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联系紧密。“地球村”已经不是梦想。但在这种不断的交流之中,中西方之间文化差异产生的碰撞也引起了各路专家学者乃至普通国民对于中西文化优缺点,该发扬还是该摈弃的大讨论。本文主要从 引用杜维明、季羡林、陈忠实、王蒙等名家的观点以及作者本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来阐释中西文化中存在的差异。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儒家;科学;法制;民主;价值观;语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交通工具、沟通手段越来越发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地球村”已成为一种现实的写照,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
2、这样,使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如此的深入与紧密。但是,在这种交流、合作的主旋律下,国家之间的摩擦和争执也越来越频繁,这当中,既有政治体制、经济利益的缘故,但更多的则是由于文化的异同导致的认识上的差异。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国也意识到了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障碍,所以不断的做出各种类似于“中法文化交流年” 、 “中俄文化交流年”的举动以期望加强不同文化国家的交流,促进两国的经济文化以至于政治合作。在杜维明先生看来:“不同的文明当然有冲突的危险,不同的族群,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地域,都可能有冲突。假若我们认为有这种危险,那么对话更是有必要。 ”1。一方面,“
3、因为生态环保意识、女性主义和多元宗教的发展,逐渐使西方过分突出自由、理性、人权和个人主义倾向受到遏止,人们开始认识到其他的普世价值,包括公益、平等、同情、礼教、责任和群体等,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情况。 ”【1】 另一方面,全球化与多样性建构出一个文明对话的语境。 “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均质化的过程。因为至少融合(convergence)理念即世界各处最终将归于单一模式发展是如此的简单以至于不能解释全球化趋势中的复杂性,诚然,环境的恶化、疾病的传播、毒品的泛滥和犯罪率的上升等如同科学、技术、贸易、金融、旅游和移民等一样被彻底地国际化,并且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像今1肖永明儒家人文精神与文明对话杜维明岳麓
4、书院演讲笔录天这样彼此联系和相互依存。 ”【1】我们这里要探讨的中西文化,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文化。之所以拿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比,是因为我个人认为,中国截止目前还没有建立自己新的文化系统,我们现在的所谓中国文化,只不过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拼盘而已,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或者脱离原有的儒家文化体系。下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比较,来看看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具体体现: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地区,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追根溯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
5、化的根源和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架构的核心。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想,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这种文化,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勇于探索,富于冒险,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在社会组织中,以“爱”为其架构的内核。二、科学观的差异相对于科学研究和探索,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所以,尽管人类
6、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四大发现都是中国人发明的,但一个客观的事实是,所有的现代工业文明,包括现代教育、民主政治都是西方人的成果。 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几千人的船队七下西洋,不过为了宣示明王朝的“富有与强大” ,当麦哲伦的船队环游世界时, 当西方人使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入侵我们时,我们想到的竟然是在大海边再造一处万里长城,思维的保守与守旧,缺乏创新和探险精神由此可见一斑。所以,尽管中国一度创造了辉煌的的历史,有影响世界的发明创造,但终究未能形成科学的风气和氛围,建立完整的科学体系,所有的发明创造带有很大的个人性和随意性;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
7、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具体表现为:第一、中方重感性、经验、直觉;西方重唯理、思辨 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的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而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
8、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辨是西方思维的特征。“康德的学说是从大陆理性派生长起来的,是非常纯粹的理性,所以他早年认为情感问题不属于哲学家探讨的问题,而是心理学家探讨的问题。情感是一种感性,人有情感就要受到感性的限制。康德推崇的是一种理性,用理性来指导、规范感性的东西。 ”【2】 “我们常常倾向于过高估计了激情的作用。从我国的戏曲中可以看出我们是一个富于戏剧化激情的民族,动不动是紧锣密鼓、大吹大擂、大忠大奸、气急败坏;动不动是挥刀斩去、一头撞死、当场拿下或立马下跪。 ”【3】第二、中方的整体综合;西方的细
9、节分析 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而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第三、中西方在人与自
10、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 杜维明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陈忠实的
