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道德与法制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教案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178429 上传时间:2019-05-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道德与法制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三道德与法制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三道德与法制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三道德与法制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三道德与法制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第一框 夯实法治基石知识目标1知道法治的作用及要求。2了解我国重视法治建设的标志。3知道如何建设法治中国。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能提高对法治作用的认识水平。2热爱中国共产党,增强对党在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中国中作用的认识。3通过对建设法治中国的学习和认识,能从不同角度、领域为法治中国建设献计献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领导。2增强对我国法治建设和要求的认识,支持我国的法治建设事业。3树立法治观念和意识,做一名尊法守法护法用法的中国人。重点1法治的作用及要求。2如何建设法治中国。难点1法治的作用的理解和认识。2如何建设法治中国。教师准备:1精心制作教材上

2、相关情景幻灯片。2认真备课,设置上课提问。学生准备:1预习新课中的探究问题。2准备新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环节提问探讨。一、图片导入,场景激趣教师幻灯片展示两个词语:法治和人治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法治?什么是人治?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小结。教师总结:法治与人治是根本相对立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人治强调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没有法治。但要强调,国家依靠法治并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为再好的法律与制度都需要人来实现与执行。但是,不可以将“人的作用”与“人治”相等同,两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

3、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法治的面纱,学习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框夯筑法治基石 。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一)选择法治道路1选择法治道路的原因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 44 页“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回答问题:(1)认真观察这些图片,找一找:这些生活场景背后有哪些默默付出的公职人员? (2)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

4、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教师请学生回答后作出小结。教师总结:(1)交通警察、政府行政工作人员、工商质监管理人员、人民法院工作人员等;(2)法治或者说是法律治理。【过渡语】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呢?教师总结:(1)从个人的角度来说( 小的方面),法治的作用就是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2)从社会或国家的角度来讲( 大的方面),法治的作用就是: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3)

5、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过渡语】既然法治对个人、对国家都有重大作用,该如何施行法治(用法律治理) 呢?或者说法治的要求有哪些呢?2法治的要求(1)实行良法之治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良法的判断标准” ,或何谓“良法”?“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判断标准: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知识拓展】修改宪法是时代之需、民心所向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

6、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重大举措,是依宪执政、依宪治国的重要成果。我国现行宪法是 1982 年 12 月 4 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是一部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好宪法。 现行宪法诞生三十六年来 ,充分发挥了根本法的法律权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现行宪法实施以来,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先后作了四次修改,每一次修改都充分反映了时代的特色和要求。自 2004 年修改宪法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又有了许多重要

7、发展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 伟大工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 变革。党的十九大 对新时代坚 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确定了新的奋斗目标。为更好发挥宪法在新 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对宪法再次作出适当修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使得宪法能 够及时和有效地反映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

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成果,保持宪法自身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适应性。因此,此次修改宪法是时代之需。在新时代对现行宪法进行第五次修改,也是民心所向。 宪 法修改关系全局,影响广泛而深远,既要适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又要遵循宪法法律发展规律。现行宪法的每一次宪法修改都广泛听取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及时归纳和总结社会各界对宪法修正案提出的好的看法和建议,有效地汇聚了民意,使得宪法修改活动符合人民利益的要求,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民的意愿,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此次 宪 法修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在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对宪法修改提出的各项意见和基础之上慎重决策的,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等共同意志

9、,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充分的人民性。(2)实行善治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地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知识拓展】公民享有参与权所谓“参与权” ,主要是指公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 这里的“各种途径和形式 ”,包括选举、投票、协商、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批评 、建议、通 过平面媒体和网络讨论国家政务等。参与 权首先使公民感受到自己是国家主人、社会主人、本人所在共同体( 本人所在的单位和所参与的社会组织) 的主人,感受到自己对 国家、对社会、对所在共

10、同体、对他人的责任,从而积极与政府和单位、组织的管理者合作, 推动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同 时,公民对国家政务(如立法、决策、执法等) 和社会事务的参与,有利于防止社会公共政策和公权力行为的偏差和失误,平衡和协调各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人 们的利益冲突。3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依法治国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1840 年以后,一些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教师总结:法治是现

11、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事业复兴的必然选择。(二)描绘法治蓝图【过渡语】法治对个人、对国家都有重大作用,社会因法治而进步。我国非常重视法治建设。1重视法治建设表现:(1)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2)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教师展示幻灯片或请学生阅

12、读教材 48 页、49 页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 “路线图”1978年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提 出 “有 法 可 依 、有 法 必 依 、执 法 必 严 、违 法 必 究 ”16字 方 针 。1997 年 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 ”的基本方略。2002年十 六 大 将 “依 法 治 国 基 本 方 略 得 到 全 面 落 实 ”列 入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的 重 要 目 标 。2007年 十 七 大 提 出 加 快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法 治 国 家 ”。2012年十 八 大 提 出 “全 国 推 进 依 法 治 国 , 法 治 是 治 国理 政 的 基 本 方

