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全(1)1111.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143796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全(1)111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全(1)111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全(1)111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全(1)111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全(1)111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一、填空题1 原始的教育活动,就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 社会生活 和群体 生产劳动 的需要,起源于人类 自身生产 的需要。2 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是与社会生活需要相应的,教育的基本方式为 言传 与 身教 ,这两方面通常是相辅而行。3 原始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包括: 生产劳动 教育, 生活习俗 教育, 原始宗教 教育, 原始艺术 教育, 体格与军事训练 教育。4 文字 的产生, 文字 的需要,不仅对学校的产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文化科学及社会发展也有重大促进作用。5 古史中关于学校萌芽有多种传说,如五帝传说时期的 成均 ,有虞氏之学 庠 等。6 夏代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行政

2、管理机构中六卿政务官之一的 司徒 主管教化。7 夏代王都所在地有 序 这种学校,但它并非独立的、纯粹的教育机关,教育只是其重要职能之一。8 夏代据说不仅国都有学校,地方也有学校,据孟子 ,这种地方学校就是 校 。9 从有 大学小学 或 右学左学 之分,表明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10 在文化教育上,西周时代的历史特征就是“ 学在官府 ” 。11 西周时期的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先经过 家庭教育 ,然后才进行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包括 小学 和 大学 教育两个阶段。12 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为 国学 ,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 乡学

3、 。13 六艺教育起源于 夏朝 , 商代 又有发展, 西周 在继承 商代 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14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结果是打破了“ 学术官守 ”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到民间,这种历史现象,称为“文化下移” 。15 春秋时期 200 多年,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件事而已,一是鲁僖公修 泮宫 ,一是郑国的子产不毁 乡校 。16 私学的出现,有其多方面的社会原因,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与“ 士 ”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17 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将士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 君子 。18 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 君子 ,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可简

4、括称之为“ 学而优则仕 ” 。19 孔子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择了有用的学科,并根据现实需要创设了新的学科。孔子进行研究并编成的教材包括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六种,作为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20 孔子遵循的是“ 学而知之 ”的认识路线,他的教学方法论就是以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认识路线为基础的。21 私学始于 春秋 而盛于 战国 。22 战国时期 养士之风 盛行和 百家争鸣 展开,促进了私学的繁荣。23 战国时期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儒 、 墨 、道 、 法 四家私学。24 战国时期,儒家私学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 孟轲 和 荀卿 ;墨家私学的创始人是 墨翟 ;道家私学的

5、代表人物是 老聃 和 庄周 ;法家私家的代表人物早期是 李悝 、 吴起 ,后期的代表是 韩非 和 李斯 , 商鞅 的出现则意味着法家的成熟。25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这就是“ 兼士 ”或“ 贤士 ” 。26 墨子 是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他十分注意在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27 作为儒家教育思想对立面出现的墨家教育思想,包含不少合理主张,尤其是其 科学技1术知识 和 技能技巧 的专门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提出与实行的。28 孟轲教育理论的基础是“ 性善论 ”,荀卿教育理论的基础是“ 性恶论 ”,法家的人性观则

6、表现为绝对的“ 素丝说 ” 。29 孟轲认为教育是扩充“ 善性 ”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在于“ 明人伦 ” 。30 自孟轲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后,就明确了此后两千年中国古代教育的性质,即 宗法 的社会 伦理 的教育。31 孟轲提出的“ 大丈夫 ”的理想人格,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32 分工 思想是孟轲的重要经济思想,也是其教育理论中重要的基础思想。33 “ 群 ”是荀况提出的一个范畴,兼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多方面的意义。儒家诸子都有较强烈的社会意识,而荀况更从群体和社会的角度对人类的学习和教育作了考察。34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这反映了 荀卿

7、对教育目的的基本主张。35 在先秦诸子中, 孟轲 将君师并称, 荀卿 则进而把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对后世中国封建社会“师道尊严”的形成有很大影响。36 从进化的历史观引出“法后王”的主张,又走向轻视传统文化的极端;从富国强兵的愿望导出对“耕战”的倡导,又流于否定文化教育活动的偏颇这些就是先秦 法家 教育思想的轨迹。37 “以法为教” , “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 提出的教育主张,其首倡者则是 商鞅 。38 战国末年开始出现了一批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理论著作,其中儒家经典 礼记 中的诸多篇什,是这些教育论著中的代表,而其中尤以 大学 中庸 学记 乐记 为最。39 宋代理学家对

