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重点知识第十四章 免疫系统1、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骨髓: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黏膜淋巴组织。脾脏是最大的免疫器官。3、CD4 +T 细胞(Th)(1)Th1 辅助细胞免疫(2)Th2 辅助体液免疫4、CD8 +T 细胞(1)Tc 细胞免疫效应细胞(2)Ts 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5、NK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无需抗原刺激,无 MHC 限制性,可直接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称。6、抗原提呈细胞(APC):凡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表达 MHC 分子,将抗原信息呈递给淋巴细胞,启动免疫应答过程的细
2、胞。 专职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 细胞。7、细胞因子(CK):由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低分子量蛋白质或多肽的统称。8、细胞因子按生物学作用分为:白细胞介素(IL) 、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生长因子(GF)。第十三章 抗原1、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正常时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异常时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缺陷(过低) 。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异常时发生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异常时细胞突变或持2续感染。2、抗原: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
3、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之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组织)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细菌、细菌外毒素等。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3、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4、抗原免疫途径以皮内最佳,皮下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效果差,口服易导致耐受。免疫耐受静脉最明显。5、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第十五章 抗体1、免疫球蛋白:又称抗体,是 B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显示免疫功能。2、调
4、理作用:IgG 抗体的 Fc 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 IgG Fc 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 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 Fc 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 Fc 段,直接杀伤靶细胞。4、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IgG:血清中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较强的抗感染中和毒素调理作用、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介导 I 、II 型超敏反应。IgM:分子量最大、感染早期出现、含量少,高效能。IgA:血清型 IgA 由肠系膜淋巴细胞产生,以单体形式存在,分泌型IgA(SIgA)存在于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泪液中等,以二聚
5、体形式存在。IgD:是 B 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血清中含量很低。IgE:血清中含量最少、引发型超敏反应、杀死蠕虫,有抗寄生虫作用。第十七章 抗感染免疫31、屏障结构(第一道防线)(1)皮肤粘膜屏障a、体表皮肤粘膜物理屏障 b、体表化学屏障:溶菌酶、蛋白酶等c、体表微生物屏障(2)血脑屏障:婴幼儿尚未发育完善,易发生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 胎盘屏障:妊娠 3 个月后发育完善。2、吞噬细胞及吞噬作用(第二道防线)(1) 吞噬细胞种类a、 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b、 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结、脾、肝、肺及浆膜内的巨噬细胞c、 神经系统的小胶质细胞(2) 吞噬过程a、与病原微生物接触 b、吞入
6、病原微生物 c、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消化(3) 吞噬作用的结果a、 完全吞噬:多数为化脓性细菌被吞噬后,5-10min 死亡,1h 内被完全消化。b、不完全吞噬 如:结核杆菌3、补体:多数成分均为糖蛋白,对热不稳定,经 56温育 30min 即灭活。在活化过程中某些活性成分也可介导炎症反应,产生一些病理损伤。(1) 、补体激活的途径:经典激活途径(抗原抗体复合物) ;旁路激活途径(细菌的内毒素) 。(2) 、补体系统生物学作用:补体的溶菌、溶细胞作用。炎症介质作用。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免疫调节作用。第十六章 免疫应答1、免疫应答的概念指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7、、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免疫效应的全过程。分为由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由 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2、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41)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感应阶段)是抗原提呈细胞捕获、加工、提呈抗原和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过程。2)活化、增殖、分化阶段(反应阶段)T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淋巴母细胞,并进一步分化增殖,形成大量的致敏 T 细胞;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母细胞,并进一步分化增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成熟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这时机体进入免疫应激状态。其中,少数 T 细胞核 B 细胞,中途停止分化,形成了记忆抗原信息的记忆细胞。3)
