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基础复习总结.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16726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医学基础复习总结.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动物医学基础复习总结.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动物医学基础复习总结.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动物医学基础复习总结.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动物医学基础复习总结.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总论,动物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危害严重的畜禽疾病。动物传染病学:是研究畜禽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终止条件,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的方法的科学,是兽医科学的重要临床学科之一。,6)细胞壁缺陷细菌:,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1)L型细菌(L-form of bacteria),(三)细胞的结构,5、特殊的休眠构造芽孢,1)概念,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称为芽孢(endospore或spor

2、e,偶译“内生孢子”)。,二、病毒的特点,1)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2)一种病毒的毒粒内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3)大部分病毒没有酶或酶系极不完全,不含催化能量代谢的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没有自身的核糖体,没有个体生长,也不进行二均分裂,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子代。,5)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6)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三) 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parasite),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host) 。 在这种

3、寄生关系中,宿主为寄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居住场所和保护,而寄生物则给宿主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导致死亡。寄生生物不能离开被寄生生物而自立,只适应于依赖被寄生生物营寄生生活。寄生物包括寄生植物和寄生动物,寄生动物又称为寄生虫(parasite)。,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简称传染或感染。构成感染需具备三个因素,病原体,动物机体及它们所处的环境。新理念:疾病是“生态的和进化的动态的过程” 疾病是病原、宿主、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疾病是随时空不断进化的。,一、传染的概念,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

4、所引起的。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则与病原体的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门户和变异性等因素有关。毒力:侵袭力和产生毒素的能力。细菌的致病作用侵袭力:细菌的酶、荚膜以及其它表面结构物质组成(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胶原酶,荚膜抗吞噬作用,菌毛等)。毒素:内毒素和外毒素。 类毒素。,病毒的致病作用。病毒的杀细胞作用。病毒的稳定态感染。病毒的整合性感染。导致细胞死亡,包涵体,细胞融合,红细胞凝集,细胞转化致病。病原体侵入的数量:引起传染或疾病需要多少病原体与病原体的种类,侵入的门户,动物的种类及机体状况有关。病原体侵入的门户与特异性定位:侵入门户或感染的途径。病原体的变异性。,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病原体能排出体外

5、,并侵入到另一个易感性的健康动物体内,引起同样的症状的疾病,有感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其传染性大小决定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畜体的抵抗力,通常由发病率高低而体现出来。,3传染病有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周期性,流行性:传染病不仅能传染于另一易感畜体,而且能在易感畜群中传播蔓延a.散发b.地方流行性c.流行:爆发或爆发流行d.大流行,地方性: 疫源地: 自然疫源地:动物传染病只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特征,称为传染病的地方性,发生地方性流行的原因:与自然疫源地,常在疫源地,自然条件,宗教、习俗等因素有关。疫源地:指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比传染源大,其可分为疫点和疫区。自然疫源地:指一种病和病

6、原体不依靠人和畜,而能在自然界生存繁殖,并只在一定条件下才传染给人和动物,这种病称自然疫源性疾病,其所在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4传染病具有免疫性,动物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保护性免疫。持久免疫:有些疾病发生后极少再次感染称为持久免疫。多数传染病只能获得短暂的免疫力。带菌免疫或感染免疫:少数细菌为主的传染病,如布病、结核只有在机体保持一定量的病原体时,对同种病原体才能有防止重复感染的能力,病原体一旦消失,机体便恢复到易感状态,这种病后免疫状态称为感染免疫。,5传染病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大多数传染病都有该种病特征性的综合症状和一

7、定的潜伏期和病程经过。从发生、发展以至恢复和死亡,可分四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顿挫型和一过型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显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且呈隐蔽经过的称为隐性感染,其病原微生物在某一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一定的病理变化,但外表看不到症状,也称为亚临床感染。开始症状较轻,特征症状未出现即行恢复为一过型感染;开始症状较重,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恢复称顿挫型感染,常见于流行后期;还有一种临诊表现较轻缓的类型,称为温和型。,4.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源: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三类)传播途径:水平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间

8、接接触传播:空气;污染的饲料和水;污染的土壤;活的媒介物)、垂直传播(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易感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到另一易感机体所行经的途径,可分为两大类。(1)水平传播:即传染病在群体与群体或个体与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分为直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后者包括空气传播(飞沫、尘埃传播)、饲料传播、水传播、土壤传播、用具传播、节肢动物、野生动物和人传播等。(2)垂直传播:即在产前期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包括胎盘传播,产道传播,卵传播等。,当爆发某些重要传染病时,除严格隔离病畜之外,还应采取划区封锁的措施,以防止疫病向安全区散播和健畜误入疫