8、大学有一基本估价,认为它是“初学入德之门也” ,原因就在于大学对教育目的、为学做人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的和目标的具体步骤作了纲领性的表达,这就是所谓的“ 三纲领 ”和“ 八条目 ” 。40 中庸对古代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就在于它对学习过程的阐述。它以“ 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把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辨、行先后相续的步骤。41 学记 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42 乐记 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论述了音乐的起源和作用等问题,表明儒家学者对乐教的注重。43 秦朝的教育政策遵循着一个中心原则,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君

9、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家思想在教育中占据统治地位。44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出于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对私学采取了严厉禁止的政策, “焚书”和“坑儒”事件即其极端文教政策的表现。45 汉朝建国伊始,政治尚不稳定,未能顾及建立正式的学校教育制度,官学未创立,私学实际上就承担起了培养人才、传播文化、发展学术的任务。46 汉惠帝四年(前 191 年)废除“挟书律” ,从法律上为汉初学术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撤除了一道人为的障碍。47 汉朝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董仲舒,他是汉朝最负盛名的儒家学者之一,有“汉代孔子”之称。48 董仲舒前后三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其中提出的三条建议:“推明孔氏,

10、抑黜百家” ,兴太学以养士,重视选举,任贤使能,后来成为政府施行的三大文教政策。49 作为两汉仕进制度主体的察举制是从汉文帝时开始的。元光元年(前 134 年)产生了岁举性的科目,即孝廉一科,而且人数也有了具体规定,这标志着察举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了汉朝仕进的舞台。50 汉元朔五年(前 124 年)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51 汉朝太学的正式教师是博士;学生则称太学生、博士弟子、诸生、弟子。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52 汉朝的宫邸学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政府专为皇室及贵族子弟创办的贵胄学校,一是以宫人为教育2对象的宫廷学校。53 汉朝郡国学校

11、创办于公元前 141 年,创始人是蜀郡太守文翁。54 汉朝私学按其程度可分为书馆和经馆两类。弟子又分为及门弟子(授业弟子)和著录弟子两种。55 重视师法和家法是汉朝经学教育,特别是今文经学传授的特点之一。56 汉代贾谊在总结前人经验和思想的基础上,主张人生的教育应从胎教开始,认为首先要重视婚配对象的选择,其次要给胎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57 汉代贾谊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中,实际上已经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搭配,教学内容深浅多少和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这是对孟子的“盈科而后进” 、 学记中“学不躐等”等教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58 在董仲舒看来,人性实际上就是指人天生的素质(“生之质” ) 。

12、59 王充将培养杰出的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其培养目标就是所谓的文人和鸿儒。60 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首次明确地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61 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行有利于著姓大族的“九品中正制” (或称“九品官人法”) ,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62 把学校教育与文官选拔考试统一起来,是魏与东汉的不同之处,具体的考试形式就是魏文帝制定的“五经课试法” 。63 魏太学的教授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而此时的变化是古文经学在官学中占据优势。今古文经学地位的倒置,是魏太学的特点之一。64 曹魏在教育制度上的新发展是律学的创办,这是我国律学设置的开端,打破

13、了经学的一统局面。65 西晋除继续兴办传统的太学外,还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另外设立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的开始,也是西晋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66 北朝明元帝时期,改国子学为中书学,属中书省管辖,学内设中书博士以教授中书学生,这是北魏的特创。67 北齐在学制上的贡献是设置了国子寺,负责训教胄子,为统理学官、生员的机构,这一教育行政机构后为隋唐因袭。68 无论是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基本上是以经学为主要教授内容,这是南北朝的共同特点。69 傅玄是晋初的一位教育理论家,教育规划的首倡者。70 颜之推认为士大夫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统治人才,而统治人才必

14、须“德艺周厚” ,因此,士大夫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应包括德、艺两个方面。71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的典型。72 隋文帝时国子寺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置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成为独立部门的时代,这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73 唐朝中央官学的主干有国子监领导下的六学一馆。六学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一馆是广文馆。74 在地方上设置医学校,这是唐朝教育的重要特点。75 教育和研究的任务成为行政机关的有机组成部分,行政机构中派生出了教育和研究的功能,这是唐朝教育的一大特色。76