11、白鹿原中“白嘉轩笃守农耕为本的传统,修身、齐家、治村,始终以传统道德的维护者自居。在第一次与鹿子霖发生纠纷时,以归还李家寡妇的田地并周济李家粮食、银元为终结,并因此使白鹿村获得仁义庄的称号仁义白鹿村;当得知白孝文与田小娥有染时,毫不留情地把白孝文推进祠堂,当众施行最严厉的惩罚,并且把白孝文分出白家;为乡民的利益率众抗税交农,为祈雨忍痛自残,为教化村民,他以德报怨,宽佑仇家。小说27章,写到黑娃被捕,白嘉轩得知他被捕的消息便出门上路,到县上探狱并设法营救黑娃。黑娃曾率众砸宗祠、还打断白嘉轩的腰杆,可谓是他的仇人。当儿子白孝武怪父亲忘了前事要让原上人拿尻子笑,白嘉轩则说当口救下黑娃能让黑娃学好,谁
12、笑我谁水浅。在黑娃回拜宗祠时,他亲自迎接。这种不计前嫌的行为,正是白嘉轩在白鹿原上努力构建的仁义思想的具体表现,他那超越纷乱世事所展开的立乡约、修宗祠、建学校、正民风、兴仁义等举措,和他那腰杆始终挺得端直的长者风度,都充分显示出其固守和恢复文化道德传统的雄心。” 【4】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著。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在齐物论结尾
13、写了一个千古流传的“庄周梦蝶”的寓言“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2这个故事很好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物我同化,彼此自由的进入了对方,成为了对方,没有了分割的界限,是完全有物也是完全无物的最高境界。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荷马史诗纯以海外
14、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他们的游戏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锻炼成长的人物。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存竞争,优胜劣败的观念是清末的严复从天演论那边引进的。此外他们的天助自助者、有志者事竟成、上帝要谁灭亡,就先让他疯狂之类的说法,都显示了他们对主观奋斗的强调。” 【5】 三、法制观念的差异“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礼,已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3可见,在中国人心中,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所以,中国人提倡自我的完善,不提倡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人,对法律的重视不是很够。在对
15、欲望的约束方面,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控制和压抑一切“不符合道德”的欲望,讲究克己复礼,这种结果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 ,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2 庄子齐物论3 司马迁史记四、民主观念的差异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虽然整个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历史,基本都是封建制度集中制的不断加强,是民主政治的彻底丧失,但从一开始,儒家、道家的思想家们就把民主政治放到一个很高的思想高度去认识和看待, 要求统治者爱民、亲民,重视民生疾苦,孔子
16、的“仁”治思想,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等等,都包含着“民主”思想,但又推崇君权神授,维护等级制度,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所以,西方人对不能为民服务的政府,通过选票的方式可以给予否决或者改选。当然这中间可能也有许多问题,但无论认识水平上还是制度设计上,无疑都比我们要先进的多。但由此产生的弊端是:过度的自由主义和人权旗帜,造就了今天美国式的民主
17、政治,不尊重他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喜欢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别国,把入侵别国当成了文明的推进,与中国人讲究和平共处,尊重别人选择的思想形成鲜明对比。五、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中国人看重人情、宗族、同门、师生方面的情谊,思考问题不会单纯从一个方面去考虑,而是喜欢整体、长远去考虑,往往使一件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人特别注重吃吃喝喝,互相照顾一下,熟人好办事之类。 “狐假虎威”的事更是时有发生“他们就会以你的亲信你的同伙你的弟兄的名义到处胡作非为,这一点真是防不胜防。而且他们动不动就会内哄,就会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相互咬起来,有多少能人干将毁在了所谓自己人手里!还有,愈是小人愈容易与
18、各色人等闹矛盾,今天他祸害了张三,明天他埋怨起李四,你怎么办?他们不可能理解你的任何阔大一点的思路,他们的逻辑是我为你两肋插刀,你就得与我同仇敌忾。 ”【6】 而西方人可能相对想的比较简单些,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码归一码。以前看过一个故事,某中国人在国外开车违章,被警察拦住,要求处罚,于是,该人根据自己在国内的经验,开始求情说好话,希望警察能网开一面,并表示“下不为例” ,警察也始终在微笑着听他说话,不置可否。该人看警察没有表示反对,以为事情就这样过了,很开心的开车走了,几个月后,该人收到法院的传票,才知道事情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人家对他微笑,只是职业的要求,而该怎么办,警察绝对不会给你“
19、下不为例”的机会的。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 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为 2000 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这种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的积极入世思想。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
20、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第二、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上帝被否定了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
21、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个人一得之见。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
22、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而在对待女性的态度方面,杜维明也承认:“儒家在这个方面可以扬弃包袱的可能性非常大,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女性主义不能接受的包袱是儒家不能放弃的。 ”4在白鹿原当中女性的命运可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田小娥是整个白鹿原中最有特点的女人。她不像白灵一样可以把一切都砸碎,其实她也不可能去砸碎,在这个女人的身上存在的还是中国古代传统女人的特质。但是,命运却跟这样一个渴求爱的女人开了个玩笑。她与黑
