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庸原文及译注】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 ,性之谓道(2) ,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 ;发而皆中节(5)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注释】(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 )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
2、更”的意思。见(xia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 ,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 ,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 ;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 “中” ,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 ,是大家遵循的原
3、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 (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 、 “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 ,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
4、叫做“和” 。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 。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十章(211)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 483前 402)之手。据史记 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
5、 ,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 ,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 汉书 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 ,他把中庸与大学 、 论语 、 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朱熹认为中庸 “忧深言切,虑远说详” , “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 (中庸章句 序 )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
6、藏于密” ,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 中庸被推崇为“实学” ,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原文】仲尼曰(1):“君于中庸(2) ,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3) ,小人而无忌惮(4)也。【注释】(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即中和。庸, “常”的意思。 (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 。 (4)忌
7、惮:顾忌和畏惧。【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读解】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 ”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 ”(论语 先进 )这一段话是对“君子而时中”的生动说明。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处,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登徒子好色赋 )所以,中庸就是恰
8、到好处。最高的道德标准【原文】子日,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注释】鲜:少,不多。【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读解】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 ,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 ,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实现“小康” ,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谁能食而知其味【原文】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
9、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 4 章)【注释】(1)道:即中庸之道。 (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 ,(3)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读解】还是过与不及的问题。正因为要么太过,要么不及,所以,总是不能做得恰到好处。而无论是过还是不及,无论是智还是愚,或者说,无论是贤还
10、是不肖,都是因为缺乏对“道”的自觉性,正如人们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味一样,人们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隐恶扬善,执两用中【原文】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2)!” (第 6 章)【注释】(1)迩言,浅近的话。迩,近。 (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表示推测。斯,这。 “舜”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叹。【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
11、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读解】隐恶扬善,执两用中。既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又是杰出的领导艺术。要真正做到,当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困难之一在于,要做到执两用中,不仅要有对于中庸之道的自觉意识,而且得有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识见。困难之二在于,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对于一般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岂敢奢望他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如此看来,仅有大智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行啊。
12、大智大仁的舜帝毕竟只有一个,不然的话,孔圣人又怎么会感叹又感叹呢?聪明反被聪明误【原文】子日:“人皆日:予(1) 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2) ,而莫之知辟也(3) 。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4)守也。 ”(第 7 章)【注释】(1)予:我。 (2)罟(gu):捕兽的网。擭(huo):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 (3)辟(bi):同“避” 。 (4)期月:一整月。【译文】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读解】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以为聪明失好走极端,走偏锋,不知适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
13、以往往自投罗网而自己却还不知道。另一方面,虽然知道适可而止的好处,知道选择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意义。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衷,背离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样,连一个月都不能坚持住。赌博也好,炒股票也好,贪污受贿也好,这类现象不都是常见的吗?牢牢抓住不要放弃【原文】子日:“回(1)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2)而弗失之矣。 ”【注释】(1)回:指孔子的学生颜回。 (2)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样子,引申为恳切。服,著,放置。膺,胸口。【译文】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
14、,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读解】这是针对前一章所说的那些不能坚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作为孔门的高足,颜回经常被老师推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一旦认定,就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这是颜回的作为,也是孔圣人“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里仁 )的风范。白刃可蹈,中庸难得【原文】子曰, “天下国家可均也(1) ,爵禄可辞也(2) ,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 ” 【注释】(1)均:即平,指治理。 (2)爵,爵值,禄:官吏的薪俸。辞:放弃。 (3)蹈:踏。【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读解】孔