9、区而被传染。当确诊为牛瘟、口蹄疫、炭疽、猪水疱病、猪瘟、非洲猪瘟、牛肺疫、禽流感等一类传染病划定疫区范围,进行封锁。封锁的目的是把疫病控制在封锁区之内,发动群众集中力量就地扑灭。一类传染病执行封锁时应掌握 早、快、严、小的原则,亦即执行封锁应在流行早期,行动果断迅速,封锁严密,范围不宜过大。根据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规定的实施细则,具体措施如下:,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达到无害化。消毒是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之一,藉以阻止和控制传染的发生。,消 毒(disinfection),第三章 人畜共患传染病,1狂犬病(重点)包涵体伤

10、口处理未接种过疫苗的人,一旦被犬咬伤,应迅速用20%肥皂水冲洗伤口,并用35%碘酊处理伤口,并立即接种二倍体细胞浓缩苗或原代地鼠肾细胞苗。,2.炭疽,病 原:炭疽杆菌,1. 革兰氏阳性大杆菌,且呈竹节状,有荚膜,无鞭毛。病畜体内的菌体不形成芽胞,一且暴露空气中,在12一42条件下,可形成芽胞。,病变,急性炭疽为败血症病变。炭疽尸体腹胀明显,尸僵不全,天然孔有黑色血液,粘膜发绀,血液不凝呈煤焦油样。全身多发性出血,皮下、肌间、浆膜下胶样水肿。脾肿大 2一5倍,脾髓软化如糊状。切面呈砖红色,出血。肠道出血性炎,有的在局部形成 痈。,1.3 口蹄疫(重点)病原学特征:口蹄疫的7个血清型、,病 原,血

11、清型及免疫:多型性、易变性。口蹄疫病毒目前有A、O、C、SAT1、SAT2、SAT3以及Asia I型等7个血清型。以0型最常见。各型间彼此几乎没有交叉免疫性。每一个血清型又分若于亚型,同型各亚型之间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据最近报道,口蹄疫亚型已增加到70个以上。FMDV特别容易变异常有新的亚型出现。,病 变,除口腔、蹄部的水疱和烂斑外,在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胃粘膜有时可发生圆形烂斑和溃疡,上盖有黑棕色痂块。真胃和大小肠粘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另外,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是心脏病变,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切片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好似老虎身上的斑纹,所以称为虎斑心。心脏松软,似煮肉状。,

12、防 制,预防措施 检疫及限制输入。无病地区不要从有病地区 (或国家)购进动物及其畜产品。来自无病地区的动物及其产品,也应进行检疫。口蹄疫常发地区要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口蹄疫流行的地区和划定的封锁区应禁止人畜及物品的流动。,防 制,扑灭措施 当口蹄疫发生时,必须立即上报疫情,确定诊断,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分别进行封锁和监督。严格封死疫点,捕杀病畜及同群畜,及时清除疫源并对捕杀的病畜及同群畜作无害化处理,对剩余饲料、饮水、场地、病畜走过的道路、畜舍、畜产品与污染物品进行全面严格的消毒。工作人员外出必须全面消毒。,防 制,封锁、监视疫区,对疫区内所有畜群作严密监视,并禁止动物进入非疫区。禁止一切

13、畜产品及饲料运出。疫点内最后一头病畜消灭之后,3个月内不出现新病例时可以解除封锁。,防 制,预防接种 发生口蹄疫时,需用与当地流行的相同病毒型、亚型的减毒活苗或灭能苗。减毒活苗比灭能苗经济,但牛的减毒活苗对猪能致病,很不安全。不少国家用单层或悬浮培养BHK-21,IBRS-2细胞系培养生产灭能苗。灭活剂为AEI、BEI。灭活后加油类佐剂。目前,有不少国家采用牛、猪口蹄疫灭活苗来预防口蹄疫,免疫效果较好。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内的健畜进行紧急接种,在受威胁周围的地区建立免疫带以防疫情扩展。康复血清或高免血清用于疫区和受威胁的家畜。,结 核 病(Tuberculosis),本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所引起的人

