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计划.doc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2161953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计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计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计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计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计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数的认识一、教材分析1.本单元主要是认识亿以内数,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对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之一。2.本册教材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认识,并将这两部分知识加以整合。教材在中间安排了十进制计数法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数位、数级和计数单位,这是对亿以内数的认识进行归纳整理,也对亿以上数的认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不仅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如:教材

2、中含有大量的科学知识、环保知识及国情知识等素材。3.本单元突出数的概念教学,从数学的高度把握十进制原理,培养数感。让学生从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以及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多方面来全面认识数。教学内容的呈现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如:读、写数的法则与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究自主讨论得到。由此可见,本单元的编排不仅结构合理,而且内容的安排和素材的选择都突出了数学的文化特色,渗透了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的思想,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不仅是有用的工具,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类的进步,是人类共同

3、的文化。二、学情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接触面广、独立性强、善于观察和发现、乐于动手操作等特点,而且之前已经系统地学习过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也碰到过比万更大的数,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大数的读、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数位、数级增多,情形相对复杂,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三、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

4、舍五入”法省略一个大数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并求出它的近似数。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到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四、教学建议1.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读、写起来也比较困难。老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具体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数的丰富的感受。教学读、写数时,老师应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读、写数的方法后,通过一定的训练,使之达到熟练的程度。2.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同时要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制等知识,应让学生牢固掌握。但是,不应把现成的结论、法则直接告

5、诉学生,而是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通过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3.认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在教学中,老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大数的习惯和能力,如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大数。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逐步使学生认识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五、课时安排1 亿以内数的认识.1 课时2 亿以内数的读法.1 课时3 亿以内数的写法.1 课时4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1 课时5 多位数的改写.1 课时6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1 课时7 亿以上数的认识.1 课时8 计算工具的认识.1 课时

6、9 用计算器计算.1 课时10 整理和复习.1 课时1 亿有多大.1 课时公顷和平方千米一、教材分析1. 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以前认识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若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让学生认识 1 平方千米,体会 1 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 1 公顷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结合土地面积计算,应用平方千米与公顷、平方米间的进率,感受用公

7、顷能方便地表示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实际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以边长 1000 米的正方形土地为基础,告诉学生其面积就是 1 平方千米。二、学情分析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思维较活跃,好动,想象丰富,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所以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索、交流,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三、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通过计算、观察、推理和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 1 公顷和 1

8、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2. 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 1 公顷=10000 平方米,1 平方千米=100 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3.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4.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利用数据资料、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四、教学建议1.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巧设悬念,以现实生活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

9、、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和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2.数学课堂应是一个多向互动的环境,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和组织学生合作与讨论,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在集体中进行知识和经验碰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思维更活跃、更发散。五、课时安排公顷和平方千米.1 课时角的度量一、教材分析1.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直线、射线、线段和角是较简单的几何图形,是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

10、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接着引出角的概念,介绍了角的度量方法、角的分类以及角的画法。2.教学内容的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能力,从直观过渡到抽象,通过 “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操作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3.本单元主要教学直线、射线、角的认识和角的度量,这是学生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扩展和提高的。掌握直线、射线、角的相关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让学生从各种学习方向进行,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帮助他们学习空间的观念

11、。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图形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好基础。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但是第一学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感知,而现在的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点,所以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抽象出来角的各个特征。通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3.培

12、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教学建议1.恰当地把握教学目标。本套教材把有关角的知识分了三个阶段编排,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但前后又有连贯性。老师要树立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理顺学科教学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课时教学目标的制订和实施,因为它直接指导和影响着具体的教学过程,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尽管这一单元的内容比较少,课时也不多,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老师同样需要把单元教学目标分解为课时教学目标,确定每一

13、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注意目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教学效果的检测和评价。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但数学毕竟是抽象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如直线的概念就比较抽象,教学时很难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数学中所学的“点”是没有大小的,“线”是没有粗细的,“面”是没有厚薄的。正因为如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不都能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有的生活经验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甚至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日

14、常生活中的牛角、羊角,甚至人民币的单位名称“角”等时常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干扰。因此,教学时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和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3.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教材中的许多结论,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以及量角和画角的步骤等都没有直接给出,而是在练习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的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