15、科举制产生于隋朝,既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进士科的开始标志着的科举制的正式产生。77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78 科举考试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科,每年定期举行;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79 科举制自产生后,就不断探索考试的方法,经过唐代 200 多年的发展,终于形成了帖经、口试、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方法。380 在科举制产生以前,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基本上是脱节的。81 唐代韩愈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认为人是受命于天的,人性也是秉天命而成的,有上、中、下三品,并据此为依据,阐述了教育的作用。

16、82 韩愈教育思想最突出之点就在于他作师说 ,提倡尊师重道。83 宋代先后出现过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兴学运动是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 。84 宋代先后出现过三次兴学运动。第二次兴学运动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 。85 宋代先后出现过三次兴学运动。第三次兴学运动是蔡京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 。86 庆历兴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创建太学,聘请石介、孙复等名儒到太学执教,并在太学中推行著名教育家胡瑗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87 熙宁兴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编撰三经新义 ,作为统一教材。88 在中国教育史上,培养军事人才的武学始设于宋朝。89

17、 在宋朝以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来管理地方官学,宋始在诸路设置提举学事司, “掌一路州县学政” 。它的设立,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创新意义。90 学田作为一种制度被确定下来,实始于宋朝。91 辽朝曾大量吸收朝鲜留学生,这是继唐朝吸收外国留学生之后,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发生的又一件盛事。92 在有关中央官学学生入学资格的规定方面,宋朝较唐朝有所放宽,但是金朝在这个问题上却舍宋制而采唐制。93 元朝国子学的重要特点是,在仁宗延祐二年(1315) ,采纳集贤学士赵孟頫、礼部尚书元明善等的建议,实行“升斋等第法”和“积分法” 。94 元朝在中央官学中专门设立回回国子学,学习亦思替非(即波斯)文字。

18、95 社学是元朝在教育组织形式上的一种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96 阴阳学是元朝在地方上设立培养天文、算历人才的学校,这是元朝的创新,对后来的明朝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97 书院萌芽于唐末,但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98 南宋书院的兴盛与发达,与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有密切的关系。99 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学规 白鹿洞书院教条 )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不仅对于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于官学教育都产生过重大影响。100 元朝政府在积极提倡办书院的同时,也加强对书院的控制,使自宋朝以来书院的官学化倾向更加明显。101 朱熹的童蒙须知 ,对儿童的衣服冠履、语言步趋、

19、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等都作了详密的条文式规定。102 在各类蒙学教材中,以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流传最为广泛,一般合称为“三百千” 。103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104 南宋乾道、淳熙年间,在举世风靡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的同时,在浙江崛起了以陈亮、叶适为杰出代表的事功学派,他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展示了南宋教育思想的另一个侧面。105 明朝科举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只有接受学校教育取得出身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学校教

20、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106 对孟子一书的删节,足以表明明朝的文化专制统治。107 明朝国子监在教学制度方面,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创立历事制度,二是实行积分法。108 书院讲会活动产生于南宋,至明朝逐渐制度化。4109 东林书院的讲会是明朝书院讲会制度的突出代表,集中反映在东林会约 “会约仪式”中。110 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比较集中地阐发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111 王廷相是明朝中叶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批判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先驱。112 清政府仿照明朝的做法,制度各种严厉的

21、学规,加强对各级学校的管理和控制,其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有三个,一是顺治九年颁布的卧碑文 ,一是康熙三十九年颁布的圣谕十六条 ,一是雍正二年颁布的圣谕广训 。113 俄罗斯文馆是清政府为了培养俄语人才而设立的一所俄文学校。114 清朝书院的类型,按其讲学内容来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即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以学习制艺为主的书院,以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为主的书院,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115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是阮元创新的两所著名的书院。116 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一批先行觉醒的知识分子,从“经世致用”的观点出发,批判考据之学和义理之学远离政治,不切实际,认为有关民生日用的知识都是士人应当

22、学习研究的。117 皇朝经世文编是鸦片战争前魏源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延请主持编写的,穹集清朝前、中期经世实学之大成,对当时和后代的文化教育有深远的影响。118 1815 年创办的英华书院,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其毕业的部分华人学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西学的知情者。119 马礼逊学堂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1842 年迁往香港,成为香港开埠后的第一所学校。120 1839 年马礼逊学校独立设校后,容闳、黄宽、黄胜等先后入学,1847 年三人在教会资助下至美国留学,成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121 从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 30 余所

