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cellnuclear.ppt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16211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PPTX 页数:60 大小:4.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学cellnuclear.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细胞生物学cellnuclear.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细胞生物学cellnuclear.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细胞生物学cellnuclear.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细胞生物学cellnuclear.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细胞核,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动物细胞结构模式图,,1、掌握细胞核的基本结构、组成及各 结 构的特点 2、掌握细胞核物质运输的特点,核基 质及核仁的功能 3、掌握染色质的化学组成,染色体 DNA的特征性结构,组蛋白的结构 和功能,染色质包装的过程,教学要求,4、熟悉中期染色体的特征性结构,常 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的区别5、了解特殊染色体的结构特征,教学要求,真核细胞内最大的、最重要的细胞器,是遗传物质存储、复制和转录的场所,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核(nucleus),细胞核的形状:圆、椭圆形,少数呈不规 则形细胞核的数目: 真核细胞:绝大部分有1个细胞核(植物成 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

2、红细胞无 细胞核) 肝细胞、肾小管细胞、软骨细胞、粒细胞等 有多核,细胞核一般特征,细胞核与细胞质的体积比 核质比=细胞核的体积/细胞质的体积 核质比表示细胞核的大小和细胞的成 熟程度,核质比,细胞核的结构,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染色质:由DNA(遗传信息的载体)和蛋白质组成;,核仁:与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又称核被膜(nuclear envelope)位于间期细胞核的最外层,是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的界膜。将细胞分成两大结构与功能区域:DNA/RNA 复制转 录(核),蛋白质翻译(细胞质)由内、外两层平行膜构成。,第一

3、节 核膜nuclear membrane,(一)蛋白质 约占65% 75%,包括组蛋白、基因调节蛋白、DNA和RNA聚合酶、RNA酶以及电子传递有关的酶。(二)脂类 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胆固醇和甘 油三酯(后两者含量较高)。,一、核膜的化学组成,二、核膜的结构与区域化作用,(一)核膜由内外两层平行但不连续的非对称性单位膜构成。,外核膜(outer nuclear membrane):可以看作内质网的特化区,外表面附有核糖体。胞质面附着中间纤维。内核膜(inner nuclear membrane):靠向核质,表面光滑,含有一些特异性蛋白质,如核纤层蛋白B受体。核周间隙(perinuclear

4、 space):宽2040nm,与内质网腔相通。核孔(nuclear pore)典型哺乳动物细胞核核膜分布3000-4000核孔。细胞核活动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较多,反之较少。,三、核孔复合体,核孔(nuclear pore)由至少100种不同的蛋白质(nucleoporin)构成,称为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NPC)。核孔的直径约为80120nm,核孔复合体的直径约为120nm150nm。在电镜下观察,核孔是呈圆形或八角形,现在一般认为其结构如同捕鱼笼。,抽提后核孔胞质面的结构,1、核孔复合体的捕鱼笼式结构模型,核孔复合体有4种结构组分:胞质环(cytoplas

5、mic ring): 位于核孔边缘胞质面的一侧,又称外环,环上有8条细长纤维对称分布伸向胞质;核质环(nuclear ring): 位于核孔边缘核质面的一侧,又称内环,环上也对称连有8条细长纤维,在纤维末端形成一个直径60nm的小环,小环也由8个颗粒构成;,捕鱼笼式核孔复合体模型,辐(spoke):由核孔边缘伸向中心,呈辐射状八重对称,可进一步分为三个结构域: 柱状亚单位(连接胞质、核质环)、 腔内亚单位(核孔边缘向核周间质)、 环带亚单位(向核孔中心)。中央栓(central plug):位于核孔中心,呈颗粒状或棒状,在物质交换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又称中央运输蛋白(central transp

6、orter)。,捕鱼笼式核孔复合体模型,2、核孔复合体功能:介导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的物质交换,1、核孔复合体是核质与胞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经核孔复合体的运输具有双功能和双向选择性,因此可将它视为特殊的跨膜运输蛋白复合体。双功能表现为两种运输方式:被动扩散与主动运输; 对被运输的物质在大小上加以限制(10nm); 主动运输是一个信号识别与载体介导的过程,需要消耗ATP提供能量(26nm);双向选择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介导蛋白质的入核转运;介导RNA、核糖体蛋白颗粒的出核转运。,四、核纤层的结构与功能,核纤层(nuclear lamina)是附着于内核膜下的纤维蛋白网,由核纤层蛋白构成,属于中间

