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 1、在测量活动中,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表象。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3、逐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成功
2、的乐趣。 3. 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理解长度单位剪的十进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三、说教学和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具
3、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整个教学流程设计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实践操作,以旧引新。这里我安排两个环节:、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请学生用这米长的绳子测量铅笔的长度,觉得怎样?因为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与发展。这样设计,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再说第二层次,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先安排让学生简单的认识一下刻度尺,找到刻度,为接下来学习厘米等单位做好准备。然后就是厘米的认识。我打算先让学生着重建立厘米的具体观念,再认识几厘米,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测量。具体我是这样做的: 、认识厘米。先让学生知道厘米,再找一找直尺上的厘米,接着通过
4、闭眼想厘米,找自己身上的厘米等手段建立并强化厘米的具体观念。我想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例子,一定会让学生印象深刻。、认识几厘米。充分发挥学生手中尺子的作用,让学生数从哪里到哪里是2厘米、厘米,数数尺上共有几厘米。着重认识几厘米,可以为下面学习分米打下基础。 (从认识厘米,到认识几厘米,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习用厘米测量。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先让学生量纸条的长度,然后交流,说说到底是怎样进行操作的,让学生各抒己见后再归纳测量的方法。 (对于用直尺测量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上,是一定要让学生测量物体对准刻度后进行操作,而现实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因此,对从任意刻度开始的测量方法绝
5、对不能加以否定。测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样量,而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生间的不同差异,先让学生尝试,再反馈,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来掌握测量的方法。 )探索新知的第三方面我将一改以往先教分米的做法。在学生学会量之后再去测量,往往兴趣很高,但在量的过程中发现所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难以准确表达,出现了新的认知冲突,以此为突破口激起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的兴趣。先数直尺上的小格,引出毫米,厘米毫米,然后问周围有哪些事物的长度是1毫米,用剪刀剪下1毫米,用分硬币比划一下毫米,说说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等等。 (这里我将课前准备的大量的感性材料提供给学生,因为“毫
6、米”这个概念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比“厘米”更难以建立,教学中通过比划、找实物和观察老师提供的1分硬币的厚度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一定会学得很愉快。 )接下去请学生用1米、1厘米、1毫米的绳子去测量一下课桌边的长度,试一试有没有困难,引出分米的教学。教学时直接让学生能够剪出厘米长的绳子,直观的感受分米的具体观念,在尺子上找出分米的长度,用手比划分米的实际长度,找分米的实物。虽然在整节课中这是一个弱化的环节,但因为学生已掌握了厘米和毫米的学习方法,分米的教学会来得轻松些。最后,用1米、1分米、1厘米的绳子去比一比、量一量,也可以同桌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
7、做数学,比空洞的说教与死记硬背更好。(整个探索新知的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源泉,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个“再发现” 。 ) 说说第三层次,总结全课,回顾整理。问问学生有什么收获?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能对全课的知识进行一次梳理。最后说说第四层次,综合运用,深化巩固。这里安排了三个综合练习。、手指游戏:老师说长度,学生用手来比划。、帮小红填上合适的单位。、小明的日记。 (改错题)特别是后两个练习,我一改以往枯燥的样式,把填单位和改错题放到具体的故事情境中
8、,即生活中,因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将所获得的知识马上进行检验并用于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最为根本的用意,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最后安排了一个课外练习,和爸爸妈妈合作,制作一份调查表,身边的常识量一量我知道。将课内的知识进行了延伸与应用,又增进了与爸爸妈妈的感情。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 五、板书设计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我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爱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
9、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千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学内容千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
10、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依据课标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落实,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3、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估算能力和实际测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学习重难点是
11、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而整个学习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重点展开的。二、说教学和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千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自主探究、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以“情境感知、设疑导入三次体验、自主探
12、究巩固应用、自我检验”为主线展开的,分三个环节进行的。第一个环节:情境感知、设疑导入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我执教本节课一开始便与学生平等对话“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能不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来?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长吗?1厘米、1毫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在学生回答后,放了一段有关高速公路的录像,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问:“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你能说一说“路标表示什么意思吗?”为什么在高速
