨所在的部位,颅骨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通常以经过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的连线为分界线。1脑颅位于颅的后上部分,有8块,它们共同围成颅腔,容纳脑。脑颅包括:额骨,1块,突出向前;顶骨1对,头顶两侧;枕骨1块,突出向后;颞骨1对,颅两侧;蝶骨1块,蝴蝶形,位于颅底中部;筛骨1块,位于颅底前部。,面颅,位于颅的前下部分,有15块,它们构成面部支架,并围成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容纳视器、嗅觉和味觉器官。面颅包括:下颌骨1块,位于下方,可活动,有牙齿;上颌骨1对,与下颌骨相对应,有牙齿;腭骨1对,位于上颌骨之后;鼻骨1对,位于两上颌骨之间形成鼻

2、背;颧骨1对,位于上颌骨外上方,形成面颊部的骨性突起;犁骨1块,位于鼻腔正中后下方,参与鼻中隔的形成;下鼻甲骨1对,位于鼻腔外侧壁下方;泪骨1对,位于两眶内侧壁;舌骨1块,游离于喉上方的舌肌群中。,下颌骨和舌骨,1下颌骨呈蹄铁形,分为中部的下颌体及两侧的下颌支,二者相交于下颌角。下颌体下缘称下颌底,上缘为牙槽弓,弓上有窝,有容纳牙根的牙槽。下颌体前外侧有一对颏孔,体后正中有突起称颏棘,体内面下部有一三角形浅窝称下颌下腺凹。下颌支向上有两个突起,前方尖锐者称冠突,后方宽大者称髁突,髁突上端膨大称下颌头,其下方缩细称下颌颈。下颌支内面中央有一开口向后上的下颌孔,向下经下颌管通颏孔。2舌骨呈“U”形

3、,位于喉上方,借肌连于下颌骨及颅底。其中部称为舌骨体,自体向后伸出一对大角,体与大角结合处向上伸出一对小角。,正常颅骨,一、X线表现,正常头颅,脊柱,脊柱的整体观脊柱因年龄、性别和发育不同而有差异。成年男性脊柱长约70cm,女性约为60cm,椎间盘总厚度占脊柱总长度的1/4。(1)脊柱前面观:椎体自上而下逐渐增大,到骶骨上端最宽,并可见前纵韧带纵贯脊柱全长。(2)脊柱后面观:可见棘上韧带纵贯脊柱全长;棘突纵列成一条直线,各部棘突形态各异。颈椎棘突短,末端分叉;胸椎棘突长,斜向后下方,并呈叠瓦状排列;腰椎棘突呈板状,水平向后伸,棘突间隙较宽。(3)脊柱侧面观:可见脊柱有4个生理弯曲,即颈曲和腰曲

4、凸向前,是生后发育过程中,随着抬头和坐立而形成;胸曲和骶曲凸向后,在胚胎时期业已形成。脊柱的生理弯曲增大了脊柱的弹性,利于维持身体平衡及缓冲重力和反弹力。,正常颈椎,正常颈椎,一、X线表现,正常颈椎,颈椎斜位,正常寰、枢椎,一、X线表现,正常寰、枢椎,正常胸椎,正常胸椎,一、X线表现,胸椎,正常腰、骶、尾椎,正常腰椎,一、X线表现,腰椎,腰椎斜位,正常骶椎,一、X线表现,正常尾椎,一、X线表现,骶尾椎,胸廓,1、胸廓的整体观成人胸廓呈前后略扁的圆锥形。胸廓上口较小,向前下倾斜,由第1胸椎体、第1肋和胸骨柄上缘围成,是颈部与胸腔之间的通道。胸廓下口较大,由第12胸椎体、第12肋和11肋前端、肋弓

5、和剑突围成。相邻两肋之间的间隙称肋间隙,共11对。两侧肋弓之间的夹角称胸骨下角。2、胸廓的形状和大小与年龄、性别、体形、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新生儿的胸廓呈桶状;老年人的胸廓则扁长;成年女性的胸廓短而园。佝偻病患儿的胸廓前后径大,胸骨向前突出,形成所谓“鸡胸”。肺气肿患者的胸廓各个径线都增大,形成“桶状胸”。3、胸廓的功能胸廓参与胸壁的构成,对胸腔内器官起保护和支持作用;胸廓参与呼吸运动,在运动中,肋是运动的杠杆,肋椎关节是运动的枢纽。吸气时,在肌的作用下,肋前端上提,胸骨抬高并前移,肋体向外扩展,胸廓前后径和横径都增大,胸腔容积扩大,肺被动扩张,气体吸入;呼气时则相反。,正常胸廓,一、X线表现

