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矿区一下 刘萍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2、结合具体情境,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用具PPT课件教学方法发现法,练习法,迁移法,教学过程(一)、由易到难 引入新知教师出示目标。PPT1谁来说说从目标中你知道本节课要学习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解读学
2、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随机板书课题: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同学们,你们会计算下面题吗?出示PPT3、4。(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明白202可以转化成20+20来计算,300 2可以转化成300+300来计算。)小朋友,你们太棒了!下面这道题你们能快速算出结果吗?出示PPT4。 (先自己想一想、做一做,再小组交流,集体展示,让学生从复习中很轻松地进入到本节课要解决的目标中。)全班交流展示,总结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出示PPT5,快速口算,要求每组3号学生口算第1小组口算题,每组4号学生口算第2组口算题。(设计意图:巩固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3、二)、引导探究 解决问题出示教学情境图。课件61、同桌互相说一说你从情境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观察图后学生会找出:一共有3捆小树,每捆有20棵这些数学信息。学生也会提出 “一共有多少棵小树?”这样的数学问题。(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学生尝试计算。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设计意图: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继续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
4、灵活性。)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得出计算方法:、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因为23=6,因此203=60、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60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为了体现学生的算法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比较和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三)、实践应用 巩固新知利用多媒体出示:4捆一共有多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
5、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示课件7、8、9(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巩固中感知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四)、总结归纳 延伸探究1、出示课件10(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发散的独立性和灵活性。)2、数学游戏: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或整百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设计意图: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独立性。)3、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4、当堂检测:出示课件11(设计意图: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6、进行有层次的布置作业。)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利用已学的知识和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植树教学设计矿区一小 刘萍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多样化。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分
7、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或整百数口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状况分析1学生已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或整百数的除法。2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发散思维能力,基本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3我们的学生来自城市,对于本节课“植树” 的教学情境,感到比较陌生。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我校一年级新生招生的情况,我从学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几张桌子 ”等实际情境引入除法算式,然后让学生经历探索、讨论、交流的过程,使其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设计片断
8、(一) 创设情境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学校又招收了一年级的新同学。昨天,我了解了一年级新生的招生情况:班级 一班 二班 三班人数 44 48 46(评析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我校一年级新生招生情况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二) 自主探索计算方法1从表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提出问题,并探索计算方法。(1)一年级三个班的班主任老师要为小朋友们排座位,每班各需要多少张桌子?怎么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然后全班讨论、交流计算方法。如果每人需要一张桌子(单人桌),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张桌子,也就是44144(张),48148(张),461 46
9、(张)。 如果每两人需要一张桌子,一共需要多少张桌子?学生可能会想到:44222(张)A40220, B22244, C 直接想每两人坐一张桌子,422, 442 22。 桌子的张数就是人数的一半。20+2 22。 48224(张)46223(张)(2) 各班进行分组活动,该怎么分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大多数学生会结合本班的情况分成4人一组。 出示问题:每4人分成一组,一班、二班、三班各能分成几个小组?学生试着解决这一问题,然后交流。特别要关注三班46人怎么分?46人每4人分一组,可以分成11组,还剩2人。(评析从学生身边的事及班级实际出发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探索
10、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教学反思1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数学教材中“口算除法 ”一课是以“植树”的情境来呈现的,这一情境虽然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在秋季并不切合实际。因此我就结合我校一年级新生的招生情况,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相应的信息,感受到生活中存在数学问题;接着从学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几张桌子” 的实际情境引入除法算式,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感受计算来自于解决问题的需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2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
11、一个数学问题、同一道口算题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必然会不一样,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学生在解决“每班各需要多少张桌子”这一问题时,由于创设的问题中包含有显性条件( 每班的人数),也有隐性条件(每张桌子可以坐的人数),因此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1)如果每1人需一张桌子,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张桌子,也就是44144( 张),48148(张),461 46(张);(2)如果每两人需一张桌子,桌子的张数就是人数的一半,也就是44222( 张),48224( 张) , 46223(张)。另外,学生在计算时口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学
12、时,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算法多样化。3本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没有余数) ,设计这一问题时,我首先考虑到三班的人数为46人,464是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在此我把重点放在了前两个问题上,先出示了一班、二班各能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很快便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然而学生并未因此满足,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三班应如何分组。于是,学生纷纷列式进行解答:46411(组)2(人)。但课堂上我没有及时组织学生
13、进行交流,只看到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上如果能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讨论、交流,会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以下是课下我了解到的学生分组情况:(1)前11个小组,每组4人,最后2人分为1组,三班能分12个小组;(2)前10组,每组4人,最后6个人每三人一组,共分12组;(3)前10组,每组4人,最后6人分为1个大组,共分11组。案例点评本节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1结合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针对城市孩子对植树问题不熟悉的状况,老师抓住开学初学校一年级招生的实际,大胆舍弃教材提供的情境,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几张 桌子” 的
14、情境引入除法教学,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素材,并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通过发现、探索、讨论、交流、汇报等活动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口算除法的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启发、共同探索等方面的能力。3积极倡导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4教学设计有层次,开放性较强。像“每4人分成一组,46个人能分成几组?” 等问题,有效地培养了
15、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植树教学设计刘萍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36页:植树。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3、人人参与口算,学生能够简单的、有条理的阐述思考过程。4、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能够迅速正确地计算。教学准备:教具:自制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口算804 3000 6= 60 8=311= 10
16、0 5= 23 2= 二、新授1、出示例题PPT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生回答)这道题就是把36 人平均分,分成每组 3人,要想算出可以分成多少组,应该用除法来解答。 板书:36 3怎样算出这道题等于多少呢?(设计思考:教师提供本课的主题图的画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2、探究算法(1)用乘法想除法因为12乘3等于36,所以36 除以3,就等于12。他使用乘法来想除法的结果。(2)用分小棒的方法(出示课件)用小棒分一分。36根小棒。她先把 3捆小棒平均分,每组分3根,可以分成10组。再把6根小棒也平均分,每组3根,可以分两组。10组加2组就是12组。我们可以用这三个算式表示小盈分小棒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