7、纤维。功能:,1、核膜为基因表达提供了时空隔 离屏障 2、核膜参与蛋白质的合成3、核孔复合体控制核-质间的物质 交换,核膜的功能,第二节 染色质与染色体,1879年,W. Flemming提出染色质(Chromatin)这一术语。 1888年,Waldeyer正式提出染色体(Chromosome)这一命名。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周期不同阶段可以互相转变的形态结构。,一、染色质的组成成分,染色质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最早是1879年Flemming提出的用以描述核中染色后强烈着色的物质。组成: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少量RNADNA : 组蛋白 : 非组蛋白 : 少量RNA = 1 :

8、1 : 0.6 : 0.01DNA与组蛋白是染色质的稳定成分,非组蛋白与RNA的含量则随细胞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变化。组蛋白和非组蛋白都可被磷酸化,进而发挥它们在细胞核内信息的传递及转录调控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染色质中的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一个真核细胞单倍染色体组中所含的全部遗传信息称为一个基因组。真核细胞中每条未复制的染色体均含有一条线型DNA分子。DNA分子3种基本元素:复制源序列(replication origin),是DNA复制的起点。着丝点序列(centromere sequence),姐妹染色单体的连接部位,与染色体的分离有关。端粒序列(telomere sequence),

9、保证染色体的独立性和遗传稳定性。,染色体DNA的三种基本序列,端粒序列,着丝点序列,复制源序列,组蛋白(histone)是构成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带正电荷,富含精氨酸,赖氨酸,属碱性蛋白。可与酸性DNA分子紧密结合。根据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组蛋白分为5种: H1,H2A, H2B, H3, H4,(二)组蛋白,组蛋白在细胞周期的S期与DNA同时合成,然后转移至核内,与DNA结合,形成核小体。 组蛋白与DNA结合可抑制DNA的复制与 RNA转录,组蛋白的修饰(乙酰化、磷 酸化和甲基化)可影 响染色质的活性。,:核小体组蛋白(nucleosomal histone):H2A、H2B、H3

10、、H4。无种属及组织特异性,进化上高度保守;协助DNA卷曲成核小体的稳定结构。连接组蛋白(linker histone):H1。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与核小体的进一步包装有关。,根据在核小体中的作用分为两类,非组蛋白(non-histone)是指细胞核中组蛋白以外的染色体结合蛋白,是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非组蛋白包括染色体骨架蛋白、调节蛋白以及核酸代谢和染色质化学修饰的相关酶类。,(三)非组蛋白,特性:含有较多天冬氨酸、谷氨酸,带负电荷,属酸性蛋白质。具多样性和异质性。非组蛋白在整个细胞周期都进行合成(组蛋白只在S期合成)。能识别特异的DNA序列,识别与结合借助氢键和离子键。功能

11、: 参与染色体构建;启动DNA复制;调控基因表达。,非组蛋白的特性和功能,二、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间期核中染色质可分为常染色质(enchromatin)和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常染色质是在有丝分裂完成之后,能够转变成间期松散状态的染色质部分。常染色质在分裂期染色深,但在间期染色浅。一般而言,常染色质是具有转录活性区,是基因区。大约有百分之十的染色质在整个间期仍然保持压缩状态,将这种染色质称为异染色质。异染色质在分裂期和间期的着色力相同。无转录活性,是遗传惰性区。,图中的N和n分别表示细胞核和核仁, 核仁外染色深的区域是异染色质。,骨髓干细胞,异染色质分类:,巴氏小体(ba