6、,胸廓,肋,肋由肋骨和肋软骨两部分组成,共12对(1)肋骨呈细长弓状,属扁骨。肋骨后端稍膨大称肋头,与相应胸椎椎体的上、下肋凹相关节;肋头外侧稍细的部分称肋颈,再转向前方为肋体,颈、体交界处的后外侧有一粗糙突起称肋结节,其上有关节面与胸椎的横突肋凹相关节。肋体长而扁,分内、外两面和上、下两缘,内面近下缘处有一浅沟称肋沟,肋间血管、神经行于其中,体部份的急转角称肋角。(2)肋软骨:位于各肋骨的前端,由透明软骨构成,可以骨化。,胸骨,长而扁,位于胸前壁正中皮下,全部可从体表摸到。前面微凸,后面微凹,自上而下由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组成。胸骨柄上部宽厚,下部窄薄,上缘有3个凹陷,中间的称颈静脉切迹,外

7、侧的称锁切迹,与锁骨相关节;柄的两侧有1对肋切迹,与第一肋相连接。柄体相连处稍向前突称胸骨角,是确定第2肋的重要标志。胸骨体是长方形的扁骨板,外侧缘有6对肋切迹,分别与第27肋软骨相关节。剑突薄而窄,形状变化较大,上连胸骨体,下端游离。25岁前,胸骨三部分呈分离状态,由软骨相连接,40岁左右,胸骨三部分完全融合为一体。,肋骨的连结,(1)肋椎连结:肋后端与胸椎之间形成两个关节,一是肋头与相邻椎体上、下肋凹构成的肋头关节,二是肋结节与横突肋凹构成的肋横突关节,二者合称肋椎关节。(2)肋前端的连结:第17肋,其前端直接与胸骨侧缘相连称真肋,其中第1肋与胸骨柄相连,第27肋与体相连;第810肋,其前

8、端不与胸骨直接相连,而是借肋软骨与上位的肋软骨依次相连形成肋弓称假肋;第1112肋,其前端游离于腹壁肌中称浮肋。,骨盆,在骨盆,由骶骨岬经两侧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至耻骨联合上缘连成的环形线称界线。骨盆以界线为界分为上部的大骨盆和下部的小骨盆。大骨盆较宽大,向前开放,参与腹腔的构成。小骨盆的上口称骨盆上口,由界线围成;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两侧耻骨下支之间的夹角称耻骨下角。骨盆上、下口之间的小骨盆内腔称骨盆腔。平常所说骨盆即指小骨盆。骨盆具有承受、传递重力和保护盆内器官的作用。对女性骨盆而言,它还是胎儿娩出的产道。成年女性的骨盆,由

9、于在功能上与妊娠和分娩相适应,所以在形态上与男性骨盆存在明显差异。,正常骨盆,骨盆,髋骨,下肢骨包括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髂骨:是不规则扁骨。上份扁阔,中份窄后,下份有一大孔称闭孔。髋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融合而成。一般在15岁以前,三骨间由软骨连结,15岁后软骨逐渐骨化使三骨融为一骨,三骨体融合处为一大而深的窝称髋臼,朝向外下方,与股骨头相关节;髋臼内有半月形关节面称月状面,髋臼下缘缺损处称髋臼切迹。左右髋骨和骶骨、尾骨共同连接而成骨盆。髂骨构成髋骨的后上部,分为体和翼两部。髂骨体肥厚、坚固,构成髋臼的上2/5,主要承受上身的体重。髂骨翼位于体上方,为宽阔的骨板,中部较薄,上缘肥

10、厚弯曲成弓形称髂嵴,髂嵴的前后突起分别称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二棘下方又各有一突起称髂前下棘和髂后下棘;髂嵴外缘距髂前上棘57cm处向外有一突起称髂结节,它是重要的体表标志,临床上进行骨髓穿刺术常选择于此。髂骨翼内面平滑稍凹称髂窝,髂窝下界为一骨嵴称弓状线,窝后部上方粗糙称髂粗隆,其下为耳状面,与骶骨耳状面相关节。,髋骨,耻骨位于髋骨前下部,分体和上、下两支。耻骨体较肥厚,构成髋臼的前下1/5,与髂骨融合处的前面形成稍隆突起称髂耻隆起。耻骨体向前下延伸为耻骨上支,支上有一条较锐利的骨嵴称耻骨梳,耻骨梳向后与弓状线相连,向前终于一突起称耻骨结节;耻骨体向后下为耻骨下支,下支后伸与坐骨支结合。耻骨上