13、公路上路标用“千米”作单位,而不用其他长度单位呢?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接着揭示课题:“千米的认识” ,并问学生:“对于这个新朋友,你们最想了解它的什么呢?”学生提出:“千米是用来测量什么的?1千米到底有多长?千米与其它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这样本节课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已经由学生提出来了, “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旅途吧!”一句这样的话语就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新知的欲望,也轻松的进入了学习。第二个环节:三次体验、自主探究有一句话说:“做过了,你就理解了,确实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不如亲身经历的来得直接,深刻,要使孩子们体会1千米有多长,任凭老师如何
14、加以解释,加以转换,也不如孩子自己亲身去走一走,去感觉来得正确,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后,回归生活,了解千米的应用。其中在这一环节中又巧妙的安排了三次估算,一次比一次估算的难度大,同时也力求一次比一次估算准确,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1、第一次估测:1千米有多长?提供米尺,学校的操场,教室门口的走廊,问:米尺量多少次大约是1千米,操场跑几圈大约是1千米,教室门口的走廊来回走多少次大约是1千米,请你大胆估测一下。课前有目的的带领部分学生在学校操场走了8圈即1000米
15、,耗时10分钟左右,也带领部分学生在教室走廊来回跑20趟,也就是1000米,学生感到筋疲力尽,在学生的经验中,知道1千米很长,但到底有多长,却没有这个概念,因此第一次估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五花八门,不能较为准确的估计。通过电脑课件演示,学生在了解了米尺连续量1000次就是1000米,在125米的跑道上走8圈,耗时10分钟,大约就是1千米,在50米的教学楼走廊来回跑20趟也是1000米,进而得到1千米=1000米。有些学生会为自己的准确估测感到高兴,对于估测不准的学生实际上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对比,感受到自己的估测与实际距离的差距,水到渠成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1千米的长度。2、第二次估测:再来估
16、测,学校到家的路上走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学生天天放学走这条路,再熟悉不过了,可能谁都没意识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于是各个争先恐后,根据第一次估测的经验,抢着汇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此刻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电脑课件显示从学校出发的三条路线各走1千米后的终点,学生看着如此熟悉的画面,忘记了这是课堂,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达到极点。此次估测的结果没有像第一次那样离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3、第三次估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相隔1千米呢?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之后,学生已逐步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因此
17、估计的地点也比较准确了。又问:“从学校出发乘24路公汽,到哪一站下大约是10千米?你估测的理由是什么?”这是学生学习的再一次升华,学生根据掌握的估测方法各抒几见,千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学生自信的回答中显得那么容易。我再次感悟到,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的真正意义,就如数学课程标准谈到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3次估测,学生已牢固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学生在理解1千米的长度之
18、后告诉学生一些常见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使学生能初步感知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快慢。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自我检验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我把练习安排成争夺智慧星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研究千米和米的关系的时候,由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开放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结合实际独立运用。还有意识的安排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2千米500米( )米,并且讨论你是怎么想的?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讲了下面一段话:同学们,10月12日是令中国人难忘的日子,你们知道是什么日子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吧。出示画面
19、让学生观看 :问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均言千米是我们目前认识的最大的长度单位,老师及时肯定学生,并请学生自己交流他们认识的有关千米的数据,如长江全长6300千米;黄河全长5464千米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 我国的古建筑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城,全长约6700千米这样学生再一次意识到“一些比较长的路程用千米做单位” 。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通过大量事实事例领会其丰富的内涵,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四、板书设计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我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
20、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爱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吨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2区分质量
21、单位,灵活选用质量单位,会进行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4、加强数感训练,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二、说教法和学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的教法和学法::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学到知识,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讨论交流、上网查找、亲身体验、尝试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三、
22、说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放动画片曹冲称象 ,学生兴趣一下子高涨,结合课前上网查找的资料,学生简单介绍了大象的有关知识,征对学生谈到象的体重,引出单位“吨” 。教师提问:关于这个陌生的单位名称,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积极发言,从而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出本课课题吨的认识 ,过渡自然,为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孕伏,学生在充满兴趣与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学习,便于接受新知、掌握新知。(二)探究新知我安排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体会1吨的概念。(1)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将吨拟人化,利用课件出示吨的自我介绍,让学生与吨交朋友,出示吨的展示图:课件演示100千克一袋的水泥10袋、50千克一袋的大米20
