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仪规学习~入门.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145136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3.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仪规学习~入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佛教仪规学习~入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佛教仪规学习~入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佛教仪规学习~入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佛教仪规学习~入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佛教仪规入门衍慈法师著仪规入门第一讲佛门基本常识【仪规是什么?】仪是律义,规是规矩。律止持,制止情欲,要求自己。仪作持,崇高品德,恭敬他人。规以律仪所产生的节度气质。矩是表现出来的内涵及美德。希望大家都能学习律仪和规矩,那么社会就会得到净化,佛法就自然兴盛了。学佛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包括大小乘法,都不能离开处律仪,这是学佛的根本。再讲止的意思,是要求诸恶莫作;作的意思,也就是众善奉行。止要停止身不合规矩的举目动静口所讲的是是非非,亦即是不让身与口放逸去做不如法的事情。除了可以看到和听得到的身与口外,还有我们的心情。除了可以看得到和听得到的身与口外,还有我们的心意,也要收摄,将看不到的内心

2、动态,思虑、情欲等都要制止,令妄念不生。作是待人处事的一切行为,要有崇高情操,符合规律礼节,表现一种良好品德。若身、口、意三业清净的话,内心会自然流露在外表上,反映出安祥的仪表,使人产生仰慕及恭敬的心。古人有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夫以足。因不懂待人处事,在社会上往往吃亏立不住足,岂能成大事。俗语有云:不学规矩,不成方圆。佛门也说:佛弟子不学威仪(规矩),不成法器(佛门龙象)所谓玉不琢不成品,人不学不知理。行为若要合乎规矩,合乎节度,就一定要在学律仪的基础上产生。律是理体,仪是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若能够在身、口、意上有所改造,止恶向善,则有规有矩的仪态与道德行为,体用达到一致。所谓生于内,形

3、诸外,这种规矩是内心修养所表露出来的气质及内涵。别人看到便会生起一种欢喜心,所以仪规是十分重要的。以下介绍几种佛门基本的常识:常是时常、经常,识是认识、知识、很多时有机会碰到的。有了认识,才有正确的方向与目标,朝着这个方向与目标去做,方能显出一个真正佛弟子的行为。第一:为人礼仪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意思是说,佛法不是很神秘、很高超的,只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能够做好平直心便是。待人就是人与人接触时,建立的一种友谊与感情,所以做人的礼仪非常重要。无论你是甚么人,是否系紧弟子,都应遵守礼节。同时,礼节是不受时空的限制,不论中外古今,都讲求礼节。做人要有一定的人格,若做人也做不好

4、,怎样学佛呢?太虚大师曾说:#*仰止于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是名真现实。佛法不是空谈理论,是要实践去做的。若待人接物离开了现实,就很难行得通,想在社会上有成就 亦不那么容易。 怎样才合乎做人的礼节?引用六祖大师所说: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功德是建立于内心 外行两方面,内心谦下、平衡、在外表自然流露出来,待人的礼节便存在了,所谓身心一如。待物应时人与事物之间,如何处理得恰当,做得圆满。做任何事情,必须有好的思维所讲三思而行,此外,做事的方法及说话的证据都很重要。赋样的一件事,休憩得好与坏,关键在于人的思想和处事的方法。另外从细微的事情处理上,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条理、有计划及规律、例如看

5、看一个抽屉内所放的东西,也可反映出那人的思路。宏观方面来说、人与社会之间,本着爱国爱教维持社会秩序,同时要明因果、尽本份、守法纪。国家太平、人民安乐,大家才能安心用功办道。儒家说五常 ,倾家说持五戒,名虽有异,意义有相同。社会上犯错的人,皆因违背了五戒或五常。若遵守五戒或五常的法则,便符合佛法,又符合社会之法律。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是做到便为人有礼节,合乎人格,而学佛的仪规就是建立于做人礼节之上。第二:佛子威仪佛弟子有七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优婆塞、优婆夷。前五众是出家众,后二众是在家众。佛,是慈父,子是要学父亲的为人,佛子更要学习佛陀的觉悟