15、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捍卫态度。事实上,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于肤浅,看得比较容易。孔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有感而发,所以把它推到了比赴汤蹈火,治国平天下还难的境地。其目的还是在于引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高度重视。什么是真正的强【原文】子路问强(1)。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2)宽柔以教,不报无道(3),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5),死而不厌(6) ,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7),强哉矫(8)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9),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注释】(1)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 (2)抑: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
16、 。而:代词,你。与:疑问语气词。 (3)报:报复。 (4)居:处。 (5)衽:卧席,此处用为动词。金:指铁制的兵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 (6)死而不厌:死而后已的意思。 (7)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 (8)矫:坚强的样子。 (9)不变塞:不改变志向。【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
17、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读解】子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导他:有体力的强,有精神力量的强,但真正的强不是体力的强,而是精神力量的强。精神力量的强体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为中庸之道;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子罕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 ”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说起来,还是崇高的英雄主义,献身的理想主义。不过,回到中庸本章来,孔子在这里所强调的,还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学中最为高深的道行。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
18、不后悔【原文】子曰:“素隐行怪(1) ,后世有述焉(2) ,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3)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4) ,唯圣者能之。 ”【注释】(1)素:据汉书 ,应为“索” 。隐:隐僻。怪:怪异。 (2)述:记述。 (3)已:止,停止。 (4)见知:被知。见,被。【译文】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读解】钻
19、牛角尖,行为怪诞,这些出风头、走极端欺世盗名的搞法根本不合中庸之道的规范,自然是圣人所不齿的。找到正确的道路,走到一半又停止了下来,这也是圣人所不欣赏的。唯有正道直行,一条大路走到底,这才是圣人所赞赏并身体力行的。所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这是圣人所赞赏的精神。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这也是圣人所赞赏的精神。以上几章从各个方面引述孔子的言论反复申说第一章所提出的“中和” (中庸)这一概念,弘扬中庸之道,是全篇的第一大部分。君子之道费而隐【原文】君子之道费而隐(1) 。夫妇(2)之愚,可以与知焉(3) ,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
20、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4) 。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5) 。 ”言其上下察也(6)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7) ,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注释】(1)费:广大。隐:精微。 (2)夫妇:匹夫匹妇,指普通男女。 (3)与:动词,参与。(4)破:分开。 (5)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引自诗经 大雅 旱麓 。鸢,老鹰。戾,到达。 (6)察:昭著,明显。 (7)造端:开始。【译文】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
21、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 ,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 ,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 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 ”这是说上下分明。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读解】这一章另起炉灶,回到第一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进行阐发,以下八章(13 一 20)都是围绕这一中心而展开的。正因为道不可须臾离开,所以,道就应该有普遍的可适应性,应该“放之四海而皆准” ,连匹夫匹妇,普通男女都可以知道,可以学习,也可以实践。不过,知道是一回事,一般性地实
22、践是一回事,要进入其高深境界又是另一回事了。所以,道又必须有精微奥妙的一方面,供德行高,修养深的学者进行深造,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如此两方面的性质结合起来,使道既广大又精微,既有普及性又有提高性,既下里巴人又阳春白雪,说到底,是一个开放的、兼容的、可发展的体系。道是如此,世界上的许多事情也都是如此。说到唱歌,卡拉 0K 谁都可以来上几句,但要唱出歌星级水平可就是另一回事了。说用电脑打字,坐下来一两个小时,一个完全的外行也可以打出一串字来,可要成为电脑专家就是另一回事了。说到下棋,知道下棋规则,棋瘾大得不可思议的人满街都是,可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棋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凡事都有一知半
23、解与精通的区别,匹夫匹妇与“圣人”的分别也就在这里。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原文】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1) 执柯以伐柯,睨(2)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3)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4)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5)?” 【注释】(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引自诗经 豳风 伐柯 。伐柯,砍削斧柄。柯,斧柄。则,法
24、则,这里指斧柄的式样。 (2)睨:斜视。 (3)违道:离道。违,离。 (4)庸:平常。(5)胡:何、怎么。慥慥(zao) ,忠厚诚实的样子。【译文】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 握着斧柄砍削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 ”“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
25、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读解】道不可须臾离的基本条件是道不远人。换言之,一条大道,欢迎所有的人行走,就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欢迎所有的人学习、实践,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欢迎所有的人走一样。相反,如果只允许自己走,而把别人推得离道远远的,就像鲁迅笔下的假洋鬼子只准自己“革命”而不准别人(阿
26、Q) “革命” ,那自己也就不是真正的革命者了。推行道的另一条基本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不同人不同的具体情况出发,使道既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又能够适应不同个体的特殊性。这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既然如此,就不要对人求全责备,而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他人。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要说人家,就是自己,不也还有很多应该做到的而没有能够做到吗?所以,要开展批评,也要开展自我批评。圣贤如孔子,不就从四大方面对自己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吗?那就更不要说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了,哪里没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呢?说不定还深沉得很呢。不过也不要紧,只要你做到忠恕,也就离
27、道不远了。说到底,还是要“言顾行,行顾言” ,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这就是“中庸”的原则,这就是中庸之道。素位而行,安分守己【原文】君子素其位(1)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2) ,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3)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4)下;在下位,不援(5)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6)人。故君子居易(7)以俟命(8) ,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9)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10) ,反求诸其身。 ” 【注释】(1)素其位: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素,平素。现在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 (2)夷:指东方的部族;狄:指西方的部族
28、。泛指当时的少数民族。 (3)无入: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入,处于。 (4)陵:欺侮。 (5)援:攀援,本指抓着东西往上爬,引申为投靠有势力的人往上爬。 (6)尤:抱怨。 (7)居易:居于平安的地位,也就是安居现状的意思。易,平安。(8)俟(si)命:等待天命。 (9)射:指射箭。 (10)正(zheng )鹄(gu):正、鹄:均指箭靶子;画在布上的叫正,画在皮上的叫鹄。【译文】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