11、、下支移行处的内侧,有一椭圆形的粗糙面称耻骨联合面,耻骨联合面有年龄和性别差异,两侧联合面相结合形成耻骨联合。耻骨联合面上缘与耻骨结节间有骨嵴称耻骨嵴。耻骨与坐骨共同围成闭孔。坐骨位于髋骨后下部,分体和支。坐骨体较厚,构成髋臼的后下2/5,体向后下延续为坐骨支,体后下份的粗大隆起称坐骨结节,是坐骨最低部,体表可以摸到。髂后下棘与坐骨结节之间有一个突起和两个切迹,突起称坐骨棘,较尖锐,三角形,坐骨棘上方切迹大而深称坐骨大切迹,其下方切迹小而浅称坐骨小切迹。,正常下肢,一、X线表现,股骨,位于大腿内,是人体最长最粗最结实的长骨,其长度约为身高的1/4,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有朝向内上方呈球状的股骨头

12、,与髋臼相关节,头中央稍下有一小凹称股骨头凹,有股骨头韧带附着。头外下缩细部分称股骨颈,它与体之间形成一钝角称颈体角,此角男性平均132,女性约为127,儿童约为150160。颈与体交界处的上外侧有粗糙隆起称大转子,后内侧有一隆起称小转子,都有肌附着。大、小转子间,前面有转子间线、后面有转子间嵴相连。大转子是重要的体表标志。股骨体粗壮结实,略向前弓,上端呈圆柱形,下端前后较扁。股骨体后面有纵形的骨嵴称粗线,它是由内侧唇和外侧唇合并而成的。粗线向上延续为粗糙的突起称臀肌粗隆,由臀大肌附着;粗线下端内、外唇分开形成三角形的肌附着面称腘面。体中下部近粗线处有一滋养孔。下端向左右两侧膨大且向后突出形成

13、内侧髁和外侧髁,其间有深窝称髁间窝,两髁关节面在前面相连,与髌骨相关节称髌面,两髁侧面上方分别有较小的突起称内上髁和外上髁,是重要的体表标志。,股骨,髌骨,髌骨:略呈三角形,底朝上,尖朝下,前面粗糙,后面光滑有关节面,与股骨髌面相关节,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位于膝关节前方,股四头肌腱包于其前面并向下延续为髌韧带。髌骨可在体表摸到。,髌骨轴位,胫腓骨,胫骨:是三棱形粗大的长骨,位于小腿内侧,对支持体重起主要作用,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粗大,形成与股骨内、外侧髁相对应的内侧髁和外侧髁,其上有关节面,两髁之间有向上的髁间隆起。外侧髁的后下方有一小关节面称腓关节面,与腓骨头相关节。上端与体移行处的前面有粗

14、糙隆起称胫骨粗隆,体表可以摸到,其上附有韧带。胫骨体呈三棱柱形,前缘锐利,体表可以触到。下端稍膨大,内侧有一向下的突起称内踝,是重要的体表标志;下面有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外侧有一关节面称腓切迹,与腓骨相接。腓骨:细长,位于小腿的后外侧,不承受体重,主要作为小腿肌的附着部位,可分一体和两端。上端膨大称腓骨头,与胫骨相关节,头下方缩细称腓骨颈。体较细,内侧有骨间缘。下端膨大称外踝,较内踝低,内侧有关节面参与形成距小腿关节。临床上常截取一段带血管的腓骨,进行自身移植。,胫腓骨,跟骨轴位,正常足诸骨,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跗骨共7块,属于短骨,相当于腕骨,但体积较大,主要功能是支持体重。其排列为

15、前、中、后三列,后列有距骨,与胫、腓骨形成关节,距骨下方为跟骨;中列为足舟骨,位于距骨前方偏内侧;前列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和骰骨,三块楔骨位于足舟骨之前,骰骨位于前外侧。跖骨共5块,属于长骨,相当于掌骨,由内侧向外侧依次称第15跖骨。每块跖骨由近及远可分为底、体和头三部分,第5跖骨底特别粗大且向外后突出称第5跖骨粗隆。趾骨共14块,趾骨不参与传导体重,所以较指骨短小。母趾为2节,其他各趾为3节。趾骨的形态和命名方法与指骨相同。足籽骨一般位于第1和第5跖骨头着力点的下方。,足,足,上肢骨,包括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和手骨。,锁骨,锁骨:呈“”形弯曲,位于胸廓前