23、,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方言” )学堂、军事(“武备” )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122 1862 年,京师同文馆由恭亲王奕訢奏请设立于北京。123 天津水师学堂,也称北洋水师学堂,经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设立,1881 年落成开学,其办学模式成为以后各水师学堂模仿的“样本” 。124 1885 年由李鸿章奏请设立的天津武备学堂,是近代设立陆军军官学校之始,北洋军阀将领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王士珍、吴佩孚等曾在该堂肄业。125 1869 年 11 月,原来教授英文、万国公法等课程的美国人丁韪良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逐渐扩大了课程范围。126 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186

24、7 年创办,附设于由左宗棠创办的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马尾船政局。学校还通过工读结合形式有计划地培养生产和技术骨干,实开我国近代职工教育的先声。127 福建船政学堂从 1867 年开办到 1913 年改组,历时近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共毕业学生 510 名,他们在近代中国各项科技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28 1872 年出发的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他们的成行得力于容闳的倡导。129 近代中国留欧学生的派遣始于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建议,并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130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简略为“中体西用” )是洋务

25、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131 张之洞的劝学篇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并试图为之后的中国改革提供理论模式。132 1877 年 5 月,在华基督教传教干在上海举行第一次传教士大会,美国传教士狄考文根据他在山东办学的经验,作为题为基督教会与教育的讲演,强调教会学校对中国基督教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133 1877 年 5 月,第一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决定成立“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 ,这是近代第一个在华基督教教会的联合组织。5134 1890 年 5 月,第二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在上海召开,将 1877 年成立的“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135

26、在早期改良派中,较早勾画出中国近代学制轮廓的是郑观应,他用“无事不学,无人不学”一语道破了近代教育多样化、职业化、普及化的特征。136 经正女学,尽管从 1898 年创办到 1900 年即停办,但作为近代第一所国人自办的正规女子学校,起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137 1898 年维新变法期间,经梁启超起草章程,经光绪皇帝批准,任命孙家鼐为管学大臣,创办了京师大学堂。138 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在此中康氏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从母亲受胎怀孕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时起,到出生后进育婴院,然后再进入慈幼院,直到进入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139 1896 年梁启超于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

27、师范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140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确定学制的不同阶段和年限是近代西方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介绍和倡导这一理论的人物。141 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142 教育世界是 1901 年 5 月创刊的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专业刊物,它系统地翻译介绍了日本的重要教育法规、条例和学制,研究探讨教育改革问题,也为学制的制订提供了参照蓝本和人才准备。143 1902 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 ,又称“壬寅学制” ,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144 1

28、904 年 1 月,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订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 ,又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145 迫于形势,光绪帝于 1905 年 9 月上谕:“著即自丙午科(1906)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宣告了自隋代起实行了 1300 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的终结。146 1906 年 3 月,学部针对民权思想的流行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拟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教育宗旨,经奏请朝廷认定,宣示天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147 1908 年,美国

29、国会通过议案,决定从 1909 年起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还给中国,并和中国政府达成默契,以所退庚款发展留美教育。美国的这一举动后来被部分国家仿效,这就是所谓的“庚款兴学”或“退款兴学” 。148 1902 年 4 月,蔡元培与上海教育界人士叶瀚、蒋观云、林少泉等集议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 ,蔡元培被推为会长。它对清末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很大的宣传和组织作用。149 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是中国教育会创办的著名革命学校。150 1912 年初,民国教育部成立伊始即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151 1912

30、 年 7、8 月间,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召开,讨论通过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民国教育方针,它基本反映了蔡元培的思想。152 1912、1913 年民国教育部陆续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及一系列教育法令规程,统称“壬子癸丑学制” ,主要划分为三段四级。153 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154 1912 年初,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成为制定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155 蔡元培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

31、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6156 1917 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孙中山等人的支持下,开始全国改造北京大学。157 1917 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办的工人夜校,1919 年邓中夏发起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及其负责筹办的长辛店劳动实习学校等,都是持平民教育观的平民教育实践。158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倡导并实行工读,一方面提出了工人和农民的工读问题,同时也支持青年学生的工读互助实验,尤其是号召知识青年到工农中去,初步提出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思想。159 以胡适、张东荪为