14、畜和禽类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病理特点是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肉芽肿和干酪样、钙化结节病变。,诊 断,诊断牛结核病用牛型提纯结核菌素,将菌素稀释后经皮内注射01m172小时判定反应。局部有明显的炎性反应,皮厚差在4mm以上者即判为阳性牛。 微生物学诊断,可采取病料作抹片镜检,分离培养,近年来采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查病料中的结核杆菌,具有检验迅速、准确、检出率高等优点。,2.4 布鲁氏菌病(重点)病原学特征布鲁氏菌病的症状、病变诊断如何防制家畜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对人类的危害及其预防。,传播途径:1.消化道,即通过污染的饲料与饮水而感染。2.皮肤感染:可通过无创伤的皮肤,如果皮肤有创伤,则更易为病原菌侵

15、入。3.吸血昆虫可以传播本病。,巴氏杆菌病,症 状,猪:又称肺疫 潜伏期1一5天,临诊上一 般分为最急性、急性和馒性。最急性型 俗称锁喉风,突然发病,迅速死亡。病程稍长、病状明显的可表现体温升高(41一42),食欲废绝,全身衰弱,颈下咽喉部发热、红肿。病猪呼吸极度困难,常作犬坐势,伸长头颈呼吸,可视粘膜发组,迅速恶化,很快死亡。病程1一2日。病死率100%,未见自然康复的。,病 变(猪肺疫),急性型病例:除了全身粘膜、浆膜、实质器官和淋巴结的出血性病变外,特征性的病变是纤维素性肺炎。肺有不同程度的肝变区,周围常伴有水肿和气肿,切面呈大理石纹理。胸膜常有纤维素性附着物,严重的胸膜与病肺粘连。胸腔

16、及心包积液。胸腔淋巴结肿胀,切面发红,多汁。,破 伤 风(Tetanus),又名强直症,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引起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临诊主要表现骨胳肌持续性痉挛和对刺激反射兴奋性增高。,病 原,有菌体和鞭毛两种抗原。破伤风梭菌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溶血毒素及非痉挛毒素三种。本菌繁殖体抵抗力与一般非芽胞菌相似。但芽胞体抵抗力甚强,在土壤中可活几十年 。主要传播途径,沙 门 氏 菌 病(Salmonellosis),又名副伤寒(paratyphoid),是各种动物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总称,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畜发生流产。许多血清型沙门氏菌,可使人感染和发生食物中毒。,

17、症 状,仔猪副伤寒:主要由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和伤寒沙门氏杆菌 症状:急性病例发烧40左右,鼻端、耳和四肢末端皮肤紫绀,营养情况良好,其它无特异症状。慢性病例消瘦,毛租乱,下痢。粪便呈粥状或水样,黄褐、灰绿或黑褐色,恶臭;发生肺炎时有咳嗽和呼吸快等症状。不死的猪发育停滞,成僵猪。,病 理 变 化(仔猪副伤寒),急性败血型:全身淋巴结肿大,呈弥漫出血、周边出血或出血斑;心内外膜、喉头、肾、膀胱粘膜、肠浆膜均散在出血斑,与猪瘟极相似;所不同的是脾脏肿大,紫红色,散在小坏死灶;皮肤可见大的出血斑,盲、结肠严重出血,肝淤血,散见坏死点。,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大肠杆菌是正常肠道菌群的

18、组成部分,是非致病菌,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 三种临床疾病:黄痢,白痢,仔猪水肿病,流 行 病 学,易感动物:幼龄畜禽对本病最易感。猪:自出生至断乳期均可发病,仔猪黄痢常发于生后1周下,以1一3日龄者居多,仔猪白痢多发于生后10一20天,仔猪水肿病主要见于断乳仔猪。牛,生后10天以内多发。羊:生后6天至6周多发,鸡:常发生于3一6周龄。兔:主要侵害20日龄及断奶前后的仔兔和幼兔。传染源:病畜 (禽)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排出病菌,散布于外界,污染水、料,以及母畜的乳头和皮肤。传播途径:当仔畜吮乳、抵舔或饮食时,

19、经消化道而感染。此外,鸡也可经呼吸道感染,或病菌经入孵种蛋裂隙使胚胎发生感染。,日本乙型脑炎,本病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日本脑炎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马:脑炎猪:流产、死胎、睾丸炎人:脑炎、高热、头痛、颈强直、共济失调等其它动物:隐性感染,人多为隐性感染。儿童感染则发病急、高热、头痛、呕吐、颈强直、惊厥、共济失调,死亡率高。30-40%病人留下后遗症。控制:控制传染源(特别是猪)是重要措施 灭蚊、防蚊:根本性措施 预防接种:乙脑灭活苗或弱毒苗,4-5 月, 6月以上-12月以下儿童注射,公 共 卫 生,第四章 猪的传染病,猪圆环病毒感染,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感染,副猪嗜血杆菌感染