16、上部两侧,全长均可在体表摸到。锁骨分一体两端,体的上面光滑,下面粗糙,内侧2/3凸向前,呈三棱棒形,外侧1/3凸向后,呈扁平形,锁骨的外、中1/3交界处较细,易骨折;内侧端粗大称胸骨端,有关节面与胸骨柄形成胸锁关节;外侧端扁平称肩峰端,有关节面与肩峰形成关节。锁骨是上肢骨中唯一与躯干骨构成关节的骨,具有固定上肢、支持肩胛骨、便于上肢灵活运动的作用,同时对其下方的上肢大血管、神经有保护作用。,正常锁骨,一、X线表现,锁骨,肩胛骨,为三角形扁骨,贴于胸廓的后外侧上份,介于第27肋之间。分为两面、三缘和三角。前面为一大而浅的窝称肩胛下窝;后面上方有一横位的骨嵴称肩胛冈,冈的外侧端较平宽称肩峰,为肩部

17、最高点,冈的上、下各有一窝,分别称冈上窝和冈下窝。内侧缘薄而锐利,对向脊柱,又称脊柱缘;外侧缘肥厚,邻近腋窝,又称腋缘;上缘短而薄,近外侧有一小切迹称肩胛切迹,有肩胛上神经通过,自切迹外侧向前伸出一曲指状突起称喙突,有肌附着。上角在内上方,平对第2肋;下角为内、外侧缘会合处,对应第7肋,体表易于摸到;外侧角膨大,有一微凹朝外的关节面称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关节盂的上、下分别有盂上结节和盂下结节,有肌附着。肩胛骨的性别差异较大,一般男性各径线均大于女性。,肱骨,位于上臂,是典型长骨,分上、下两端及一体。上端呈半球形,称肱骨头,朝向内后上方,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肩关节,头周围的环状浅沟称解剖颈,

18、头外侧的隆起称大结节,前面的隆起称小结节,两结节向下延伸的骨嵴,分别称大结节嵴和小结节嵴,两嵴间的纵沟称结节间沟,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上端与肱骨体交界处称外科颈,因此处易骨折而得名。肱骨体上端呈圆形,下端呈三棱柱形。体中部外侧有较大的“V”形粗糙面称三角肌粗隆,是三角肌的附着处;在粗隆的后内侧有一螺旋状浅沟称桡神经沟,桡神经沿沟通过,因此肱骨中段骨折易损伤此神经;体内侧近中点处有滋养孔,有血管、神经通过。下端前后较扁,左右较宽,略向前弯曲,末端有两个关节面,内侧的形如滑车称肱骨滑车,与尺骨相关节;外侧的半球形称肱骨小头,与桡骨相关节;滑车和小头的前上方有一小窝称冠突窝,滑车的后上方有一大窝

19、称鹰嘴窝。下端的两侧各有一突起,分别称内上髁和外上髁,二者在体表均易摸到,内上髁后面有尺神经沟,有尺神经通过。,正常肱骨,一、X线表现,肱骨,尺骨、桡骨,尺骨:位于前臂的内侧,分一体两端。上端粗大,有一向前的深凹称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切迹上方的突起较大称鹰嘴,下方的突起较小称冠突;在滑车切迹的下外侧有一小关节面称桡切迹,与桡骨头相关节;冠突下方有一粗糙隆起称尺骨粗隆。尺骨体后面全长可被摸到,体上段粗,下段细,外侧缘锐利称骨间缘。下端有球形的尺骨头,其后内侧有向下的突起称尺骨茎突,是腕部重要的体表标志。桡骨:位于前臂的外侧,分一体两端。上端细小,有圆柱形的桡骨头,头上面的关节凹与肱骨小头

20、相关节,头周围的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相关节;头下方略细为桡骨颈,颈下方前内侧有桡骨粗隆。桡骨体呈三棱柱形,内侧缘锐利称骨间缘。下端较大,左右较宽,略向前弯曲,前面凹,后面凸,外侧向下突起称桡骨茎突,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内侧有关节凹称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下面有腕关节面,与腕骨形成桡腕关节。,正常尺、桡骨,一、X线表现,尺桡骨,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腕骨共8块,均属短骨,排成近远两列由桡侧向尺侧排列,近侧列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8块腕骨并列,不在一个平面上,掌面凹陷,形成腕骨沟。掌骨共5块,属长骨。从桡侧向尺侧,分别称为第15掌骨。掌

