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一年级教案第一单元第 1 课 认识水【教学目标】1 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水的特征2 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水的特征3 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4 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教学重难点】重点: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性状难点:水没有固定性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一杯水、一杯牛奶、一杯白醋、透明塑料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1、 导入:师:大家都在哪些地 生:海生水、河水、应对策略适时评价补充与修改方见过水?二、打开书,观察图片师:还哪些地方的水同学们没有说到的?思考水有什么特点?三、探究与发现(1 ) 提出问题: 出示水、牛
2、奶、和白醋三个杯子,让学生判断那个杯子里装的是水。(2 ) 分组观察:先提出要求,然后分组进行观察、判断(3 ) 交流汇报:让学生充分交流“哪个杯子是水?是怎么判断出来的?”(4 )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观察出来的,观察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充分利用眼、耳、舌、鼻、皮肤等感官。(5 ) 搜集证据,提供不同容器,让学生感受水本身没有固定形状。4、 总结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喝的水、水龙头、做饭的水。生:瀑布、露水生:白色的是牛奶,透明的是白醋和水。生:白色的是牛奶,酸的是白醋,没有味道的是水。生:眼睛观察颜色,鼻子闻味道,手感受水生:没有形状鼓励学生思考认真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引导学生是如何观察的,会用到哪
3、些器官?鼓励学生观察仔细味,没有固定的形状。五、应用与拓展师:我们学习了水的特征,水的用途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样? 学生一起朗读生:做饭、洗菜、洗澡、游泳、冲马桶。我们应该节约用水。准确的说没有固定的形状板书: 认识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的形状。第 2 课 糖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1、能用多种感官或工具观察物质溶解的现象。2、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糖、食盐在水中溶解的现象。3、能简述探究过程和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现象。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教学重难点】重点:生活中有很多溶解现象,例如:白糖和食盐难点:什么是溶解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烧杯、清水、玻璃棒、
4、白糖、食盐、小勺【教学过程】教学环节1、 情景导入小红上学前,妈妈给她带了一杯红枣水,来到学校,冰糖不见了,冰糖到底去哪了呢?2、 探究与发现1、 与学生讨论,想要看到糖或盐放入水学情预设冰糖到水里了应对策略糖到哪里去了补充与修改中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操作?试验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2、 试验前说明实验步骤,准备好有水杯子,把白糖或食盐放到水中,用玻璃棒搅拌(搅拌时,不要碰到杯壁;要向同一个方向搅拌) 。小组合作实验,共同观察实验现象。3、 交流汇报: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你是如何做到的?把实验结果记录到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3页.3、 总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例如:白糖和食盐。4、 拓展
5、与应用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应用了溶解?生:把糖或盐放到水里,慢慢变没了。生:白糖很快就没了“糖在水中不见了”“我尝了一口,发现水是甜的” “放盐的水是咸的”一起朗读物质的溶解生:小苏打、冰糖、味精、感冒药、炒菜引导怎样让糖和试验快速变没。引导水是甜的说明了糖还在水里,盐也在糖里放盐板书: 糖到哪里去了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例如:白糖和食盐。第 3 课 水里的沙【教学目标】1、 能对沙、食用油是否溶解在水中做出简单猜想。2、 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沙和食用油不溶解于水的现象。3、 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物质在水中不溶解的现象。4、 培养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的好习惯;乐于表
6、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教学重难点】重点:沙和食用油很难溶解在水里。难点:理解沙不溶于水。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清水、烧杯、玻璃棒、沙子、小米、食醋、茶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1、 导入师:同学们有没有玩过沙子?怎么玩?沙子能溶解在水中吗?2、 探究与发现1、 提出假设:师:“根据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沙会溶解在水中吗?”2、 制定计划:师:根据上节课学习的溶解的方法,大家能不能说一说怎么做沙子是否能溶解的实验?3、 实验探究:做实验,要求,一边做实验一边观察现象。4、 表达交流:师:找同学来回答一下“你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了什么?”情景预设生:玩过,能或不能生:能或不能
7、生:放到水里,搅拌生:沙子放在水之前是一粒一粒的,搅拌时随水一起动,等水应对策略到底能不能,今天带大家一起来观察一下。准备实验鼓励大家观察细心,仔细补充与修改5、完成活动手册3、 总结沙和食用油很难溶解在水里。四、拓展与应用师:下面那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里?食醋、小米、木屑、小苏打、茶叶、铁粉。静下来,沙子又沉到水底了。搅拌时油跟水一起动,静止以后,飘在水面上。生:小米,木屑、茶叶、铁粉。板书: 水里的沙沙子和食用油很难溶解在水里第 4 课 认识空气【教学目标】1、 能举例说明空气存在我们周围。2、 能说明空气特征。3、 能说出空气和水的相同与不同。4、 能用多种感官观察空气。5、 能借助其他物
8、体感知空气的存在。【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的固体。难点:理解空气没有固定性状。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透明的杯子、透明的塑料袋、小扇子、吸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1、 导入师: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篮球和塑料袋都是鼓鼓的?谁知道哪里还有空气?那我们这节课就来找一找空气。2、 探究与发现1、 实验前的准备 师:学情预设生:空气,乒乓球,瓶子里。应对策略适时评价补充与修改你想用什么材料?怎样找到空气?2、 学生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材料,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找到空气。3、 表达交流师:你用的是什么材料?怎么找到的?在哪里找到的?4、 观察出空气师:同学们看一看、闻一闻、捏一捏、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在科学活动手册 。3、 结论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4、 应用与拓展师:空气和水还有哪些相同或不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我们应该怎么样?生:塑料瓶,塑料袋,气球,扇子生:用塑料袋,吹起塑料鼓起来了。生:水看得见,空气鼓励学生注意倾听,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鼓励学生如实描述对大胆提出新奇想法的人提出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