6、,待人接物,威仪动态。所讲有三千威仪、八万四千细行,那是从比丘 250 条戒计起。由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每一项都有 250 威仪,所以 2504=1.000(威仪) 。再乘以菩萨的三聚净戒,包括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1.000(威仪)3(聚净戒)=3.000(威仪) 。以上所谓的三千威仪是粗的,详细分起来还有八万车千细行,计算如下:七支即身三(杀生、偷盗、邪淫)与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有贪、嗔、痴,加上等分(即贪行、嗔行、疾行等烦恼) ,合共有四。7(支)4=28。最后将 3.000(威仪)再乘以 28(300028=84.000) ,便产生八万四千细行。五戒 五

7、常不杀生 仁不偷盗 义不邪淫 礼不妄语 信不饮酒 智#*无论是粗的三千或细的八万四千,都是从我们身、口、意三业产生出来的,如何收摄身、口、意三业,首先要学威仪。所谓:有威可敬,有仪可学。从威仪这个方面做起,我们举目动静便有分寸。在这末法时期,众生的心特别容易散乱,身则时常放逸,古德举止有范。佛陀制戒律,祖师立仪轨,以律仪来束缚我们的身体、收摄我们的内心。有了内心修善,外表自然便显出威仪。律已要严格,待人要恭敬,这才合符我们作为佛子的要求,那便可为人的模范。威仪不但是自利,而且可感化他人。第三:寺院起源寺在印度叫僧伽蓝,华译为众园,是大众、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同修佛学的地方,所谓十方同聚会,个个

8、学无为。佛在世时,印度已有僧伽蓝,亦有精舍,佛法是在汉朝传入中国,永平七年汉明帝梦见金人,身有白光,飞在殿前。翌日他便向文武百官查问梦境的意义,是否好预兆?有大臣傅毅答道:据周书异记记载,周昭五时代,西方印度有佛出世时,王亦见金人冲入宫殿。佛入灭后一千年,佛法便会传到东土来。明帝大喜,遂派遣蔡揞等共十八人,到天竺(印度)求佛。经过三年时间,终于在永平十年请得佛经和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梵僧回洛阳,由汉明帝恭敬地迎请入鸿胪寺以示尊重。寺原来是当时皇帝以下,政府办公的机构。鸿胪寺相当于现今的外交部。两位梵僧但便在鸿胪寺开始翻译佛经,首先翻译了四十二章经 。后来帝令新建洛阳白马寺,白马寺寺名的来由是因

9、为用白马从印度驮来经典,故名白马,而鸿胪寺的寺字亦保留下来以示对僧人的尊敬,白马寺,乃中国第一所佛教寺院。以往僧人的居所只有寺与兰若两种,寺必须由皇帝赐名,不能随便自称。 “兰若”就是现在所谓的茅蓬。随着时代的变迁,寺院的名称也渐渐改变,寺院的数量也逐渐多起来。魏武帝时,寺院亦有称伽蓝,到了隋炀帝时,寺院又称为道场。唐代马祖道一大师再把寺院称为丛林,丛林意味许多志同道合,仿佛许多大树似的,大家同住一处,齐来办道。后来许多寺院的称呼亦有所添改,例如寺是比丘住的;规模小的就叫庵,是比丘尼住的;观是道教的道十住的;院是道教的修女住的,当然这种称谓并非绝对。又由于许多寺以墙围成一个院子,因此寺与院合称

10、做寺院,还有宝刹、精舍(佛在世时已有精舍) 、兰若等等。再讲马祖禅师创建丛林,他的弟子百丈怀海禅师设立清规,名为百丈清规。丛林规矩内详。第四:丛林组织寺院有严密的组织,处理日常的运作。住持以下设四大寮、四大班首、八执事,分工负责寺院内的各项事务。四大寮(如四大科室)包括下列:(一):库房寮管理物资,如僧人衣、食、住、行等等;人事方面有监院(即当家师)、副寺(即副当家)库头(掌握财政及物资) 、书记(管文书) 、典座(大众饮食)等。(二):客堂寮管理客人的来往(挂单、止单、迁单等) 、信徒的法事(红、白二事、水陆、拜忏法会等等) ;从事有知客师、照客师、僧值师等。(三):维那寮管理五堂功课(上早