23、袋,25千克一袋的面粉40袋。让学生形象直观感知1000千克就是1吨的概念。(2)然后,安排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吨作单位,体现合作学习同伴互助的教育思想。如有的学生回答到家里每月的用水量是用吨作单位,教师适时进行节约水的教育。然后课件归纳,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第二环节,感知1吨的重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体验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拎一拎10千克水的重量、抱一抱25千克大米的重量以及全体学生跳一跳等实际活动,从抽象到表象,帮助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体会到吨是很大的质量单位。体验学习的过程
24、,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学生一起搬米时,教师点拨,让学生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的合作精神,体验合作的乐趣。第三环节,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1)教学例题。学生在前面千克和克的换算中已有了一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一例题时,避免教师太多的讲解,而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思维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如3吨=()千克,学生可能会想到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就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教师问:你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吗?学生答到: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用进率1000去乘。从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体现方法的多样性。(2)完成“试一试” 。这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
25、完成,给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第四环节,拓展认识时空。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图片与文字,如,恐龙图、大象图、不同时期的计算机图,既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以此设计了三道题目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考考自己的伙伴,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了认识,然后留有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击网页查找资料进行知识的延伸,加深了印象,充分体现网络学习模式。(三)巩固练习练习题的形式多样化,有趣味性,并联系生活,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 、选择题:配有形象的图片,选择正确的重量填在括号里,加强数感训练,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
26、。(2) 、改错题:联系生活实际,带有浓厚的趣味性,让学生找出日记里错误的单位名称,对所学的长度单位、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是一个整合,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单位名称的印象,正确灵活选用单位名称。让学生能够感觉到生活中有数学。学生通过在电脑上答题,然后遥控辅导,体现网络教学的思想。 (四)拓展训练课件出示,动物过桥的图片,以故事引入并产生问题:动物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认为有哪些过桥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后汇报,体现团结合作精神。(五)全课小结师问:孩子们今天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回顾知
27、识,并让学课后有什么想与王老师交流的,可以通过网络发电子邮件,也可以进入论坛天地,去自由翱翔,把自已所学、所获、所思、写成数学日记。在不久的将来,数学之星一定会从你们中间冉冉升起。然后点击轻松一刻,电脑里放出mtv儿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歌声中结束40分钟的学习,体现了愉快教学、成功教学的思想。四、板书设计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我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爱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努
28、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笔算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估算的计算教学。是在学生熟练掌握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以及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的进一步深化,是后面学习三位数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及相关的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小学较复杂的计算教学中的一项不可确少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是非常重要、必要。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本册教材的教学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的教
29、学目标:认知目标:学生能够按正确的计算顺序计算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应用正确的计算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能力目标:学生能激发起学习热情和求知欲,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能得到发展。情感目标:学生能主动感受和体会数学美的魅力;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并适时地得到思想教育。5、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重点是:1、笔算要求。2、计算顺序。3、约等号的写法及意义。教学难点是:1、相同的数位对齐。2、估算的意识。二、灵活多样说学法、教法1、说教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
30、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我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互动式讨论 、研究式探索、反馈式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2、说学法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的方法。突出了(1) 书本让学生学习;(2)问题让学生提出;(3)规律让学生发现; (4)疑难让学生研讨;(5)评价让学生
31、参与的特色:这既符合了新课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本节课的特点。三、说过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紧扣新课,简要复习 1、口算(课件出示)复习旧知: 2、填空。 250 是由( )个百、 ( )个十组成的。 3个千和4个百合起来是( ) 。 ( )个百和( )个百合起来是680。3、笔算。35+17= 94-36=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师生共同讲评,复习笔算的运算顺序、规则,怎样进位加、退位减。(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信息框,引出新授课。勤劳的小蜜蜂要出去工作了,针