15、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4.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单纯是数的计算、形的研究,贯穿始终的恰恰是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抓住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前面提到的“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就可以渗透极限的思想,渗透猜想和验证的方法。五、课时安排1 线段、直线、射线.1 课时2 角的度量.1 课时

16、3 角的分类.1 课时4 画角.1 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一、教材分析1. 本单元学习的乘法运算,不论是口算还是笔算,是估算还是用计算器算,其基本算理和运算方法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之前学生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后,已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从这个角度上说,本单元所学知识,属于旧知。所不同的,仅仅是运算数据变成了三位数乘两位数。2. 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在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自行总结出口算、笔算和估算的一般方法。本单元的内容在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基础上,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

17、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因此,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惑。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这单元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三、教学要求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 100 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导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

18、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四、教学建议1.注意让学生自主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本单元所学内容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属于旧知推新知,学生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推导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在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自行总结出口算、笔算、估算的一般方法。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技能,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具有实际背景的常见数量关系,并且能够用关系式或数字符号去表达它们。本单元学习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一

19、种,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将三者简明、有逻辑地联成一体。教学时,应注重让全体学生解决例 3 中的具体问题,感悟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的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维方法。3.以探索运算中的数值规律的练习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五、课时安排1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 0).1 课时2 三位数乘两位数

20、(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 0).1 课时3 积的变化规律.1 课时4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1 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教材分析1.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2.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平行与垂直(具体包括:认识平行与垂直,画垂线的方法与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及画法,画平行线的方法);二是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3.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着重给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

21、形的关系。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梯形在这是第一次正式出现,继续通过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4.教材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主要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通过图形的变换,引导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初步认识了四边形的知识,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四边形的表象,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对平

22、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认识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画图、推理等手段来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三、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3.进行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四、教学建议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这一单元中涉及的知识点有: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等知识点。一方

23、面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另一方面,经过三年的数学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为此,老师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学生出发,把握教学的起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或补充一些内容。2.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教学的重点。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旧知识中孕育着新内容,新知识又是原有知识的扩展。教学时,要善于理清知识间的联系,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内容的容量、密度和教学的重点,有机地联系单元、全册,乃至对整个年级、整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加以研究。如果把“平行与垂直”这一内容放到整个教材体系

24、中,就不难发现它的学习既需要以直线及角的知识作基础,同时又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3.注重学用结合,就地取材,充实教材内容。尽管教材在素材的选择上尽可能地提供了一些现实背景,设计了一些学以致用的习题,如借助运动场里的一些活动器材引出垂直与平行的内容,要求学生思考和讨论怎样测定立定跳远的成绩、怎样修路最近等。但由于教材的容量有限,还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必要的充实和拓展,使学生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用途,增强应用意识。4.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这一单元涉及许多作图的内容,如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5、的高等。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对学生作图能力的培养。五、课时安排1 平行与垂直.1 课时2 垂线、平行线的画法(一).1 课时3 垂线、平行线的画法(二).1 课时4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 课时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教材分析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口算除法、笔算除法。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加大了教学步子,留给学生更大探索和思考的空间。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同时又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

26、基础。因此教材把这部分口算内容安排在笔算之前教学。2.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在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3.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位商是几,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因此,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试商方法,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4.为了解决试商这个关键问题,教材按照计

27、算的难易程度分两段编排:商是一位数。主要解决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突出基本的试商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商两位数。让学生将除的过程、试商方法迁移至此。5.对于试商的方法,本单元主要采用“四舍五入”法,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这种试商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试一两次就能确定出一位商。在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基础上,教材还注意在特殊情况下,灵活地运用试商方法。6.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之后,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

28、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知识。三、教学要求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四、

29、教学建议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数学置于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正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所需要的教学。教材为学生学习除法计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时,应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0、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量化角度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以往的计算教学,把总结、记忆计算法则作为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观察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除法口算、笔算的现实问题情境,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口算、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适时地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计算过程的认识,完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为学生赢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五、课时安排1 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1 课时2 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一).1 课时3 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二).1 课时4 试商.1 课时5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1 课时6 商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1 课时7 整理和复习.1 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