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解决问题说课稿一 、说教材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 23 页的主题图及 P4 页的例 1.2.教材分析: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的 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本单元设计了以学生熟悉的“游乐园”为背景的主题图,含盖了这个单元的所有学的内容 。教学时,应着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观察问题,自主地获取,理解数学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 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
2、法,只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2、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 难点: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二、说教法、学法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准备采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辅助观察、讨论等方法,这些方法在下面的教学程序中有具体表现,并通过
3、这些方法,引导学生在多想、多说、多练中获取新知。三、说教学程序:接下来我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本节课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老师谈话引出课本 2-3 页的主题图。我是这样进行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什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你们想不想去啊?)2、让学生观察主题图。3、指名说说,看后你想说什么?4、师谈话板书课题。 (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中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个环节我
4、是这样进行的。1、出示例 1 的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1)原来有 22 人在看戏,又来了 13 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2)原来有 22 人在看戏,走了 6 人。还剩多少人?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3)原来有 22 人在看戏,走了 6 人,又来了 13 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4)原来有 22 人在看戏,又来了 13 人,又走了 6 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2解决问题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2 -(1)独立思考(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
5、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3)汇报:并说想法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1)221335(人) (2)22616(人)35629(人) 161329(人)(3)2213629(人) (4)2261329(人)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 为了使学生能巩固所学的知识,便于掌握,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两道练习。 )
6、1练习一的第 1 题)我是这样进行的。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 1 题)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看懂了什么?你能把图意说完整吗?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让几名学生说解问题的方法。2. 出示练习一的第 2 题。谈话:游园活动快要结束了,你们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练习一的第2 题)他们在收集拉罐筒。他们真是环保小卫士。提问:你会把这幅图的图意说完整吗?让学生自己解答,再说想法。(四)全课总结:这一环节我用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教学。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你会了什么?(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了学
7、生的记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2.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 说课稿说教材: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2、教材与学情分析:“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而,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认识来源于实践” 。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所以,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特质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
8、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今后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了。3、教学地位: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在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基础上,展开后续学习,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4、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9、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3 -际问题。学生能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索“如何才能平均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5、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方法。教学难点是: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熟练的进行平均分。一、说教学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一)直观演示法本节课内容并不是很多,虽然是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
10、平均分的概念,每个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选取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创设了去小朋友家做客的情境,我把准备好的水果糖果分给大家,利用直观的卡片教具进行分发,故意把一个人得到的水果很多,一个人却很少,再引导学生们观察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分得不一样多,分得不公平,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二)实践操作法在学生对平均分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每个小组创设自己的情境,在小组里进行平均分物品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掌握对平均分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为除法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三、说学法:1、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解决问题的关
11、键所在。2、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平均分的概念。3、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4、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操作过程。四、说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交谈:过年的时候你们去做客了吗?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准备用什么招待他们?生:苹果、桔子、瓜籽我们现在去看看小明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2、出示情境图(3 个小朋友到小明家做客)小明准备了 18 颗糖果和 9 个桔子来招待大家。A 分糖果:每个同学都分到了 6 颗糖果,请你算一算糖果分完了吗?根据算式 3618 可以知道,糖果已经分完了,大家很高兴的吃起来。B 分
12、桔子: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开始吃,这时候小兰说话了,你觉得她会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我的桔子少了,不公平!二、合作学习,帮扶训练。(一)学习按照指定的分数平均分物品的方法。1、桔子分的不公平,有人多有人少。那么怎么分才能公平呢?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帮助小明来分一分。2、小组合作分桔子,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3、小组汇报并在黑板演示:方法一:一个一个地分。方法二:两个两个的分。- 4 -方法三:三个三个的分。师问学生:怎样才能一下子就想到每个盘子里放 3 个苹果呢?引导学生想到 4 个 3 等于 12,所以每个盘子里放 3 个苹果。老师甚至可以用算式 4 X ( )=12 帮助学生理解
