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重 庆 市 规 划 局二一六年十二月前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 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1637 号),加强对我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指导工作,编制本导则。本导则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海绵城市规划篇;4:低影响开发设计篇;5:附录。本导则的重点在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本导则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和重庆市规划局联合组织编制和管理,由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相关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
2、建议,请反馈至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址:重庆市江北区洋河一村 69 号,电话及传真:67738852、13509494210,邮箱:)。本导则应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共同使用,部分内容引用自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深圳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规范(SZDB/Z 145-2015)、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和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本导则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及主要审定人主编单位: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 重庆市风景园林规划研究院重庆市水利电力
3、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总负责人: 吕 波主要起草人: 杨 弘 罗 翔 陈德玖 张晓阳 靳俊伟 陈治刚杨 平 程吉建 苏定江 吴君炜 程 巍 蒲贵兵陈 圆 孙 黎 潘终胜 毛绪昱 敖良根 尹洪军张靖强 魏映彦 王志标 王 胜 刘媛媛 廖聪全樊崇玲 刘亚丽 詹正福 毕生兰 彭 颖 彭先涛李 艳 陆 颂 秦 江 许 竣 方 波 黄文勋徐 嘉主要审定人: 任心欣 何 强 周玉文 马洪涛 盛国荣 龚安军龚华凤 柴宏祥 雷晓玲 陈 岩 黄显奎 马 念任荣志目录1 总则 .12 术语 .33 海绵城市规划篇 .63.1 一般规定 .63.2 总规层级海绵规划 .73.3 控规层级海绵规划 .114 低影响开发设
4、计篇 .154.1 一般规定 .154.2 建设标准 .164.3 计算方法 .174.4 建筑与小区 .264.5 城市道路 .294.6 城市绿地及广场 .314.7 城市水系 .344.8 常用 LID 设施 .364.9 低影响开发设施实施效果评估 .485 附录 .50附录 A 重庆市主城区降雨资料 .50附录 B 初期雨水径流水质分类 .56附录 C 土壤渗透系数 .57附录 D 重庆市低影响开发相关植物名录 .58附录 E 部分低影响开发设施单价估算(重庆地区) .62附录 F 设计流程 .63附录 G 计算示例 .6511 总则1.0.1 为全面贯彻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加强城市雨
5、水径流源头控制,有效利用雨水资源,合理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指导和规范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制订本导则。1.0.2 本导则适用于重庆市市域内根据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开发建设的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涵盖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本导则的重点在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主要应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二是指导新、改、扩建项目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1.0.3 海绵城市建设应贯彻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注重对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强调采用低影响开发模式。1.0.4
6、海绵城市应综合考虑流域内的水污染防治、排水防涝和雨水利用的需求,并以雨水径流污染削减、内涝灾害防控为主、雨水资源化利用为辅。1.0.5 海绵城市应尽量减少开发建设中的不透水面积,使雨水最大程度就地下渗、储蓄和滞留,减少对原有水文循环的影响。1.0.6 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以源头减量为重点,结合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形成完善的雨水综合管理体系。21.0.7 在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过程中,给水排水、园林、水利、道路、建筑、结构、环保、水土保持及经济等专业应相互配合和协调,使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效益最大化。1.0.8 建设项目范围内的海绵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
7、施工和同时投入使用。1.0.9 应注重对特殊径流污染地块的专门控制,避免特殊径流污染对地下水、周边水体的不利影响。1.0.10 雨水回用水系统应独立设置,严禁接入生活饮用水系统。1.0.11 城市雨水管渠设计和内涝防治除符合本导则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32 术语2.0.1 低影响开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尽可能的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污染、径流峰值等的增加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2.0.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capture ratio of a
8、nnual rainfall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扣除降雨量小于 2mm 降雨事件),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措施,场地内年累计经过渗透、蒸发、过滤、回用等方式得以控制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比值。2.0.3 设计降雨量 design rainfall depth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用于确定海绵城市建设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厚度取值(以 mm 计),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取。2.0.4 年径流污染去除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urban diffuse pollution区域内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对污染物(以SS
9、计)的平均去除率的乘积。2.0.5 初期雨水控制厚度 rainfall depth for diffuse pollution control为实现一定的雨水径流污染控制需收集处理的初期降雨厚度取值(以 mm 计)。2.0.6 年雨水资源化利用率 the ratio of annual rain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4雨水收集并回用于道路浇洒、园林绿地灌溉、市政杂用、工农业生产、冷却等的雨水总量(按年计算,不包括汇入景观、水体的雨水量和自然渗透的雨水量)与年降雨量的比值。2.0.7 雨水径流峰值控制 rainwater detention for peak flo
10、w control为满足一定的低影响开发目标对雨水径流峰值流量进行控制。2.0.8 流量径流系数 discharge runoff coefficient形成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2.0.9 雨量径流系数 volumetric runoff coefficient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2.0.10 雨水调蓄 rainwater detention,retention/storage雨水储存和调节的统称。2.0.11 雨水储存 rainwater storage采用具有一定容积的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储存,以达到收集回用等目的,通常采用雨水池。2.0.12
11、雨水滞留 rainwater retention 采用具有一定容积的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储存,以达到净化雨水等目的,通常采用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塘及雨水湿地。2.0.13 雨水调节 rainwater detention采用具有一定容积的设施,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径流峰值流量,一般只延长排放时间,不减少排放的径流总量。2.0.14 雨水收集回用 rainwater utilization利用雨水作为水源,经过处理并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后,通过管道输送或现场使用方式予以利用。2.0.15 雨水渗透 rainwater infiltration5利用人工或者自然措施,使
12、雨水下渗到土壤表层以下。2.0.16 雨水过滤 rainwater filteration采用沙、土壤或泥炭等介质过滤来净化雨水。2.0.17 绿色屋顶 green roof 在高出地面以上,与自然土层不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顶部以及天台、露台上由覆土层和疏水设施构建的绿化体系。2.0.18 透水铺装 pervious pavement可渗透、滞留雨水的地面铺装,包括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嵌草砖、鹅卵石和碎石等铺装。2.0.19 下沉式绿地 sunken greenbelt 低于周边地面或道路路面,深度介于 50mm 和 200mm 之间,可用于调蓄和下渗雨水的绿地。2.0.20
13、 过滤设施 filtering practices采用沙、土壤或泥炭等介质过滤净化雨水的设施。2.0.21 生物滞留设施 bioretention cell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去除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的人工设施,包括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生态树池等。2.0.22 植草沟 grass swale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可用于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2.0.23 雨水湿地 rainwater constructed wetland通过物理、水生植物以及微生物等联合作用净化雨水的湿地系统。62.0.24 雨水湿塘 rainwater wetpond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雨水作为其主要补充水源。2.0.25 特殊径流污染 specialrunoff contaminated含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较高的雨水径流,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