11、晚殿、上供等等佛事) ,又照顾大众的作息;人事方面有维那师、悦众师等人。(四):衣钵寮包括住持和尚的衣钵侍者,奉待大和尚的起居饮食汤药,书信传递,并打理方丈的香、花、灯、水、果等等。#*四大班首的重要有如一栋房屋的大柱,分裂如下:(一) 首座居僧众这上,由德高望重的和尚担任,可代理大和尚任务如过堂、上殿等事。(二) 西堂退居大和尚,或他山退隐之长老,负责开示及教育大众。(三) 后堂亦是诸山长老或退居和尚,管寺院里的清规。(四) 班首又名堂主,以掌理其本堂如念佛堂、禅堂等等之事,为一堂之主,亦须才德兼备。八大执事包括首座、都监、监院、副寺、维那、衣钵、知客、典座。若再进一步细分,丛林有四十八执事

12、(职位) ,分东西两序,如封建朝廷制度有文武两班。东序基本上都是如事(执事) ,管理寺院一切事务。西序是诸山长老,有德之士。寺院里僧侣虽多,只有住持一人被 称和尚或住持大和尚,他是全寺具有学德之主僧,又称方丈。方丈这称谓的由来,缘自唐朝的五玄策,他用尺来量度维摩居士室,四方形,每边一丈长。唐朝百丈禅师把方丈二字用来德称大和尚。若想知道谁是大和尚,只要看看僧侣挂在颈上的念珠便可知晓。大和尚的念珠头是放在背后正中,有些老法师亦会把念珠头放在两旁,居士最好勿挂念珠在颈项上。丛林又分子孙丛林及十方丛林。子孙丛林由传法(有法嗣关系)及继承两种方法选出住持,十方丛林亦分传法及选贤两种,一般住持,三年一任或

13、再任。如何分辨子孙丛林和十方丛林呢?大家不妨注意寺内所悬挂的一条木鱼,据说,鱼头向寺内的是子孙丛林,鱼头向外的是十方丛林。职事任免分春冬期,正月十六至七月十五为春期、七月十六至正月十五为冬期。最少亦要当半年,若半年未足,不满一期便跑掉者是逃单;若做得不好被撤职叫迁单。逃单或是迁单两者都是十分不无彩的事。仪规入门第二讲:入寺院上一讲介绍了寺院的起源、架构、以及僧人的一些职位。其实寺院有很多的殿或堂。从三门,即山门进入寺院后,有四天王殿,又名金刚殿,再内进便是大雄宝殿,还有观音殿、三圣殿、地藏殿、祖师殿等等。堂有五观堂、客堂、讲堂、涅槃堂、法堂、禅堂、念佛堂、藏经阁等等。这些殿及堂合起来,便成一所

14、寺院或丛林。现在扼要地介绍几个主要殿堂和圣像。(一) 、三门殿山门:僧人有山上修行,故此寺院都是建筑在高山上,成为名胜古刹,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三门意味:中间的空门、右边的无作门及左边的无相门。(1) 空门表诸法(所有的事物)缘起性空的道理,无一是究竟,真实永固的。从物质方面来说,山河大地、日月星球都是因缘各合,有成、住、坏、空。从身命来说,由物质和精神构成,身体有生老病死,缘尽便灭,至于精神方面,我们#*的起心动念,有生住异灭。无一物是常存的,所以叫做空。空门又名解脱门,因为进入寺院,内心清净,便没有任何罣碍所以叫做解脱。社会人士不认识空门的意思,误以为要出家当和尚、当尼姑是入空门,是消极的

15、,连人也不想做了。其实,佛门说空这个字,是要我们提高认识的层次,明白诸法皆是空相。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世间的一切事物,及自己的身体,人际关系等,都不要去执着和追求。因执着与追求产生很多烦恼,不断地造业,难脱生死。所以说性空。(2) 无作门既明白性空的道理,人我之间处之泰然。而不造作生死之业(诸恶莫作)永脱果报之苦,专心以佛法为目标,努力作佛事(众善奉行) 。无作者,无受果报,生死轮回自得解脱。(3) 无相门即是无作,即无四相存在,所谓无四相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及无寿者相,这是金刚经上所说的,表示摆脱世俗的有为法,了知四大五蕴皆空,再无我他相的分别,悟人涅槃寂静。得无相的自在。一般大丛林通常