32、代表的工读主义观念可称为纯粹的工读主义。160 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是在民国初年经蔡元培的介绍而为中国教育界所了解的,而人们对“实用主义”教育产生兴趣则是源于 1913 年黄炎培发表的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161 中国学者最早具有科学教育观的当数严复,他曾指出西方科学技术、社会学科和社会制度的基础是“实验的学术” ,不同于中国的崇尚虚文。162 1914 年,任鸿隽与赵元任、胡明复等留美学者在美国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 ,倡导科学教育,主张将科学教育内容与方法渗入各项社会事业,次年刊发科学杂志,向国内宣传其主张,科学教育遂蔚为社会思潮。163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潮流的激荡

33、,在学制和课程与教材改革的推动下,西方国家正在流行的以反传统为旗号、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法相继传入中国,其中以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对中国的中小学教学实践影响最大。164 1922 年 9 月,教育部在北京专门召开学制会议,11 月正式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 ,这就是 1922年的“新学制” ,或称“壬戌学制” ,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165 1925 年,收回教育权运动在“五卅运动”中达到高潮;5 月,浙江省教育厅率先发出通令,禁止全省所有学校宣传宗教;11 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 ,实是收回教育权运动最大的实际性成果。166 19

34、22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一次全国大会,通过一青年团教育工作的行动纲领关于教育运动的决议案 ,成为稍后在中共二大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的先导。16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教育,是通过领导全国职工运动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并依靠各级工会开展的。168 1921 年 8 月,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利用船山学社的旧址和经费,办起了一所新型学校湖南自修大学,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许多干部。169 为了落实和强化“三民主义”教育,1931 年 6 月,在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以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民国教育宗旨及其方针政策。170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 1937 年 8

35、 月,国民政府提出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颁布了“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 。171 1927 年 6 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 105 次政治会议通过蔡元培等人的提案,依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在全国实行大学院和大学区制。172 1928 年 5 月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以 1922 年新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提出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 ,即“戊辰学制” 。173 杨贤江 1930 年撰成的新教育大纲 ,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原理的专著。174 杨贤江 1928 年撰成的教育史 ABC ,是第一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世界教育历史的

36、著作。175 杨贤江的教育研究大量是针对青年问题的,对青年的理想、修养、健康、求学、择友、社交、婚恋等各方面都曾给予耐心指导,这种全方位的教育谓之“全人生指导” 。176 20 世纪 30 年代,晏阳初主持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在河北定县进行乡村教育实验,他对于县范围内如何具体实施乡村教育,总结了一套成功的经验,即所谓“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 。177 1931 年,梁漱溟到山东邹平开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乡村建设问题,培养乡村建设人员,规划和指导实验区的乡农教育,为寻求民族自救之路作了艰苦的探索。178 作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黄炎培及其职业教育思想不仅开创和推进了中国的职业教

37、育事业,其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特征,也丰富了中国的教育理论,并对 20 世纪 20、30 年7代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79 “活教育”是陈鹤琴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180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他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181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社会即学校”是其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教学做合一”则是其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182 1934 年 1 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具体、明确地表述了苏区教育的根本方针,即“在于以

38、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183 1940 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概念,并相应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政治、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要领,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即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教育。184 1935 年 11 月,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在陕北复校,改名为中共中央党校,由董必武担任校长。185 1941 年 9 月由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而成的延安大学,是一所规模较大、学制正规的综合性大学,吴玉章任校长。

39、186 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中共中央决定续办红军大学。1936 年 6 月,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成立,1937 年改名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迁延安。它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培养了 20 多万军政干部。187 抗大学风最重要的传统是理论联系实际。二、 名词解释188 成均五帝时代传说中的大学。部落联盟时期音乐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部落显贵重视音乐修养,其弟子均受乐教。乐师主管音乐事务,其日常演奏歌唱之地,亦为实施乐教之地,这个场所称为成均,是为古代学校的萌芽。189 瞽宗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当时大学的教育以乐教为重,乐教的教师也就是乐师。乐师在学中祀其先师为乐祖

40、,学也就成为乐师的宗庙,故称瞽宗。瞽宗是当时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190 “官师合一”西周时期的一种教育现象。 “师”最初是军官的称号,由于当时教学内容中重视军事训练,教官即由师氏来兼任,久之, “师”就转为教育者的称呼。而当时“学术官守” 、 “学在官府” ,教师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而由职官兼任,是谓“官师合一” 。191 六艺教育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又有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在儒家思想居于支配地位的时代,六艺教育被奉为标准,对传统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