21、骨近侧端为底,接腕骨,中部为体,远侧端为头,接指骨。指骨共14块,属长骨。除拇指为2节外,其余均为3节。有近侧及远侧依次称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每块指骨由近向远分为指骨底、指骨体和指骨滑车。远节指骨的末端粗糙称远节指骨粗隆。籽骨一般在第1和第5掌骨头前方的肌腱内,有豆状小骨称籽骨,起到减少摩擦的作用。,正常手诸骨,手骨,游离齿状突(齿状突小骨),游离齿状突是齿状突与枢椎椎体分离的一种少见病变,有两种类型,直生性齿状突小骨位置在正常的齿突尖,而营养障碍性齿状突小骨紧贴于颈1椎体前弓或斜坡。 游离齿状突的病因学仍然有争议,主要的假说认为幼童时期发生的C1和C2椎体之间的软组织损伤(经常见于

22、婴儿从摇篮里掉出来或初学走路从楼梯上滚下来)引起,外伤后的放射学检查通常不会显示明显异常,除了咽后壁肿胀之外。 外伤导致齿突尖缺血性坏死超过数月或数年。因此头侧的骨化中心不会与C2椎体融合。随着生长,翼状韧带(附着于齿状突尖端和枕部的韧带)向上牵拉小骨形成其特征性的表现。临床症状表现不一,可能颈肩部的隐痛可能是最常见的表现,其他相对少见的表现有头痛、斜颈、无力及感觉异常。最严重的并发症是C1-2椎体不稳所致的脊髓受压或椎动脉受累,这可能导致脑干症状、四肢麻痹、短暂性的意识丧失和突然死亡。 评估齿状突游离的最好的方式是张口位颈椎前后位和俯曲位的颈椎侧位平片。后方环枢间距又称脊髓可用空间常常被用来

23、作为诊断的标准。这是齿状突后缘至环椎后弓间的距离。后方环枢间距的距离小于13mm常常伴有神经学症状,俯曲位C1-C2平移超过5mm也意味着预后不良。,游离齿状突(齿状突小骨),冠状位CT显示一个小圆形的齿突(红箭),与颈2椎体分离(蓝箭),皮质边缘均匀平滑。矢状位的CT显示颈1椎体前弓肥大(绿箭),无明显椎旁肿胀。后方寰齿间距(又称脊髓可用空间)约12mm(小于13mm预后不良),枕骨内外粗隆可呈钩状正常变异,颞颌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常见的疾病,多发病。一般可根据病情程度分为咀嚼肌紊乱、关节结构紊乱、关节器质性改变三类,关节器质性改变是其晚期病变。诊断多借助影像检查。常规以两侧口

24、闭口薛氏位,曲面断层及经咽侧位为主,但是受颞颌关节解剖位置的影像,开闭口薛氏位的影像骨质重叠的部分较多,影响病变部位的观察。TMJDS的影像表现:1、关节骨组织的改变;2、关节盘及关节内其它软组织的改变。关节骨质改变主要包括:髁突及髁突前斜面相应改变。关节盘及关节内其它软组织的改变主要根据关节造影和磁共振进行诊断;包括关节间隙改变;关节盘穿孔所致上下腔交通;关节盘移位;关节盘粘连。,右侧颞颌关节功能紊乱,闭口位(B):右侧下颌小头位于颞颌关节内;张口位(A):右侧下颌小头示活动差,仍位于颞颌关节内;构成颞颌关节各骨骨质未见骨折、未见破坏及增生现象;软组织未见异常。,二分髌骨,二分髌骨临床极少见

25、, 在膝关节外伤或膝关节周围外伤时易诊为髌骨骨折。先天性髌骨畸形,有髌骨缺如、小髌骨、二分髌骨、三分髌等类型。髌骨是人体中最大的籽骨 ,在出生时完全为透明软骨构成,25 岁时出现骨化中心,1718 岁骨化完成,髌骨一般只有一个骨化中心,但有时可以有一个或数个次级骨化中心,在 1014 岁时出现,次级骨化中心一般在15 岁左右即愈合。二分髌骨乃少年阶段髌骨发育异常,出现1 个或 2 个副骨化中心,常见于髌骨外侧髌骨上1/ 4、外1 /4, 且常呈双侧对称发生。而发生在中部的,分左右或上下贯通的较为少见,,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常见的儿童骨科先天畸形,其发病与骨骼、肌肉、神经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出生后即出现单足或双足马蹄内翻畸形,即足跟小、足跟内翻、前足内收内翻,各足趾向内侧偏斜,此外常合并小腿内旋畸形。随着年龄的增大,畸形逐渐加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