13、。这种利用乘法的逆思考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无疑是最优的方法,在下面的练习中鼓励学生多用这种最优的方法解决问题,当然如果有学生用别的方法也要尊重。学生汇报;老师演示。师:这样分公平了吗?为什么?每份都分的同样多。4、揭示概念: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5、小练习:把 10 个面包平均分成 5 份,每份有( )个面包。(二)按照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物品的方法。1、过渡:你们表现的这么好,我很想送一些奖品给大家,这样吧,送给每组 4 朵小红花,看看老师有的这些小红花能分给几个组呢?2、分析: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老师一共有多少朵小红花吧! 24 朵。小组讨论一下,这 24 朵花,每组分 4 朵,可以分给几个
14、小组,小组讨论后汇报。3、汇报。4、检验。三、展示提升,穿插巩固(拓展)1、题目:有 12 个梨,3 个盘子,每个盘子放几个梨?设疑:如果增加一个盘子,这几个梨还能平均分吗?每盘有几个呢?小对子之间摆一摆:把 12 个梨,放在 4 个盘子里,每盘有几个?通过两次分梨,你发现了什么?小结:通过看、想、摆、议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分的越少;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分得越多。四、达标测评,巩固训练。1、选一选下面的分发是平均分的一组是( )A B C2、分一分、画一画、填一填。- 5 -6 个 平均分成 2 份,每份 12 个 ,平均分成 3 份,每份( ) 个( )个 3.平均分说课稿一:说教材1
15、、 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 平均分的第二课时。本课是在学习了平均分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除法的基础。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经历了“分一分”的过程中体会“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份,分几份的方法,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2) 通过操作(分一分) 、交流,呈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他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3、 教学重点: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份,分几份的方法,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4、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5、 学情与
16、教材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平均分的概念,学习了把一个物品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 平均分概念的建立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这节课安排的是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他是对平均分概念的丰富。在本节教学中还应以让学生动手为主线,让学生学会怎么样捕捉数学信息,并能应用这些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教学方法1、 动手操作。动手操作、合作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这节课的重要方式。 平均分的含义就是在学生动手操作中一步一步丰富起来的。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圈一圈等活动,他就出了,“把一个说每几个为一份,分几份”的方法,正因为学生参与了整个
17、过程,学生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结论。第一个层次是:交流合作,初探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对子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每几个一份”的方法。第二个层次:再次提升,独立分。在学生已经明确分法后,我设计了个“分 9 个圆片的活动,突出本节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暗示有困难的学生怎样去分。第三个层次是:离开实物来分一分。通过帮助小熊过生日“分筷子” ,引导学生怎样解决问题。第四个层次:动手实践放开分。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学前准备1、 把 12 个苹果平均放在 4 个盘子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2、 把 12 个苹果放在 4 个盘子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关键词是:
18、平均分。措施:对子之间说一说,找出这两句话不同点, 关键词是?你是怎么样分的?把你的方法跟对子交流。个人展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二: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小朋友喜欢春游吗?今天呢,就有好多的小朋友要租船出去游玩。出示 P15 例题 3。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小朋友碰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6 -措施:独立思考完后,对子之间说一说。学前预设:有的学生会说,图上有 24 人要坐船,每条船上限坐 4 人,图上的小朋友想知道该租几条船?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使它们连贯成数学问题。过度语言:原来图上的
19、小朋友遇到了困难,它们想划船但不知道该租几天船?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学习例题 3,初步感知第二种分法。出示数学问题:有 24 人租船,每条船限坐 4 人,要租几条船?措施:每小组出示 24 张小圆片,每个小圆片代表一个人,小组讨论你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并动手分一分。分小组展示分的方法和结果。学前预设:有的小组展示,每 4 个人站一队,共与 6 队 ,就要租 6 条船:有的小组可能 4 个 4 个的数,24 里面与 6 个 4,就可以租 6 条船:有点小组可能说出用乘法:64=24,所以要租 6 条船。还有小组可能会说:244=6,所以要租 6 条船。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给以肯定和鼓励,但是要
20、着重突出用小圆片分得过程和方法,可以让学生边回答边演示。小结:24 个小木棒,每 4 个分成一份,共份 6 份,说明了 24 里面有 6 个 42,再次感知第二种分法。 过度语言:同学们真帮!通过分一分解决了租船的问题。谁还能说一说刚才你是怎么分圆片的?共分了几份?措施:先独立思考,在对子之间说一说。学前预设:学生可能会说他们是每 4 个圆片一份,共分了 6 份。小结:我们把总数 24 个小圆片每 4 个分一份,可以分成 6 份。说明总数 24 里面有 6 个 4。三:穿插巩固。(1)拿出自己的小木棒,用 9 根小木棒,3 个分一份,看看能分几份?措施:先自己独立完成,在和对子说一说,你是怎么
21、分的,分成了几份,边分边演示给对子看。先差生展示,中等生补充。设计意图: 本节课和上节课的平均分方法不同,这个节课的重点是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份,可以分成几份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的不能靠老师硬教给学生,只有通过学生自己亲身实践、归纳、这样才便于理解。因此在解决租船问题后,再次引导学生掌握分的方法,为后面两种分法的比较的做基础。(2)小朋友们真棒, 每个人都分的很好,下面呢, 我们要去小熊家做客了出示 P5 做一做。观察图师:图中小熊做什么?小熊仔思考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多少根筷子,一双筷子有几根?5 个小动物够分吗? 完整的表述意图。12 个筷子,2 根一双,能分几双?措施:拿出 12 根小木
22、棒,对子一起分一分。差生展示。学前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说话,教师给以纠正,尽量让学生用 12 根筷子,每 2 根一双,能分6 双。来表达。小朋友说的真好,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打开课本第 17 页第四小题。(1) 说一说,图意 提问: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子, 按每只兔子几个来分?学生完整表述图意思:把 16 个萝卜,按每只小兔 4 个来分,能分给几只小兔?措施:独立图上圈一圈。对子交流圈的方法和结果。设计意图: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由分到圈一圈逐步上升。四:达标测评 1、 学生独立操作。 (1) 、用 15 个方木块摆 5 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
23、用( )个木块。 - 7 -(2) 、每个长方体用 3 个木块,可以摆( )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说 出:(1)是把 15 个木块平均分成 5 份,每份有几块?(2)是把 15 个木块,每三个一份,能分成几份?【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2、 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四:达标测评4.用 2-6 乘法口诀求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表内除法第 4
24、 课时用 2-6乘法口诀求商 ,在内容的安排上较原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有很大改变,主要表现在用乘法口诀求商没有采取分段编排而是集中编排,同时也没有按照乘法口诀中积的大小来编排,而是采取了随机编排,这样并不是降低了表内除法的口算要求,而是让数学学习内容更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由于二年级还没有出现抽象的除法定义,第 23 页例 1 从两个不同层面揭示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是从数量关系(每盘装 3 个苹果,有 4 盘,共有 12 个)的角度渗透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去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二是引导希望声观察所写的 2 个算式,让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中清楚地发现两个除法算式之间以及除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内