32、对这幅图你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们想到的问题,选取两个重点的新知识,引出新授课。 )1、向西飞和向北飞的小蜜蜂一共有多少只?2、向南飞的和向东飞的小蜜蜂一共大约有多少只?(选取这样的复习方式,一方面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最近的连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路架桥的工作;另一方面创设好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揭示课题,明确目标为了让学生更明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我不失时机的在复习后,紧接着说:同学们,我们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
33、算,但是像这样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的计算我们还不能解决,但是通过我们思考、研究,我们一定可以学会的。那同学们告诉我:你们在这节课里想了解什么?想学会什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让学生自己说出一节课里想知道什么,想学会什么,一方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让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另一方面让学生带有目的参与学习,能减低学生学习的盲目性)第二层:讨论归纳、总结方法1、讨论笔算。在复习过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知识,让学生形成“一切的新知都藏在旧知里”的思维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有很多共通之处。不管是几位数
34、相加减,列竖式笔算时都要相同的数位对齐,哪一位上算得的数就要写在那一位的下面。师生共同板演:深化计算:如果向西飞的有536只,向北飞的有318只,你会计算吗?(适时进行知识的深化,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突破难点,完成学习任务。 )师生共同板演,以便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正确的表象。利用这两个条件,你会说一道减法的题吗?(引出退位减法)师生共同板书:2、讨论估算。学生讨论什么是估算,你在生活中用过吗?学生回忆,说出自己经历过的估算:自己去买文具时,估计一共要花9元多,那就会带10元钱。妈妈去交电费,是九十多,妈妈要带100元去。学生理解估算的意思后,回到课堂,286+103大约是多少?讨
35、论思考后总结出:分别看这两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想好后再把这两个整百数相加。286接近300,103接近100,300+100=400,大约就是400。讨论约等号的写法,自编歌谣记忆“上山下山又上山”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我采用了互动式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根据我们刚才提出的几个问题,自己思考,遇到问题小组合作,再根据他们得出的结论采用全班集体讨论的方式,归纳出规律,总结出方法,从而掌握今天的重点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时走进学生讨论的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情况,为下面的交流互动活动做好准备。并且适度的利用多媒体展示同学们的交流成果,对他们的成绩及时作出肯定和表扬,保护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和学习
36、热情。通过这种全班学生互动式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钻研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第三层:掌握方法,学会应用学生刚刚学会新知识,急于想证明自己,老师利用孩子的这一心理。让学生尝试完成下列题目:计算正确后,再估算出大约等于几?2、订正后,让学生轮流出题,其他孩子计算。这是一个活动的高潮。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个练习环节。 (对于孩子出的题,其他孩子的好胜心促使他们会更心细更有兴趣的去完成。 )(在这一层,主要是让学生尝试解答问题。通过前两个层次学生的反映情况,根据他们的掌握程度,找个别学生板书。并让学生进行互评,使他们自己
37、发现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尝试作出改正。之所以采用这种让学生参与评价的方法,是因为这样能够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并且能够很好地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问题。从而突破今天的难点内容。 )巩固反馈,灵活运用本着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趣味性的原则,我从教材练习题中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题目,有条理、有层次地按照“巩固变式发展” “的恰当坡度进行练习,使新知识得到及时巩固,也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1、巩固练习:通过这个阶段的练习,学生能够达到熟练应用所学知识的程度。完成课本36页自主练习1、2、3题。2、变式练习:通过这个练习,学生们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还感悟到了数学问题
38、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提高了学生从实践中提炼数学知识,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本36-37页4、5、6、7题。3、发展练习:开展小组学习,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提出问题考一考其他小组的学生,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又对又快,并及时给出奖励。通过这种竞赛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分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不仅使新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而且学生在这样的思维引导下完成相应的练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小结质疑,深化知识练习结束,我反问学生:这节课,你觉得自已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太理解?然后让学生发表意见,自己梳理一
39、下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给他们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四、布置作业:必做题:随堂检测第一课时。选做题:465+125= 372-109=(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给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数学理念” ,并为以后较深入的学习做好铺垫)四、画龙点睛说板书板书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点明课题,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板书算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计算流程。便于学生掌握知识。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例2例3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学习并掌握了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被减数
40、中间或末尾有0”时,该怎样退位?这是减法中的一个难点。课标上规定加减法一般以二三位加减二三位为主,教材没有了多位数减多位数的计算教学,但是在今后生活中会遇到多位数加减多位数,因此学生要掌握好本课,正迁移到多位数减多位数,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利。(二)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探索被除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形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探索被减数中间是0或末尾是0的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连续退位