8、抗原清除阶段(效应阶段)3、体液免疫指 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所发挥的特异性免疫应答。4、初次免疫应答与再次免疫应答5、细胞免疫:T 细胞介导的效应,主要针对细胞内感染的病原体以及真菌和某些寄生虫感染。也表现在抗肿瘤方面,参与型超敏反应、移植排斥反应及某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发展。6、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所表现得特异性无应答状态,也成负免疫应答。初次应答 再次应答潜伏期 510 天 25 天高峰浓度 较低 较高持续时间 短 长亲和力 低 高主要类别 IgM IgG(长效)抗原呈递 非 B 细胞 B 细胞抗原浓度 高 低无关抗体 多 少5第十八章 超敏反应1
9、、超敏反应:已致敏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刺激后组织损伤和/或功能紊乱的病理性免疫应答称为,又称变态反应。第十九章 免疫学检测1、人工主动免疫制剂:灭活疫苗:如百日咳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疫苗。减毒活疫苗: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牛痘病毒、卡介苗等疫苗。类毒素:细菌外毒素经 0.3%0.4%甲醛液处理后,其毒性消失,但仍保留抗原性的生物制品,并可诱导机体形成特异性抗体。如白喉外毒素、破伤风外毒素、肉杆菌毒素等。亚单位疫苗:为使用化学方法提取病原菌中有效的免疫原万分制成,如脑膜炎球菌和肺炎球菌的荚膜多糖疫苗。2、人工被动免疫制剂又称 特点 常见病I 型速发型超敏反应或过敏
10、反应和 IgE 有关,Fc 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休克II 型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性发作快,常引起严重组织损伤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III 型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性超敏反应和免疫复合物有关肾小球肾炎、血清病、系统性红斑狼疮IV 型 迟发型超敏反应 过强的细胞免疫过程感染性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6抗毒素:如破伤风、白喉、肉毒、炭疽等抗毒素。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主要用于某些病毒性疾病(如麻疹、甲型肝炎、脊髓灰质炎)的紧急预防接种。细胞免疫制剂:如细胞因子等。第二章 细菌的基本生物学性状1、观察细菌:最常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
11、微米为单位。2、细菌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1)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细胞壁功能:维持细菌的外形,并对细菌起保护作用。与细胞膜共同完成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细菌细胞壁上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决定菌体的抗原性。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磷壁酸是重要表面抗原,与血清型分类有关。外膜是屏障结构,与致病性相关。(2)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的结构比较:G菌细胞壁结构: 磷壁酸肽聚糖G菌细胞壁结构 :外膜 肽聚糖(3)细菌的 L 型:细胞壁缺陷细菌与医学关系:仍有一定致病性,常发生在使用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素治疗过程中,临床上遇有症状明显而常规细菌培养阴性者应考虑此菌感染3、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功能
12、:荚膜:抗干燥、形成生物膜、有抗吞噬等作用、和致病性有关。鞭毛:有抗原性、和细菌运动有关、与致病性有关、可鉴定细菌进行细菌分类。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接种/输入的物质 抗原(疫苗、类毒素等) 抗体、活化的淋巴细胞、细 胞因子免疫产生的时间 慢,14 周 快,立即免疫维持的时间 较长,半年至数年 较短,23 周主要用途 疾病的预防 疾病的治疗或紧急预防7菌毛:普通菌毛有黏附作用、和致病性有关,性菌毛还有接合作用、传递遗传物质。芽胞:使细菌抵抗力增强、有些芽胞称为繁殖体后可致病、作为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芽孢不能繁殖,为细菌的休眠状态,是细菌保持生命的一种形式。4、根据生长曲线,细菌生长分四期,
13、: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及药物敏感试验等选用 对数期 的细菌。5、细菌合成代谢热原质:可引起发热毒素和侵袭性酶:与致病性有关抗生素:治疗用维生素 : 供人体吸收利用色素、细菌素: 鉴别细菌6、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1)医学中的应用细菌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细菌的鉴定和研究生物制品的制备(2)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制造各种产品:抗生素、味精等处理垃圾制造菌肥农药等(3)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制造干扰素、胰岛素、乙肝疫苗等。7、根据培养目的和细菌标本的不同(1)增菌培养:用于含菌量少的标本,如血液、脑脊液(2)分离培养:用于含菌量多且杂的标本,如粪便、痰液(3)纯培养:使已分离