41、响。192 “有教无类”孔子提倡的办学方针。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一方面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另方面也使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193 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所著名学府,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的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194 “教学相长”这是学记概括出的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本意是指教的这方以教为学,旨在

42、说明教师本身的学8习是一种学习,而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后人作了引申,将其视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195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196 吏师制度秦王朝统一中国后实现的文教制度。为了达到思想的高度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心,同时也是为了培养一大批知法、执法的封建官吏,实现以法治国的目的,秦采取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197 鸿都门学创办

43、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 年) ,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学校,它的创建一方面是统治集团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198 经馆又称精舍或精庐。汉代一种较书馆更高一级的私学,实际是一些著名学者聚徒讲学的场所,也是后代书院的历史渊源。199 国子寺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在学制上的贡献之一。政府设国子寺,负责训教胄子,为统理学官、生员的机构,这一教育行政机构后为隋唐因袭。200 进士科封建科举考试的一个科目,创立于隋文帝时。进士科的开始标志

44、着科举制的正式产生。考试注重诗赋,由于登进士科者政治出路较优,故自唐高宗以后逐渐被重视。201 帖经封建科举各科考试中普遍应用的一种考试方法。即把所试的经书任揭一页,将其左右两边遮住,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住三,令应试者填出来。这种类似于现代填空的帖经,主要考查考生的记诵能力,对考生的其他能力是无法检查的。202 阿倍仲麻吕日本人,改名晃衡。唐时随日本第八次遣唐使入唐,进士及第,从此一边仕唐,一边留学;深谙唐诗,与李白、王维等关系密切,对中日文化教育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203 师说唐代文学家、教育家韩愈著,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 师说提倡尊师重道,敢为人师,这对于解放人们

45、的思想,扭转当时不良的学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师说明确了教师的任务,提出以“道”为求师的标准,要求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在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韩愈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的特点。204 分斋教学制度分斋教学是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则是为了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这是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实行分科教学,在当时被太学取法,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5 升斋等第法元代国子学教学管理方法之一。就是把国子学分

46、为下、中、上三个等级六个斋舍,学生按程度分别进入各个斋舍学习不同的内容,依据其学业成绩和品德行为,依次递升的方法。它是宋代三舍法的延续与发展。与之密切联系的另一个教学管理方法就是“积分法” 。206 社学是设在农村地区,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以农家子弟为对象的初等教育形式,它对于发展农村地我文化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意义。这是元朝在教育组织形式上的一种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7 三舍法9这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最为重要的措施,是我国大学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为三部分;考评成绩亦分上、中、下三等,上等者免殿试,中等者免礼部试,下等者

47、免贡举。三舍法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用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也有利于提升太学的地位。208 小学宋代朱熹编辑的一部颇有影响的蒙学教材,主要辑录“古圣先贤”的言行,分内外两篇,内篇包括立教明伦 敬身 稽古 ,外篇包括嘉言 善行 。209 朱子读书法朱熹强调读书穷理,他本人一生也酷爱读书,对于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10 白鹿洞书院中国著名书院之一。原址

48、在江西庐山。唐贞元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南宋时朱熹重建,聚书,聚徒,自兼洞主,亲自执教,并制订白鹿洞书院揭示 ,指明为学方向、过程及修身、处事、接物之要目。教学以生徒自己读书、自行理会为主,提倡师生质疑问难,并建立讲会、文会、诗会等多种组织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影响大增。211 东林书院中国著名书院之一,又称龟山书院。原址在江苏无锡。初为北宋学者杨时讲学之所。明万历间,无锡人顾宪成等在地方官支持下,重新修复,邀约同志讲学其中,形成著名的“东林学派” ,并制订了著名的东林会约。212 东林会约明代无锡东林书院讲会规约。首列孔孟为学要旨,次列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最后早之以“饬四要,破二惑,崇九益,屏九损” ,旨在继承杨时精神,上承周程,下接朱熹,反对王学末流的陋习。其中有关讲会制度的规定,影响最大。213 训士卧碑文是清代文化专制政策的一个具体表现,即清代顺治九年(1652)颁布于直省儒学明伦堂的卧碑文 ,对地方官学中学生的办人、求学,以及教师的教学等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其实质是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