41、减法的算理,养成仔细正确计算的习惯。二、说教法: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 “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在本单元教学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本课教学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又可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创设学校图书馆里的一个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尝试计算,再讨论,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
42、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从教学论角度讲,尝试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统一起来,有利于学生发展。三、1、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我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互动式讨论 、研究式探索、反馈式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2、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
43、、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的方法。突出了(1) 书本让学生学习;(2)问题让学生提出;(3)规律让学生发现; (4)疑难让学生研讨;(5)评价让学生参与的特色:这既符合了新课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本节课的特点。四、说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图书馆里有许多图书。(课件出示)儿童小说 童话 科普作品903 685 800你知道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预设:儿童小数比童话多多少本?科普作品比童话多多少本?童话比儿童小说少多少本?等问题。【以学生熟悉的图书
44、馆里的各类图书为教学素材,让学生根据获得的信息尽可能多的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提问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有序思维,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习惯。 】二、尝试探究,体会领悟。探索计算方法。1、列出算式现在我们先来解决“儿童小说比童话多多少本” ,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生说算式师板书:903-685=2、尝试估算。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估算的结果。预设:把903看作900,685看做700,结果是200;把903看作900,685看作690,估算结果是210.3、尝试计算。你们能计算出这道算式的结果吗?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小组合
45、作尝试算一算。指生板演 4、交流讨论。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做法和想法,再让板演的学生向全班展示。重点讨论:怎样列竖式?为什么要将相同数位对齐?列出竖式后按怎样的顺序计算?903-685,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应该怎么办呢?指黑板上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感得书上把517348中的517改为507步子较小,象上面,的教学给学生更大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演示,交流算法。(1)让学生说一说:笔算时,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必须从百位借1。百位退1当做10个十,再从十
46、位退1当做10个一,10和3合起来就是13,13减5等于8.(2)解决第二个难点;理解被减数十位上是几.。小结:百位上退1是10个十,十位上有10个十,退给个位1个十,还剩9个十,十位上现在是9,9减8得1.(3)被减数百位上现在是几?2、反思问题,巩固方法。3、这个算式与我们上一节学过的减法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课件演示,便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小组讨论交流,经历比较深刻的数学化过程,很自然地得出了笔算的算理,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五、尝试练习,内化提升生独立计算练习六第4题的前3个小题,然后小组内交流。请3名学生上台板演,并向全班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自己做一做、说一
47、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再让学生面向全班说,这样的形式能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利用迁移,学习新知如果要求“科普作品比童话多多少本” ,又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一是通过比较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二是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巩固深化,形成技能。1、课本练习六第1题, 。做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在减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2、说一说,比一比705-245 305-187 ,说说这两道算式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3、课本练习六的第2、3题。【让学生进一步理
48、解、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通过比较,让学生加深理解不连续退位与连续退位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拓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八、全课总结,升华情感这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五、画龙点睛说板书板书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点明课题,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板书算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计算流程。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加法的验算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法、及学生在以往学习加、减法计算中已经初步感受到加、减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以往加、减法的验算是放在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中分别学习的,现在采用加、减法验算
49、集中编排,加法和减法的几种验算方法集中出现,以利于学生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交流加法验算的方法,体会验算方法的多样化,学会用减法验算加法。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渗透加法交换律以及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掌握用多种方法验算加法。3、养成自觉验算的意识和学习习惯。(三)教学重难点:验算能有效纠正计算中的错误,是计算教学中不可或者的内容,因此我确定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进行验算。由于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验算检查的习惯,再说习惯也不是一促就会的事,因此,我确定教学难点是养成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二、说教法: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尝试教学法和讨论法。本课通过创设买运动服的情境,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证明计算是否有误。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验算,再讨论,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