14、的目的菌大量繁殖8、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8固体培养基中:菌落、菌苔液体培养基中:均匀混浊、沉淀、表面菌膜半固体培养基中 沿穿刺线生长无鞭毛沿穿刺线扩散生长有鞭毛9、细菌耐药性:病原菌因不同原因对抗菌药物产生了抵抗力(由敏感变为不敏感) 。10、耐药菌的防止:(1)不滥用抗生素(2)经药敏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对细菌性感染进行彻底治疗(3)需长期使用抗生素者,可将药物分期使用或不同药物交替使用(4)同时做好消毒灭菌工作,防止耐药菌的散播。第四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1、 细 菌 致 病 机 制 : 与 细 菌 的 毒 力 , 侵 入 数 量 , 侵 入 部 位 与 机 体 的 免 疫 力 有关 。
15、 细 菌 的 毒 力 包 括 侵 袭 力 和 毒 素 。( 1) 内 毒 素 和 外 毒 素 的 区 别 :外毒素 内毒素来源 G+菌及部分 G-菌产生 G-菌细胞壁裂解后释放存在部位 活菌分泌或菌体崩解后释放菌体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放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稳定性不稳定,加热 60-8030min 迅速破坏温度,1602-4h 才被破坏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高浓度抗毒素可经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不能经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不能形成保护性抗体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引起特殊的临床表现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数量变化、休克等3、感染: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侵入机体的病原菌与机体相互作用而
16、产生的病理过程。93、感染的来源(1)外源性感染:病人、带菌者、病畜与带菌动物(2)内源性感染:体内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4、感染途径(1) 、呼吸道感染:白喉、结核、脑膜炎(2) 、消化道感染:伤寒、痢疾(3) 、接触感染:淋病(4) 、节肢动物媒介感染:鼠疫(5) 、皮肤粘膜创伤感染:破伤风、葡萄球菌等。5、感染类型(1) 、隐性感染(2) 、显性感染 病程: 急性和慢性;部位:局部和全身(3) 、带菌状态:机体在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细菌并未及时消失,而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的时间并不断向体外排菌,称之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6、全身感染的几种情况菌血症:病原菌在由原发部位一时
17、或间断性进入血液,但不繁殖。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肝脾肿大等。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繁殖,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引起中毒症状脓毒血症:化脓菌由病灶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随血流扩散至全身组织和器官引起新的多发性化脓病灶。7、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特点:住 院 病 人 在 医 院 内 获 得 的 感 染 , 包 括 在 住 院 期 间发 生 的 感 染 和 在 医 院 内 获 得 而 出 院 后 发 生 的 感 染 ; 特 点 : 病 原 菌 多 为 条 件 致病 菌 , 且 一 般 对 常 用 抗 生 素 耐 药 。 多 数 病 人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免
18、疫 功 能 减 低 。 因而 治 疗 困 难 , 疗 效 差 。 ,8、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1)、建立医院感染的管理组织(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10(3)、加强医院环境的净化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手部,带菌数8 个/cm 2手术室等空气中细菌总数应 500 个/m 3。(4)、强化消毒隔离制度(5) 、合理使用抗生素(6)、医院感染的治疗第三章 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不利影响一、概述1、人体正常菌群:存在于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对宿主无害的微生物。2、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条件致病菌。寄居部位的改变、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3、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
19、正常菌群由于某种原因使 (种类、数量、比例改变)菌群失调,因菌群失调。引起的疾病称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 。4、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5、灭菌: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6、无菌:不存在活的微生物。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7、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8、卫生清理:将被微生物污染了的无生命表面还原为安全水平的过程。如衣物换洗,用具、房间的卫生处理等。二、物理消毒灭菌法(一)热力灭菌法1、干热灭菌法:焚烧-最彻底的灭菌方法烧灼-直接用火焰灭菌方法干烤-加热 160-170 2 小时2、湿热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最有效的灭菌方法 121.3 1530 分钟,可 杀 灭 细 胞 芽 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