25、在联系,并从中初步感知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依据。二、教学理念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本课时主要体现以下教学理念:知识来源于生活,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学习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利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生成新知。三、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乘法与除法的关系,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观察能力。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四、教法和学法、正确运用
26、知识迁移规律,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教师在演示、看图列式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方法,再比较对照,从中进一步强化所学的新知识。、创设思维的环境,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维,注意鼓励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五、教学流程(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所以本课一开始,便用对口令的游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兴趣,让学生跃跃欲试。接着,把算是填完整又为导入新知作好了铺垫。(二)创设
27、情景,探究新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利用了神秘小客人小猫的出现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利用已- 8 -学的表内乘法的知识帮助小猫解决问题(每盘装 6 个苹果,4 盘一共装多少个苹果?) 。再出示共有 24 个苹果,平均装入 4 个盘里,每盘装几个的问题,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列出除法算式,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展示多种算法,通过对比找出新旧知识的生成点。接着出示共 24 个苹果,每 6 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这时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算出结果,并通过问题“你是怎么求出这两个除法算式的商的?”而揭出课题:用乘法口诀求商。(三)观察比,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仅起到点
28、播启发的作用,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用“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你明白了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翁。在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方法去求除法算式的商时,他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而是主动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分层练习,寓学于乐。低年级的学生如果长时间的集中学习会让他们感到疲惫和厌倦,因此,我将设计的联系融入“开火车、小兔过河”等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寓学于乐。同时,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我设计了逛超市的环节,让孩子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5.锐角和钝角说课稿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
29、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锐角和钝角。这堂课要求学生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是在二年级上册中学会了如何辨认直角,并在判断直角中渗透了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用方法与上学期的一致,都是利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比较的。但比较的重点不同,前者是判断角是否是直角,后者是看一个角比直角大还是小。二、说教学目标l 知识和技能:能结合生活情景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口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l 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l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
30、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钝角。知道锐角、钝角的特征。教学难点:能辨认锐角、钝角。三、说教法、学法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生动有趣的简笔画,让学生在图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去发现角和展示角,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
31、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四、说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CAI 课件,锐角、钝角、直角各一个。2.学具准备:透明胶片若干,小棒若干,简笔画纸若干,活动角若干- 9 -五、总体设计和说明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情境导入,复习铺垫。(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6.平移和旋转说课稿一、说教材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
32、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二、说学生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三、说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技能目标: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数学思考:在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初
33、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情感目标: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http:/ 大考吧难点:1、对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的判断,如荡秋千等。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点。- 10 -五、教学用具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游乐园主题图及各种游乐项目运动现象的部分图等。学具:学生学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子、凳子等。六、 教学方式与方法1、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式 2、观察法与分析法七、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安排了六个层次,分别是玩一玩、学一学、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一)玩一玩
34、感知平移与旋转运动现象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公园去玩一玩, (出示主题图) ,哇,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夸张的语言将学生吸引住,然后出示多媒体:旋转椅、缆车、摩天轮、跷跷板、滑滑梯等。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 7.说课稿 表内除法(2)本节课教材安排的内容是把前面所学习的除法算式整理成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整理复习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与反思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并且这一节课又是后面学习较复杂的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此,根据这一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除法算式的整理过程,体验整理、归纳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提高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有序思维能力。3创新素质目标:培养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能力。4个性品质目标: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二年级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强的特点,我主要选定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将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在以下三大活动中。活动 1:激发兴趣,引导探究;活动 2:观察分析,拓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