12、rr body): 雌性哺乳动物细胞中两条X染色体之一在发育早期随机发生异染色质化失活。雄性哺乳类细胞的单个X染色体呈常染色质状态。,barr body,三、染色质组装成染色体,(一)核小体(nucleosome)是染色体的基本单位核小体:一种串珠状结构,由核心颗粒和连接DNA两部分组成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约200bp的DNA、一个核心组蛋白和一个H1;由H2A、H2B、H3、H4各两分子形成八聚体,构成核心组蛋白;DNA分子以左手螺旋缠绕在核心组蛋白表面,每圈83bp,共1.75圈,约146bp,两端被H1锁合;相邻核心颗粒之间为一段60bp的连接线DNA;,(二)核小体进一步螺旋形成螺线管核

13、小体通过自身形成螺旋的方式形成致密的、外径为30nm的管状结构,称为螺线管(solenoid)又称30nm染色质纤维。在螺线管中, 每一螺旋由6个核小体组成, 并呈规则排列。H1组蛋白位于螺线管内侧,起稳定作用。从核小体到螺线管压缩了6倍。,(三)螺线管进一步包装成染色体DNA从螺线管到超螺线管(0.2-0.4m)大约压缩了40倍。超螺线管进一步螺旋折叠,形成直径为12m、长度为210m的染色单体,约压缩5倍。由此看来, DNA经核小体到染色体,DNA总共压缩了8400倍。,1号染色体中的DNA包装倍数,四、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染色体形态结构一般是指中期染色体。 着丝粒与动粒次缢痕端粒随体核仁组

14、织区,(一)着丝粒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连接处 着丝粒(centromere)是染色体中连接两个染色单体的染色质, 并将染色单体分为短臂(p)和长臂(q)。根据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分为中着丝粒、近中着丝、近端部着丝和端部着丝四种类型。 主缢痕指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处,向内凹陷,着色较浅的缢痕。,动粒(kinetochore)是存在于主缢痕两侧的特化的圆盘状结构,由蛋白质构成,细胞分裂时纺锤体微管连接的部位。,着丝粒-动粒区域是一种高度有序的、在结构上和组成上非均一的整合结构。包含3个结构域:1、动粒结构域(kinetochore domain) 位于着丝粒的表面,电镜下呈三层 板状结构。2、

15、中心结构域(central domain)位于着丝粒结构域的内表面。其中含有高度重复序列DNA。3、配对结构域(pairing domain)位于着丝粒结构的内层,中期两条染色单体在此处相互连结。,(二)次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是染色体上的一个缢缩部位,它的数量、位置和大小是某些染色体的重要形态特征。(三)核仁组织区(nucleolar orgnizing regions NORs)是染色体上rRNA基因所在部位,位于染色体的次缢痕区,与核仁形成有关。(四)随体(satellite)是位于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末端的、圆形或圆柱形的染色体片段,通过次缢痕与染色体主要部分

16、相连。随体由异染色质组成,含高度重复DNA序列,是识别染色体的主要特征之一。,(五)端粒(telomere): 是染色体两个端部的特化区,由高度重复的短序列组成,富含鸟苷酸G,高度保守。,原位杂交实验显示位于人染色体末端的端粒,1 保证染色体末端的完全复制,端粒DNA提供了复制线性DNA末端的模板;2在染色体两端形成保护性帽结构,使DNA免受核酸酶或其他不稳定因素的破坏和影响,使染色体末端不会与其他染色体末端融合,保证染色体的结构完整3 在细胞 的寿命、衰老和死亡以及肿瘤的发生和治疗中起作用,端粒的主要功能,1. 多线染色体(Polytene chromosome):,(六)特殊染色体,2、灯

17、刷染色体(lampbrush chromosome)最早发现于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双线期,染色体主轴两侧有侧环,状如灯刷,故名灯刷染色体。侧环是DNA活跃转录的区域。,鱼类卵母细胞灯刷染色体,核型(karyotype):是指某一个体细胞的全部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等方面。 人类正常男性体细胞核型为:46,XY; 正常女性体细胞核型为:46,XX带型(banding patterns):染色体经显带染色技术处理后,使其沿长轴呈现特定的深浅不同、宽窄不等的带纹(band)的方法。,五、核型与染色体带型,G带(Giemsa-banding):将