16、只打开旁边的小门,很少打开中间的大门,只有诸山长老、大和尚或是大护法莅临,才打开中门迎接。(二) 、四天王殿(又名金刚殿)四天王殿里,朝向山门的,正是弥勒菩萨,他的背后,面朝大雄宝殿的,是韦驮菩萨。两旁是四大天王。(1)弥勒菩萨肚皮大,满脸笑容,此是弥勒菩萨的两个特征。他身旁的对联:弥勒菩萨的大肚是表示包容一切的意思。喜笑是内心修养的透露。众生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不懂众生意义,天天造业,颠倒因果,烦烦恼恼在六道中轮回不息,所以弥勒菩萨就以慈悲喜笑,令凡夫愚蠢之人回光返照。弥勒菩萨示现正月初一诞生,有这样的表法,依中国的传统,正月初一开心的日子,大右无作门左无相门中空门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

17、喜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家讲好话做好事。新年第一天开心,整年皆大欢喜吉祥如意。如果有弥勒菩萨的忍让精神,便天天欢喜,所讲日日是正月初一了。弥勒菩萨有很多应化事迹,有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他能做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总之别人做不到的,他都能做。例如舍(布施) 。有一次,帝释化成一个乞丐,要试探弥勒菩萨舍的精神,是不是真的。当时弥萨菩萨所有一切都舍掉了,只剩下一件衣服,帝释要化他的衣服,弥勒菩萨立刻便答应了,衣服胶了一半。帝释表明身分,说是要试探他是否真心罢了,所以金刚殿里弥勒菩萨的衣服是半脱下的。在五代时,浙江奉化雪窦寺,有弥勒菩萨应化布袋和尚的事迹,他经

18、常背着一个布袋,到处赶斋。农夫们见他没事很空闲,都要他帮忙插秧。他便成很多个布袋和尚云帮忙,他有一首偈:此偈有两种意义,世间与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如是因如是果,说明万物事要忍一时,退一步,便可成就。所讲谦虚方使人进步。当知佛法真实不虚,要学以致用才能得益。弥勒菩萨另一首偈十六句,若将其中一句去奉实行,终身受用。弥勒菩萨说:弥勒菩萨的大肚包容和整天欢喜,是给大家很好的示范,所以一入寺院三门,看到弥勒菩萨,即提醒我们,学习忍辱波罗蜜是最开心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法门,只要跟着忍辱教法去做,何愁烦恼断不了?又何愁还能成佛?手拿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老拙穿纳袄 淡饭腹中饱

19、补破好遮寒 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 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涕唾吐脸上 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 他亦无烦恼这样波罗蜜 便是妙中宝若知此消息 何愁道不了#*(2)四天王又名四大金刚,分立在弥勒菩萨的两旁,他们都是护法神,护持东南西北大部洲(四大天下) 。东面的一尊守护东胜神洲,身白,梵文音译(多罗吒) ,手执琵琶,是持国天王,护持国泰民安。南方的一尊叫增长天王,梵文音译毗琉璃,身青,是令大家增长智慧,手持宝剑,割断所有烦恼,他守护着我们居住的南瞻部洲。西方的一尊名广目天王,梵文毗留博义,守护西牛贺洲,他以天眼观世间善恶,护持善者,又为民除害,又名怒目金刚,他手缠着非龙非蛇的动物。北方的一尊守

20、北俱卢洲,称多闻天王,身绿,该洲人民平等安乐,但听不到佛法,所以该洲天王要多闻佛法,教化众生,他手中拿着的是一把伞子。如图:南方的增长天王西方的广目天王 北方的多闻天王总的来说,四大天王保护人民,使世界风调雨顺,而且寺院内护持三宝,希望能长住于#*世。(3)韦驮菩萨弥勒菩萨的背后是韦驮菩萨,他有特异功能,面向大殿是表示护持三宝,他整天忙忙碌碌保护修行者,要使常住兴隆,法轮常转。韦驮菩萨像有几种姿势,一种是左手叉腰,右手拿着一根宝杵(金刚杵) ,宝杵到地,这个姿势表示(止单),意思是所有土方客人,包括出家人及在家人,来寺院参礼欢迎,但暗示本佛寺不接待外来客人住宿,敬请另觅住处,另一种姿势是合掌,