23、娃来到了白鹿原,用肉欲控制着整个白鹿村。与鹿子霖通奸,为白孝文设圈套,甚至间接的害死了狗娃。” 【7】第三、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例如:在一个大公司,如果每人节约几秒,加起来可节约几个人的时间,可少雇几个职员,减少多少开支。又如:一个人在写字,圆珠笔的笔尖向外放还是向内放比较节约拿笔写字的时间,怎么放的状态最有效等。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
24、风亮节、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参考历史千年)六、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差异4儒家与自由主义和杜维明教授的对话, 儒家与自由主义 (北京:三联书店,2001 年) ,页 63中国文化是团体取向的纵向等级文化,它倡导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个人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是不被提倡的或是“错误”的思想。相对于个人权益,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认为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个人,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
25、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在这样的环境里,保护团结和谐是团体存在的前提。因此,人们交流的方式也是围绕这一原则进行的。保护团结和谐统一的方式很多,过度谦虚就是其中之一。中国人历来以自谦为美德。而在美国人看来不仅不能领会你的客气,反而感到纳闷、不可思议,有时还会发生误解。往往被看作是虚伪,缺乏自信的表现。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是个体取向的横向平等文化,其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个人上面的,以个人为主体,以自己为主体。它强调充分发挥个人的自由、权利以及独立思考与行动的能力。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它是美国社会文化的主流。所谓个人的权利,素被社会所公认,各个人的行为,完全由于他的自由
26、意志,他自己对他的行为负责,不管对方怎样。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人们崇尚自由、平等和独立,崇尚自我,所以保持团结和谐统一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康德哲学中提到“辩证法强调的是能动性,人的能动性,以及能动的实践。康德已经提出人的能动性了,因为在人的认识领域,他提出了先验自我意识的能动的统觉、综合统一。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不是被动接受的,在每一个层次上都有人的能动性,哪怕是在感性的层次上,人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不是洛克所讲的一块白板 。人心并不是一块白板,人心有它固有的结构,有它的主体,有它的主动性。 ”【2】 可见西方是十分重视人的能动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在饮食上。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
27、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这大概源于“饮食所以合欢也”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一个“合”字。西方人请客吃饭奉行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付账也往往采取 A A 制,各人自付各人账。 但是,同样由此产生的弊端是,一些极端个人主义也由此产生,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只要民主,不要制度,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推崇极端个人享乐主义,与西方这种人权观无疑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七、教育理念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美国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
28、选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学分不同,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以前,我们从有关报刊上看到美国的大学生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几个学位,感到很纳闷。现在才明白美国的大学体制是很灵活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选学几个专业的课程,只要拿到足够的学分就可以取得该专业的学位。而在中国,在大学里就确定了专业方向,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从事一种职业,这样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潜能。还有,中国有些教育方面的语言也跟西方存在差异。在中国存在着“落榜生”一说,而在美国是没有这个词的,他们认为这是极不礼貌的,是一种歧视。不只是在学校的教育有所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也有着差异。中国人习惯为孩子们“铺路”,决定他
29、们学习的东西。像现在有些人就要孩子小小的学习钢琴,学习怎样去制造东西学习当个科学家等。而西方国家的父母则是任由孩子自由发挥,小小年纪就可以选择他们的爱好。父母不加以干涉。中国有部分父母教育孩子喜欢用责骂或轻打来叫他们改正自己的行为,像是一部名叫刮痧电影,里面男主角为了让打了人的孩子受到教训,为了给别人他认为的尊重打了孩子一巴掌。然而,在西方国家,父母绝对不可以对孩子施以肢体方面的教育,假如有这种行为,就会被当作虐待儿童,可能要“吃牢饭”。像刮痧里的男主角就是因为他打孩子这一巴掌,被别人拿来当作虐待儿童的证据了。八、对语言态度的差异儒家对语言的不信任,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礼记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的“受指主义”知识论,即以己度人、以人度物、以物度天;二是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的“受指主义”阐释学,这位儒家最大的雄辩家一再强调,“不以辞(能指)害义(所指)”(此处的“义”颇为奥妙,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