18、染色体制片经盐溶液、胰酶或碱处理,再用Giemsa染料染色,在光镜下进行检查, 见到特征性的带。一般富含AT碱基的DNA区段表现为暗带。此法可制成永久性的标本。,Q带(Q-banding):又叫荧光分带法。用喹吖因(quinacrine)荧光染料染色,在紫外光激发下,显现明暗不同的带区,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一般富含AT碱基的DNA区段表现为亮带,富含GC碱基的区段表现为暗带。此法的优点是分类简便,可显示独特的带型。缺点是标本易褪色,不能做成永久性标本片。,核仁(nucleolus)见于间期的细胞核内,呈圆球形,一般12个,有时多达35个。主要功能是转录rRNA和组装核糖体单位。一般蛋白质合成

19、旺盛和分裂增殖较快的细胞有较大和数目较多的核仁,反之核仁很小或缺失。核仁在分裂前期消失,分裂末期又重新出现。,第三节 核仁,一、核仁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主要化学组成(依细胞类型和生理状态而异): 蛋白质:80%(核糖体蛋白、组蛋白、非组蛋白等) 酶:与核仁生理功能有关 RNA:11%,主要为rRNA基因转录产物 DNA:8%,主要为rRNA基因,核仁结构组分:(一)纤维中心(fibrillar centers,FC):是被致密纤维包围的一个或几个低电子密度的圆形结构,主要成分为rDNA和RNA聚合酶,这些 rDNA是从染色体上伸出的袢环。(二)致密纤维组分(dense fibrillar c

20、omponent,DFC):呈环形或半月形包围FC,由致密的纤维构成,是正在转录的rRNA和核糖体蛋白。(三)颗粒组分(granular component,GC):由直径15-20nm的颗粒构成,是正在加工和成熟的核糖体亚单位。 核仁的三种基本结构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核仁的功能。,人成纤维细胞中核仁的电子显微镜照片,(A)是完整的核;(B)局部观察的照片,主要是致密区,二、核仁的功能核仁是细胞合成核糖体的工厂,涉及rRNA的转录、加工和核糖体大、小亚基的装配。,装配成的核糖体颗粒经核孔进入细胞质,在胞质中进一步装配成成熟的功能性核糖体。,45S rRNA,三、核仁周期核仁是一种动态结构,随细

21、胞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即形成消失形成,这种变化称为核仁周期。核仁形成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目前仅知道需要rRNA基因的激活。,第四节 核基质(核骨架),1974年Ronald Berezney和Donald Coffey首次用核酸酶和去垢剂处理细胞核, 除去了95%的核物质后, 剩下的水不溶的纤维网络,将这种结构称为核基质(nuclear matrix),又称为核骨架(nuclear scaffold)。核骨架是指核内的一个纤维蛋白性质的网架结构体系,是真核细胞间期核中除核膜、染色质及核仁以外的核内网架体系。,一、核基质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二、核骨架的生物学功能为DNA的复制提供支架。核骨架上结

22、合有DNA复制所需要的酶如DNA聚合酶、DNA引物酶、DNA拓朴异构酶等。DNA的复制点连续不断的结合在核骨架上。是基因转录加工的场所。核骨架上有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RNA的合成在核基质上进行。新合成的RNA也结合在核骨架上,并在这里进行加工和修饰。与染色体和核膜的构建有关。由核小体紧密包裹形成的30nm染色质纤维可进一步折叠形成袢环结构,结合锚定在核骨架上,在分裂期进一步包装成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染色体。核骨架也参与有丝分裂后期核膜的重建。,一、 细胞核异常与肿瘤二、核转运异常与疾病 三、遗传物质异常与遗传病 1 染色体异常导致染色体病的发生 染色体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2 基因突变引起的基因病 四、端粒异常与疾病,细胞核与疾病,本章思考题,概述细胞核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功能试述核孔复合体的结构及其功能。概述染色体的类型及其特性。试述从DNA到染色体的包装过程。概述核仁的结构及功能。判别题:1、控制细胞器进行物质合成、能量转换等的指令,主要是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达细胞质的。选择题:细胞核内行使遗传功能的结构是: A 核膜 B 核孔 C 染色质 D 核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