21、掌上横放着宝杵,面颜慈祥,这尊菩萨表示欢迎大家来挂单。由于韦驮菩萨十分忙碌护法,所以他的塑像都是站着的。所说中国寺院里,却有两尊韦驮是坐像,这两尊像都在四川,一尊在重庆华岩寺,住持是马龙和尚。他很有道心,建大殿时需资甚巨,韦驮菩萨示比丘相,于忙碌中替他化缘,远赴福建、浙江等地,及至他将化钱的缘簿带回四川,大和尚方知其事。大殿建成后,大和尚感念韦驮菩萨,所以便塑一尊韦驮之坐像,意思是让他坐下来休息。在另一寺的住持和尚,鉴于物质资金十方供养,来得不易,需要惜福,所以十分悭俭。来寺雕塑的工匠师傅,恨他伙食不好,便幽他一默,调皮地塑个坐下来的韦驮像,意思是要韦驮菩萨不用为和尚建寺一事去奔波忙碌。如图:

22、(4)伽蓝菩萨据说关公(关羽)也是位护法神(伽蓝菩萨) 。关公在三国时代,已是一位仁德忠义的人物。他本来是信道教的,死后明神宗皇帝封他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伏魔君。关公经常在天上及人间显灵,到了隋朝时,智者大师在定中见关公前来打扰,大师的定力很好,为关公说法,关公遂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发愿在寺院内当护法神,即伽蓝菩萨是也。(三) 、大雄宝殿经过四天王殿,再往内进便是大雄宝殿。大雄表征智、仁勇三字。智是自利、自觉(自己觉悟) ;仁是利他;勇是大无畏的精神。佛陀把自己觉悟乃至成佛的道理去普渡众生,释迦牟尼是能仁寂灭,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仁勇的表现。进入大雄宝殿,一般看到的是东方三圣、西

23、方三圣、娑婆三圣、三方三圣及华严三圣、一佛二弟子、五方佛等等。(1) 、东方三圣(东方药师琉璃世界三圣)右边:月光遍照菩萨手持月轮中间:药师佛左手执持药器,右手结三界印护法韦驮菩萨#*左边:日光遍照菩萨左掌安日轮,右手执蔓朱赤花(2) 、西方三圣(西方极乐世界三圣)右边:大势至菩萨手势如意中间:阿弥陀佛右垂金臂手示接引众生个左边:观世音菩萨手持甘露瓶(3) 、娑婆三圣右边:地藏王菩萨中间:释迦牟尼佛左边: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有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大悲观世音菩萨在这娑婆世界,救苦寻声磁吸铁,用千百亿化身来老化众生。(4) 、三方三圣:又称三方佛(东方、西方、娑婆世界三圣

24、)右边: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手执金台。中间: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教主各有不同姿式,左手置右手上是三昧印,右手直垂为触地印还有说法印等。左边:药师佛东方净琉璃国教主手托药师塔。(5) 、华严三圣普贤菩萨,骑的是大象;文殊菩萨,骑的是狮子。为甚么菩萨要骑在大象或狮子身上?是一种表法,行之审慎,重莫若象,大象身体很重,走路时先用前肢试试路面是否可以承担自己的重量,另一只脚才伸出去。普贤菩萨骑象是代表大力,脚踏实地的意思。狮子是兽中之王,狮子一吼,考虑也噤声,代表文殊菩萨的在智慧,他一开声,就能说服众生,断一切烦恼。(6) 、一佛二弟子右边:阿难尊者多闻第一中间:释迦牟尼佛右手:苦行第一(7) 、五

25、方佛(如来)阿閦如来东 宝生如来(南) 弥陀如来西 不空成就如来北 大日如来中大日如来,身呈白色,住智拳印。阿閦如来,身呈黄金色,左手握拳,右手下垂触地。宝生如来,身呈金色,左手握拳,右手向外结施愿印。阿弥陀佛,身呈金色,住三摩地印。不空成就如来,身金色,左手拳当脐,右手舒五指当胸。五佛身上所显示相及手印各有不同。(8) 、海岛观音位于大殿佛像的背后有观音救苦八难像,名海岛观音,赤脚站在鳌鱼头上,此鱼有掀风作浪,使海水翻腾,大地震动及沉没船之险,故观音显神力,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意。(9) 、十八罗汉再讲大殿左右所供奉的十八罗汉,实际上是十六位尊者,他们是释迦牟尼佛优秀大弟子,各有一个第一的