20、,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1.1 猪瘟(重点)病原学特征: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流行病学发病机理:持续性感染、免疫耐受。猪瘟的主要症状及病理变化诊断与防制:,1.3 猪伪狂犬病(重点)病原学特征: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属 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小猪、大猪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制:伪狂犬病野毒与疫苗毒的鉴别诊断技术、伪狂犬病根除计划,1.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重点)病原学特征: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 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与防制抗体依赖增强作用,免疫抑制等,1.5 猪细小病毒病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在怀孕3050d之间感染时,主要产木乃伊胎;怀

21、孕5060d感染时,多出现死产;怀孕70d感染的母猪则常出现流产症状。诊断与防制,1.8 猪圆环病毒感染(重点)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PMWS诊断与防制免疫抑制等,2.1 猪丹毒病原学流行病学:架子猪最易感(312月龄)猪丹毒的主要症状与病理变化猪丹毒的药物治疗(青霉素)防制与公共卫生:人“类丹毒”:兽医、屠宰加工人员和渔民。,2.4 猪气喘病病原体为猪肺炎支原体。咳嗽和气喘。肺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和膈叶前缘呈肉样或鱼肉样实变。防制,2.5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与防制,2.7 副猪嗜血杆菌病(重点)病原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预防与防制,思考题:列举5种猪的繁殖障碍

22、性疾病,并指出其病原。,2018/7/21,59,耐 药 性,抑杀 作 用,治病与不良反应,药 动 学 过 程,抗 病 力,致 病 力,化疗三角,药动学的主要参数消除半衰期(t1/2): 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的时间。峰浓度(Cmax):药物在血液中的最高浓度。达峰时间(Tmax):药物出现峰浓度的时间。生物利用度(F):药物进入体内的速度和程度。其他参数:吸收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消除速率常数、药时曲线下面积。,2018/7/21,61,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具有两重性,即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有利作用 符合治疗目的或达到预防效果的作用。 如:用抗菌药治疗肠炎。 不良反

23、应:不利作用 除治疗作用外,产生与治疗无关或有害的作用。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和过敏反应。 如:反刍动物内服广谱抗菌药引起肠胃二重感染。,2018/7/21,62,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 副作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是药物选择性低的结果,动物反应较轻,停药后可自行恢复。如服用扑尔敏引起嗜睡。 毒性作用:在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所引起的机体生理、生化或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如氨基糖苷类药物引起肾脏损伤,磺胺药损害尿道。 特珠反应:与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剂量无关,不能预测的反应。如过敏反应。,2018/7/21,63,药物的剂量 一般指防治疾病的常用药物量。剂量过小,药物不能发挥有效作用。

24、剂量过大,机体出现毒性反应。 广义的剂量包括以下几种: 最小有效剂量:药物出现药效的剂量。 常用剂量:临床上用于预防或治疗时有效作用范围的剂量。 极量:毒、剧药物规定的限量。 最小中毒剂量:超过了极量,机体开始出现中毒的剂量。,2018/7/21,64,兽药残留与休药期 兽药残留 食品动物用药后,药物原形或其代谢物蓄积、残存于动物的器官或食用产品(蛋、奶)中,造成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 休药期:曾称为停药期 指食品动物最后一次给药至许可屠宰或其产品(肉、蛋、奶)许可上市的时间。 相关:允许残留量、标示残留物、总残留、靶组织、弃奶期。(作残留消除图说明),抗菌药物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繁殖期杀

25、菌剂,青霉素、头孢菌素; 第二类: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黏菌素; 第三类:快效抑菌剂,大环内酯类、酰胺醇类、四环素类、林可胺类和截短侧耳素类; 第四类:慢效抑菌剂,磺胺类。,2018/7/21,65,配伍应用效果 第一类与第二类:协同作用,如青霉素与链霉素,阿莫西林与恩诺沙星或黏杆菌素;第一类与第三类:作用减弱,如阿莫西林或头孢菌素与泰乐菌素或氟苯尼考或多西环素; 第一类与第四类:累加或无关,如阿莫西林与磺胺药;第二类与第三类:累加或协同,如恩诺沙星与多西环素或氟苯尼考;第三类与第四类:累加作用,如泰乐菌素与磺胺二甲嘧啶。 作用机制相同的同类药物配伍,可能出现毒性增强而疗效不增强的情况,如快效抑菌剂中的大环内酯类、酰胺醇类、四环素类和林可胺类,可能出现拮抗作用。,2018/7/21,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