13、式 。”2014 年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 依法治国”定为会议主题。2建设法治中国要求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建设法治中国?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作出小结。教师总结:(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夯筑法治基石 ,重点要掌握法治的作用和要求,以及如何建设法治中国。在中国法治建设道路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作用功不可没!新中国成立后,中

14、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带领中国人民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 21 世纪,她又带领中国人民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夯 筑 法 治 基 石 选 择 法 治 道 路 法 治 的 作 用法 治 的 要 求 实 行 良 法 之 治实 行 善 治 )中 国 共 产 党 不 断 推 进 依 法 治 国 )描 绘 法 治 蓝 图重 视 法 治 建 设 表 现建 设 法 治 中 国 要 求 )

15、 )第二框 凝聚法治共识知识目标1了解政府的作用、宗旨和工作原则。2理解法治政府的含义。3知道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明确依法行政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要求和对公民的要求。4知道厉行法治的具体要求。5知道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能力目标1通过对政府作用的学习和认识,能准确判断政府的作用或职责。2通过对依法行政的认识和了解,能自觉监督政府是否依法行政。3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把法治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支持法治政府建设,支持政府依法行政。2把法治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精神,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

16、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3树立“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观念。重点1政府的作用、宗旨和工作原则。2如何建设法治政府。3如何厉行法治。难点1对依法行政的理解及如何依法行政的认识。2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教师准备:1准备教学情景幻灯片。2精心备课。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新课。一、课前导入,场景激趣在八年级下册我们学习了国家行政机关这一内容。行政机关指的就是政府部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与政府部门打交道。遇到下列这些情况,应该找哪个政府部门?宁宁发现红绿灯坏了。爸爸想开一家小吃店。初中生玲玲被父亲要求辍学打工。壮壮发现有人乱砍滥伐树木。表哥和女朋友要领结婚证。教师

17、请学生回答后,作出小结。教师总结:应找的政府部门分别是交通警察、工商局、教育局、林业局、民政局。除了这些部门外,政府还有哪些部门呢?政府这些部门主要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和学习的内容。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一)法治政府【过渡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政府的作用。根据宪法,我国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职权范围包括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方面。这些部门的作用或职责是什么呢?1政府的作用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 51 页第一段,请学生概括政府的作用有哪些?教师

18、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作出小结。教师总结:政府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一是管理;二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知识拓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部门,有许多是统一设置、上下对口的,如发展和改革、教育、科技、民族事务、公安、行政监察、民政、司法、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商务、文化、 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水利、农业、审计、 环境保护、工业和信息化等机构,有的没有要求上下统 一,或是因地制宜设置,或分开设置。这些部门要么提供社会公共服 务,要么对社会进行管理或治理。2政府的工作宗旨和原则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 51 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人民政府如何为人民服务?教师总结

19、: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工作原则。3建设法治政府(1)什么是法治政府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2)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依法行政如何依法行政是一个学习重点。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把握:从政府自身来讲,一是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二是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

20、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从公民来讲,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教师总结: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知识拓展】理解依法行政中国要建设全面的小康,就必须依法行政,同时依法行政也是当今社会解决基层建设问题特别是农村各类问题的关键。依法行政的目的是保 护 干部本身,更重要的是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法行政 6 点要求:合法行政;合理

21、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二)厉行法治【过渡语】依法治国作为中国基本治国方略,强调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其中执法是关键。国家的法律法规都需要各级政府来监督实施或执行,与群众关系最密切的也是各级人民政府,政府的决策与执法活动是否合法、是否适当,不仅关系人民福祉和社会稳定,也关系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能否落实。因此,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如果能够紧紧抓住这个关键,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防止权力滥用,并有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将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产生重大作用。从公民来讲,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教师提出问题: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

22、就要厉行法治。如何厉行法治呢?1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知识拓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意义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全社会对法律至上地位的普遍认同和坚决支持,有利于形成忠实崇尚法律、自 觉遵守法律、 坚定捍 卫法律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利于社会成员养成自觉运用法律手段、通 过法定程序解决矛盾的 习惯和意识,有利于法律法规由规范的民主程序产生和制定出来,有利于执法和司法活动受到全社会严格的监督。因此,必须组

23、织动员全体社会成员真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治,积极主动履行法治建设责任,坚定不移沿着法治道路前进,为法治建设提供充分思想条件和坚实群众基础,齐心协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2对公民的要求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3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要求“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因此,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4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营造法治文化环境“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

24、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5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教师总结:法治既是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伟大的社会实践和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设法治中国,任重道远,行则将至,让我们为实现法治理想而努力奋斗!三、课堂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政府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这节课我们要重点学习和把握法治政府建设和厉行法治这两个知识点,深刻理解我们国家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这样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凝 聚 法 治 共 识法 治 政 府 政 府 的 作 用政 府 的 宗 旨 和 工 作 原 则建 设 法 治 政 府 含 义要 求 ) )厉 行 法 治对 全 体 社 会 成 员 的 共 同 要 求对 公 民 的 要 求对 政 府 及 其 工 作 人 员 的 要 求加 强 法 治 宣 传 , 弘 扬 法 治 精 神 , 营 造 法 治文 化 环 境需 要 法 律 和 道 德 共 同 发 挥 作 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