26、称号,如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犍连是神通第一等等。他们受佛陀的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于世,受人天供养,为众生种福田。在阿弥陀经里便有提及这些尊者的名号。五代之后,却演变成十八罗汉,多加的两尊罗汉。据说雕塑家把宾头卢尊者重复塑一尊,二是把玄奘大师加上,也有说是庆友尊者,至于三尊中是那两尊,则众#*说不一。宾头卢尊者,神力很大,佛在世时,不容许弟子显神通,但他为了跟外道斗法而现了神通。被佛陀呵责,有神通也不可随便使出来,命他长住于世,不准他入灭。 (随之说另一位未入灭的迦叶尊者,他接释尊的法,现在鸡足山,等弥勒菩萨降生娑婆世界作教主时,将衣砵传给弥勒菩萨才入涅槃)此外,圆通殿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两旁有

27、龙女及童子。地藏殿是供奉大愿地藏王菩萨,他右手持锡杖,表爱护众生,左手持如意珠,表满众生愿。旁边有闵公和道明尊者护持。寺院里还有很多堂,如五观堂(饭堂) 、客堂(客人来往登记处) 、念佛堂(净土宗) 、禅堂(禅宗) 、讲堂(法师讲经的地方) 、法堂(传戒用) 、涅槃盘(又称如意堂,是老法师圆寂往生的地方)等。恕不一一介绍。(四) 、入寺须知入寺礼佛知多少?进入寺院,每个殿堂,都各有三宝,是大家用功办道的地方,要注意威仪动态,有规有矩,所谓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倘若有人喧哗,便会骚扰用功办道,如打坐、念佛或拜佛的人,所以一举一动都要静。此外,衣履要端正,不得衣缠颈或腰及置肩、手不叉腰,不得谈家

28、庭世务,即使讲佛法亦不宜高声,坐不交足不倚壁,不靠桌,不可随便涕唾等,总之,入寺院一定要恭敬心,例如,我们南传佛教的寺院一定先脱鞋,把鞋放在架上才内进,这也是一种佛弟子一定受过佛门教育,学习威仪。中国有两个著名的戒坛,一个是宝华山,另一个是鼎湖山。据说以前此两个戒坛很严格,在那里受具足戒的戒子,都要受严格的训练。从戒入手,收摄身心。 要吃过苦头,受过磨炼及考验的人方成大器,所谓要从千人头上过,先从万人足下行,可惜现今的戒坛已简单得多了。再说入三门时,不要随便由中门或中央直入,用边六时,若由左门入则以左脚先入,由右六入则以右脚先入,任何殿堂都一样,除佛像、经籍或供佛物品外,余物不得随便携入。在殿

29、内,眼睛不得左顾右盼,心中要专一诚敬。一举手,一投足,一拈都可以看得出你有没有受过佛门教育、有没有师承。在大殿礼佛,要注意在甚么地方拜才恰当。大殿正中有主垫,那是专供住持大和尚拜佛用的,大家千万不能在这个拜垫拜。主垫后通常有三个拜垫,是做法事时,供斋主用的。通常可以在东单或西单拜。拜佛只要心诚,在哪里拜也一样,不这一定要行到最前或正中央拜。若非集体法会,最好随地而拜(所谓五体投地,以后会讲到) 。此外,若有人在拜佛时,切勿在他前面横过,既打扰他人礼佛,也是对佛不恭敬。你可懂得上香?上香注意事项(1) 、香炉内若已有点着香便不需再插。若然带了香上殿,则事放下,让僧侣做早晚课时代为插上,功德较大。不要把香东插西插,插满一大炉,搞得乌烟瘴气,而且东拜西求,求的都是世间俗事,那真的失去供佛、供菩萨的意义了。(2) 、插香要诚心。香代表自己的心香,表敬意,插一枝表示一心一意供佛,没胡妄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