29、都是安然自得的。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读解】素位而行近于大学里面所说的“知其所止” ,换句话说,叫做安守本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分守己。这种安分守己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应、处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如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所说:“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然后才能游
30、刃有余,进一步积累、创造自己的价值,取得水到渠成的成功。事实上,任何成功的追求、进取都是在对现状恰如其分的适应和处置后取得的。一个不能适应现状,在现实面前手足无措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回到我们在大学读解里面举过的例子,一位教授,因偶尔发现卖大饼的人很赚钱,一个月一两千,比自己给大学生上课还赚得多了许多,于是便放下课不上而去卖大饼。这样做值得吗?不值得,这就叫做不守本分,不“知其所止” ,这个例子也许举得有点极端,但它却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是否“下海”问题时的一个真实报道。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其实还可以举出许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这山望到那山高” ,实质上是没有认识清楚自己,迷
31、失了方向。与“这山望到那山高”密切相关的另一种迷失是不满足自己的职位,总是奢望向上爬,奢望高升,总是怨天尤人,而不像圣人所说的那样“反求诸其身” 。用耕云先生在其禅学讲话中的说法:这种人没有认识到“一部机器,大的轮轴固然重要,但如果少了一个小螺丝钉,就会出故障,就会由松散而解体。所以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也唯有人人都能构成需要,才能形成整体的健全。 ”其实,耕云先生在这里所说的道理,也正是毛泽东号召我们“向雷锋同志学习” , “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的情神。只可惜很多人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种精神的深刻内涵,不能“素其位而行” ,安分守己,提高自己的修养,“居易以俟命” ,而是心存
32、妄想,只知道羡慕,甚至嫉妒别人,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向上爬,“行险以侥幸” ,结果是深深地陷入无休无止的勾心斗角和无尽的烦恼之中,迷失了本性。凡有奢望,必生烦恼。所以,不要去妄想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吧这就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原文】君子之道,辟(1)如行远,必自迩(2) ;辟如登高,必自卑(3) 。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4) 。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注释】(1)辟:同“譬” 。 (2)迩:近。 (3)卑:低处。 (4) “妻子好合”:引自诗经 小雅 常棣 。妻子,妻与子。好合,和睦。鼓,弹奏。翕(xi) ,和顺,融洽。
33、耽, 诗经原作“湛” ,安乐。帑(nu) ,通“孥” ,子孙。【译文】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 ”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读解】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都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意思。万事总宜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 “欲速则不达” ,效果适得其反。一切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切近的地方做起。要在天下实行中庸之道,首先得和顺自己的
34、家庭。说到底,还是大学修、齐、治、平循序渐进的道理。无所不在的道【原文】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1) ,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2)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3)如此夫!” 【注释】(1)齐(zhai):通“斋” ,斋戒。明,洁净。盛服:即盛装。 (2) “神之格思”:引自诗经;大雅。抑 。格,来临。思,语气词。度,揣度。矧(Shen) ,况且。射(yi) ,厌,指厌怠不敬。 (3)掩:掩盖。【译文】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
35、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 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读解】这一章借孔子对鬼神的论述说明道无所不在,道“不可须臾离。 ”另一方面,也是照应第 12 章说明“君子之道费而隐” ,广大而又精微。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是“隐” ,是精微;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是“费” ,是广大。作一个形象的比喻,道也好,鬼神也好,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听不到,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人也离不开它。既然如此,当然应该是人人皈依,就像对鬼神
36、一样的虔诚礼拜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原文】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1) ,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2)而笃(3)焉。故栽者培之(4) ,倾者覆之(5) 。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6)故大德者必受命。 ”【注释】(1)宗庙: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先王的地方。飨(xiang):一种祭祀形式,祭先王。之,代词,指舜。 (2)材,资质,本性。 (3)笃:厚,这里指厚待。 (4)培:培育。 (5)覆:倾覆,摧败。 (6) “嘉乐君子”:引自诗经 大雅 假乐 。嘉乐,即
37、诗经之“假乐” , “假”通”嘉” ,意为美善。宪宪, 诗经作“显显” ,显明兴盛的样子。令,美好。申,重申。【译文】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 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 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读解】
38、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你修身而提高德行, “居易以俟命” ,总有一天会受命于天,担当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到那时,名誉、地位、财富都已不在话下,应有的都会有。就像前苏联故事片列宁在十月里的主人公瓦西里说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由此看来,儒学并不是绝对排斥功利,而只是反对那种急功近利,不安分守己的做法。换言之,儒学所强调的,是从内功练起,修养自身,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后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地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一切。这其实也正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而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治国平天下的法则【原文】哀公(1)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2) 。其人存(3)
39、,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4) 。人道敏(5)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6)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7) ,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8) ,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40、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9) 。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10)群臣也,子庶民也(11) ,来百工也(12) ,柔远人也(13) ,怀诸侯也(14)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15) ;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16)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18) ,所以劝百姓也
41、;日省月试(19) ,既禀称事(20) ,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21)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22) ,举废国(23) ,治乱持(24)危,朝聘(25)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26)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27) ;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28)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29)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注释】(1)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姓姬,名蒋, “哀”是谥号(2)布:陈列。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 (3)其人:指文王、武王。 (4)息:灭,消失。 (5)敏: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